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1. 对于调查的范围,那可得全面仔细呀!就好比你找东西,总不能只看一个角落吧?要把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地方都摸清楚,一个都不能漏!山区、河谷、村庄周边,都得认真去查。
2.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绝对不能马虎!这就像建房子得有牢固的根基一样。
如果数据错了,那后面的工作不就全乱套啦?比如降雨量的数据、地形的数据,都得反复核实。
3. 现场勘查多重要啊!你想想,不去实地看看,怎么能知道真实情况呢?是不是有潜在的危险点,不亲自去怎么能发现呢?就像医生看病,不望闻问切怎么诊断呢。
4. 灾害分析要深入透彻呀!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得像侦探破案一样,深挖背后的原因。
是地形的问题,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可都得搞清楚。
比如有些地方过度开垦,那引发山洪的风险不就大大增加了吗?
5. 评价指标得合理设置呀!这就好比给一个人打分,标准得恰当。
如果指标不合理,那得出的结论不就不准确了吗?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呢。
6. 成果的质量必须有保证!这可是关乎大家安全的大事,可不能随随便便。
就好像做一件艺术品,得精心雕琢,做到最好!要是成果质量不行,那不是白忙活了嘛。
7. 技术方法要不断更新啊!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呀!就跟手机一样,得不断升级系统才能更好用。
只有用最新最有效的技术,才能做好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工作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且细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指南

1.1编写目的1
1.2评价内容1
1.3总体要求1
1.4内容安排3
2分析评价技术流程4
2.1工作准备4
2.1.1分析评价名录编制4
2.1.2资料评估与方法选择4
2.1.3设计暴雨洪水试算5
2.1.4流域汇流时间分析5
2.2暴雨洪水计算5
2.2.1设计暴雨计算6
2.2.2设计洪水计算6
2.2.3水位流量关系分析6
7.5成果要求106
7.6示例分析106
8成果整理与提交108
8.1分析评价报告108
8.1.1报告分级编写108
8.1.2省(市)级报告编写大纲108
8.1.3县级报告编写大纲109
8.2附表119
8.3附图120
1概述
1.1
通过解读、明确、细化《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以及补充和提供小流域暴雨洪水评价、防灾对象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 分以及预警指标分析等分析评价内容的示例,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工作提 供操作指南。
5.4.4防洪现状评价成果整理45
6预警指标分析47
6.1-般规定47
6.2雨量预警指标分析48
6.2.1预警时段确定48
6.2.2流域土壤含水量计算49
6.2.3计算临界雨量51
6.2.4综合确定预警指标51
6.2.5合理性分析52
6.3水位预警指标分析52
6.4成果要求53
6.5典型方法及示例54
(4)附表4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
(5)附表5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表;
(6)附表6防洪现状评价成果表;
(7)附表7雨量预警经验估计法成果表;
(8)附表8雨量预警降雨分析法成果表;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报送要求

附件2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报送要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报送主要内容包括内业调查、外业调查、水文气象资料收集、河道断面测量及居民住房位置和高程测量等调查成果,以及防治区重点沿河村落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防洪现状评价、预警指标分析、危险区图绘制等分析评价成果等。
调查评价成果按照形式可划分为业务表格数据、图形空间数据、照片数据和文档资料四类,各文件格式命名规范参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各类成果通过省级审核汇集系统软件,采用电子版方式报送。
一、报送内容各省可按年度分县分三批报送调查评价成果数据,也可按标段分三批报送.第一批报送调查评价名录和水文气象资料.报送调查评价名录具体为《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中表A01行政区划名录、表A02企事业单位名录以及审核汇集软件中的行政区划图层、企事业单位图层.行政区划名录要求分县填报到所有行政村级,自然村可只填报防治区内的自然村。
企事业单位名录可只填报防治区内受山洪威胁的单位.水文气象资料要按照《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中水文气象资料收集的要求,包括水文气象资料和实测水文资料.第二批报送《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中的其他内业调查、现场调查、测量成果和有关文档资料.现场调查数据需报送成果内容包括:属性数据表、空间数据、多媒体数据等。
现场调查的表格存储在数据库表中,空间数据以shp形式存放于一个文件夹中;多媒体资料包括照片及其索引文件,存放于一个文件夹中;文档资料包括山洪灾害调查报告、沿河村落断面测量和居民户高程测量报告、历史洪水调查报告、数据审核汇集报告等,存放于一个文件夹中。
第三批报送《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指南》中要求的分析评价成果、总结报告和验收报告等文档资料,并更新报送前两批成果。
各批次成果数据要通过省级审核汇集系统审核后报送,具体内容见省级各批次成果报送清单。
二、报送方法各省调查评价成果数据报送工作由各省指定专人负责,报送方式可采用在线报送与离线报送两种方式。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山洪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山洪灾害的分析和评价。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介绍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技术要求。
一、山洪灾害分析技术要求1.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空间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
在山洪灾害分析中,可以利用GIS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绘制山洪的分布、演变和影响范围等信息,为山洪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提供支持。
