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蝉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
蝉是一种昆虫,被广泛认为是夏季的代表。
蝉的鸣叫声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夏天的标志之一。
而在中国文学中,蝉也常常被用作诗人的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这首关于蝉的诗歌是一首蜀派的作品,作者是唐代的诗人杜牧。
杜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唐朝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这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蝉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内心的感受。
诗中,蝉的歌声被描绘为在秋天里终止失落的音乐,这种音乐使杜牧感到深深的忧伤和无尽的思绪。
蝉的歌声仿佛唤起了他对逝去岁月和现实世界的思考,他意识到时间的倏忽和生命的脆弱。
与此同时,蝉也成为了诗人自我的投射和寻求永恒的象征。
诗中的蝉虽然在结束鸣唱后消失,但它的声音在杜牧的心灵中继续回荡。
这暗示着诗人试图通过诗歌来超越时空的限制和生命的短暂,追寻内心深处的永恒存在。
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充满了哲理与情感,凝聚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存在的思考。
通过蝉这个形象的运用,诗歌传达了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主题,引发读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索。
杜牧的这首蝉诗,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对蝉的描绘,传达出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外,不禁沉浸于对人生意义的思绪当中。
总的来说,蝉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与感悟的境界。
它描绘了蝉的鸣唱、时间的流动、生命的短暂以及诗人对存在的思索,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感人的表述方式,成为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一颗明星。
咏蝉古诗大全

咏蝉古诗大全一、咏蝉古诗的起源和流传1.1 蝉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文化中,蝉一直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蝉的鸣声也被认为代表着夏季的来临与群蝉的合唱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夏天的热闹与热情。
1.2 古代关于咏蝉的作品•《诗经》中的《蝉》:–“蜩、螗,敦彼行宛之。
”–这首诗描绘了蝉的声音,将蝉与行走的人做了比喻,表达了对蝉声的喜爱和赞美。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借鉴了蝉的形象,比喻作者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1.3 咏蝉古诗的流传•古代的咏蝉诗歌多以赞美和抒发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蝉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这些诗歌经过了世代的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咏蝉古诗的主要特点2.1 转瞬即逝的美感•蝉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周时间,因此咏蝉的诗歌大多描写蝉的短暂存在和转瞬即逝的寿命。
•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感,使得咏蝉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和哲思。
2.2 描绘蝉鸣的艺术手法•古代的咏蝉诗歌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表现手法,将蝉的鸣声表现得逼真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2.3 咏史抒怀的背景与主题•受到历史时期的影响,咏蝉的诗歌也经常融入了时代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蝉的描写,作者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三、古代咏蝉名篇赏析3.1 《蝉》- 《诗经》•“蜩、螗,敦彼行宛之。
”•这首诗简洁明快,通过对蝉鸣声的描写,传达了对蝉声的喜爱和赞美。
3.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蝉,但通过引用蝉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3.3 《蝉》- 骆宾王•“咽镜且为舌,粉毛何足亲。
”•这首诗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蝉的喜爱之情,通过蜕皮的比喻写出蝉的形象,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和美感。
3.4 《蝉》- 晏殊•“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xxxx常见的昆虫意象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也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
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螟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诗经·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语文八年级上册21课《蝉》笔记

语文八年级上册21课《蝉》笔记
《蝉》是一篇关于蝉的诗歌,作者是古代诗人李白。
诗歌中描写了蝉的声音,以及它们在夏天的活动。
诗歌中描写的蝉声,清脆而悦耳,像是一种清新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它们在夏天的活动,也是一种欢乐,让人们感受到夏天的清凉。
诗歌中还描写了蝉的智慧,它们会在夏天的炎热中,把自己的声音发出来,以此来抵抗炎热。
这也表明,蝉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它们会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诗歌中还描写了蝉的坚强,它们在夏天的炎热中,依然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畏艰辛,坚持到最后。
这也表明,蝉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它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辛,坚持到最后。
《蝉》这首诗歌,描写了蝉的声音、活动、智慧和坚强,让人们感受到蝉的魅力,也让人们从中学习到勇敢和坚强的精神。
蝉这首古诗

