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 3.3 金属晶体 (人教版选修3)

同步练习 3.3 金属晶体 (人教版选修3)
同步练习 3.3 金属晶体 (人教版选修3)

3.3 金属晶体

练基础落实

知识点1 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1.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一个碳原子都跟其他3个碳原子相结合,下图是其晶体结构的俯视图,则图中7个六元环完全占有的碳原子数是( )

A.10个 B.18个 C.24个 D.14个

2.下列有关石墨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石墨晶体导电,所以它是金属晶体

B.由于石墨的熔点很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

C.由于石墨质软,所以它是分子晶体

D.石墨晶体是一种混合晶体

知识点2 金属晶体和金属键

3.下列晶体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有( )

A.金属钾 B.氢气

C.金刚石 D.白磷

4.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

①金属原子②金属离子③自由电子④阴离子

A.① B.③ C.②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较强共价键存在的物质熔、沸点一定很高

B.由电子定向移动而导电的物质是金属晶体

C.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在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6.下列有关金属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B.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静电吸引作用

C.金属键中的自由电子属于整块金属

D.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固体的形成都与金属键有关

7.关于金属性质和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属一般具有银白色光泽是物理性质,与金属键没有关系

B.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在金属晶体中共享了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形成了“电子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所以金属易导电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受热后,加快了运动速率,自由电子通过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传递了能量

D.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因为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层可以滑动而不破坏金属键知识点3 金属晶体的物理特征及其规律

8.下列有关金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是晶体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3个的原子都是金属

C.任何状态下都有延展性

D.都能导电、传热

9.下列性质体现了金属通性的是( )

A.银不易生锈

B.铁常温下不溶于浓硝酸

C.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D.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10.金属晶体具有延展性的原因是( )

A.金属键很微弱

B.金属键没有饱和性

C.密堆积层的阳离子容易发生滑动,但不会破坏密堆积的排列方式,也不会破坏金属键

D.金属阳离子之间存在斥力

11.物质结构理论推出: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据研究表明,一般地,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的硬度大于铝

B.镁的熔、沸点低于钙

C.镁的硬度大于钾

D.钙的熔、沸点低于钾

知识点4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12.

已知铜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在铜的晶胞中所含铜原子数及配位数分别为( ) A.14、6 B.14、8

C.4、8 D.4、12

13.关于钾型晶胞结构(如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密置层的一种堆积方式

B.晶胞是六棱柱

C.每个晶胞内含2个原子

D.每个晶胞内含6个原子

14.有四种不同堆积方式的金属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简单立方堆积,②为镁型,③为钾型,④为铜型

B.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①1个,②2个,③2个,④4个

C.晶胞中原子的配位数分别为:①6,②8,③8,④12

D.空间利用率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④

练综合拓展

15.关于金属元素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正价③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④金属元素只有金属性,没有非金属性

⑤价电子数越多的金属原子的金属性越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

16.金属的下列性质中和金属晶体结构无关的是( )

A.良好的导电性 B.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良好的延展性 D.良好的导热性

17.金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也称晶胞)是面心立方体,如图所示,即在立方体的8个顶点各有一个金原子,各个面的中心有一个金原子,每个金原子被相邻的晶胞所共有。金原子的直径为d,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M表示金的摩尔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晶体每个晶胞中含有________个金原子。

(2)欲计算一个晶胞的体积,除假定金原子是刚性小球外,还应假定_______________。

(3)一个晶胞的体积是____________。

(4)金晶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

18.上世纪60年代,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PtF6]被合成出来后,打破了“绝对惰性”的观念。在随后的几年内,科学家又相继合成了氙的氟化物、氧化物等。

(1)Pt与Ni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族,写出基态N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2)

金属Pt内部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铜及干冰中的CO2相同,右图正方体是Pt晶胞的示意图,试用“?”标出Pt原子在晶胞中的位置。

(3)稀有气体(氡除外)中,只有较重的氙能合成出多种化合物,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氙的含量比较丰富

B.氙的相对原子质量大

C.氙原子半径大,电离能小

D.氙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

(4)已知XeO3分子中氙原子上有1对孤电子对,则XeO3为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参考答案

1.D 2.D

3.C [A 项为金属晶体,其粒子为K +

和自由电子,B 、D 两项皆为分子晶体,其组成粒子只有分子,因此A 、B 、D 均错误。C 项金刚石为原子晶体,其组成粒子为碳原子。故C 正确。]

4.C 5.C

6.B [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金属键中的自由电子属于整块金属共用;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作用,既包括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也包括金属阳离子之间及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金属的性质及固体的形成都与金属键强弱有关。]