2.气象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山洪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
利用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推测山洪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3.地质地貌分析技术的应用地质地貌是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需要对地质地貌进行分析。
利用地质地貌分析技术,可以对地形、土壤类型、下垫面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确定山洪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
1.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山洪灾害评价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
利用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可以综合考虑山洪灾害发生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对不同区域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和评价,为山洪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的应用山洪灾害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利用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技术,可以对山洪灾害对居民生活、农田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灾后重建和补偿提供参考。
3.工程措施效果评估技术的应用为了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常常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如建设堤坝、排洪沟等。
利用工程措施效果评估技术,可以对这些工程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是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的要求。
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对山洪灾害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为山洪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同时,还需要不断研发和改进这些技术,提高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
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山洪分析评价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山洪灾害影响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山洪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山洪灾害是一种具有瞬发性、强破坏性的极端降水事件,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山洪分析评价技术的要求十分重要。
首先,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是指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山洪分析,包括地形、气象、地质和水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和知识。
准确性是指对山洪发生、规模、影响进行精确的测算和评估,以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其次,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具备及时性和实用性。
及时性是指山洪分析评价技术需要能够实时获取数据和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预警和应对山洪灾害。
实用性是指山洪分析评价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简便性和操作性,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和决策者使用,以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
再次,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具备多样性和可靠性。
多样性是指山洪分析评价技术需要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包括数值模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山洪问题。
可靠性是指山洪分析评价技术需要具备可靠性和鲁棒性,能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得出一致的结果和结论。
此外,山洪分析评价技术还要求具备可视化和交互性。
可视化是指将山洪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图形、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决策者对山洪灾害进行理解和分析。
交互性是指山洪分析评价技术需要提供用户交互的功能,让用户能够自由选择和调整参数,以获得更准确和满意的结果。
总之,山洪分析评价技术的要求主要包括科学性和准确性、及时性和实用性、多样性和可靠性、可视化和交互性等。
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山洪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目标任务1.1调査目标为确保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按《省级实施方案》确定的LI标顺利完成,根据要求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实际悄况,选择山洪灾害威胁严重、防治任务重的进行调查评价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等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重点防治区内居民点、自然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科学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别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备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1.2调查任务根据201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訂建设任务要求,主要开展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以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三部分内容。