蝉这首古诗范文一:蝉是一种肆意嘶鸣的昆虫,也是中国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曾写过有关蝉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用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蝉的爱慕之情,让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杜甫的《登高》以蝉为乐章,以点染生命的痕迹为旋律,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诗中的“钟鸣鼎食之家,琴瑟之好,衣服之奇,于我何有?”表现了诗人对人们的世俗的蔑视,而与此同时诗人又表现了自己与蝉的奇妙相遇,相辅相成的生命体不同于世俗的功利,而是更加隐逸、朴素、纯真的存在。
通过描写蝉短暂而繁殖力强大,表现出生命的辉煌和强大,与此同时诗人也想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呼唤人们珍惜短暂的光阴。
诗中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呈现出蝉与孔子的联系,更加突显了生命与文化的交融,以及吟咏的崇高情操。
在杜甫的《登高》中,蝉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是诗人寄托自己情感和生命感悟的载体。
这种以蝉为主题的诗歌,既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敬畏自然之情,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热爱。
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重点分析:本文通过解读杜甫《登高》这首诗歌,提出了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了蝉与生命、文化的关联性,并透过诗歌展现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重点用词:深情、笔调、敬畏、赞美、繁殖、光阴、情感、精神。
范文二: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蝉常被描绘成一种生命力旺盛、郁郁葱葱的生物,代表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
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蝉的叫声也是人们常听到的声音之一,透过蝉的叫声,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嘶鸣的韵律与生命的节奏息息相关。
在此,不得不提到南宋诗人陆游的《卧春》,这首诗以蝉为主题,以深沉的内涵和儒雅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蝉在诗中被描述成吟咏春天,引人入胜的生物,诗歌通过蝉的形象展现出自然界的杰作与生命的奇妙,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美好的向往,对于时光流逝的焦虑,以及对于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期望。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

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意象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清高纯洁的品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虞世南《蝉》)体现出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之美。
诗人借此道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也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蟋蟀——“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蟋蟀,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
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地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螟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
《诗经·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
蝉古诗虞世南写作手法

蝉古诗虞世南写作手法
蝉古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创作的一首名篇,它展现了蜩(蝉)的生命和感叹人生短暂的主题。
虞世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
1.比喻: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蝉与人类的生命进行类比,表达出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2.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夏日的景象,如蝉鸣、树阴等,给人以酷暑的感觉,进而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3.意象的运用:虞世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形象,如其“纤纤”、“鲜妍”,使读者感受到蝉的生命力与美丽。
4.借物抒怀:蝉作为一种昆虫,具有固定的生命周期,虞世南通过描写蝉的生命过程,抒发自己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伤之情。
5.音韵的运用:整首诗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格律,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总的来说,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借景抒情、意象的运用、借物抒怀以及音韵的运用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与感慨。
这些手法使得《蝉》成为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的蝉
(256500)山东博兴师范学校耿宝强“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
骄阳似火的夏季,法布尔所说的“不知疲倦的歌手”——蝉,又一次在林间枝头开始了它们的歌唱。
古往今来,它们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动人而含义不同的诗篇啊!
蝉最常见的含义是比喻高洁的品德与情操。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是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维持生命的,而成虫则靠吸食树木枝干的汁液为生。
然而,古人却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
曹植《蝉赋》写到:“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郭璞的《蝉赋》更说:“虫之清洁,可贵惟蝉。
”唐代咏蝉诗“三绝”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隋朝旧臣虞世南笔下的鸣蝉是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借蝉抒怀,抒发了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的愤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咏蝉》)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
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便是如此。
在陆龟蒙的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
更无”。
而在罗隐的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两诗借蝉言志,对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污浊,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蝉鸣又常常勾起诗人的愁思。
听,这蝉声曾使长年漂泊在外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乡愁顿起:“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这蝉声也曾使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心生凄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都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缘故罢了。
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因为蝉的成虫活动于秋天,所以蝉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代表秋天的到来。
如唐朝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罗邺《蝉》:“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南唐人李中《海上从事秋日书怀》:“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