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本文所谓的文学语言是指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谓的日常语言是指日常说话所使用的语言,科学语言是指构成科学著作的语言。

首先分析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而日常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

虽然日常语言也有模糊性但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不同。日常语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它的目的是让人明白它所表达的含义,当然是意义越明确越好。而文学语言则相反,意义越多,越具有模糊性越好。作家就是利用日常语言创作出意义丰富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李商隐的《锦瑟》,多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诗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有悼亡说、恋爱说、自伤身世说,咏物说。造成诗歌主题涵义多的原因除了内容因素,其用典所造成的多义、模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作家在写作时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表达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主观情感,他的作品会留下某种暗示,让读者朝作者引导的方向去领悟。如:鲁迅《药》,通过两条线索,两个故事的对比,使读者自然而然的发现封建礼教毒害人民群众,而革命者是多么的伟大。顺着作者的暗示,文章读完的时候,文章的主题自然就领悟了出来。

二、文学语言中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日常用语只是某个概念的

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提到“杜鹃”,就会让人们想到“亡国之思”、“爱国报国”、“春意盎然”、“思念家乡”这类的词语。这些意象有的是关于杜鹃的古老传说,蜀王杜宇的故事,有的是因为杜鹃花开寓意着生机勃勃春天的来临。“杜鹃”这个词语在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中便有了固定含义。而在日常语言中,“杜鹃”的意思就是指一种鸟,人们经常会说:“你看,树上有一只杜鹃”。这句话表达了冤苦、凄凉、爱国之意吗?显然没有。

三、文学作品作品的搭配有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而日常用语的搭配则不能这样。

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一类词不符合语法规则,语义关系,和日常习惯。但是这种词语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则的一种手段。如:“五颜六色的云朵”,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开心、幸福的心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会说:“你看天空的蓝和云朵的白搭配在一起真好看。”日常用语显然没有文学语言那么夸张和形象。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价值观。而科学语言表现得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属性、特征。

文学语言常常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或是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些语言都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想要告

诉读者自己再想什么。

二、科学语言更加强调精确性,要符合语法规范,而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可以打破语法规范,人类习惯。

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词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明忧愁是那么的多,多得使自己比黄花还瘦,多的比三千丈白发还长。科学语言强调精确,不允许有歧义的字词出现在科学类的文章里。

三、两者的目的性不同。

文学性语言的目的是让读者产生感悟,激发读者的思考,想象,包括相类似的情感。使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而科学性的语言只具有表达功能,目的是传达语义,让读者理解这篇文章所科普的知识。

四、文学语言是感性的,而科学语言是理性的。

文学语言可以富含作者的各种情感,让作品的情节跟随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情发展,结局可以有很多种,一个字词也可以有很多含义。但科学语言只能传达理性,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

《语言与文学》示例教案

《语言与文学》示例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 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 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 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 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

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 “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 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 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 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 【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文学其实就是人学。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感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感悟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C语言简洁,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知识,而且在其中也感受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魅力。 C语言的祖先是BCPL语言。1967年,剑桥大学的 Martin Richards 对CPL 语言进行了简化,于是产生了BCPL(Basic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语言。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Ken Thompson。以BCPL语言为基础,设计出很简单且很接近硬件的B语言(取BCPL的首字母)。并且他用B语言写了第一个UNIX操作系统。在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D.M.Ritchie 在B语言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他取了BCPL的第二个字母作为这种语言的名字,这就是C语言。C语言是一种高级语言,它把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句与低级语言的实用性结合起来。C 语言可以像汇编语言一样对位、字节和地址进行操作,而这三者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单元。C语言也是一种结构式语言。结构式语言的显著特点是代码及数据的分隔化,即程序的各个部分除了必要的信息交流外彼此独立。这种结构化方式可使程序层次清晰,便于使用、维护以及调试。 C 语言是以函数形式提供给用户的,这些函数可方便的调用,并具有多种循环、条件语句控制程序流向,从而使程序完全结构化。C语言的功能十分齐全,它具有各种各样的数据类型,并引入了指针概念,可使程序效率更高。而且计算功能、逻辑判断功能也比较强大,可以实现决策目的的游戏。C语言适用范围非常大。它适合于多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DOS、UNIX等等;也适用于多种机型。C 语言对编写需要硬件进行操作的场合,明显优于其它高级语言,有一些大型应用软件也是用C语言编写的。 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和网络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网络组织是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的实现两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配置是从网络应用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布局,硬件,软件和和通信线路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让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分层原则如下:网络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第七层:应用层,第六层:表示层, 第五层:会话层,第四层:传输层,第三层:网络层,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第一层物理层。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标就是网络适应系统的要求。各层原理和作用:低三层可看作是传输控制层,负责有关通信子网的工作,解决网络中的通信问题;高三层为应用控制层,负责有关资源子网的工作,解决应用进程的通信问题;传输层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起到连接传输和应用的作用。ISO/RM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应用的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来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供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了物理层之外(说明了只有物理层才有直接连接),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的协议来进行通信,如两个对等的网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不同,构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应用文是用来处理公务和私务,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有:文体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表述的简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应用文语言特点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之间的比较来具体分析应用文 语言的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用文,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包括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 应用写作的语言与文学作品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有显著不同。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写作的语体风格是庄重得体、朴实平易、准确规范、言简意赅。而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多描写抒情,铺排夸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文学语言丰富多采,给人以美感,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先作个简单的比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这样出场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

