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霞与常思思之玛依拉变奏曲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作者:余沁怡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2期【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由我国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创作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2008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新创作的一首歌曲,它是由我国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本文主要从《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和美声演唱技巧两方面展开,对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和《玛依拉变奏曲》的来源及风格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玛依拉变奏曲》;民族风格;美声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019-03【本文著录格式】余沁怡.浅谈《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20,11(22):19-21.引言本文主要研究《玛依拉变奏曲》的民族风格特点及美声演唱技巧,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由我国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创作歌曲,都被人们广为传唱。

而《玛依拉变奏曲》是在2008年青歌赛上由胡廷江老师改编,常思思首唱的一首新创作的歌曲,它是由我国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主要描述歌手玛依拉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表现了她开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旋律优美轻快,脍炙人口,并带有许多美声花腔的演唱技巧,对作品的难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形成了当今的民族唱法。

《玛依拉变奏曲》正是集成了这些优点,使得它成为如今人们用于比赛和音乐会的必备曲目。

我经过了四年的美声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美声基础,硕士期间开始学习民族唱法,《玛依拉变奏曲》是我学习民族唱法后所唱的曲目,我想通过这个命题的研究来让我对民族声乐技巧有更深的了解;对在研究我国由传统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技巧方面做出一点贡献;为其他爱好声乐的人们在以后演唱《玛依拉变奏曲》的时候提供好的借鉴;对我自己以后的声乐学习做出更好的铺垫。

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浅析“千人一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作者:张培培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欣赏习惯,会产生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从而在唱法上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①每位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不同的体会,所持观点和阅历也有差异,所教授的学生因嗓音特点、情感处理不同,故不存在“千人一声”的说法。

关键词:民族声乐千人一声地域风格演唱特点首先“千人一声”这句话是一个形容词,比方说我们在电视和舞台上经常能看到或听到音色和风格上比较相近的声乐演员所演唱的作品。

由于他们所演唱作品的音色和处理手法比较接近,故一些音乐评论家或观众觉得这些选手的演唱缺乏辨识度,不像过去的一些老歌唱家如“郭兰英”、“郭颂”、“蒋大为”或中青年歌唱家“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张野”、“吴碧霞”等那样风格迥异,声音特点明确。

过去我们只要听到声乐作品的前几句就马上能听出是谁在演唱,说出歌唱家的名字。

基于以上的原因多数人认为“千人一声”有碍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阻碍了民族唱法的风格和多样性的演唱特点,甚至有的人过激的人为是由于音乐院校的专业声乐训练出了问题。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据我们的研究分析和教学经验中得出以下两种结论供大家思考。

首先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由于宣传媒介相对不那么发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和老百姓只能通过收音机广播来欣赏到他们喜欢的歌唱家所演唱的歌曲,与现在专业比赛、选秀节目众多的比赛相比当时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对较少,人们能听到的歌曲就那么多,再加之那一时期的声乐作品风格鲜明、脍炙人口,也就出现了一批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的知名歌唱家和传世的声乐作品。

并且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老歌唱家也都大多数是科班出身或在音乐学院深造过,并且其中一部分人目前也都从事着教学工作。

但为什么在声乐教育事业、声乐演唱日益繁荣的今天会出现所谓“千人一声”这种说法呢?一、所谓“千人一声”的共同点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和专业院团都在培养声乐人才,尤其是2000年以来扩大招生规模,包括一些非音乐类院校也都成立了声乐演唱专业,这使得声乐人才量爆发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屏幕和广播中的新面孔、新声音越来越多,尤其是CCTV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一平台更使得新人辈出,由于年龄段的限制这些参赛选手除个别年龄稍大些,多数人年龄都在二十几岁、三十来岁,甚至有的选手还在大学期间或刚刚步入工作单位就参加了比赛,他们还没能脱离初中级阶段形成自己特殊的演唱风格,而电视台考虑到收视效果设置了复赛、半决赛、决赛和颁奖晚会,我们设想一下最后出现在获奖名单上的选手要重复多次出现在舞台上,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这名选手唱着另外一名选手的歌,这一届唱着上一届的歌。

《玛依拉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及花腔唱段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的音乐特征及花腔唱段分析