具体如下:1.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1)前期基础工作。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编制由中央统一组织,省级负责完成。
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以及省级使用培训、后期服务等工作。
(2)山洪灾害调査。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社会经济调查、历史山洪灾害调查、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涉水工程补充调查、沿河村落现场详查和河(沟)道断面测量等。
(3)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山洪灾害评价包括小流域分析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析,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分析计算等。
(4)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要按照县、市(州)、省逐级审核汇总上报。
(5)业务培训。
省级统一组织开展调查评价业务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車点是现场调查的标准和方法、现场采集终端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使用等的培训。
1.2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1)县级平台软件完善和预警能力升级。
(2)监测、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和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1.3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依据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U实施方案,在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LI名录中,选择山洪灾害严重,影响人口较多,治理效益显著,具备形成综合防御体系的重点山洪沟开展工程治理。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及处理措施

《 湖 北省 暴 雨 参 数 等 值 线 图》 获得 参 数 计 算 的 值 进 行 比较 设 计
暴 雨 成 果 的 合理 性
3 设 计洪水计算
目前 所 采 用 的 小 流域 山 洪 灾 害 分析 评 价 设 计 洪水 计 算 方
法通 常 为 瞬 时 单 位 线 法 、 推 理公式 法、 经验 公 式 法 、 模 型 分 析 法。 综合 各 种 方 法 的优 缺 点 , 根 据 本 次 山 洪 灾害 分 析评 价 需推 求设 计 洪 峰 流 量 、 设 计 洪水 过 程 线 、 不 同 前期 土壤 含 水 量情 况 下 的预 警 雨 量 等要 求 . 以及 收 集 到 了通 山县 降 雨 径 流 相 关 图 、
洪能 力 弱 . 每 到 南 方 季 风 同 北 方 冷 空 气 交锋 的 “ 梅 雨” 季节. 一
遇 时段 集 中和 强度 大 的暴 雨过 程 , 使 洪 水 泛 滥成 灾 , 冲 毁 和 淹 没道路、 桥 梁、 房屋 和 田地 , 破 坏 性 很 大。自 1 4 7 0年 起 , 至建 国 后 2 0 0 5年 , 全 县共发 生水 灾 7 6年 次 , 其 中明 、 清两代 3 2年 次, 民 国 时期 9年 次 , 建 国后 3 7年 次 。 富 水 水 库 建 成后 , 每 年 汛期 , 长 江 水位 上 托 , 富 水 水库 控 流 蓄 洪 , 境 内库 区周 边 乡村 ,
通 山 县 位 居 幕 阜 山脉 中段 , 境 内地 形 复 杂 , 气候特异 , 河
港 虽多, 但 属 山 溪性 , 河道流程短 , 弯 曲 系数 大 , 落差陡急 , 过
水位、 库容、 泄 流 曲线 进 行 调 洪 演 算 , 并 与 区 间 洪 水进 行 组合 ,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技术要求(试行)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技术要求前言2013-2015 年,全国各省开展了大规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区20 多万个重点沿河村落的分析评价工作,具体分析计算了设计暴雨洪水、现状防洪能力、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绘制了危险区图,为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群测群防等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支撑。
各地山洪灾害预警主要使用雨量预警指标,在分析评价中临界雨量主要是根据现场调查的成灾水位,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算临界流量,利用临界流量反算临界雨量,综合考虑不同前期土壤含水量、小流域汇流时间、不同时段临界雨量值等因素确定预警指标。
其中,水位流量关系主要采用曼宁公式,前期影响雨量按照流域土壤较干、一般以及较湿三种情况考虑,设计暴雨洪水主要采用当地暴雨图集、水文手册等资料,采用推理公式等方法计算。
在临界雨量计算过程中,若缺乏经验,计算结果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如成灾水位的代表性,曼宁公式的适用性,水面比降、糙率和有效过水断面的选用,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的合理性,设计雨型、前期影响雨量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一定误差。
因此,应运用实际发生的较大洪水对预警指标进行检验复核,验证分析预警指标的合理性,提高预警指标精准度。
雨量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是利用近期发生较大洪水资料,检验复核水位流量关系,分析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适用性及参数的合理性,检验复核临界雨量和预警指标。
水位预警指标检验复核重点是分析成灾水位和预见期的合理性。
为指导和规范全国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检验复核工作,编写了《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技术要求》。
