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类题】强化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类题】强化精练卷一(时间:45分钟满分: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
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
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
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
正德六年,入为御史。
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
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
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暱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
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
”不报。
出按凤阳。
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①二于驺②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
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
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
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
”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
钱宁素暱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
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倖,尤善宁。
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
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
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
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
久之,擢知州。
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
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
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
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
卒于官。
(选自《明史·张士隆传》,有删改)[注]①梃:棍棒。
②驺:古代驾车的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暱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暱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暱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暱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解析:选D解答断句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把握语句的句意及句子结构;二是对比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33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6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为上客。
..入坐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乃.延入坐,为上客其.君,非也A、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皆出于此乎士固.有杀身以成名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C、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彼与.彼年相若也3、下列各组文言句式归类完全相同的是()①为秦使于燕②何为不可③言于秦昭王④信哉是言也⑤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不拘于时A、①③⑤⑦B、②⑤⑥⑧C、③⑤⑦⑧D、④⑥⑧⑨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是()例句:蔡泽乃西.入秦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东.收周室5、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辩士到了头白也没有获得入仕的机遇,实在是因为游说的效果不大,而非其胸中缺少筹策。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练习(共两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2)隗嚣负陇城之固,纳王元之说,虽遣子入质,犹持两端。
14.王元建议隗嚣与光武帝分庭抗礼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3分)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挖空训练】臣窃(私下里)迹(追寻,追踪)前事,大抵(大都是)强者先反(反叛)。
然则(既然这样)天下之大计可知己。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不如)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把人杀死剁成肉酱),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定,太平)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削弱)其力(势力)。
力少(小)则易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国小则亡(通“无”)邪心。
令海内(天下)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服从)。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车轮的辐条)凑(聚合)并进而归命(听命)天子虽(即使)在细民(平民)且知其安(安定)故天下咸(都)知陛下之明(英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都)以(按照)次(次序)各受(承受)祖之分地(分封),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多)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放置)之,须(等到)其子孙生者,举(全)使(之)君(名词做动词,做国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大量)入汉者,为徙(迁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偿还)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无”,没有)所利焉,诚(实在)以定治(安定)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确定),宗室子孙莫虑(担心)不王,下无倍(通“背”)畔(通“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志向),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触犯),令和而不逆(违背),细民乡(通“向”)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和睦),而固当改正朔(帝王新颁的立法,正: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ꞏ卷十五》)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并序》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
04全国高考甲卷(20222024)三年高考真题集训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20222024年全国高考甲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贵阳一模)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
九岁,封新安王。
国除,以女兄为隋晋王妃,故入长安。
瑀爱经术,善属文。
性鲠急,鄙远浮华。
晋王为太子,授右千牛。
即帝位,妃为后,而瑀浸亲宠,频迁尚衣奉御、检校左翊卫鹰扬郎将,后拜内史侍郎。
数言事忤旨,稍见忌。
雁门围解,帝素意伐辽,又衔瑀以谋擫其机,谓群臣曰:“突厥何能为,瑀乘未解时乃绐恐我!”遂出瑀为河池郡守。
高祖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
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
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
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
上便宜,每见纳用。
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
”久之,迁左仆射..。
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诋,辞旨疏躁。
太宗怒,废于家。
俄拜特进、太子少师,复为左仆射,实封六百户。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
”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
”瑀顿首..谢曰:“既蒙教,又许以忠亮,虽死日,犹生年也。
”瑀素贵,但中狭。
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帝曰:“知臣莫若君。
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因为瑀晓解。
瑀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
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