7.A [金属具有金属光泽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吸收了可见光,又把各种波长的光大部分再发射出来,因而金属一般显银白色光泽;金属导电性是由于在外加电场下,电子气中的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导热性是由于自由电子受热后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传递能量;良好的延展性是由于原子层滑动,金属键未被破坏。]

8.D [Hg 常温下是液态,不是晶体,A 项错误。H 、He 最外层电子数都少于3个,但它们不是金属,B 项错误。金属的延展性指的是能抽成细丝、轧成薄片的性质,在液态时,由于金属具有流动性,不具备延展性,所以C 项也是错误的。金属晶体中存在自由电子,能够导电、传热,因此D 项是正确的。]

9.D

10.C [金属晶体具有延展性的原因是密堆积层的阳离子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滑动,但它们的密堆积排列方式仍然存在,不会被破坏,金属键仍存在。]

11.C [Mg 的半径大于Al 的半径,且价电子数小于Al 的,所以金属键应为MgCa ,B 项错;Ca 与K 同周期,价电子数Ca>K ,故金属键Ca>K ,D 项错。]

12.D 13.C

14.B [本题考查了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准确理解并记忆金属晶体的四种常见堆积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为简单立方堆积,②为钾型,③为镁型,④为铜型,A 项中②与③判断有误;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①8×18=1,②8×18+1=2,③8×18+1=2,④8×18+6×12

=4,B 项正确;晶胞③中原子的配位数应为12,C 项不正确;四种晶体的空间利用率分别为52%、68%、74%、74%,所以D 项不正确,应为④=③>②>①。]

15.B [①中的金属元素若为变价元素,则可能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 2+。④中有些金属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⑤中的价电子数多少与金属性无关。综合考虑,只能选择B 项。]

16.B [A 、C 、D 三项都是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都是由金属晶体结构决定的。B 项,金属易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的结构决定的,与晶体结构无关。]

17.(1)4 (2)金属原子间相接触,即相切 (3)2 2d 3 (4)2M d 3N A

解析 利用均摊法解题,8个顶点上每个金原子有18

属于该晶胞,6个面上每个金原子有12属于该晶胞,故每个晶胞中金原子个数=8×18+6×12

=4。假设金原子间相接触,则有正方形的对角线为2d 。正方形边长为 2d 。所以V 晶=(2d )3=2 2d 3,V m

=V 晶

4N A =22d 3N A ,所以ρ=M V m =2M d 3N A

。 18.(1)1s 22s 22p 63s 23p 63d 84s 2 (2)

(3)C (4)极性 解析 基态Ni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 22s 22p 63s 23p 63d 84s 2

(2)Pt 原子在晶胞正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心。

(3)氙原子半径大,电离能小,可能是氙能合成出多种化合物的原因。

(4)XeO 3分子是AB 3型,有1对孤电子对,是三角锥形,为极性分子。

可以删除编辑的word 文档温馨提示:

教师授课注意事项:

1、立足课本。

2、明确目标。

3、明确重点。

4、把握重难点。

5、注重学习自学和互学。

6、教师少说学生多练习。

7、练习要梯度。

8、当堂训练批改作业。

(由于文档太多,如有错误或侵权,请练习本店马上删除)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练习:3.2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A组 1.下列各组物质各自形成晶体,均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是() A.NH3、HD、C8H10 B.PCl3、CO2、H2SO4 C.SO2、SO3、C60 https://www.360docs.net/doc/267206026.html,l4、Na2S、H2O2 解析:A项,HD是单质,不是化合物;C项,C60是单质,不是化合物;D项,Na2S是盐,无分子存在,不是分子晶体。 答案:B 2.BeCl2熔点较低,易升华,溶于醇和醚,其化学性质与AlCl3相似。由此可推测BeCl2() A.熔融态不导电 B.水溶液呈中性 C.熔点比BeBr2高 D.不与NaOH溶液反应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BeCl2熔点较低,易升华,溶于醇和醚”,可知BeCl2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晶体,故熔融状态下不导电,A项正确;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BeCl2化学性质与AlCl3相似”,由于AlCl3溶液中的Al3+能发生水解 [Al3++3H2O Al(OH)3+3H+]使溶液显酸性,所以BeCl2水溶液显酸性,B项错误;BeCl2和BeBr2形成的晶体都是分子晶体,且二者结构相似,故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也逐渐增大,C项错误;由“AlCl3能与NaOH反应”可知BeCl2也能与NaOH反应,D项错误。 答案:A 3.水的沸点是100 ℃,硫化氢的分子结构跟水相似,但它的沸点却很低,是-60.7 ℃,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范德华力 B.共价键 C.氢键 D.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氢键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存在使水的沸点比硫化氢的高。 答案:C 4.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同步练习 3.3 金属晶体 (人教版选修3)