形成主题——对比——升华的特征,为演唱者留下充足时间 个的乐段相比速度上较为平缓,演唱者演唱时需充分展现出
调整演唱状态。音乐的尾声部分,胡廷江在创作时使用了装 “玛依拉”婉转羞涩的音乐形象,情感处理更加委婉细腻,
饰变奏的手法,改变了歌曲的部分旋律和节奏音型。这部分 需与其他乐段进行区分,形成对比。注意谱例中上行音阶到
关键词:花腔演唱艺术;声乐;《玛依拉变奏曲》
一、歌曲《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素材 《玛依拉变奏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廷江先生根据一首 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相传“玛依拉”是一位美 丽活泼、能歌善舞的哈萨克姑娘,她深受牧民们的喜爱。据 闻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由“玛依拉”自编自创而成,后经王 洛宾先生收集改编而流传至今。 《玛依拉变奏曲》在原曲《玛依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 度创作,将《玛依拉》原本的结构进行扩充。歌曲由原来的 三段分节歌改编为带有再现的大型变奏曲,在原曲旋律的基 础上加入了花腔演唱技巧,使得整首歌曲更加绚丽出彩。改 编后的歌曲其主题内容、中心思想没有改变,同样以“玛依 拉”这个美丽的姑娘折射出哈萨克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 的形象!
且做到气息下沉,高音位置保持不变!与此同时要精准的
向后退缩,导致压喉。与此同时演唱者应保持牙关打开的状 态,学习时多体悟“打哈欠”,“咬苹果”的感觉。为了避免 出现“漏气”,声音“散”出来等问题,演唱时尽量将“啊” 和“哈”保持在元音“a”的位置上!始终保持气息下沉,腰 腹用力向上推送气息的状态,让气息流动起来。此外,演唱 时需注意乐段中弱起小节的处理,唱出迫切感,以情带声从 而推动整段音乐的情绪。此外,注意在演唱乐段中出现的连 音部分时,演唱者需放松身体,气息下沉,让声音顺着气息 流动起来。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

民族声乐作品中花腔演唱技巧的运用

民族声乐作品中花腔演唱技巧的运用

民族声乐作品中花腔演唱技巧的运用作者:吕冬梅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5期【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西方声乐艺术理念进入我国,使得中国声乐艺术概念越来越多与西方接轨。

同时在这个推崇创新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乐坛新生代作曲艺术家如:邓垚、胡廷江、栾凯等。

《玛依拉变奏曲》由胡廷江改编自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这首歌曲旋律高亢嘹亮、轻盈明快,塑造了一位美丽哈萨克族姑娘活泼、开朗的性格。

胡廷江巧妙的将西方的花腔技巧完美融入中国民族声乐,使得两者相互碰撞,开出了一朵不一样的“民族之花”。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花腔技巧引言民族音乐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将各种元素融入到民族音乐中,并且这样的尝试也得到很好的反应。

这是音乐上的一种“混搭手法”使得中国音乐不再单调,让其色彩更加丰富。

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在,同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将民族音乐更好地推向世界舞台,为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创作背景《玛依拉变奏曲》这首歌曲前身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由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王洛宾改编。

他被誉为“西部歌王”,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

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萨拉姆毛主席》等均是脍炙人口的歌曲。

《玛依拉》主要描写的是我国哈萨克民族的风土人情。

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

这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他们对音乐非常的热爱,素有“音乐和歌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之说。

这个民族人人都能歌善舞,这里的民歌风味独特,具有高亢,嘹亮的风格。

《玛依拉》这首作品的主要意思是“玛依拉”是一位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牧民们只要听到她的歌声就会忍不住停下来去倾听,年轻的哈萨克都慕名而至。

声乐上的“吴碧霞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声乐上的“吴碧霞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声乐上的 “ 吴碧霞现 象”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文 \ 陈 明华
摘 要:是碧霞,一位集中国民族 浩和西洋蕞声 法于一 身的抒情花腔士高音
歌 唱 术 ,被 譬为 “ 中西 合 壁 的夜 鸳 功 戛碧 霞 之所 可 Ⅸ在 两种 喝 法 中蹄 年井 获得 成
是 埠 干她 从 方法和 认 识层 都 清 晰认 识 到速 两种 唱 法的 特. 并 将二 者进 行 相i 最 比 轻 中西 方唱 岳 的特 征 确 主一 奎具