未几,复其封,加特进。
卒,年七十四。
遗命敛以单衣,无卜日..。
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太常谥曰肃,帝以其性忌,改谥..贞褊。
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
自瑀始,凡八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六》,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B.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C.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D.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仆射”,古代官职,初为诸官之长,演变至隋唐,为朝廷宰相,南宋间废止。
B.“顿首”,以头叩地即举,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九拜礼中最重的一种。
C.“卜日”,占卜吉日。
古人的丧礼很讲究,须通过占卜选择吉日来下葬。
D.“改谥”,修改谥号,萧瑀生前性情多忌,故太宗将其谥号改为“贞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萧瑀出生高贵,守道耿介。
虽是帝王之后,姐姐又贵为皇后,但因多次言事忤旨而遭忌,隋朝事情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B. 萧瑀颇识时务,为政有才。
高祖招抚,他携郡归唐;枢管、内外百务之托,“萧郎”之呼,手诏之奖,侧面显其才干。
C. 萧瑀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他不满太宗亲信房杜分散其职权,一有机会就对房杜猛烈抨击,且言辞粗疏浮躁。
D. 萧瑀为人臣子,立场分明。
在皇嗣废立之际,他不受威逼利诱,坚持己见,这未尝不是太宗对其废而复用的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
上便宜,每见纳用。
(5分)(2)每燕见,辄言:“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5分)答案: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2019云南省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①有监阵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
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
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平家二百口皆械系。
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鞠治得实。
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
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
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
”德和并奴卒就诛。
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
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
脱有难,臣请死之。
”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
丁母忧,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
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
仁宗许焉。
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
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
”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闻力之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
”彦博逊避不敢当。
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
臣忝知礼义,不敢紊乱朝著②。
”固辞乃止。
以太师..致仕。
卒年九十二。
谥曰忠烈。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注释】①偏校:地位不高的武官。
②朝著:即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此指官阶品级高低秩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B.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C.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D.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服阕又叫做除服,指守丧期满了,除去孝服。
B.皇太后是皇帝母亲尊号,皇帝父亲称为太上皇。
C.除是拜授官位,即除去就职,授予新的职位。
D.太师及太子太师的简称,是太子的道德老师。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彦博大胆进谏。
他发现将权不专、军法不肃、及时上书,被朝廷采纳。
B.文彦博秉公办案,他奉诏查办黄德和诬陷刘平案,顶住压力,秉公办案。
C.文彦博功成不居。
英宗继位,他出力甚多,但归功于人,谦逊而不贪功。
D.文彦博勇于担当。
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然反对者中,他独揽责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公私困竭,正坐兵冗。
脱有难,臣请死之。
(3)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
答案:10.(3 分)A(“氏”不能断开,“敬氏”乃姓敬之意;“以避……讳”是“改”之原因,作“改”的状语,不能断开。
)11.(3 分)D(太师初为三公,后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与太子太师并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不能简称太师。
)12.(3 分)D(“他独自提议裁减兵员八万”错,是与枢密使庞籍一起商议的;裁减及支付半饷的士兵共八万。
)13.(10 分)(1)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兵员过多。
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我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
(译出大意得 3 分,“脱”、“死”各 1 分。
)(2)文彦博是朝廷世所敬仰的名臣,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待贤士之意。
(译出大意得 3 分,“称”、“遇”各 1 分。
)【参考译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他的祖先原本姓敬,因避后晋高祖(石敬塘)和宋翼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讳而改姓文。
文彦博考中进士后,做翼城县知县、通判绛州,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并升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西部边疆连年交战,军队中若有副将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按照常规,大将应向朝廷请示后才作处理。
文彦博说:“这种办法在和平无战事之时还可行。
但现在连年作战,将领带兵数十万,如果没有权力自主处置这些事情,将权不集中,军法不严峻,怎么能取得胜利呢?”宋仁宗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黄德和诬告刘平投降于辽朝,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使他附和自己的说法证实刘平投敌。
刘平一家二百多人因此而被捆起来投入监狱。
宋仁宗命文彦博在河中审理此案。
通过仔细审查,文彦博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但黄德和的同党很多,图谋推翻文彦博的审理结论,以至于动员朝廷另派御史来河中办案。
文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忧虑此案办不成功,所以才派你来。
现在案情已审出结果,你应该马上回朝廷。
倘使此案出现反复,我文彦博宁愿承担责任。
”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因此而被正法。
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商议裁省兵员,总计裁撤为民以及支付原俸禄一半的士兵和将佐共八万人,对这件事,当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些人一定会聚为盗贼,仁宗对此也感到疑虑。
文彦博说:“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就是因为兵员过多。
假使这些裁撤的兵士要作乱,我死也要把这事平定下去。
”这个提议终于执行,而裁撤的兵士也没有闹事。
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英宗即位,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文彦博多次上表,请求守完丧,朝廷允许了。
当初,仁宗身体有病,文彦博与富弼等人请求立太子。
仁宗同意了。
文彦博守孝期满。
官复原职,判河南府,英宗诏命他到朝廷觐见。
英宗对他说:“我被立为太子,是你的功劳。
”文彦博严肃地回答:“陛下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的意愿,也是皇太后襄赞之功,我哪里听说我有什么功呢?”英宗说:“使先帝有所裁择,以及开始创议,你都对我有恩。
”文彦博谦逊地回避,不敢认为有功于英宗。
不久即升为侍中,改镇淮南府,判永兴军,入朝廷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神宗熙宁二年,以陈升之为宰相。
诏书说:“文彦博是朝廷世所敬仰的名臣,令陈升之官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待贤士之意。
”文彦博说:“我朝枢密使职,没有在宰相上面的。
臣下对礼义难说全懂,但不敢紊乱朝廷礼法。
”坚决推辞才没有使自己位在陈升之之上。
以太师职位退休。
死时九十二岁。
谥号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