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 读后感写作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写读后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引”就是(jiùshì)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 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亮明基本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 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 材料更要做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 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达出来。
第九页,共9页。
就这样,隔了一个多世纪,跨越了国籍界限,“00后”的我和阿廖沙完成了 一次心灵的相握,转身之际,我感觉到了自己生活里的那份甜,也开始学着把脊 梁挺得直直的。
第八页,共9页。
【名师点评】 文章最大亮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小作者穿越时空,将一个当代中国少年 和名著中的外国男孩放在一起,比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比较他们的性格 (xìnggé)和思想,于纵横拓展中反映了中国的“00后”们在生活中虽然稚嫩 而略显叛逆,但在阅读中他们终于变得成熟而睿智的成长特点。鲜明的对比 让人物形象活泼可爱,也让文章主题更突出。
第六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页。
阿廖沙的生活里也有阳光和温暖,那就是外祖母。外祖母的故事和爱给了他巨 大的影响,让他心里种下了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种子。可是,他只有一个外祖母。 我呢?从童年到少年时光里,我得到的爱是一座金字塔,塔身是姥爷、姥姥、爷 爷(yé ye)、奶奶、爸爸和妈妈,我是塔尖上的心肝宝贝。阿廖沙吃的皮肉之苦我 读来头皮发麻,因为我自小到大连一个手指头都没有挨过!如果说阿廖沙的童年 到少年是“苦”和“泪”两个字作注脚,那么,“00后”的我童年和少年时光只 有“甜”和“笑”。只是阿廖沙珍惜他生活里的每一缕阳光,每一份爱,我却常 常忽视了它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写作 写读后感》公开课教案_4

学写读后感学习目标:1、了解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2、运用所学写一篇读后感教学过程:一、重读经典,轻松切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代)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学生重读经典,谈感受。
师:把自己的见解及联系实际的感受整理成文就是一篇读后感。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1、读范文,思考:文中哪部分写了作者的感受?写得怎样?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写作顺序的?2、以范文为例,学习写法:【范文】学习须勤且艰——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
他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他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辛酸和生活环境的恶劣。
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我们的勤奋!写法分析:(1)“引”——引述原文材料。
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
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写读后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写读后感教学目标:1.加深熟悉、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大体要求和写法。
3.积存将感受写具体的方式,并运用这些方式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进程:一、出示一篇例文,加深熟悉读后感和学习读后感的大体写法。
(一)教师出例如文,学生读例文,试探:每一个自然段要紧写了什么。
勤能补拙——《爱因斯坦成功的要领》读后感(二)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一、适才咱们一路品尝一道“名人招牌菜”,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读后感)二、什么叫读后感?(写读后感,确实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把取得的感受、体会和受到的教育、启发等写下来。
)3、品一品:你感觉这道“美食”怎么样?好在哪里?评一评:请你给这道“美食”打分(总分值100分)。
4、加深写读后感的大体要求和方式。
(第一必然要读懂文章,领会中心。
若是做不到这一点,“感”从何来呢?第二确实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感觉有话可写的一点来写。
)五、举例:就拿“鱼目混珠”的故事来讲吧,我就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没有真本领,早晚要“露馅”;另一个确实是咱们不能给不学无术的人提供吃“大锅饭”的机会。
我感觉第一个更切近咱们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六、师小结:一篇好的读后感必然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而且表达方式也能够多样化,最多见的确实是先简述原文,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还能够先写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再联系到文章内容,然后谈自己的感想。
但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还有一种方式,确实是将感想与文章内容穿插起来写。
一边结合内容,一边谈感想,有点夹叙夹议的味道。
二、读优美词语,积存词语。
学无止境掩卷长思手不释卷茅塞顿开孜孜不倦翻来覆去催人泪下扪心自问惭愧不已难以忘怀振奋人心催人发奋要求:读准确,读流畅,懂意思,快速记。
三、阅读美文——流沙岁月(一)、学生阅读,读完后与小组的同窗一路聊一聊:一、请归纳那个故事的要紧内容,清楚地写出自己感受的或想到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写作教案与反思金品

写作观点要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提炼中心论点的方法,在写作中做到观点明确、态度鲜明。
2.能围绕确定的观点,安排好具体的写作思路,能够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写作议论文的相关技巧。
过程与方法1.教师讲解知识点(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2.针对中学生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写作、修改、评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明确表达观点的习惯,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提炼中心论点的方法,在写作中做到观点明确、态度鲜明。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写作议论文的相关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议论性文章。
议论文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今天就让我们具体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观点明确。
二、文题展示题目一: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
有人对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促使你发现未知的精彩,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下面论及“好奇”的语句,从表达观点是否清楚的角度进行判断、评价,然后选定其中的一个观点,列出你的作文提纲。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好奇,有时被毁灭在所谓规范统一、无个性差异的教育之中。
◎好奇,有健康与不健康、有价值与无价值之分,还有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当然这些区分和差异不太明显。
◎好奇,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引人探究复杂的未知领域,但也有可能使人在探究过程中因太执着而迷失自我。
题目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写作 写读后感》研讨课教案_0

1、 以一篇读后感为例,说说写读后感有哪些方法?(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 读《最后一滴水》有感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无处不在——但没有一滴水可喝。”
这句老谚语在今天再正确不过了。
《最后一滴水》这本书告诉我们:地球表面虽然说有许多水,
