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以人为本”到“以仁为本”——传统思想的逆向构建与生发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摘要】"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最早提出人本价值思想的是周武王。

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推崇"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到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更加丰盛,16大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思想,并使其思想内容进一步科学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进程"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盛、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个根本观念。

《尚书•秦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这是最早文字记载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名相管仲。

《管子•霸•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那么国固,本乱那么国危。

";管仲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局部。

但这种人本观具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它是一种工具性的人本观,是为了到达齐国称霸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等等。

这些观点很容易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把传统的民本思想推向了顶峰。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2019年4月智慧树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2019年4月智慧树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2019年4月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参考答案:以人为本完整版答案请企/鹅:775284500 资料整理不易,诚信交易2元/份2>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参考答案:《周易.贲》3> “文”不包括()参考答案:物文4>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参考答案:“易”、“道”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参考答案:中和为美一、1>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参考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2> 礼教的核心是:()参考答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参考答案:“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4>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参考答案:天人合一5> 文化的价值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具体功能有()参考答案: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应用功能6> 文化的概念包括()参考答案:广义文化===狭义文化===以文化人===精神文化7>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包括()参考答案: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8> 中国传统以民为贵思想包括()参考答案:民为邦本===重视民意===敬天爱民===革命思想9>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重义思想包括()参考答案:伦理精神===道德准则===礼教传统10> 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要素包括()参考答案:知===仁===勇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包括()参考答案:以和为贵===普遍和谐===中庸之道===天人合一12>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参考答案: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13> 实践理性包括()参考答案:经世致用===身体力行===经验理性14> 实事求是原指()参考答案:求是学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出了灿烂绚丽的中华文化。

要概括古代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思想决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大体上可以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思想来说明其丰富内涵。

因为“仁义礼智信”始终是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中最主要的内容。

可以说,对“仁义礼智信”作全面深刻的理解,是我们认识古代中华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

一、仁:以人为本仁是中华文化伦理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思维特点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首要核心理念。

仁是儒家学说首先提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尊、互助、互爱的意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

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从而造就了“儒商”。

而从儒商中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仁”是孔子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全德之名。

“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

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 仁,在孔子的解说中,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樊迟问仁。

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

”(《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大都不离伦常日用,“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伦理……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前者是以仁待人, 后者是以仁律己。

郭沫若认为“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做到“仁”,切切实实的贯彻仁的思想,企业才能广纳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形成和睦融洽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间的友善互助的氛围,才能使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礼——纪律严明的治理理念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礼”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

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礼和仁出于同一范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对别人恭敬便是仁。

当代人间佛教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与革新之道——以星云法师为中心

当代人间佛教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与革新之道——以星云法师为中心

当代人间佛教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与革新之道———以星云法师为中心乔佳内容摘要:当代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通过“以佛摄儒、以儒行佛”的方式,建构了一套完善的人间佛教儒学化伦理思想体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人本道德的实践观:这是对人道德本原的探讨和基本实践方法的建构,以人为本,以儒学“五常”为基础建构人间佛教的“五戒”、“十善”的基本实践方法;(二)儒佛互摄的孝亲观: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间佛教对“孝”的重新提倡体现了与传统孝道援儒入佛方式不同的一面,儒佛更进一步体现为“水乳交融、互融相摄”的关系;(三)佛化家庭的人伦观:这是处理家庭纵横关系的规范要求,倡导建设“佛化家庭”,重点突出了治家之道、夫妇之道、婆媳之道的内在基础。

儒学化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间佛教之所以深入百姓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星云法师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革新之道。

关键词:星云法师 人间佛教 儒学化伦理 儒佛交融作者简介:乔佳,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星云法师,出身于中国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领袖人物(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也是当代人间佛教理念践行者中最为重要、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这位老人一直都在致力于佛教的革新,也在践行革新理念。

从1967年至今,他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300多个人间佛教的佛光道场,并在1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国际佛光会各分会,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华人佛教社团。

