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测试(河南)23 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3)(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
毕力平险出入之迂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曾不能损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荷担者三夫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其如土石何箕畚运于
山之一毛感其诚一厝朔东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顾,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而山不加增,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5.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四、名著《朝花夕拾》阅读。
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
....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当巨大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总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共渡难关。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有异曲同工
....之妙。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部分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A . 杂然相许.(赞同) B . 寒暑易.节(更替) C .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D . 虽.我之死(虽然)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其真无马邪”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真不知马也。
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如土石何?D .惧其不已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C.⑤④②③① D.④①⑤②③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4(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4第一部分: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⑵聚室而谋。
而: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读选文,回答问题:(2020年扬州试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汝心之固()(5)固不可彻()(6)惧其不已也()(7)帝感其诚()(8)无陇断焉()(9)始一反焉()(10)河曲智叟亡以应()(11)汝之不惠()(12)一厝朔东()(13)面山而居()(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5)吾与汝毕力平险()(16)跳往助之()2.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3)固汝心之固吾义固不杀人(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5)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之本在冀州之南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8)以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9)焉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3.古今异义(1)投诸渤海之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23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4)之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5)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6)而
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
5.(3 分)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6 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4页(共6页)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③无地置.土
置:
④公遂.止
遂: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
第5页(共6页)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 23 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rèn;chéng;kuì;hè;shuāng;chèn;畚;魁;陇; 2.C; 3.赞同;苦于;险峻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 ) 始龀( )孀妻( ) 智叟( )穷匮( ) 箕畚( )( )惩山北之塞( )( ) 荷担者三夫( )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不若孀妻弱子曾: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____(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4)操蛇之神操: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一厝朔东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异同。
(1) 方七百里(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方其远出海门吾义固不杀人(3)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5.解释“河阳”和“汉阴”中的“阳”“阴”二字的含义,并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4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就今天看来,你认为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请说明理由。
(二)列子学射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
(31分)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分)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3、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5、填空:(5分)(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8分)(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古义今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义今义。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古义今义。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今义。
7、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5分)(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同步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第23课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chén)智叟亡.以应(wú)B.始龀.,跳往助之(chí) 高万仞.(rèn)C.投诸.渤海之尾(zhù) 荷.担者三夫(hè)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ěn) 一厝.朔东(cuò)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许:(2)惩.山北之塞惩:(3)何苦.而不平苦:(4)固不可彻.彻:(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6)吾与汝毕力平险.险: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各项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5.按要求写出句子。
(1)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2)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理由是:(4)侧面看出愚公取得论辩胜利的是:(5)山被移走的最终原因是:6.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8.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9. 天神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有何意义?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阅读【甲】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愚公移山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 惩.(chéng) 无穷匮.(kuì)
荷.担者(hè) 孀.妻(shuāng) 始龀 (chèn)
箕畚 (běn) 魁(kuí)父陇 (lǒng)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相许.(赞同) (2)惩.山北之塞(苦于)
(3)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4)何苦.而不平(愁)
(5)寒暑易.节(交换) (6)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7)固不可彻.(通) (8)虽.我之死(即使)
3. 解释下列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②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④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⑤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凭,靠)
(1)
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年且.九十(将近)
(3)
且.焉置土石(况且)
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
(4)
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
(5)
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面山而.居(表修饰)
(6)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5.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综合性学习。
“愚公移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班上开展了“愚公精神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仔细观察愚公移山的雕塑(见上图),调动你的记忆力,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了进出的路,他决定把山移走,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但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来反驳他。
后来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山。
(意对即可)
(2)面对如此壮阔的画面,你心里一定不会那么平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愚公说什么?请写在下面。
示例:面对困难,你毫不退缩,说干就干;年近90的你,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因为你心里想的是为后人造福。
你的勤劳,你的坚韧,是我们后人前进道路上永远的动力。
(合理即可)
(3)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合理即可)
02 课内精读
阅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完成后面的题目。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河:黄河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达于汉阴.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削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9.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老人。
10.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03 拓展阅读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方:方.七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B.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固:汝心之固./吾义固.不杀人
D.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解析:A项“方”均为“面积”;B项“曾”分别为连……都……/通“增”;C项“固”分别为顽固/坚决;D项“亡”分别为通“无”/逃跑。
)
1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1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这一细节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是人心所向。
1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鲁公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被绊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阻止他的人,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