目录前言 (I)1总则 (1)1.1适用范围 (1)1.2内容 (1)1.3引用技术标准 (1)1.4成果要求 (1)2资料收集与整理 (2)2.1检验复核对象确定 (2)2.2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2)2.3现场资料收集 (2)2.4洪水调查 (3)3预警指标检验复核 (4)3.1雨量预警指标检验复核 (4)3.1.1水位流量关系检验复核 (5)3.1.2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适用性及相应参数合理性分析 (6)3.1.3临界雨量及预警指标检验复核 (6)3.2水位预警指标检验复核 (7)附录1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预警指标误差原因分析 (8)附表 (10)附表1 洪水调查表 (10)附表2 控制断面设计洪水复核成果表 (12)附表3 特征雨量与临界雨量对比表 (14)附表4 临界雨量检验复核成果表 (16)附表5 雨量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成果表 (18)附表6 水位预警指标检验复核成果表 (20)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200 km2以下小流域预警指标的检验复核,对200-1000 km2的流域可参照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2014年8月前言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基础数据准备、山洪灾害调查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等内容。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分析确定预警指标,绘制危险区图。
为了指导和规范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全国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范围;——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中采用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的内容、方法及其成果表格格式;——现状防洪能力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格式;——危险区划分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山洪预警指标分析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危险区图绘制内容及成果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200平方公里以下小流域,200~1000平方公里流域的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可参照使用。
本技术要求涉及的主要名词列于附录1“名词解释”,涉及的具体方法在培训材料中详细介绍。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目录前言 (i)1 总体要求 (1)1.1 范围 (1)1.2 目标 (1)1.3 内容 (1)1.4 成果要求 (2)2 主要技术标准 (4)3 技术路线 (5)4 设计暴雨计算 (8)4.1 暴雨历时确定 (8)4.2 暴雨频率确定 (8)4.3 设计雨型确定 (8)4.4 计算方法选择 (9)4.5 成果要求 (9)5 设计洪水分析 (10)5.1 净雨分析 (10)5.2 洪水频率确定 (10)5.3 洪水要素确定 (10)5.4 洪水计算方法 (10)5.5 水位流量关系计算 (11)5.6 合理性分析 (12)5.7 成果要求 (12)6 防洪现状评价 (13)6.1 成灾水位对应的洪水频率分析 (13)6.2 现状防洪能力确定 (13)6.3 危险区等级划分 (14)6.3.1 危险区范围确定 (14)6.3.2 危险区等级划分方法 (14)6.3.3 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确定 (15)6.4 成果要求 (15)7 预警指标分析 (16)7.1 一般规定 (16)7.2 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16)7.2.1 预警时段确定 (17)7.2.2 土壤含水量计算 (17)7.2.3 计算临界雨量 (18)7.2.4 综合确定预警指标 (18)7.2.5 合理性分析 (18)7.3 水位预警指标分析 (19)7.4 成果要求 (19)8 危险区图绘制 (20)8.1 危险区图 (20)8.2 特殊工况危险区图 (20)8.3 成果要求 (21)附录 (22)附录1 名词解释 (22)附录2 雨量预警方法 (25)附录2.1 代表雨量确定 (25)附录2.2 雨场划分 (25)附录2.3 经验估计法 (27)附录2.4 降雨分析法 (28)附录2.5 模型分析法 (29)附录3附表 (32)附表1 分析评价名录 (32)附表2 设计暴雨成果表 (34)附表3小流域汇流时间设计暴雨时程分配表 (36)附表4 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 (38)附表5 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表 (40)附表6 防洪现状评价成果表 (42)附表7 临界雨量经验估计法成果表 (44)附表8 临界雨量降雨分析法成果表 (46)附表9 临界雨量模型分析法成果表 (48)附表10预警指标成果表 (50)附录4附图 (52)附图1 防洪现状评价图 (52)附图2 危险区划分示意图 (53)附图3 预警雨量临界线图 (55)1总体要求1.1范围适用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洪水分析计算,针对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开展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
1.2目标通过分析评价工作,分析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提供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以及预警指标等成果,为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进一步提供科学、全面、详细的信息支撑。
1.3内容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如下四项:(1)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主要针对五种典型频率,分析计算小流域标准历时的设计暴雨特征值,以及以小流域汇流时间为历时的设计暴雨及对应设计洪水的特征值。
(2)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主要包括成灾水位对应流量的频率分析,以及根据五种典型频率洪水洪峰水位及人口和房屋沿高程分布情况,制做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图表,分析评价防灾对象防洪能力。
(3)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灾对象的危险区等级划分,将危险区划分为极高、高、危险三级,并科学合理的确定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
(4)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预警指标,重点分析流域土壤较干、较湿以及一般三种情况下的临界雨量,进而确定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雨量预警指标。