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而在一篇调查报告中,介绍一位工程师时,却用的另一种语体:?张××,男,现年四十二岁,一九六二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可阅读英、日外语专业资料,工作勤勤恳恳,积极努力。近年来,工厂的几项重大技术课题,都有他参与或是在他主持下攻克的,被公认为‘全厂一号技术尖子’。他从一九五七年起便申请入党,但因出身于地主家庭,哥哥曾被错划‘右派’,工厂一些领导认为,对他只能在技术上使用,不能在政治上重用。因此至今仍被关在党组织的大门之外?。 由此可见,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语体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应用文的角度看,应用文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追求想象的丰富、细节的奇特、辞藻的华丽,它的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恰当准确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

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 摘要:文学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形似与神似在翻译界存在很大争议。形似是指原文与译文两种语言形式的相似。神似是指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尽量准确传达其文化意境和感情色彩,而不是仅仅表达出原文意思。本文以具体实例来探讨神似与形似两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形似与神似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取神似而非形似。 关键词:文学翻译;形似;神似;文化意境 文学翻译在翻译领域中占据重要部分,旨在再现原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形似和神似之间的争议则是如何准确把握文学翻译标准的重要因素。 傅雷提出了“传神达意,重神似不重形似”,也就是说当形与神不能两全时,应该“舍形求神”。矛盾也曾经说过:“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文学作品是一种运用语言来创造的艺术,所以在文学作品中,相比事物情节叙述,艺术意境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艺术意境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和行为产生强烈的感情。因此文学翻应该是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原作中的艺术意境人物情感充分传达出来,不仅要达到明白畅通,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还应使译文读者在欣赏译文时仍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的感觉。 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这并不代表形似不重要,其意思是说在两者不能兼得时,应取神似而非形似,如果形似神似能够兼备则更好不过。 以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来说明神似即传神的重要性。 (1)首先我们以《春晓》一诗的两种译文对比说明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关系。 春晓是一首古今传诵的抒情小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前两句表现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而后两句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以许渊冲和翁显良的译文为例。首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对仗工整,简洁明快,并押韵。较好的保留了原文形式,即达到形似。但是每二句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显得苍白无力,只是较客观的描述了当时鸟鸣的景象,却没有表现出春晓景象中的一片活力,虽然形式上与原文接近,但却未能传达原句意境,使读者感受不到春天的一片生机盎然。但是后两句较为精彩传神,尤其最后一句,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准确传达出诗人对春光流逝的哀怨及遗憾。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论文关键词: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 论文摘要: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 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帮助,也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 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汪曾祺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雅俗共赏,俗中见雅,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汪曾祺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王安忆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王安忆说过的“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

现代教育技术和语言学的关系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7年第3期(总第118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学的关系 于夕真1 ,王玲娜 2 (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300;2.宁夏医学院外语系,宁夏银川 750001) 收稿时间:2007201210 作者简介:于夕真(1963-),女,满族,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大学英语教学法。 王玲娜(1968-),女,汉族,宁夏人,中山大学在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与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教学,信息技术与语言学课程整合等概念,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技术单向带动语言学的发展呢?其实不然,语言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文从语言学的内涵、发展各阶段以及现代语言学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它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挖掘语言学学科领先作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意义。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言学;关系;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7)03200212041.0引言 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教学到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地整合于语言学教学,教育技术促进了语言学科的发展,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而喻。然而,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语言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没有语言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有信息技术,也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存在了。 美国语言学家格林柏(J.H.Greenberg )曾在他发表的《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Linguistics as a Pi 2lot Science )一文中指出,语言学在各个时期都被当作 其它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典范。(Greenberg,1973:59)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也说道:“人们常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Jakobson,1936/1984)今天,语言学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界的重视,它的重大作用,已经超越其自身原有的边界。正如皮亚杰(Jean Piaget )所说:“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 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Pi 2aget,1979)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而言,语言学是其最 重要的基础,当然反之,教育技术也促进了语言学科的发展。 2.0语言学的内涵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它通过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发生,以及语言的历史发展等方面,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语言学的内容非常丰富,知识十分浩繁,属社会科学中的领先学科之一。 语言学不仅与哲学、逻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社会学、民族学、神经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符号学、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学本身的发展,一方面受到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语言与思维、语言的本质、语言与逻辑、语言与程序都是计算机科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的基础。3.0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学》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