3.3 金属晶体 练基础落实 知识点1 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1.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一个碳原子都跟其他3个碳原子相结合,下图是其晶体结构的俯视图,则图中7个六元环完全占有的碳原子数是( ) A.10个 B.18个 C.24个 D.14个 2.下列有关石墨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石墨晶体导电,所以它是金属晶体 B.由于石墨的熔点很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 C.由于石墨质软,所以它是分子晶体 D.石墨晶体是一种混合晶体 知识点2 金属晶体和金属键 3.下列晶体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有( ) A.金属钾 B.氢气 C.金刚石 D.白磷 4.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 ①金属原子②金属离子③自由电子④阴离子 A.① B.③ C.②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较强共价键存在的物质熔、沸点一定很高 B.由电子定向移动而导电的物质是金属晶体 C.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在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6.下列有关金属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B.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静电吸引作用 C.金属键中的自由电子属于整块金属 D.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固体的形成都与金属键有关

7.关于金属性质和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属一般具有银白色光泽是物理性质,与金属键没有关系 B.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在金属晶体中共享了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形成了“电子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所以金属易导电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受热后,加快了运动速率,自由电子通过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传递了能量 D.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因为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层可以滑动而不破坏金属键知识点3 金属晶体的物理特征及其规律 8.下列有关金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是晶体 B.最外层电子数少于3个的原子都是金属 C.任何状态下都有延展性 D.都能导电、传热 9.下列性质体现了金属通性的是( ) A.银不易生锈 B.铁常温下不溶于浓硝酸 C.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D.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10.金属晶体具有延展性的原因是( ) A.金属键很微弱 B.金属键没有饱和性 C.密堆积层的阳离子容易发生滑动,但不会破坏密堆积的排列方式,也不会破坏金属键 D.金属阳离子之间存在斥力 11.物质结构理论推出: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金属键。金属键越强,其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据研究表明,一般地,金属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数越多,则金属键越强。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的硬度大于铝 B.镁的熔、沸点低于钙 C.镁的硬度大于钾 D.钙的熔、沸点低于钾 知识点4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12.

高二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与性质

高二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 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 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 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 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 32 86

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四讲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 (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通常用K、L、M、N、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 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的顺序依次升高。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提醒】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 x、p y、p 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即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注意: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个电子,且自旋状态。如2s轨道上的电子 排布为,不能表示为。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占据一个轨 道,且自旋状态相同。如2p3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或。洪特规则特例: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6、d10、f14)、半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如:24Cr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3d54s1。 3.基态、激发态及光谱示意图

4.表示微粒结构的常用化学用语 (1)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2)核组成式:如168O,侧重于表示原子核的结构,它能告诉我们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并不能反映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3)电子排布式:如O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它能告诉我们氧原子核外的电子分为2个电子层,3个能级,并不能告诉我们原子核的情况,也不能告诉我们它的各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4)电子排布图:如这个式子,对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表达得就更加详细。 (5)简化电子排布式:将电子排布式中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电子排布改用原子实表示 (6)价电子排布式(图):对于主族和零族元素,价电子是指;对于过渡性元素,价电子是指; 【例1】判断正误 (1)p能级的能量一定比s能级的能量高( ) (2)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 (3)2p和3p轨道形状均为哑铃形,能量也相等( ) (4)2p x、2p y、2p z的能量相等( ) (5)铁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23d6( ) (6)Cr的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44s2 ( ) (7)基态原子电子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1s)<E(2s)<E(2p x)<E(2p y)<E(2p z) ( ) (8)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能量最低原则( ) (9)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 【例2】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 (1)写出该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 (2)画出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它有个能层,有个能级 (4)它的价电子排布图是 (5)它属于第周期,第族,属于区。 (6)它有个未成对电子 (7)它的原子核外有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占据了个轨道,核外电子占有的空间运动状态有____种。 【例3】按要求书写化学用语 1、书写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HCN N2H4CaC2Na2O2

