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学物理课是难学的学科之一。要学好中学物理,必须具有良好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一些探讨。

一,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中学生物理分析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全面地分析综合物理问题的多种因素,比如物体的受力分析,电路分析等;其次还表现在能否正确分析物理过程。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物理现象和过程本来是相互联系的,是极为复杂的,为了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必须把其中的各种物体、因素、作用区分开来,以便分别地研究它们的不同性质和作用,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例如在力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受外力的关系时,往往采用“隔离法”,把研究对象和其他物体隔离开来,从各个侧面分析该物体受到的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的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求出合力;再研究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合外力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

但是,分析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这种方法着眼于局部的研究,它很容易把本来互相联系的东西一刀割断,往往不易获得关于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全面认识,并且容易养成一种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的习惯,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综合分析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又是以某种综合的结论成果为指导的,目的又是为了综合。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运用,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

例如,在学习恒定电流的过程中,先要学习电流,电压,电阻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学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第一次综合;这时学生对恒定电流规律的认识仍是局限于部分电路的一段电路上的,接着学习电动势的概念,分析电流通过内外电路时电压降落的情况及能量变化情况,得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是第二次综合。在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后,他们对电路的部分与整体及其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才获得了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1),要强化“物理过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指导他们对物理问题进行过程研究,只有了解了过程,才能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确切含义及内在的联系,解决起来才能准确自如。

第一,要凸显物理过程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是就束手无策”。学生学了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等一系列知识,也记住相应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得出,为什么仍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呢?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出在老师缺乏综合,强调分析思路与突出重点,而学生方面未能跟上老师的分析与综合思路,没有真正理解整个过程,以至理论与实际脱节。

第二,要注重物理概念的分析与理解。物理问题所反映的内容各异,形式千姿百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和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知识,它反映了物理变化的状态和过程的联系。在分析解答物理问题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从物理现象中分清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状态,把它们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类比,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的物理情境图。对于抽象的物理过程,要以具体的参照对象为依托,逐层揭示,使复杂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

象化和简单化。这样分析就会变成一个操作起来简单可行的程序,学生才能加深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认真地演示和示范,教给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方法;要注意师生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掌握程度,给予指导,使其形成规范,循序渐进分析过程的习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由浅入深地强化过程分析的综合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还要利用常见的错解作出分析,以引导学生多进行反思,提高他们对物理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同学生在综合分析能力上存在差异,绝大部分是反映在分析、研究方法和习惯上,而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的差异。只要他们掌握了对物理过程的科学分析方法,并养成了良好的分析思考习惯,也就有了成功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

第四,重视实验,强化理解物理过程。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实际探究过程中,可以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实验步骤的了解,学生可以增强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采集数据、列表、作图及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并使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得到有效的培养。

(2),活用物理模型。物理概念、规律等都是通过一定的模型建立的,物理习题也是根据物理模型编写出来的。所有解答完习题后还必须还原模型到客观实际,不仅仅只是认识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通过物理模型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去进行科学抽象,学会如何去处理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整体性教学。

三,物理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 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9-12-13T17:05:48.0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作者:刘正兴[导读] 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刘正兴(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安徽马鞍山 238100)摘要: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利用中学物理教学在学 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04-01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的认识充满好奇、有新鲜感,同时对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内容又感茫然。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阶段早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科学的态度,这对于学生今后形成优秀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益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知道,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在某段时间或某个方面的渗透就能达到目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只有在整个物理教育过程中,都注意到科学素养教育的渗透,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1.物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物理科学素养导向的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还要求物理教师具备良好的物理科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学生探索世界、建构认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事物的剖析、示范;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启发、引导,这当中都融入了教师的理解,教师的精神,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核心要素,物理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研究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手拈来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经意的一个“随便”,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冲击。而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而初中物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教师,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高度。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有使命感,要多学习、多钻研、交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 、“识物讲理” 。而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验证性实验,即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另一种为探索性实验,即用实验来探究未知的结论。验证性实验可用过程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实验的目的,采取的步骤及其理论依据,观察现象差异,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在学生在未知结论时,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利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采取有效的实验步骤,从实验中探究结论。这一类实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避免用陈旧的课本禁锢学生、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国际科学综合实力竞争的需要。而物理教学和科学前沿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关注和追踪前沿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把自己也当成新时代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第二,教师要结合新知识、采用新方法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以便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多创造、多思考、多疑问,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必要全部安排在课堂上,可以让教学深入家庭、工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物理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只有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培养出物理学思维,才能避免物理知识的“片段化”,使学生不仅了解物理学的过去、体验物理学的今天,更能预知物理学的未来。 三、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既要全面看到每一事物中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要研究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问题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物极必反。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的放矢,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形式是要不得的。所以,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亟待教师素养的提高;2.坚持正确引导,学习科学方法;3.防止科学方法教育程式化。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物理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汪集中学魏德宝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这次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我深深领悟到:物理是一门既抽象又贴近生活的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难学难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改变这种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反思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科与生活的科学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相应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科的亲和力和现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认识生活的欲望和热情,调动学生兴趣,促使物理走向学生。从学生生活层面切入教学,设置情境,关键是把握学生生活与知识点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的理解 与教材中事实材料显现的理想化实际相比,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贴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在物理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来阐明物理概念、观点,并用物理学科的

