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
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
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
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
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
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
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
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
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
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
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其一,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
例如,在求助版有人提出了一个辩题,“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这时,如果觉得不方便直接比较,那么可以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利弊是对谁而言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高校自身而言,二是对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而言,三是对那些与高校不存在直接联系、只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发展而言。
细分之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于比较容易找到至关重要的点。
例如,正方可以说,对高校而言,产业化后虽然短期内元气大伤,但终究能活下去;而不产业化,以现在的发展趋势,高校最终会走上绝路......。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些人主张应该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样做会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是否会导致跨国公司撤离这些地区,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
2. 劳动力成本,一些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导致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这是否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失业率上升?
3. 社会保障体系,一些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
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对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冲击?是否会导致一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通过比较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实行全球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各国和地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辩论和讨论。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题,在大学教育中,实习经验和学术成绩哪个更重要?
一、实习经验。
1. 实习经验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 实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职业人脉,增加就业机会。
3. 实习经验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使他们更容易融入职场。
二、学术成绩。
1. 学术成绩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的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2. 优秀的学术成绩可以为学生申请研究生和博士学位提供有利条件。
3. 学术成绩可以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是评价学生
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
比较标准:
1. 对于就业来说,实习经验更重要,因为雇主更看重学生在实
际工作中的能力和经验。
2.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学术成绩更重要,因为学术研究需要扎
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能力。
3. 对于综合素质来说,两者都重要,学生应该在学术成绩和实
习经验上都有所建树。
结论:
在大学教育中,实习经验和学术成绩都是重要的,但在不同的
领域和情境下,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应该在两者上都下功夫,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和丰富的实习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
实的基础。
比较性辩题常用的比较标准

这些都是我做辩手的时候通过搜索,查资料,问前辈等等整理出来的,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首先,百般变化,树上开花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比较性辩题的五种比较方法都有:边际法(比增量)、归零法(比存量)、关系法、矛盾法、关键因素法。
就我所知,这也是目前为止,辩论赛(甚至论文中)出现过的仅有的5种方法。
----------------------------------------------------------------以下是正文----------------------------------------------------------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
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
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
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
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
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
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
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
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
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
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题,在现代社会中,是更重要的是追求个人幸福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引言:在当今社会,个人幸福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论一直存在。
一方面,有人认为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应该是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另一方面,有人主张个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因为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有助于每个人的幸福。
本文将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是更重要的是追求个人幸福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
个人幸福的重要性: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
个人幸福是指个体在物质、精神和情感层面都得到满足和平衡。
追求个人幸福可以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个人幸福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心态,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一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个人的贡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创新贡献、关心他人的福祉等。
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为每个个体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比较标准:在比较个人幸福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自我实现,个人幸福追求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满足个人的内在需求。
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使个体感到有价值和有意义,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2. 社会影响,个人幸福主要关注个体自身的感受和满足,对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3. 公平和正义,个人幸福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如果个人只关注自身幸福而忽视社会责任,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
为社会做出贡献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结论:综上所述,个人幸福和为社会做出贡献都有其重要性。
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个人追求幸福也应该与为社会做出贡献相结合。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题,是否应该采取全球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是否应该采取全球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个辩题中,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将主要围绕着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这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环境保护是衡量全球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准之一。
支持者认为,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如果不采取全球性措施,将会给地球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而反对者则认为,采取全球性措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更多的破坏,因此应该优先考虑其他更加有效的环保措施。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比较标准。
支持者认为,采取全球性措施可以促进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机遇。
而反对者则认为,全球性措施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贫困加剧和社会不稳定。
最后,社会公平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支持者认为,气候
变化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造成了不公平的影响,采取全球
性措施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实现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
而反对者则
认为,全球性措施可能会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是衡量全球性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准。
在辩论中,支持者和反对者将会就这三
个方面展开激烈的辩论,以期找到最终的共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题,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于电视。
比较标准:
1.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手机是否更加便利和不可或缺,还是电视更能提供全面的娱乐和信息?
2. 社交互动,手机是否更有利于人们的社交互动,还是电视更能促进家庭交流和社区联系?
3. 时间利用,手机是否更容易让人们浪费时间,还是电视更容易让人们沉迷于观看?