[苏教版]选修3金属键 金属晶体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苏教版] 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理性质 第一单元金属键金属晶体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属晶体模型和金属键的本质 2.认识金属键与金属物理性质的辨证关系 3.能正确分析金属键的强弱 4.结合问题讨论并深化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共性 5.认识合金及其广泛应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金属键的概念及金属的物理性质 【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呢? 学生回答:物质 讲述:对!我们的自然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翻开我们的化学课本的最后一页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不论冬天美丽的雪花,公路上漂亮的汽车。包括你自己的身体都是有这些元素的一种或几种构成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占周期表中大多数的金属。【板书】 §3-1-1 金属键与金属特性 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展示】 几种金属的应用的图片,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讨论】 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1.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 2.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金属单质中金属原子之间怎样结合的?【板书】 一、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二、金属键 【动画演示并讲解】 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晶体的组成粒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联系在一起, 形成金属晶体.经典的金属键理论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则“浸泡”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之中。金属键的形象说法: “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 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 【板书】 1.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2.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的相互作用 3.成键特征:自由电子被许多金属离子所共有;无方向性、饱和性 【板书】 三、金属键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金属键理论来解释金属的特性?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板书】 1.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自由电子,而自由电子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自由电子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强调】: 金属受热后,金属晶体中离子的振动加剧,阻碍着自由电子的运动。所以温度升高导电性下降。 2. 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3.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4.金属晶体结构具有金属光泽和颜色 由于自由电子可吸收所有频率的光,然后很快释放出各种频率的光,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具有银白色或钢灰色光泽。而某些金属(如铜、金、铯、铅等)由于较易吸收某些频率的光而呈现较为特殊的颜色。当金属成粉末状时,金属晶体的晶面取向杂乱、晶格排列不规则,吸收可见光后辐射不出去,所以成黑色。 【问题解决】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doc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晶体非晶体 自范性 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无(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 微观结构 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特性:①自范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8×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4×晶胞棱上的原子+2×晶胞面上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内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1 1 1

eg: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范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2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2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2O、H2S、NH3、CH4、HX等 b.酸:H2SO4 、HNO3、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学案设计-金属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学习目标] 1.知道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即“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2.通过模型理解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3.了解金属晶体性质的一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金属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一、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共用,从而把所有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 (2)成键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2.金属晶体 (1)概念: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晶体。 (2)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3)金属阳离子:由于金属原子的价电子较少,容易失去电子而成为金属阳离子。 (4)自由电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在整个金属晶体中自由运动,所以称为自由电子。 (5)微粒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6)物理性质上的共性: ①常温下绝大多数是固体。 ②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③硬度差别比较大。 ④熔、沸点差别比较大。有些熔点较低,如汞常温时是液态;有些熔点很高,如钨的熔点可达三千多度。 ⑤金属间能“互溶”,易形成合金。 3.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1)几个概念

①紧密堆积:微粒之间的作用力,使微粒间尽可能地相互接近,使它们占有最小的空间。 ②空间利用率:空间被晶格质点占据的百分数。用来表示紧密堆积的程度。 ③配位数:在晶体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最邻近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2)二维空间模型 ①非密置层:配位数为4,如图(左)所示: ②密置层:配位数为6,如图(右)所示: (3)三维空间模型 ①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堆积 a.简单立方堆积 相邻非密置层原子的原子核在同一直线上的堆积,空间利用率太低,只有金属Po采用这种堆积方式。 b.体心立方堆积——钾型 将上层金属原子填入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并使非密置层的原子稍稍分离。这种堆积方式所得的晶胞是一个含有两个原子的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东风高级中学杜先军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高二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

高二化学选修 3 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 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 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 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个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金属晶体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三节金属晶体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辨识常见的金属晶体,能从微观角度分析金属晶体中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利用金属晶体的通性推导晶体类型,从而理解金属晶体中各微粒之间的作用,理解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并能用均摊法分析其晶胞结构。 一、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实质: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分子”。 (3)特征: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金属晶体 (1)金属晶体 通过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晶体,叫做金属晶体。 (2)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性质

(1)金属单质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晶体。 (2)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但没有阴离子。 (3)金属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前者导电过程中不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后者导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因而,二者导电的本质不同。 例

1下列关于金属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两种带异性电荷的微粒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其实质与离子键类似,也是一种电性作用 B.金属键可以看作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与共价键类似,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金属键是带异性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D.构成金属键的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中做自由运动 【考点】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题点】金属键的理解 答案 B 解析从基本构成微粒的性质看,金属键与离子键的实质类似,都属于电性作用,特征都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提供的,并且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内运动,为整个金属的所有阳离子所共有,从这个角度看,金属键与共价键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 【学海导航】 一、能层与能级 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能层(n);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l);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1.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x、py、pz表示);n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都遵循下列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 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即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2.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3.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4.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四、基态、激发态、光谱 1.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如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2.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如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 3.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基态→激发态)能量,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例题解析】 例1 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象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高中】高中化学33金属晶体测试新人教版选修3