1.4成果要求(一)分析评价报告各省提供全省的分析评价总报告,并提供以县为单位的分析评价报告,报告以“行政区代码+年份”进行编号,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提交。
(二)附表包括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洪现状评价、危险区划分以及预警指标四方面成果,具体包括:(1)附表1 分析评价名录;(2)附表2 小流域设计暴雨雨量成果表;(3)附表3 小流域汇流时间设计暴雨时程分配表;(4)附表4 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5)附表5 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关系表;(6)附表6 防洪现状评价成果表;(7)附表7 雨量预警经验估计法成果表;(8)附表8 雨量预警降雨分析法成果表;(9)附表9 雨量预警模型分析法成果表;(10)附表10 预警指标成果表。
附表1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填写,附表2、附表3按县级行政区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填写,附表4-附表10按县级行政区划以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单元填写。
附表7-附表9根据所采选用的方法填写相应的表格。
电子附表以Excel形式提交。
(三)附图包括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防洪现状评价、危险区划分以及预警指标三方面成果,具体包括:(1)附图1 防洪现状评价图;(2)附图2 危险区划分图;(3)附图3 预警雨量临界线图。
附图3指采用模型分析法,根据实时降雨或预报信息,按时段实时计算的预警雨量临界线图。
防洪现状评价电子图按“行政区划代码+年份+A”编号,以*.jpg或者*.pdf 格式提交。
危险区划分电子图按“行政区划代码+年份+B”编号,以*.jpg或者*.pdf 格式提交。
预警雨量临界线图按“行政区划代码+年份+C”编号,以*.jpg或者*.pdf 格式提交。
2主要技术标准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b)《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2012)c)《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d)《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37-2011)e)《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 73.7-2013)f)《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2014,项目组)g)《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要求》(2013,项目组)h)《山洪灾害调查工作底图制作技术要求》(2013,项目组办)i)《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小流域划分及基础属性提取技术要求》(2013,项目组)3技术路线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基于基础数据处理和山洪灾害调查的成果,针对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具体防灾对象开展,按工作准备、暴雨洪水计算、分析评价、成果整理四个阶段进行。
工作准备阶段,根据山洪灾害调查结果,确定需要进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等名录,(见“附表1分析评价名录”)。
从基础数据和调查成果中提取与整理工作底图、小流域属性、控制断面、成灾水位、水文气象资料,以及现场调查的危险区分布、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等成果资料,对资料进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分析计算方法,为暴雨洪水计算和分析评价作好准备。
暴雨洪水计算阶段,假定暴雨洪水同频率,根据指定频率,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对各个防灾对象所在的小流域进行设计暴雨分析计算,对相应的控制断面进行水位流量关系和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得到控制断面各频率的洪峰流量、洪量、上涨历时、洪水过程以及洪峰水位,论证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分析评价阶段,基于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的成果,进行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防洪现状评价、预警指标分析、危险区图绘制等分析评价工作。
防洪现状评价采用频率分析或插值等方法,分析成灾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运用特征水位比较法,以及人口沿高程分布关系,分析评价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并采用频率法确定危险区等级,统计各级危险区内的人口、房屋等基本信息。
雨量预警指标可采用经验估计、降雨分析以及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
基本方法是根据成灾水位反推流量,由流量反推降雨。
重点通过分析成灾水位、预警时段、土壤含水量等,计算得到防灾对象的临界雨量,根据临界雨量和预警响应时间综合确定雨量预警指标,并分析成果的合理性。
水位预警指标采用上下游相应水位法或由成灾水位直接分析确定。
危险区图在统一提供的工作底图上进行绘制,包括不同等级的危险区范围,人口、房屋信息,预警指标等信息。
成果整理阶段,汇总整理分析计算成果,编制成果表,绘制成果图,撰写并提交分析评价成果报告。
技术路线图如图3-1:74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暴雨计算所涉及的小流域指防灾对象控制断面以上或以其下游不远处为出口的完整集水区域。
设计暴雨计算是无实测洪水资料情况下进行设计洪水计算的前提,也是确定预警临界雨量的重要环节,计算内容包括确定和分析小流域时段雨量、暴雨频率和暴雨时程分配。
4.1暴雨历时确定暴雨历时分析是根据流域大小和产汇流特性,确定小流域设计暴雨所需要考虑的最长暴雨历时及其典型历时。
暴雨历时分析包括流域汇流时间、常规标准历时和自行确定历时3类。
流域汇流时间是反映小流域产汇流特性最为重要的参数,作为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所需要考虑的最长历时。
确定流域汇流时间时,应基于前期基础工作成果提供的小流域标准化单位线信息,选定初值,再结合流域暴雨特性与下垫面情况,综合分析后确定。
常规设计暴雨洪水要求的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4种标准历时,也应当作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设计暴雨的典型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