4. 健康影响,手机对人们的视力和姿势是否更有害,还是电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更大?
5. 文化影响,手机是否更有利于传播和交流各种文化,还是电视更能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辩论立场:
正方,手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于电视。
反方,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于手机。
辩论内容:
正方可以从便利性、社交互动、时间管理、健康影响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手机在这些方面更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方可以从全面的娱乐和信息、家庭交流、沉迷程度、身体健康和深入文化体验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电视在这些方面更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标准的辩论,可以更全面地探讨手机和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影响。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辩题,哪种交通方式更环保,公共交通还是自驾?提纲:I. 引言。
A. 引入辩题,公共交通和自驾的环保性。
B. 引出辩论的目的,确定哪种交通方式更环保。
II. 公共交通的环保性。
A. 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1. 公交车和地铁的载客量大,减少了私家车的数量。
2. 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更环保的燃料或电力。
B. 减少交通拥堵。
1. 公共交通减少了道路上的车辆数量。
2. 减少拥堵可减少车辆的空转和排放。
C. 促进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1. 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规划,减少城市扩张。
2. 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碳排放。
III. 自驾的环保性。
A. 车辆技术的改进。
1. 新型汽车使用更环保的燃料或电力。
2. 车辆排放标准的提高。
B. 减少短途驾驶。
1. 自驾更适合长途出行,减少短途驾驶次数。
2. 短途驾驶时,选择环保车辆或共乘可减少排放。
C. 个人出行便利性。
1. 自驾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灵活安排行程。
2. 自驾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便利性。
IV. 比较标准。
A. 环境影响。
1. 车辆尾气排放的比较。
2. 交通拥堵对环境的影响比较。
B.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1. 公共交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比较。
2. 自驾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比较。
C. 个人出行需求。
1. 自驾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
2. 公共交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
V. 结论。
A. 总结双方观点,公共交通和自驾的环保性。
B. 根据比较标准得出结论,哪种交通方式更环保。
C. 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交通方式。
总结,通过比较公共交通和自驾的环保性,可以根据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出行需求等比较标准来确定哪种交通方式更环保。
在选择交通方式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技巧:比较性辩题的比较标准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学辩论者而言,大家会采用的手法是优缺点罗列或关键点的罗列。
例如,说甲比乙好时,指出甲的四个优点,指出乙的两个优点,进而显示甲的优点比乙多。
但是,实际上,点的个数无法比较。
两个优点没准可以细分,细分成五个小点。
至于关键点罗列,例如说甲比乙重要,则有人会指出没有甲就活不下去、没有乙还能苟延残喘,进而论证甲比乙重要。
如果真的能构建这样的情况,倒也未尝不可。
但是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因为,列入辩题的比较双方往往不会出现一个可有可无、一个必不可少的情况,毕竟出题人的智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
那么,排除以上两种最容易想到的比较方法外,个人认为,还有两种是可以试着使用的比较方法。
第一,利用普遍接受的比较尺度。
例如,心理学中有马斯洛层次理论,这就是一个比较尺度,将不同事物对人们的重要程度和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划分了等级与层次。
那么,如果一个东西可以带给人们第一层次的需求,而另一个东西不仅可以部分满足第一层次、还能部分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那么就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好。
在这里,我们将辩题中比较的双方,转化成了人们需求层次的比较;而至于为什么自我实现比温饱安全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个,我们就可以不用论证了,因为这是心理学中普遍公认的结论。
第二,将比较细分。
具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细分。
其一,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
