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写雨的诗意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合集下载

唐宋词中的“花”与“雨”意象审美探析

唐宋词中的“花”与“雨”意象审美探析
张怡菁
( 南京师范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要 : 意象是唐宋词 中的重要 因素。唐宋词 中丰富的“ 花” 与“ 雨” 意象是词人表达情感的外在表征 , 它们 承载着词人的个人情感、 审美趣味 , 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两者的组合使用强化 了唐宋词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 : P g 宋词 ; 花意象; 雨意 象; 意象审美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4— 2 0
作者简 介 : 张怡菁 , 女, 江苏南京人 , 南京师 范大学中北 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 : 中国古代 文学、 外国文学。
1 0 5

人, 却道海棠依 旧。知否 , 知否 , 应是 绿肥红瘦。 ” 就 是借夜雨打落海棠花传达 出一种惜春之情 , 一种 闲
种残缺 的美 感 。
唐宋 词 中的 “ 雨” 则是 多姿 多 彩 的 , “ 烟雨 ” 、 “ 细 雨” 、 “ 微雨” 、 “ 暮雨 ” , 或滴滴点点 , 或 温柔 绵 长 , 或
翻开《 全 宋词 》 , 随处 可见 “ 花” 、 “ 柳” 、 “ 月” 、 “ 雨” 、 “ 流水” 等意象 , 这些 自然 物象借 由古人 的智
慧凝结成 了一篇 篇 优美 的词 章。在众 多 意 象 中, “ 花” 与“ 雨” 这两种意象最为常见 , 据统计 《 全宋词》 中仅“ 雨” 的意象就出现了4 9 1 0 次, 【 1 】 可见其频率之 裂开的 , 两者 的组合使 用在 唐宋词 中也十 分常见。
滂沱有力 , 它们无色无味却浸人词人的心里 。“ 花” 与“ 雨” 的组合使用并不 等同于“ 花” 意象 与“ 雨” 意 象的简单叠加 , 而是通过词人的内化糅合 , 塑造 出了 更为广阔的意境 , 加强 了情感表达 的点染 , 使唐宋词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精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精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精选】一、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二、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1.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三、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1.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2.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4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 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 范围大而抽象。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5
前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 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主题)。
21
巩固训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 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沙洲上静睡不动。(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境) 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 境。(情)
浮云: 1.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 势利小人。 月亮:思乡怀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水: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7
经典回顾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 感?(2分)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1)

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1)

• ④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 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 节操等。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 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 “咏物诗”就是典型。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 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 幽独超逸的气质,同时表现了作者一尘不 染和恬淡的情趣。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 的统一。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 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 切同情。

杜鹃鸟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人王令《送春》)
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 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唐·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 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梅花凌寒独开,晶莹如玉,皎洁似雪。
• 宋·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 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宋·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 后香”。
常见意象的寓意
意象
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 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 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 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 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 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古代意象归类及典故

中国古代意象归类及典故

中国古代意象归类及典故一、别离类意象1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诗词的用典与意象

诗词的用典与意象

诗歌的用典和意象高考考查诗词鉴赏中的“形象”,包含着对典故、意象的考查,了解一些象征意义的典故和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对广大考生快速准确鉴赏评价诗词是大有裨益的。

1、月亮、夕阳、白云、杜鹃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再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徐波【摘要】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闺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雨打芭蕉;美感特征;情感体验【作者】徐波【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株芭蕉,优雅的身姿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欣赏与吟咏,芭蕉偏又“多情管定风和雨”(宋张镃《菩萨蛮》),把最美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

“种蕉可以邀雨”[1](P293),雨打芭蕉是古人偏爱的听雨方式之一,且“芭蕉声里催诗急”(宋陈棣《骤雨呈质夫兄》),是“诗肠之鼓吹”[2](P184),能诱发文人创作冲动,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

据笔者统计,雨打芭蕉意象在唐五代诗词中有26处,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随着芭蕉种植普遍化和以蕉雨为主题的景观营建,雨打芭蕉意象在诗词文创作中出现得更多了,仅乾隆一人的诗中就有47处雨打芭蕉意象,其中有8篇是专咏之作。

雨打芭蕉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略作探讨。

一、雨打芭蕉意象的发展与演变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子仙等,汉代就开始了开发利用,《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

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3](P195)芭蕉在东晋已经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卞承之(?—407)《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此后谢灵运、沈约、徐摛、庾信等人都描写过芭蕉。

但中唐之后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才引起关注,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

岑参的《寻阳七郎中宅即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是最早关于雨打芭蕉的记载,岑参虽然被称作盛唐诗人,但此诗却作于大历年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诗中描写雨的诗句带有雨的古诗句
3.关于雨的古诗句
4.下雨天的诗句集合
5.描写秋雨的古代诗句秋雨绵绵的诗句
6.借雨抒情的古代诗句关于借雨抒情的诗句
感谢您的阅读!
朝代:清代
作者:徐灿
原文: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相关文章:
1.关于雨的古诗句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篇4:萤火
朝代:清代
作者:赵执信
原文: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篇5:秋雨中赠元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篇6: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篇3:玉芙蓉雨窗小咏
朝代:明代
作者:沈自晋
原文: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临风自惜残香洒,冒雨谁从滴翠来。清虚界,任风敲雨筛;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意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意象后,便带上了诗人浓烈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写雨的诗,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诗歌写雨的诗篇1: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