①星云人间佛教的影响力已经远不止于佛教四众弟子(佛教徒),甚至普通民众(非佛教徒)也深受影响。

何以如此?本文尝试从星云法师建设的人间佛教思想义理、实践哲学尤其是儒佛关系层面等问题来探索其中的重要因素,也对星云法师建构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①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30005)、2020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优助项目(SKYZ2020007)、2019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育才项目(SKYC2019010)、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0054)阶段性成果。

《孙子兵法》里的“以人为本”

《孙子兵法》里的“以人为本”

⼤家看到“以⼈为本”这个话题,⼀般都会认为是从西⽅引⼊的,中国⼀直以来都是官本位的思想。

其实我们古⼈的许多著作中也处处渗透着以⼈为本、以⼈为思考出发点的思想。

如在《孙⼦兵法》中,以⼈为本、以⼈为中⼼的战略思想贯彻始终。

《孙⼦兵法》讲取得成功的要诀是“先知”,就是预先掌握对⽅的情况。

“先知者,必取于⼈”——信息是靠⼈去取得的,也要从他⼈那⾥获取。

《孙⼦兵法》开篇《计篇》中就提出了择将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战篇》中的“知兵之将”,《谋攻篇》的“知⼰知彼”,《势篇》的“治众如治寡”,《虚实篇》的“致⼈⽽不致于⼈”等等,都是对以⼈为本、以⼈为中⼼思想的阐述。

现重点对《孙⼦兵法》中⽤⼈观点进⾏分析,阐述如下: ⼀、选择将才的标准 《孙⼦兵法》在开篇《计篇》中就提出了选择将才的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智多谋,⾔⽽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诸葛亮也曾经说过:“⽤兵打仗,如果不知天⽂,不识地理,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岂不是个庸才?⽤那样的⼈带兵打仗,是注定要误事的。

”⼀个经理⼈带领销售团队开发市场,如果不懂营销知识,不了解当地市场情况,不清楚企业战略,不了解竞争对⼿,客户情况⼀问三不知,不知道渠道的情况,不懂管理,就是庸才,使⽤这样经理⼈的领导也是有问题的。

《孙⼦兵法》讲⽤众之法——“故夜战多⾦⿎,昼战多旌旗。

夫⾦⿎旌旗者,所以⼀民之⽿⽬也;民既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众之法也。

”要想管理好团队,就要使他们统⼀⾏动,公平公正,制度管理,强调执⾏。

《孙⼦兵法》后⾯提到的“令之以⽂,齐之以武”与之相呼应。

即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此耐团队管理之法也。

“令之以⽂”是道,可以取得下属的拥戴,“齐之以武”是法,可以获得下属的敬畏。

所以孙武提出了对管理者具体的要求: (1)赏罚分明,⽽且适度 (2)令之以⽂,齐之以武 (3)以⾝作则——“素⾏教民” 同时孙武还提出⽤众之法的另⼀个⽅⾯,能愚⼠卒之⽿⽬,使之⽆知——让其只知其⼀,不知其⼆。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

王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和合逻辑确证李长泰(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从船山哲学是中国传统道统精神的传承、气学思想的发用展现、时代开新的体用致和三个层次上进行逻辑确证。

三层逻辑是哲学视阈下的体、用、和的三层和合逻辑。

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思想和合,气的使用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本即是以气为本思想的运用;船山人本思想与气学的经世致用在现实社会中开新致和和合,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体用合一而致和。

关键词:王船山;人本思想;和合逻辑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21)01-0010-0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哲学是以气为核、以人道为依的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拯救社会和人心而达到天下安身立命。

船山哲学中是否有人本思想?船山哲学的最终要旨是以人为依和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是船山哲学的重要思想。

船山哲学的人本思想指向三个方面:与道统精神的和合、与气用思想的和合、以开新体用的和合,由此,逻辑上船山人本思想在体、用、和三个方面得到确证,如图1。

图1船山人本思想要旨确证逻辑图船山人本思想的确证从哲学的体、用、和三个视阈上展开,即是说这三个方面的意思:船山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道体的本根传承和延续,是精神之体;船山人本思想是船山气学思想的运用展现和发用;船山人本思想是时代开新致用的体用合一。