例如,在求助版有人提出了一个辩题,“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这时,如果觉得不方便直接比较,那么可以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利弊是对谁而言的?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出三个层面,一是对高校自身而言,二是对高校的服务对象——学生而言,三是对那些与高校不存在直接联系、只存在间接联系的社会发展而言。
细分之后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于比较容易找到至关重要的点。
例如,正方可以说,对高校而言,产业化后虽然短期内元气大伤,但终究能活下去;而不产业化,以现在的发展趋势,高校最终会走上绝路......。
这样就可以论证对高校自身而言,产业化利大于弊。
反方亦然,其它两点也可以此类推。
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细分,恐怕我们很难泛泛地找出这种比较点。
其二,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
例如,楼主提到的“男人/女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题,比较内容是人们的本事。
直接比较不好比的话,我们就可以细分,分为事业和家庭。
先论证在事业上,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再论证家庭中,男人还是女人更有本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比较对象进行细分,还是对比较内容进行细分,细分之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楼主困惑的问题,即如何比较。
但是从辩论技巧的角度来讲,细分之后存在着两点好处。
其一,可以便于使用一些绝对性的判断。
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而言,难以判断其对错好坏;但是,如果细化到某一个特定群体,可能就比较容易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是利大还是弊大了。
其二,可以便于划分战场、攻守皆宜。
例如,关于男人/女人更有本事,反方可以守住家庭这半壁江山,然后跟正方去争在事业层面女人是否比男人更有本事。
这样一来,反方就算在事业战场上没有争过正方,那也不过是打个平手而已,因为自己毕竟还有半块阵地。
而一般的初学者,往往会被对方牵着走,即对方攻击哪里、自己就防御哪里,忘了围魏救赵的手段。
当对方进攻“在事业层面女人也比男人更有本事”时,能不仅想到反驳,更能想到进攻家庭层面、指出“在家庭层面女人未必就比男人更有本事”,这样的辩手已经可以算是老手了,在校内赛或新生赛中不常见。
此外,关于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的细分,除了需要注意如何细分有利于自己的攻防外,还需要注意细分的方法是否足够合理。
一般说来,细分的层面不应太多,以二至四个层面为宜,太多了则全场比赛会很零散,自己也容易首尾不能兼顾。
而且,不同层面之间要尽可能少的重叠,否则对方进攻时,自己容易混乱,不知道应该用哪个层面的观点进行防御。
此外,所有层面之总和必须涵盖所有。
否则,对方会说“就算你那几个层面都站得住脚,也不能说明......,因为还有远远比那几个层面重要得多的一个层面,.......”。
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几个层面之间的交集要尽可能趋近于零,而几个层面的并集要尽可能趋近于全集。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有些辩题,没有以比较性辩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暗含比较。
例如,含“应该”等等字眼的辩题,如果双方在合理性和可行性上都成立,那么这时的“应该”就是一种权衡与比较了。
例如“大学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先考研”。
对于毕业生而言,就业和考研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都成立,那么辩题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哪条路更能成就人生、哪条路更有利等等,实际上转化成了一个比较辩题。
那么又该如何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呢?常见的比较方式有三种,一是缺失性比较,二是矛盾比较,三是边际比较。
缺失性比较是最为新手所喜爱的,最经典的类比就是给你一个鸡蛋到火星上也孵不出鸡蛋,另一方说,给你一个石头再好的条件也一样孵不出鸡蛋。
这里首先必须强调,缺失性比较在绝大多数辩题中都是不适用的,缺失性比较唯一一种适用的情况是两个比较项,一个比较项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而另一个不是,那么作为是必要条件一方可以采用缺失性比较来证明本方比较项更为关键或更为重要。
但一般脑子正常的人出的辩题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形,所以要提醒广大新手一般不要使用缺失性比较,当对方使用时则要果断指出对方比较是不合理的。
矛盾比较也是大家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比较方式,这种比较方式的模式是,当两个比较项发生二者取其一的矛盾时,如何取舍就能够判断哪个更重要。
最经典的案例当然是老婆和老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
但使用矛盾比较法必须注意一点,就是两个比较项确实存在矛盾,如果是人为构建的矛盾,那么就需要考量构建的合理性问题了,比如在上述辩题中,生态崇明建设问题就比较适用于矛盾比较法,而防治太湖水污染就不太适用矛盾比较法。
滥用矛盾比较很容易被对方攻击你方虚设前提。
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比较方式的特殊情形,真正适用面最广的通法恰恰是大家实战应用最少的边际比较法。
边际比较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对两种行为边际效益的比较,而边际效益简单讲就是投入一单位所产出的量。