但其中很多水是不能喝的。一份 2006 年报告显示,在中国最长的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出示 ppt:用心读书写好读后感)
2、什么是读后感呢?
师: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
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
手时,都一定要关紧水龙头。不要往小河流、湖里乱扔垃圾。这样,
才不会让的水资源流失。
四人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写作方法:(1)定好题目,写出读后的总体感受。
学生讨论后发言。
(2)简明概括原文主要内容,或介绍文章的主要观点。
(3)详写自己读文后的感受体会。
(4)联系身边事例,引用资料等,深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梦想的力量》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于 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 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结) (1)拟题目: A、直接拟题。例如 :读《……》有感
读《……》后的感想 《……》读后感
B、以感点为正标题。以“读《……》有感”等为副标题。例如:愤怒与惋
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这个学期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写作写读后感教案_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写作写读后感教案_1读后感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一、课堂导语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影视节目和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这种感受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读后感或观后观。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2.题目可以用“《某某某某》读后感”或“《某某某某》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写读后感为例)1、读懂读通读透原文。
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读原文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字词句。
弄懂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深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要清楚了原文写的是什么,又知道是怎样写的,并且明了为什么这样写之后,也就为写好读后感提供了前提,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读原文时,要以“平常心”去读,不要一捧起书来就想我这是要写读书笔记啦!我写什么呢怎么写呢这样,自己的心先浮躁起来,就深入不到书里去了,越读越急,最后一无所获。
2、掩卷而思,以读引感。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章写了几件事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各是什么哪些地方给我的印象最深,我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收获等等然后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写。
3、正确处理“读”和“感”的关系。
写读后感受,要抓住体会和感受重点写,不可大段的摘抄原文,以“读”代“感”,或重“读”轻“感”。
4、紧扣原文,结合实际说实话。
写读后感,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既不能脱离原文内容,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瞎扯,也不可以写“检讨”,表决心,喊口号的形式代替感想,力求做到真挚自然,恰如其分。
5、读后感的一般结构。
④以总结中心或有启迪作用的句子结尾。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第二课时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
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出示两篇作文: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语文教案-初三上册作文写作精选教案5篇

初三上册作文写作精选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作文写作精选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初三上册作文写作精选教案1课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写真实、讲真话、抒真情。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精心地翻阅;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地欣赏;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
生活,需要我们去观察,生活更需要我们去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写作指导:(1) 生活是我们写作的取之不(2) 竭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
我们应努力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自己的写作欲望。
家事、国事、天下事,俯拾皆是,件件可写;亲朋、邻居、老师,随处可见,人人可叙。
生活丰富多彩,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欢离合。
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作文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二)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不深入生活认真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那是绝对不行的。
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
法国大文豪莫泊桑也告诫我们:"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
"我们不仅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而且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进行联想,发现规律。
切忌浮光掠影、乘凉观月、茶后赏花式的观察。
积累是为了巩固观察结果而采取的行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
这些结果,可以进入人的记忆中,也可以用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只有贴近生活,做有心人,文章才能写得内容丰富,感动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议联结有感于读---读后感写作训练知识要点:1、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
2、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
“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
3、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基本结构,把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教学步骤一、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论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
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二、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
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
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
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深入具体,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记:认真、仔细地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三、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
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
是不正确的。
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
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
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
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
