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鲁科版 必修2

元素周期律一、 基础知识: (1)知识体系:横:周期 结构纵:族 元素周期律编排元素周期表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性质及原子结构 三者间的关系 周 期性 质子 2个变 原子核 同位素 化 中子(A-2)个 原子结构X A 2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电子云相 核外电子互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作 用化学键: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晶体结构: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二)知识要点: 1、 原子结构[1] 原子组成:原子组成符号:X A2 原子核 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 部的原子的质量。
原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核外电子 (高速运动但无固定轨 迹,因此用电子云来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2n (n 为层数)②最外电子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③次外电子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④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 n 种关系:①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 质子数=核电荷数A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B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C :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Al3+ 核外电子数=13-3=10S2-核外电子数=16-(-2)=18③ A :原子..的原子量(同位素...的原子量):以一种碳原子(C 126)的质量的121作为标准,某种同位素的一个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相对质量)就是该种原子的原子..量(同位素...的原子量)。
如Cl 3517的原子量为34.969,Cl 3717的原子量为36.966。
B:某种元素..的原子量:是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原子量,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原子微粒数的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即为元素原子量表中数值)。
......%%%321+∙+∙+∙=c M b M a M M如:氯元素的原子量 34.969×75.77%+36.969×24.23%=35.453C :某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数,按各种天然同位素的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原子微粒数的百分比)算出平均值。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教案9(鲁科版必修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2。
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到达“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与方法:1、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感受在发现中寻找结论的乐趣2、加强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3、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有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3、重、难点分析:知识重点、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方法重点: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交流、讨论、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难点:通过数据图表发现规律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设置疑问,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与作图,分析图像变化,发现规律。
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最终得出元素周期律。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让他们体会了探索的乐趣,享受了合作中的成功。
从而到达方法的引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难点的突破。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课题分析: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I)》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元素周期律。
教材以以前三周期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归纳整合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通过对本章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元素周期律》一节又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节学习探究,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对今后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化合价等知识。
具备一定知识基础。
(2)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对本节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方法及实验能力方面尚有差距。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精品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全册精品说课稿作者:小牛老师2014-4-30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说教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有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
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子结构知识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说目标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全日制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A级),了解原子序数(B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大纲和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 A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是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9)含解析.docx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鲁科版化学2 (必修)第1章第2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2 (必修)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钠、铁、铝)、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氯、氮、硫)等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与应用,同时也为选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储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习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要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了解德贝莱纳、尚古多、纽兰兹、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贡献。
(2)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
(3)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像,正确描述出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4)学生要正确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观察与分析表格数据和图像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展过程,培养观察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
(2)学生在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大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在分析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化学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了解元素周期律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元素周期律对发现新元素、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指导作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欣赏多姿多彩的二氧化硅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进一步树立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3)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所做出的贡献,树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
高一鲁科版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设计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教材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第一课时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
第二课时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
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范畴,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
于是添加了焰色试验以及IIA族、VA族、过渡元素等形象直观的实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学生已经学习了氯、硫、氮、钠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上节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
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浙江桐庐二中化学组张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
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4)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3、重、难点突破办法
(1)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2)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程度设计
设疑激趣——多媒体演示——启思诱导——小组讨论——归纳——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
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
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
分析总结。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
—Cl的主要化合价。
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4、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1)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3)实验验证。
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
(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
5、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6、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
(见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