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2)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苸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B.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负担、背负D.王无罪..岁无罪:没有罪过5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B.臣之壮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不知日之入5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陈述了“民加多”的措施与统治者应持的态度,侧面阐释了“民本、仁政”思想。
B.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说理逻辑明晰,层次递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C.选文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错误认识。
D.选文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
参考答案:57.D 58.A 59.D【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无罪:没有罪过”错,罪:这里活用为动词,归罪。
“无罪”:不要归罪。
故选D。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的”,翻译:(对)鸡豚狗彘的饲养。
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 同步练习2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6分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昔者以为..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东蒙主 D.王无罪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6分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6分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与“忌不自信”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6分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文中“之”字出现多次,下列对“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6分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树之.以桑④寡人之.于国也⑤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9题。
24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与“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 B.可以乘虚直.抵其城C.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7.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义项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8.翻译。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练习(3)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3)文专项复习1. 下列不属于孟子发展生产措施的一组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 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孟子直接对梁惠王的批评.C.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D. 孟子不仅主张教民,还主张养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下列句中“于”字含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⑤寡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青,取之于蓝人之于国也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⑦移其粟于河内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⑨青于蓝A. 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B。
①③⑥/②④⑤/⑧⑨/⑦C。
①③⑨/②④⑤/⑥⑧/⑦ D. ①③⑨/②⑦/④/⑤/⑥/⑧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C.蚓无爪牙之利D.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 而闻者彰(清楚)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D. 而绝江河(横渡)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寡人之于国也今义:指形影孤单的人古义: ________________(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今义:泛指河流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3)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 指一般的行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4 )请以战喻今义:常用于对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今义:经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义:保养身体。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2)1.下列句中“直”的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B.系向牛头充炭直C.理直气壮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⑥⑧ D.②③⑤⑥⑧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A.涂有饿莩。
B.直不百步耳。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王好战,请以战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金就砺则利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因遗策,南取汉中⑤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A.凶恶靠近快依靠攻击B.灾祸就职猛烈原因学习C.荒年靠近强沿袭研究D.荒年留、取锐利依据治疗6.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吾尝终日而思矣D.小学而大遗7.下面句子中对“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③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④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什么、怎么)⑥衣食所安(养生)⑦既来之,则安之(使……安)8.下面句子中对“被”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禹汤被之矣(经历,经过)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④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⑤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一、基础回顾(加点字解释、名句填空、画线句翻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战喻。
填然鼓之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阅读下文,完成试题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2.2【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
《孟子》是记载时期思想家言行的书,共篇,每篇分上下,由编成,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孟子设喻,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的这段话中含有的两个成语是和。
前者的含义是,后者的含义是。
3.翻译句子。
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⑸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东蒙主 D.王无罪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与“忌不自信”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文中“之”字出现多次,下列对“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填然鼓之③树之以桑④寡人之于国也⑤未之有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二)精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9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高中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附答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练习1.下列对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B.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C.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B. 数罟不入洿池数:数量C. 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 弃甲曳兵而走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申之以孝悌之义B. ①弃甲曳兵而走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 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D.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2)1.下列句中“直”的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B.系向牛头充炭直C.理直气壮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可以无饥矣(能够,动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代词,指代战鼓)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⑥⑧ D.②③⑤⑥⑧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A.涂有饿莩。
B.直不百步耳。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王好战,请以战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金就砺则利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因遗策,南取汉中⑤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A.凶恶靠近快依靠攻击B.灾祸就职猛烈原因学习C.荒年靠近强沿袭研究D.荒年留、取锐利依据治疗6.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吾尝终日而思矣D.小学而大遗7.下面句子中对“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③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④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什么、怎么)⑥衣食所安(养生)⑦既来之,则安之(使……安)8.下面句子中对“被”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禹汤被之矣(经历,经过)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④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⑤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②。
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 ①铛(chēnɡ):一种平底锅。
②焦饭:锅巴。
翻译上面的文言文: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古音shēng,完,尽。
B.养生丧死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保养身体。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勿夺其时:不要抢时间。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读wáng,为王,使……归顺。
2.对下面每组句子划线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野芳发而幽香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斧斤以时入山林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A.两个“发”不同,两个“以”相同B.两个“发”不同,两个“以”也不同C.两个“发”相同,两个“以”也相同D.两个“发”相同,两个“以”不同3.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A项和例句为“只是,不过”。
B项通“值”;C项为“正”;D项为“直立”。
2.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虚词“于”“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对于,介词);④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⑦填然鼓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3.答案: A.涂,同“途”,道路。
莩,通“殍”。
B.直,通“只”,“不过”。
C.无,通“毋”,不要。
D.颁,通“斑”,(头发)斑白。
解析:当我们无法用这个字的本来意义解读句子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的用法,通假的规律一般是同音替代,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因此,对于常见的通假用法要熟记在心。
4.答案: (1)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比喻。
(2)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4)然而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文言的综合能力。
着重是虚词、实词与句式。
注意(1)句中“请”,(2)句中“直”“耳”“是”“走”,(3)句中“树”“衣”为动词、介词结构后置句“树之以桑”,(4)句中“然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王”(wànɡ)、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5.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6.答案: C解析: C项,“终日”古今义均为“整天”。
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B项,古义:寄居,安身;今义: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D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7.答案:⑤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
哪里。
8.答案:①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
遭受。
9.答案: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母亲喜欢吃锅巴。
陈遗在任吴郡主簿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
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
在沪渎作战,(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
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
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齐王曰:“子无辞也。
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
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
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解析:10.答案: 1.A 2.B 3.B解析: 1.B养生与丧死并列。
可见生与死相对,并且要考虑养与生同为动词,后面的词应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所以生应为生者,养生为供养活着的人。
C勿夺其时,联系上一句,百亩之田,田的时就是农时。
即不要耽误农时。
D王读二声为名词,读四声才是动词,称王。
2.①开花②打开。
③按④介词。
用或把。
3.“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孟子用归谬法使梁惠王自己的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更人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