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首“咏蝉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合集下载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唐代“咏蝉三绝”古诗赏析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不同寓意的咏蝉诗

不同寓意的咏蝉诗

不同寓意的咏蝉诗内容摘要: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咏蝉诗寓意阐释蝉,历来被人们誉为高洁的象征,文人们常常把它作为歌咏的对象。

被称谓咏蝉诗的代表,当推唐朝的“三绝”。

这“三绝”诗人是虞世南、李商隐和骆宾王。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今浙江),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能文辞,工书法,很受唐太宗器重。

他的咏蝉诗是: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q是古人系在帽带下巴处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垂?q暗示显宦身份。

次句“流响出疏桐”,疏桐,是枝干高?辞灏蔚耐┦鳎?“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使人感到蝉声的强度与力度。

此句虽写一声,但我们可以想见人格化的蝉那种高标的逸韵。

这句是铺垫。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诗的高峰,是点睛之笔。

一般人认为,蝉声远传,是借助于秋风。

诗人别出心裁,强调这是“居高”的缘故。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强调的是人格的魅力,人格的力量。

诗中的“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渊、书翰)。

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便带有自况的意味。

虞世南的咏蝉自然是他人格、品德自我画像的表白。

其次是李商隐,他就没有虞世南那么幸运了。

李商隐,字义山,今河南沁阳人,开城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而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牛、李党争”的激烈年代,因他娶李党王茂之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挤,潦倒终生,因而他的咏蝉诗就别有一番苦涩滋味:本以高洁饱,徒劳恨费声。

《蝉》唐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下面给大家分享《蝉》唐诗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 篇1:《蝉》唐诗赏析《蝉》年代: 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篇2:《蝉》唐诗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咏蝉诗三绝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原文: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1、虞世南《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一、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衍生注释:“垂緌”:在这儿指的是蝉的触角,就像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一样,这里是对蝉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

“清露”就是清澈的露水,这说明蝉喝的是很纯净的露水。

“流响”就是指蝉不断鸣叫,声音传出去很远。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点明了蝉所在的环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看似写蝉,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格品质的一种追求。

从情感上看,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清高。

表现手法上,这诗超级牛的地方就是用了托物言志。

诗人先说蝉垂着触须喝清露,住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声音传得很远,这都是在描写蝉的特点。

但潜台词是,自己就像这蝉一样,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像蝉不需要凭借秋风来传播声音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和内在品质就能声名远扬。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立足,这就是虞世南想通过蝉表达的。

四、作者介绍: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哥们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嘞。

他在隋朝的时候就为官了,后来到唐朝,更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他的诗风呢,很有韵味,而且充满了那种古人优雅清高的气质。

他经历的朝代更迭也让他对人生和品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选学生会主席,有个同学小李学习成绩好,品德又棒,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有个喜欢走关系的小张讽刺他说:“你也不四处活动活动。

”小李笑笑说:“虞世南有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例子二:在一个古装剧拍摄现场,有个小配角一直默默练习演技,不搞什么炒作。

有人问他怎么不上赶着巴结导演。

他慢悠悠地说:“你们知道虞世南写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吗?我就像那蝉,靠自己的真本事。

”这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出名的演员好好上了一课。

例子三:在一个书法比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小周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是靠自己多年来的刻苦练习才取得的好成绩。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摘要:本文以赏析唐代的三首“咏蝉”诗为例,分析了在诗文写作中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之间的关联,由此阐述了诗人的性格、境遇、地位的不同,对呈现出不同诗意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咏蝉;诗意;人性语言是文学展示的持久媒介,语言符号是人类思维外化的具体体现,因为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反映作者的思想,因此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与人性抒怀密切相关,而诗歌的诗性语言也同样能够以缩略的方式反映诗人的境遇与心理诉求,例如唐诗“咏蝉”三绝虽然都是托咏蝉抒情怀之作,同样用比兴寄托的修辞手法,但是由于三个诗人性格、境遇、地位的不同,却使诗境呈现出完全迥异的面貌,呈现出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首句即以蝉的触须借喻官宦者的冠缨,以饮清露比喻为官者的高洁。