观点、理论去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实现教学通俗化,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疑惑为信服,从而大大增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开采和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物理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的通俗化,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开拓物理教学的新境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案例 (精选)

物理教学案例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 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

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教学目标中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等。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 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物理观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形成物理观念,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

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英文简称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

物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你是大摆,我们是小摆,你怎么摆我们就怎么摆,我们和你发生共振,学好物理,实现心中的梦想。”这是我在上完共振后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的话。这使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好好利用物理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有意识渗透人生观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共振教学的感悟 发生共振的条件是:当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越接近时,物体的振幅就越大,也就是从外界获得的能量就越多,当外界的策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值,也就是从外界获得的能量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作为教师,要努力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进行研究,使我们的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欲望达到“共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家长的策动力“频率”要接近学生学习的欲望的“频率”,这里既要搞清楚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的“固有频率”,还要搞清楚使策动力频率更加接近学生“固有频率”的方法和途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研究社会的需要,需要知道工作的目的,努力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方法,选择最有效的途径,两者达到共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

2、整体法与隔离法教学的感悟 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学习中用得很多,当我们要求解外界对一个整体的作用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系看成一个系统,不再区分内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实效性;当需要研究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就需要进行隔离,把需要研究的物体单独隔离出来,研究外界对它的所有作用,从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作用。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往往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首先从整体着手,再进行隔离分析。这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和对学生的研究都有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对学生研究首先是对学生整体的研究,研究他们的整体水平,整体的需要,整体要达到的目标等等。对我们物理学来说,什么是学生最为有用的,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整体把握教材的要求等等。然后才是谈具体的教学研究,每一节课该怎么上,怎么处理等。这也对我们社会生活有所指导,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总是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看法,这就要有一个首先看整体,再看个体的方法。当然,不同的人需要研究的整体和个体是不同的,比如国家的领导人首先应该考虑国家利益,然后才能考虑集团利益,最后是个体利益。辨证唯物论指出: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能得到最大发挥。 3、建立物理模型教学的感悟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很多,而建立模型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和周围的物体有作用和联系,而且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要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不可能考虑完各种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成功的物理教学应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哲学思考 首先,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教育人。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谬误的历史,是一代接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史。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居里夫妇为提

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愿受放射性辐射损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造福人类敢于献身的精神……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温这些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到科学家坚忍不拔、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实现立德树人。 其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对科学家的评价我们还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情的另一方面。例如,在介绍伽利略、牛顿、开普勒、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贡献时,我们都非常正面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2 物理教学要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 马云曾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是让学生从“知识”层而上升到“智慧”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定势,容易一叶障目,不见物理学的“森林”。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范文

一、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任务分析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达成其教学目标的原有水平”这两个环节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任务分析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任务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需要逐步习得的使能目标。据此,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结果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对教学活动能够起到切实的统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任务分析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从课标、教材、学情、目标四个方面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进行了研究(详见教学设计),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建构了基本的教学框架。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对比研究了现行的五套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将本课的终点目标确定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加涅的学习结构分类理论和“九大教学事件”,设计了四个模块的教学。第一模块:模拟投篮,引入课题;第二模块:模拟小船过河,建构概念;第三模块:理论分析,探究方法;第四模块:实例研究,反馈评价。 3.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情景分析、问题教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性,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互动融入科学态度的教育。力求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涉及。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按照学校“健康课堂”的总体设计,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备课组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四次试讲和三次专题讨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打磨: 1.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从突出核心素养和教师教学特长两个方面考虑,形成了重构教材的主要方向; 2.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在研究了大量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形成了学生小组活动形成基本印象、抓住物理本质层层诱导的策略; 3.学生活动的组织:结合“健康课堂”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等),开发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如改进教材小实验),此外,还在学生活动的指导方面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形成物理观念,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实验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英文简称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通过学习,学生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关于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物理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目前有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关话题、文章、理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觉得所谓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能力和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认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逐渐地把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素养渗透到学习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和方法。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概念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物理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物理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现象、体会物理情景、感悟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物理情景、物理原理和物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物理中的具体问题以及一些现代天文航天科技,这是物理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是物理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应用的过程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物理教学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形成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物理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物理知识、理解物理规律。任何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就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间的联系,既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及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物理素养归根到底是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物理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处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在长期的观察、思考、学习中慢慢积淀。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物理有趣神奇的现象,并乐于去探寻其中的奥妙,从而养成乐于追寻真理的品质。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2000字)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 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 1.3 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1教学类型选择设计 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学生 2.2 实施方式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