本文拟从船山是否有人本思想的视角来确证船山哲学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船山人本思想的道统本根和合逻辑船山人本思想得到确证的第一层逻辑是船山人本思想与儒家人学、民本和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实现了人本思想与儒家道统传承的一致性,也即与传统本根保持了逻辑一致性。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人道为依。

船山的学术思想依据古圣先贤的经典,又超越圣贤思想,入古建今,古今融合,凸显了人的天理与致用的双层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15No.3 2014年9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14“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其产生与发展表征着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其实践则为中国古代社会添加了最为鲜明的人文色彩。

但不可否认,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尚未能发展成为脉络清晰、内涵明确的思想。

随着近代以来中西学术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文化史上的“以人为本”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逐渐清晰;换言之,“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想,是在近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由西方学术思想的梳理而逆向建构起来的。

因此,讨论中国文化史上的“以人为本”,绕不开西方学术界对此的讨论与定义。

同时,对中国文化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又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整理方面;它关涉到中西学术相遇时,对传统思想的价值判断所应采用的标准,以及对于历史上尚未发展充分的某种思想是否可以在现代学术土壤中继续生发等问题。

只有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使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的内涵认识完全。

一、“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史上的成熟思想西方学术界对于“以人为本”问题的讨论,开端于人的自我发现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

”按照柏拉图的解释,这一思想的含义是:“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对我所呈现的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又是对你所呈现的样子,而你和我都是人”,“因而可以说,对于每个感知者来说,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

[1]有学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是“把人摆在首位,要求以人为中心,用人的眼光看待一切”[2],因而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定义为“人类中心主义”。

它首先具有认识论意义,即“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知识判断、思想观念都是人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的,都是属人的,而非他物的”;其次具有从“以人为本”到“以仁为本”——传统思想的逆向构建与生发左康华(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以人为本”是西方学术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其讨论中展示的对普遍人性的肯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等的颂扬,反衬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忽视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结构缺陷,刺激了中国学者对历史资源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梳理与诠释。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完成了人与神的剥离、人与自然界的剥离,以及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作用与价值的推崇,并从人与人相处时的原则推广到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表现为“以仁为本”,并借由“仁”的实践属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而切实的作用。

经由西方学术思想的梳理得以逆向建构的“以人为本”思想所面临的严苛的价值评判也提醒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客观的立场,全面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仁为本;人文主义;民本;价值尺度[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14)03-0014-05[收稿日期]2014-02-15[作者简介]左康华(1987-),女,河北邢台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第3期左康华从“以人为本”到“以仁为本”15价值观意义,即“外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的,人的尺度(包括人的本性、需要、能力等)是人类评价判断一切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的标准的‘中心’”[3]。

在随后的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讨论上升到了本体论层面。

在很长时期内,西方学术界都以“神本主义”作为本体论的代名词;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在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上肇始于15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在哲学上则开始于17世纪后的近代哲学。

前者以“人的发现”为主题,“人重新在对自己精神的宏伟创造的观察中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独立自主性,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的高尚优雅,意识到自己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生的、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4]这一时期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表现为“人文主义”形态,其实质就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通过强调人与万物的区别,从而突出人的优越地位。

这场以理性与人道主义为内核的人文主义思潮蔓延到哲学界,经由休谟和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锤炼与提升,在德国古典哲学这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形态的人本主义。

康德关于人是目的之思想标志着价值论的人本主义的开始。

他认为,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并强调对人要“永远当作目的看待,决不仅仅当作手段使用”[5],重视人的生存和价值。

费尔巴哈把人规定为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

此后,西方哲学的“以人为本”思想从费尔巴哈主张的以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为本,发展为叔本华、尼采强调以人的意志的力量为本,再后来发展到存在主义主张以人的各种情绪体验为本。

以上学说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体上超越了人文主义运动对普遍人性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一般颂扬,要求转向人的个体生命、本性和本能,认为这是人的本真存在,因此有学者把欧陆现代哲学概括为人本主义。

①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将“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推上了新的高度。