次句指立于高直挺拔的梧桐之上的蝉的叫声愈响,比喻为官者的声名愈能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则是作者自喻自己为人品格高洁、为官正直清廉、不倚仗权势地位抬高自己的人格操守。

因而此诗被清代施补华称为“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读起来则悲苦得多,“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隋书·天文志》有云:“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诗中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当然就是在说秋蝉悲鸣,而“南冠”典出《左传》,典故中楚国人琴师钟仪被郑国当做礼物送给晋国,晋侯看到这个囚徒问曰“南冠而絷者谁?” 所以骆宾王用“南冠”写出了自己入狱的状况。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打压的境遇。

身陷囹圄、无处申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即使有“白头吟”一语双关的对家国的“白首不相离”的赤子之心,又有谁肯听肯信呢?所以此诗被施补华称为“患难人语”;李商隐的《蝉》则写满幽怨,“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008.试比较咏蝉诗“三绝”

008.试比较咏蝉诗“三绝”

试比较咏蝉诗“三绝”湖南炎陵一中林端华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在唐代咏蝉诗中,最为著名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此三首都是托物寓意的名作,被后人称为“三绝”。

比较三首诗,由于诗人的身分地位﹑个人遭遇和气质的不同,使得同样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三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其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

曾与兄世基仕隋,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在唐以五绝见称。

他在小诗《蝉》中着重写蝉的形状﹑食性﹑鸣声,但处处暗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怎么与“清”连在一起呢?这看似矛盾,实则妙笔。

“垂緌饮清露”,这一贵一清的统一,正是为第三第四“清”“高”“远”无须借“贵”这一内涵作反铺垫的。

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全篇的点晴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会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但诗人在此却强调的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里的“高”应指儒士修养之高,很显然作者要告诉世人的是:立身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人格之美,人格的力量。

纵观诗人的人生,此诗正是诗人的写照。

《贞观政要》一书曾道出了虞世南与唐太宗的君臣之情。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

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太宗手敕魏王秦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唐代三首“咏蝉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摘要:作为唐代文坛上“咏蝉诗”的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虽同咏一物,但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本文就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做比较。

关键词:唐代;咏蝉诗;比较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被世人所传诵。

作为唐代文坛上《咏蝉诗》的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同是咏物诗,又同为咏蝉,为什么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风格却如此不同呢?我认为同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人生的遭际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想就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做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同的政治命运,造就不同的“咏蝉”诗人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这三位诗人无疑都是才华横溢,就三人生活的时代和当时写作的处境而言,却又各有异同。

虞世南和骆宾王生活的时代是初唐,李商隐则是晚唐前期。

虞世南和骆宾王虽同在初唐,但仍有不同,虞世南生活的时代正是“宫体诗”盛行之时,虞世南在隋所作的诗,几乎都是内容空洞、辞语绮丽的颂词,但入唐以后,诗风大变,所作二十四首诗,咏物诗六首,皆峻洁雅健、严整工致,为五言近体诗的形成,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咏物诗,其中就有《咏蝉》诗,扩大了诗歌抒情言志的广阔天
地。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即“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虞世南要比骆宾王和李商隐幸运得多,他的仕途应是少了几分坎坷波折,多了几分从容不迫,因此,虞世南笔下的蝉高度自信,绝无骆宾王和李商隐的低沉、压抑之气,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可能更多带有一些自况的意味吧。

虽同在初唐,骆宾王的仕途就显得曲折多变,命运多舛。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在他的人生历程上,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宏伟抱负与坎坷经历的矛盾,因而在诗歌内容上常常流露出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这一点从诗人的《在狱咏蝉》中更是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而被打入大狱,这首诗是诗人在监狱中挥笔而就的,虽是作于患难之中,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然而却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极。

这一点,与同是宦途失意的李商隐相比,是他有别于李商隐的地方。

作为晚唐诗坛上一颗明星的李商隐,他所生活的时期是文宗开成初年到唐朝灭亡的七十年,这一时期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

反映在诗歌里往往表现为无力的叹息,夹杂着愤慨和感伤。

作为晚唐前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的诗表现了他对政治的关心,抒发了他忧虑国事、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怀。