【关键字】高中 第三节金属晶体 考查点一金属键 1.下列关于金属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两种带异性电荷的微粒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其实质与离子键类似,也是一种电性作用 B.金属键可以看作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与共价键类似,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金属键是带异性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D.构成金属键的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中做自由运动 解析从基本构成微粒的性质看,金属键与离子键的实质类似,都属于电性 作用,特征都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提供的,并且在 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内运动,为整个金属的所有阳离子所公有,从这个 角度看,金属键与共价键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金属键无 方向性和饱和性。 答案 B 2.不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的是( )。 A.导电性B.导热性 C.延展性D.锈蚀性 解析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它决定了金属晶体 的一些性质,可以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金属晶体的物 理性质,但不能解释其化学性质,例如锈蚀性。 答案 D 3.下列对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熔点:Li<Na<K B.导电性:Ag>Cu>Al>Fe C.密度:Na>Mg>Al D.空间利用率:体心立方堆积<六方最密堆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解析同主族的金属单质,原子序数越大,熔点越低,这是因为它们的价电 子数相同,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金属键逐渐减弱,所以A选项不对;Na、 Mg、Al是同周期的金属单质,密度逐渐增大,故C项错误;不同堆积方式 的金属晶体空间利用率分别是:简单立方堆积52%,体心立方最密堆积68%, 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均为74%,因此D项错误;常用的金属导 体中,导电性最好的是银,其次是铜,再次是铝、铁,所以B选项正确。 答案 B 考查点二金属晶体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受外力作用时常常发生变形而不易折断,是由于金属原子之间有较强的作用 B.通常情况下,金属里的自由电子会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C.金属是借助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D.金属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 解析金属受外力作用时常常发生变形而不易折断,是因为金属晶体中金属 阳离子与自由电子存在较强作用各原子层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 的排列方式,故A项不正确;金属里的自由电子要在外力作用下才能发生定 向移动产生电流,故B项不正确;金属的导热性是由于自由电子碰撞金属离 子将能量进行传递,故C项不正确。 答案 D 5.金属原子在二维空间里的放置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a)为非密置层,配位数为6 B.图(b)为密置层,配位数为4 C.图(a)在三维空间里堆积可得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D.图(b)在三维空间里堆积仅得简单立方 解析金属原子在二维空间里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密置层排列,一种是 非密置层排列。密置层排列的空间利用率高,原子的配位数为6,非密置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金属晶体 第一课时

第三节金属晶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word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梳理] 1.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又称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____________之间。 (2)阻碍因素:①分子的极性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 2.分子晶体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构成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的作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子晶体一样物质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4.构成粒子:______________;。 5.粒子间的作用______________, 6.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1)熔、沸点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一样的溶剂。 (3)______________导电。 原子晶体具备以上物理性质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能够代表其分子式______________ 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常见的原子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方法导引 ]

高中化学选修三_晶体结构与性质

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晶体的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自性微观结构 晶体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无(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晶体呈现自性的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得到晶体的途径:熔融态物质凝固;凝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特性:①自性;②各向异性(强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③固定的熔点;④能使X-射线产生衍射(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2.晶胞--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即晶体中无限重复的部分 一个晶胞平均占有的原子数=×晶胞顶角上的原子数+×晶胞棱上的原子+×晶胞面上的粒子数+1×晶胞体心的原子数 思考:下图依次是金属钠(Na)、金属锌(Zn)、碘(I2)、金刚石(C)晶胞的示意图.它们分别平均含几个原子?

eg:1.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如蓝晶(Al2O3·SiO2)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不同;又如石墨与层垂直方向上的电导率和与层平行方向上的电导率之比为1:1000。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 ①硬度②导热性③导电性④光学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晶体与非晶体的说确的是() A.晶体一定比非晶体的熔点高 B.晶体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C.非晶体无自性而且排列无序 D.固体SiO2一定是晶体 3.下图是CO2分子晶体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有多少个原子?

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 注意:a.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是分子 b.分子晶体中.分子的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①物理性质 a.较低的熔、沸点 b.较小的硬度 c.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d.“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②典型的分子晶体 a.非金属氢化物:H2O、H2S、NH3、CH4、HX等 b.酸:H2SO4、HNO3、H3PO4等 c.部分非金属单质::X2、O2、H2、S8、P4、C60 d.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NO2、N2O4、P4O6、P4O10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