不同于人本思潮中以抽象的、一般性的人为本,马克思对“以人为本”的讨论,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现实的人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主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因此,马克思对“以人为本”的讨论,避开了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而主张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揭示人的现实价值。

以现实的生活世界为考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张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了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认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面对资本主义科技理性过度张扬而造成的人高度异化的事实,马克思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以建立一个“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的联合体为最高理想。

其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为崇高目标,实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价值。

整体而言,西方学术界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以人的发现为开端,经过“人本”与“神本”的本体论追问之后,很快地集中于价值论层面,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主张人的个体生命、本性和本能是人的本真存在,并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铸炼,完成了在实践层面的指导作用。

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讨论,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是西方学术界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形之下,中国文化史上散见于各处的“以人为本”并没能发展成如此脉络清晰、主题明确的思想。

唯一一次见于古籍的“以人为本”表述在《管子》一书中出现。

②《管子16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人为本”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人从自然自发的存在状态向自觉自为转变的必然结果,并不因东西方的地理差异而有区别;就“人”的社会存在而言,中国古代思想依人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制约与规定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比西方,拥有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就“人”的个性存在而言,近代以来的西方的人本主义达到的人的尊严的自觉,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难以找到的,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化所应努力的方向。

以上种种因素,都使得学界对“以人为本”的讨论层出不穷。

在中西学术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整理、建构中国文化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并非不可行;但在学术实践中,以上整理与建构却表现为以西方学术已有的框架来定义、规范我们的“以人为本”思想。

这种思想上的“削足适履”使现有的对中国文化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整理显得纷繁而杂乱。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表现为西周以来对“以天为本”、“以神为本”的原始宗教思想的超越;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属于“以人为本”;也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一派强调“人为天地之心”,是“以人为本”的表现种种议论不一而足,甚至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使得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显得支离破碎而又论证牵强,甚至引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是否存在的争议。

“以人为本”思想对人的价值的高扬,就某种程度而言,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固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可为借鉴,但不能完全以西方的相关研究为范本,而应首先考察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的“以人为本”思想。

对于“本”,《说文》解释为“木下曰本。

从木从丅。

”段玉裁注曰:“从木,一在其下”,“于形得义”。

“以人为本”即是以“人”为根本,如同树以根为立身之本。

它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从人的需要、人的尺度出发来衡量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思想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明,代表的是人类从蒙昧状态的觉醒及人的文明化存在的自觉。

在中国,这种觉醒与自觉起始于先秦时期“天”“人”观念的二分,并最终表现为“以仁为本”。

上古时期,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存在,导致一方面“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庄子楚语下》),人神不分。

在这种人与天(包括自然之天与人格之天)未分的混沌阶段,“人”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反而因力量的渺小而完全拜服在“天”的权威之下。

随着殷周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对天的怀疑与批判开始取代对天的信仰;与此相应,人的因素被纳入认识对象,“人”之于宇宙、社会的独特价值开始得到彰显。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形成。

对于“人”的价值的思考,首先表现为人禽之分。

孔子奔走于列国,试图以自己的学说救世,面对隐者的讥讽,他感慨:“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在这里,“人”以群体的形式区别于并超越“鸟兽”,成为孔子考虑问题的起点。

在同“禽兽”的对比中,人为“万物之灵”的独特价值得以浮现,人的重要性得到了根本的承认。

《尚书礼运》载:“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孔颖达对这段话解释为:“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有人,如人腹内有心,动静应人也。

故云天地之心也。

王肃云:人于天地之间,如五藏之有心矣,人乃生之最灵,其心五藏之最圣也。

”(《礼记正义》)在这种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之上,人因其道德理性而得以实现在上“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昭公十八年》)的区分为起点,天人关系中天的主导地位逐渐让步于人。

《左传周语中》引《泰誓》言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人不再以诚惶诚恐的态度面对神秘莫测的“天”,而是试图建立一套沟通天人的解释系统;天的威严与神秘不再成为人惶恐地臣服于其下的理由,反而成为思想家对其所主张的第3期左康华从“以人为本”到“以仁为本”17人间秩序的依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