但命运弄人,他虽二十多岁就中
了进士,正当他奋发有为的壮盛之年,却被无端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在统治集团剧烈的倾轧的夹缝中弄得进退失据,到处碰壁,穷愁潦倒,长期在各藩镇做幕僚小官,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直至去世的前几年才补了太学博士,只活了四十六岁。

正是因为诗人这一番曲折的经历,因此,从诗人的《蝉》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借秋蝉自寓身世之感,充溢着作者的情思,那忧郁伤感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道衰败的情绪透露着深厚的情味,使人读来有无尽的回味之感。

二、同托一物,却现不同情志
这三首“咏蝉”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诗中有我,蝉我融为一体,借蝉的高洁,抒写了自己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和志向,但是,他们虽同托一物,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志。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一直脍炙人口,第一、二句写蝉的生活习性,它用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官缨的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栖的是高梧,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自然与那些于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不同;蝉叫的声音传得很远,能够流丽响亮。

第三、四句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从蝉的品德着眼生发的一番议论。

明是咏蝉,暗是言志,句句是咏蝉,字字又是写人。

意思是它的声音之所以远扬,并不是凭借什么外在的力量,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在诗句中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明远播。

正如曹丕《典论论
文》中所说的“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美,品德的美,跟那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既描摹了客观事物的形象,更表现了客观事物的精神,还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想。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写于狱中,闻蝉鸣而触景生情,产生万千感慨。

诗云:“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的特点是由物说到人,又由人说到物。

物中有人,人中有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开头两句用“兴”的手法,以秋天的蝉声引起狱中的客思,三四两句以“流水对”的形式,把物我合在一起,语义双关,用典贴切。

用蝉的“玄鬓”衬托我的“白头”,曲折地表达了“我”在政治上像卓文君似的被遗弃了。

五六句用“比”的手法,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我”。

“露重”“风多”既是蝉所处的自然环境,又是“我”现实所处的政治环境。

“飞难进”“响易沉”,既描写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中的狼狈相,又是“我”在政治上受压抑、被打击的艰苦历程。

亦物亦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无可告语、无法辩解的心情。

蝉栖高梧,餐风饮露,够清高了,可有谁相信它是高洁的呢?如今“我”也是以极清之品,蒙不洁之名,跟蝉的命运极其相似啊!在这里,蝉和“我”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也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它的前半部分表
面上在写蝉,骨子里是写“我”;它的后半部分表面上撇开了蝉,转到了“我”,实际上却仍然是从蝉生发出来的一种强烈的不平之鸣。

诗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走了一辈子曲折艰难的道路,好像大水中的桃梗一样到处漂流,不知哪儿是自己的归宿,于是见到蝉而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与蝉类似的东西,因而托物寄兴,抒发出自己压抑在心头的许多感慨。

头两句以蝉的饮露哀鸣,比喻“我”位卑人微、告诉无门。

三四句以蝉的声嘶力竭,得不到“树”的同情,比喻“我”到处伸出求援的手,得不到别人的青睐。

语似无理,而情感真挚,从而更加耐人寻味。

五六两句,好像与咏蝉无关,而意脉却是联系的很紧。

“薄宦”是“高难饱”的根源,“恨费声”是“碧无情”的结果。

于是,引起了诗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叹,抒情线索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

末联又以“君”“我”对举,就蝉来说是拟人,就“我”来说是物化,这样把咏物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

蝉自鸣其所鸣,与我何干,而诗人却认为是“最相警”,蝉自“高难饱”“恨费声”,与我何干,而诗人却要与之攀附,说自己也是“举家清”的,越无理越觉得有情,越有情越觉得憨得可爱,因而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的作品。

同为“咏蝉”诗,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地位、遭际的不尽相同,却又各具风貌。

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表现出立身高洁的人的一种人格美和人格力量,是清华人语;而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刻画寒蝉,为自己写照,含蓄地写出仕途际遇的艰难,是患难人语;而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充溢着作者的情思,感叹个人的沦落、世道的衰败,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诗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又各自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不愧为唐代文坛的“咏蝉”诗的三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