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
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注意一定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还要写得具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任何一篇文章,读完后受到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泛泛的谈,那就根本什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
千万不能“感”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那么如何选择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不可勉为其难。
(2)、感受点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写作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实质,紧扣原文中心同时从不同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例如:《孙权劝学》一课,我们可以从吕蒙接受别人的意见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孙权善于劝说引导来谈,也可从学习的内因外因、鲁肃重学识等角度来写。
读后感应力求入情入理、新鲜、活泼。
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或是板着面孔议论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责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则不大自然。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动于中而发于辞”,只有深受启发,确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要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却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
由原文推而广之,使原文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己对原文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这一点是读后感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
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去联系,而也必须如写议论文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有的放矢,决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
这样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联系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
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
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乱造。
(4)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
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无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谝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国辆马车和它赛跑。
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
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彰面。
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
然而斯蒂芬逊并没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
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性火车的速度更为惊人。
这道题,要求就此写一则读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例文一“失败是成功之母”——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
(引、揭。
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成功之母。
文章抓住所供材料的重点有目的地引材,由材料到论点,简洁恰当而又鲜明。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
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
”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
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
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是一再碰壁。
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
这种人是最危险的。
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工作上正确对待失败,而且在国家建设方面,也不应因为一点挫折而悲观。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和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像一部不够完美的火车和一部漂亮的马车一样,而我们每人都是火车的设计师。
假如我们因为这部火车跑不过马车而对它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没有发展前途了。
但如果我们像斯蒂芬逊一样,不灰心,不气馁。
找出我们“车”上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终有一天,我们国家会像高速火车一样,把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
(联。
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此外所说的实际,不仅仅指个人实际(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也指社会实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
文章第三段联系中外历史上的三个事例,叙议结合,说明“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
第四段用辩证的眼光来思考分析问题,和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有些人经历了失败却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其原因一是不悔改,二是不承认。
第五段进步联系自身和社会国家,详略有致,联系自身,一句话稍带即过,重点联系国家建设,具有鲜明针对性和现实性,合使文章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定的例文二读《简爱》有感公元1846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
在窗外,是一片了无微型机的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
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世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少女。
这位姑娘就是夏洛蒂•勃朗特。
所有的本文经典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简爱》。
暑假这几日无聊,便又拿出来仔细读了一遍,算是重温。
小说平实的叙述,既不像昆德拉牢骚满怀的议论,也没有村上小说里徘徊的阴沉之气。
我的心情随着主人翁在字里行间跌宕起伏读完之后,感慨满腹……很多的偶然,组成了人生的必然。
人如浮萍般,随波逐流。
若说有内在的连贯性,那也只是人内在的修养喜好,对人生的态度、性格等等与外在客观环境不断磨合的本真。
那是人之成为人的内存的决定,也是人性光辉的所在,是平凡里的闪光点。
我个在许多假设,假设简不是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遭遇到种种不幸,假设她在所受教育期间的困难使她屈服倒地,假设她不是在罗彻斯特家当家庭教师,或者出走之后永不回头,那又如何?这许多的不确定,组成了简的一生,而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教育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大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却又是如此的简单—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但是,有没有人这么想过,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着无数的困难和无数的岔路口,面对这些岔路口,每一个人都得做出自己的选择,当你选择一个的同时,又刚好错过了另一个,甚至是无数个,任何人对未来是未知的,所以,你只能保证自己的选择是适合自己的,却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