中西■法的异■ .相矗点。
西 方 人 讲 用 胸 腔 式 呼 吸 [ 行 当 与 的喷 口 声音水 曼甜 美
起 声 过 腔 归 韵 位 置 靠 前
( ) 中 西 唱 法 都 强 调 气 息 的 重 要 性 我 们 讲 用 丹 一 田 之 气 上 也 有 极 相 似 的 情 况 如 中 国 京 戏 壁 青 衣 的 唱 法 就 很 像 西 洋 抒 情 女 高 音 的 唱 法 。 生 角 黑 头 的 唱 法 与 西 洋 唱 法 中 抒 情 男 高 音 和 戏 剧 男 高 音 的 唱 法 相 似 。 中 国 传 统 声 乐 的 精 华 在 京 戏 里 很 值 得 学 习 西 洋 唱 法 者 探 讨 和 研 究 它 是 我 们 建 立 中 国 唱 法 的 根 也 是 我 们 借 鉴 西 洋 唱 法 的 最 佳 切 人

文化异 流 1
异 流 势 不 可 免 民 族 语 言 不 同 中 西 唱 法 的 主 要 差 异 是 民 族 语 言 问
题 声 乐 是 音 乐 化 了 的 语 言 艺 术
每 个国 家
每 个民族 大都 声 韵 的 连 接
有 自己的 语言 。不 同 的语 言在 发音 的 部位
口腔 赡觉 咬吐聩 口, 晴暗前 后等 方面 均 有较 大的 区 别。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文|本刊记者 张志国Wu Bixia A Great Sing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lements她身高不高,声音却很高。

她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她说和那些到了30岁还不清楚应该做什么的人相比,她是幸福的。

因为她在3岁的时候就知道,她这一生注定与歌唱结缘。

结果的确如此:从小能歌善舞,15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然后在学院读本科、硕士、博士,期间又到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系、朱莉亚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还接二连三地在各类国内外声乐大赛中获奖。

她是我国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都登上了高峰的第一人。

她是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最高奖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第一位聚焦两会人物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

在吴碧霞的成长道路上,小小的身躯、天籁般的声音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作为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又是如何参政议政、认真履职的呢?2016年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对吴碧霞进行了独家专访。

声乐界的“吴碧霞现象”和电视里、舞台上大家看到的吴碧霞不太一样,记者面前的她更显得娇小玲珑。

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吴碧霞是个爱笑的人,一张娃娃脸上总是挂着迷人的东方微笑,永远笑容灿烂,她走到哪里就把清脆的笑声带到哪里。

吴碧霞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

据她向记者透露,她最早钟情于民歌专业。

1990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92年年仅17岁时便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优秀歌手奖;第二年又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奖赛”中获得民族组第二名;1993年被保送至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96年读大三时参加了当年央视的“青歌赛”,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几个月后却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获民族唱法一等奖。

至今她也说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她那甘冽如山泉的歌声。

大学毕业后,吴碧霞被保送读研,师从邹文琴教授、金铁霖教授和郭淑珍教授。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

浅谈《玛依拉变奏曲》摘要:《玛依拉变奏曲》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胡廷江根据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

本文通过与原作《玛依拉》的对比分别从曲式结构、词曲结构,节奏,曲式的发展,声音技巧的运用,及演唱者的情感处理来阐述。

体现出歌曲变奏的重要艺术价值。

关键词:玛依拉创作改编曲式结构《玛依拉变奏曲》在第十三届青歌赛舞台上的首次演唱,它的演唱者是具有深厚演唱功底的独唱演员常思思,她用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了歌曲那独特带有华彩花腔的轻盈优美的旋律。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抓住了原曲的神韵又糅合了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在大家面前。

让人一听就记住了它。

该曲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钢琴伴奏教师胡廷江根据王洛宾作的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成,作者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采用独特的音乐手法对原曲做出了独创性的改编。

胡廷江教授为这首经典的民歌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音乐情感,让它以不同的面貌再次大放异彩。

这首歌曲在首唱之后又被其他歌唱家与歌手重新演绎。

足以体现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之高,传唱度之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吴碧霞莫属。

吴碧霞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歌唱演员,她炉火纯青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

她的嗓音醇厚动人,通透灵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可谓是游刃有余。

那段花腔变奏她又加入了她自己的音乐元素,既加大了歌曲演唱难度,又与原作相契合,可以说是处理的相当漂亮。

可以说《玛依拉变奏曲》的诞生又为歌唱演员们提供了一首值得研究,值得推敲的优秀声乐作品。

一从旋律上看1、吸取原作的主题旋律通过歌曲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通过变奏原曲而来的新作品,所以原作的主题音乐旋律式必不可少的。

作曲家将原作主题很好的保留下来当然不只是主题,为了保留歌曲原有的韵味与核心音乐,《玛依拉变奏曲》的第一段是与原作一模一样的。

让大家可以一听就知道这是有《玛依拉》改编而来的。

2.华丽的花腔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根本,它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音乐的感染力常常是通过旋律来传达的。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演唱分析1. 引言1.1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充满东方神秘风情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旋律。