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05T10:21:42.6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作者:罗沛楠[导读] 文学作品赏析的关键在于从作品内容及语言表达方式中寻找到一种独特体验,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渠道(湖南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湖南郴州 424300)摘要:文学作品赏析的关键在于从作品内容及语言表达方式中寻找到一种独特体验,从而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语言是文学作 品的核心,也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渠道,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方式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实践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入手,以此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 前言 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可以引导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了读者的精神体验。对于文学作品,其主要是由文字、词语组合而成的,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立足于语言视角,能让读者走入文学作品的世界中,促进了读者文学素养的提升。 1.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主要是通过优美的句子将相应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可以总结为语句的思想性表达,具有美化文章、修饰文章的作用,同时还就可以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中,对语言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结构句,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句起着完善文章结构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文学作品中结构句句型主要有总结句、过渡句等,我们高中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应该在文中准确的找出结构句,通过理解结构句内涵来把握文章整体。(2)由浅至深理解含蓄句,在文学作品中,含蓄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针对深层次、难以理解的句子,用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将相应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高中生在文学作品鉴赏中,遇到含蓄句时,需要先对文章主旨进行整体把握,然后逐步推测含蓄句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把握,最终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2.语言修饰视角 对于语言修饰,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以此获取好的语言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反问、比喻、夸张、排比等,而不同的修辞手法产生的语言表达效果及文学影响力也是不同的,如通过排比句,可以加强语句的气势,借助反问句则可以强化将要描述的意思。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会利用多种语言修饰方法来提升作品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要充分了解到这些语言修饰方法,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情感。例如在欣赏散文《春》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在这一句话中,通过排比、比喻的语言修饰方法,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直观欣赏绵绵细雨的感受,加深了我们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情感。 3.语句表达方式 语句表达方式是文章结构的重要形式要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说明等,以语句表达方式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也分成议论文、记叙文、散文、杂文等几种类型。在实际中,我们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在文中大多会通过多种语句表达方式交替出现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掉文学作品的内容呆滞情况,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达趣味性,进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在文学作品赏析中要注意,不同的语句表达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是有一定差异的,如描写、记叙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色彩相对比较平淡,议论、抒情可以着重突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其一般会用于文学作品中矛盾爆发、情感升华等阶段。因此,在实际中,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也需要注重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局部全方位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精髓。 4.语言句式变化 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准确的把握人物思想情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重点及难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物的情感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我们在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中,通过语言句式变化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到作者想要描述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一般情况下,常见的语言句式有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等,其中感叹句涉及到的情感内容最多,其可以对惊讶、快乐、厌恶等多种情绪进行描述,而疑问句则会将重点问题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赏析中语言句式变化可以说是文章风格变化的窗口,准确的辨析语言句式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中“江山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简单的几十个字中,用到了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多种句式,作者一方面将捕鱼人的生活形象的描述了出来,又联想到了生活的不易,进而展现出对主人公命途多舛的感叹。在文学作品赏析中,通过对语言句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直观的体会到作者描述的情感,促进了文学作品鉴赏价值的提升。 5.品味词句 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意境进行探究,那么表面的词汇就是带给读者直接视觉冲击的主体,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其语言、词句都是作者反复斟酌、精炼的,一般情况下,品味词汇时,需要从关键性动词出发,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修饰与限定的副词、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进行仔细剖析,从而更加全面的把握到作者将要描述的内容。在文学作品赏析中,通过词汇品味,可以更好的揣摩作者情感,并且我们能以词汇品析为节点,对整篇文学作品进行感知,以此加深我们的认知。 总结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都被看做是我们高中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文学作品赏析,可以全面提升我们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因此,我们高中生要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借助文学作品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分析