举个例子,如果你吃一单位馒头可以上升3点幸福感,而吃一单位面条可以上升5点幸福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吃面条比吃馒头更好。
边际比较法在两种模式比较中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在上述辩题中我们可以把问题看成把同样的投入放在提高技术上还是放在提高管理上能够更有效节约成本;把同样的投入是放在提高道德水平上还是提高法治建设上能够更大提高社会和谐度等。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边际比较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比较方法,所以他的比较环境也需要相对固定,所以在使用边际比较法的时候通常需要先确定比较的环境,一般就是选择当下环境,所以在使用边际比较法之前先要对当下这个比较环境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比如我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分别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或管理分别需要多大的成本等,然后再使用边际比较法就能无往而不胜了。
比较型辩题的标准制定前两天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有位同学突然问到比较型辩题,怎么样制定标准才行。
当时没对这个问题作什么思考,现在提出一些制定标准的简单方法吧。
标准的制定,可以使比较型辩题简化,其原因就是比较型辩题中有两个变量。
你把其中一个变量去掉,单说另一个变量,这样就是停住一方看另一方。
虽然有时候可能会比较有力,但终究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两个变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本就不存在一方变而另一方不变的情况。
这样根本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标准实际上是把两个变量变成了一个变量,只要你能达到这个标准,那我就说你怎么着了。
只有一个变量在变化,比两个变量要容易把握得多。
一般来说,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辩题中的主体。
比如说我们要去辩大学生打工的利弊,那我们就要考虑打工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要辩大学生学习重要还是实践重要,那就要看学习与实践能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他的比较型辩题,大家也可以作一个类似的考虑,每个比较型的辩题,都会有一定的主体存在。
在这样的辩题中,如果能够抛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项,而抓住辩题的主体来考虑问题,那标准制定就容易多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主体的需求。
再拿那个大学生打工利弊的辩题来作例子,一个人到大学里,他的目标是什么?注意,这里的目标不是说你要来做什么,而是在你大学毕业之后,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了解清楚了主体的需求,我们可以再把大学生目前能得到的打工工作给作一下分类,看看这些类别中,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有哪些工作是无法帮助甚至拖累大学生达到目标的。
不要怕麻烦,一个东西如果全部都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十有八九是商家在忽悠人。
对打工的工作进行了分类,一类一类地考虑,这样就可以把对大学生的利弊都看得清清楚楚,不仅有利于自己解析题目,还有利于了解对方的立场。
好,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学生打工利弊的标准是:打工能不能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大学目标。
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是十分客观的。
但现在是要辩论,必须让标准对自己有利一些。
要注意,如果要修改标准的话,尽量不要修改标准本身,只是对其中的措词含义进行修改。
比如说大学的目标,这是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对方提出大学目标的时候,你可以不赞成,而提出自己认为的目标。
但是要注意,标准一定要足够客观,这样才能让观众和评委信服。
而事实上面,标准的设立其实也有讲究。
这里偶懒得说明了,搜藏的东西复制下来,供大家参考。
举两个例子。
第一,选理事。
两个人,各有特色,凭什么决定谁能够做理事而谁不能?很简单。
把两个人的特点逐一罗列,和理事的标准作比较,符合得越多、越重要的那些标准的,越有资格。
所谓A比B适合,不是某一个标准考察出来的,而是多个方面的标准一起考察出来的。
第二,做考题。
考试时间有限,有多道题,怎么决定先做哪道?很显然,分值高又容易的,首先考虑,分值高而难度大和分值低但容易的其次考虑,分值低而难度又高的,最后考虑。
所以先做哪道,也不是一个“分值高低”或者“难易程度”就能衡量出来的。
结论是,对任何一个比较性辩题的判断,都存在要素的选择问题。
往往对于最终结果我们追求的不只一种要素(例1),即使只追求一种要素也往往需要在过程中考虑多种要素(例2)。
所以A与B得比较其实是A的要素与B的要素的比较。
假设我们希望达到的结果是HIJK,比较排斥LM,不能容许N的出现。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分析清楚A、B的情况,就很容易做出比较了。
如果A含有HIJL,B含有HIKM,实际上平分秋色很难比较;如果A含有HIJL,B含有HIKN,则B很容易被否定掉;如果A含有HIJ,B含有HIJL,则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A;如果A含有HILM,B含有HM,则要看对I的偏好程度和对L的排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