这首曲目取材于维吾尔族文化,融合了传统的乐器和节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歌曲整体氛围温暖而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或热情的民俗节日之中。

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歌词,《玛依拉变奏曲》传达出一种温暖、感人的情感,带领听众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美感。

这首歌曲不仅展示了维吾尔族音乐的魅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激起听众的共鸣,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音乐的魅力,更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2 演唱者是谁?《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者是著名女歌手玛依拉。

玛依拉是一位具有多才多艺的歌手,不仅在流行音乐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时也擅长演唱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

她的音乐才华和舞台魅力使她成为了众多歌迷心目中的偶像。

玛依拉在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以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表达将这首曲目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当代音乐界的领军人物,玛依拉的演唱非常具有感染力,她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发展,同时也在舞台表现和表达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玛依拉作为《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者,带给了观众们一场视听盛宴,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享受。

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给这首曲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和灵魂,使得这首歌曲在她的演绎下更加动人心弦。

1.3 该曲目的背景《玛依拉变奏曲》是一首充满美丽旋律和深情的歌曲。

这首曲目最初由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来,经过改编和重新演绎,成为了一首备受欢迎的歌曲。

《玛依拉变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演唱者是著名音乐家李明,他在演绎这首歌曲时,将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融入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加深刻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碧霞与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两者间的区别
我认为要想鉴赏者两位杰出的演唱家在处理这首《玛依拉变奏曲》的话,跟要去演唱这首歌一样,一定要先去了解这首歌的背景。

《玛依拉变奏曲》是有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来,所以歌曲要表达的意思和原曲是一致的,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

而作曲家胡延江据《玛依拉》改编成的《玛依拉变奏曲》,运用了变奏手法,使得这首民歌在结构、调式、情绪都呈现出新的艺术高度和新的艺术特点然后我要介绍下吴碧霞与常思思两人的经历。

吴碧霞先后师从邹文琴、金铁霖和郭淑珍教授,获硕士学位。

2006年吴碧霞作为国家访问学者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和马里兰大学师从马莲娜.马拉斯和卡门教授。

通过多年系统的声乐训练和对大量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探索,并以她过人的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勤奋刻苦,使她同时掌握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外国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方法,吴碧霞也是中国首位在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

她的演唱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并在中外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常思思,海政文工团青年独唱演员,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青联委员。

2003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

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及刘畅老师,2008年3月被海政文工团特招为独唱演员。

《玛依拉变奏曲》本身就是为常思思参加青歌赛而创作的曲目,此曲由常思思演唱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不合适,她的音色能轻巧灵动又能辉煌高亢,参加青歌赛时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可以说是把她全部的优点都展现出来。

但是常思思演唱这首曲的时候感觉她想放开有放不开,对于要表现玛依拉这位姑娘的活泼可爱形象来说,常思思演唱得可以说有些笨重,然后表情也没有那么多变。

而吴碧霞老师演唱《玛依拉变奏曲》时也是把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展现出来,她展示的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而是声音的自然之美。

从肢体语言和演唱表情上比较,吴碧霞是完全把常思思给比下去了。

吴碧霞所表达的玛依拉更为灵动,活泼可爱,常思思的则表现得有点笨重。

从唱腔上比较,常思思的声音高亢,辉煌,嘹亮。

吴碧霞的声音清澈,甜美,灵动。

两人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吴碧霞演唱时就比常思思更为成熟,更为游刃有余。

这跟舞台经验有必然的关系,毕竟吴碧霞可以说是常思思的前辈。

从录音设备上比较,常思思的几个版本麦都总是离嘴很近,而吴碧霞在国家大剧院演唱的时候麦是放得很远的,但是因此推断吴碧霞的声音比常思思的声音传得远就太过于武断,因为录音设备不同,在录音技术上我也没做很深的研究,所以在这方面不适宜做出评论,但是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来。

从编曲方面比较的话,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吴碧霞最后一句翻高到high降e了,这在最大的程度上表现出了吴碧霞的唱功,但是我觉得吴碧霞的这最后一个音唱得并不是那么完美,而在最后一段的开始时有一句“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出现的致命的失误,这一句乐队的声音把吴碧霞的声音盖过去了,而常思思演唱的版本则没有把这句唱出来,而是由合唱队演唱。

对于两人演唱《玛依拉变奏曲》的比较,我认为这以上这几方面最有可比性,而从总体上来说,个人认为吴碧霞比常思思更胜一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