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分析 韩寒是我国文学界“80后”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名数量虽然比较少,但是文学影响力却很大。在阅读韩寒文学作品时,对其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韩寒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还可以促进我们文学素养的提升,这对于我们综合发展有极大帮助。对此,下面就韩寒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全面探究。 标签: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 前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高度凝练,就如建筑物无法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语言,就不复存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在探讨文学作品时,首先在于文学中语言的特殊性,语言风格是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充分揭示出语言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的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 1.幽默的语言风格 幽默主要是通过语言中的各种组成要素,如修辞、语法、词汇等,达到引人发笑的效果。在文学领域中,幽默是一种妙趣横生、轻松诙谐的语言特色,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引人发笑、深含意蕴、带有讽刺。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 (1)词语的变异。词语变异是组成幽默表现风格的常用手段,其通过对常规进行变通,从而将违反逻辑规律的内容表现出来。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词语变异主要是通过词义变异的方式体现出来,其不提倡改变词语本身的形式,而是改变词语的使用环境,赋予词语新的含义,从而增添审美情趣。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赋予词语临时语境意义,使得词语本身的意义与临时意义形成比较大的反差,构建出一个幽默的氛围。 (2)理性意义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打破已约定俗成词义在人们心中的态势,产生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使得表达更加具有直观性。例如在《长安乱》中:但是,就是逐城的县管,极度的聪慧,他将自己的银票和下人专门模仿的形似的监银的签名微微浸入水中,签字变化开,笔锋便无迹可寻,然后说是下雨时候淋到了。这种方法后来慢慢流传,民间称之为“洗钱”。这里的“洗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将非法得来的钱财,通过存入银行,改变名义、性质的方式,将其变为合法收入。在这里作者字面意思入手,将其调侃为逐城的县管为了让银票产生流通效应而采取的一种荒诞做法。通过这样的理性意义变异,将逐城县管的愚昧行为和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结合起来,产生了戏谑的幽默效应,让人感叹还可以这样理解“洗钱”。 2.繁丰的语言风格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

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本文所谓的文学语言是指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所谓的日常语言是指日常说话所使用的语言,科学语言是指构成科学著作的语言。 首先分析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暗示性,而日常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 虽然日常语言也有模糊性但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不同。日常语言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所指性,它的目的是让人明白它所表达的含义,当然是意义越明确越好。而文学语言则相反,意义越多,越具有模糊性越好。作家就是利用日常语言创作出意义丰富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李商隐的《锦瑟》,多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诗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有悼亡说、恋爱说、自伤身世说,咏物说。造成诗歌主题涵义多的原因除了内容因素,其用典所造成的多义、模糊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作家在写作时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表达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主观情感,他的作品会留下某种暗示,让读者朝作者引导的方向去领悟。如:鲁迅《药》,通过两条线索,两个故事的对比,使读者自然而然的发现封建礼教毒害人民群众,而革命者是多么的伟大。顺着作者的暗示,文章读完的时候,文章的主题自然就领悟了出来。 二、文学语言中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日常用语只是某个概念的

载体。 在文学作品中提到“杜鹃”,就会让人们想到“亡国之思”、“爱国报国”、“春意盎然”、“思念家乡”这类的词语。这些意象有的是关于杜鹃的古老传说,蜀王杜宇的故事,有的是因为杜鹃花开寓意着生机勃勃春天的来临。“杜鹃”这个词语在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中便有了固定含义。而在日常语言中,“杜鹃”的意思就是指一种鸟,人们经常会说:“你看,树上有一只杜鹃”。这句话表达了冤苦、凄凉、爱国之意吗?显然没有。 三、文学作品作品的搭配有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而日常用语的搭配则不能这样。 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一类词不符合语法规则,语义关系,和日常习惯。但是这种词语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则的一种手段。如:“五颜六色的云朵”,这是为了表达作者开心、幸福的心情。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会说:“你看天空的蓝和云朵的白搭配在一起真好看。”日常用语显然没有文学语言那么夸张和形象。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 一、文学语言表达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思想价值观。而科学语言表现得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属性、特征。 文学语言常常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或是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些语言都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想要告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摘要: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它瑰丽多姿、自由驰骋、创造无穷的想象上。什么是想象?王梓坤先生在《想象的作用》中论述:“想象是以资料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有极高的抽象性,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列宁和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产生过程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所谓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原始的艺术也都是非常的抽象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原始艺术的辉煌。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上最主要的形象就是饕餮,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键。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是大致如此。人类最早的艺术大都是神话传说,这当然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从创作心理活动来讲,是想象孕育了原始艺术的形象。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说明了想象的这一作用:“在野蛮的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巨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也正如歌德所指出的:“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青铜器上的饕餮艺术形象是一头非常狰狞的兽型形象,它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原始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其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留存着大量的原始巫风,展现了一个浪漫惊艳的想象世界。《九歌》显示了一个神的族谱,把楚国神谱系按照阴阳五行四方图式进行编排。葛兆光认为《九歌》神谱实为楚文化系统,而这个实际上是楚文化融合周文化、齐文化的结果。无论是齐或楚,这里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从远古就存在的天地四方观念与原始人类艺术想象结合而来的新的景观,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汉文化的精致结构,而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那些神奇的艺术形象和能够想象出来那些心灵的东西。在屈原的《招魂》里,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天地四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6678570.html,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作者:唐惠忠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10期 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广泛,既包括具体的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