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通用8篇)

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的《灯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要求】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关键】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出示小黑板,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口述作者回忆的往事。

4、找出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1、快速读文,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哪些段落是回忆往事?(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

4、拓展延伸:⑴ 同学们所知道的“郝副营长”有哪些?⑵ 假如你也参加了这次战斗,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做?① 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② 学生点评。

四、三读课文,加深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案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案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灯光吗?灯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灯光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灯光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疑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对灯光的描写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哪些感悟?这些感悟是如何产生的?•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8《灯光》教学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8《灯光》教学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8《灯光》教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祖国大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山水美景的瑰丽画卷。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同时,本文还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如略读、精读等。

但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感悟作者情感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指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有一定的向往,但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方面还需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感悟,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作业本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倾听课文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人教版《灯光》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人教版《灯光》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人教版《灯光》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灯光》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__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1、谈话: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生活中随处可见。

可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却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

今天我们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

2、王愿坚在解放战争期间,当过战地记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过渡:预习是考验自学能力最好的途径。

昨天,己经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相信你们都有认真的去完成,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谁的自学能力最优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以下词语:郝副营长、挺进、、突击、战地、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千钧一发、焦急、璀璨。

(个别读全班读)2、这篇__,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灯光)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篇__,作者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那他又是从哪里的“灯光”入手呢?三、品读感悟1、(出示天安门广场灯光图片)请看,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

师:天安门广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那永生难忘、举国欢庆的日子,那激动人心、举世瞩目的时刻,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定格。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多好啊!)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同桌讨论。

4、汇报、交流。

(1)、第一次出现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这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灯光》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谈说“灯光”。

二、质疑1、反复朗读感受1、2两个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1、2两段。

)2、从两段文字中提问、质疑:⑴我为什么会喜欢在晚上去天an门广场去走走?⑴广场上千万盏灯为什么都是静静地照耀着……⑴为什么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⑴为什么要强调是清明节前一天晚上?⑴听到“多好啊”这声赞叹,我的心头为什么微微一震?⑴我回忆什么?三、整体感知师:哪些是回忆的内容?(3到11自然段。

)师:那么课文12自然段又在写什么呢?1、由回忆切入到3到11自然段,点拨前呼后应这种写作手法。

2、朗读3到11自然段。

3、概括整个故事:⑴比较详细地复述。

⑴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

四、初探,回扣1、对各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2、当谈及“多好啊”,引出描写营长言语的段落4到7段:师:多好啊这几个字在课文哪里也出现过?(多媒体出示4到7自然段。

)⑴生读4到7段落,读懂背后的意思。

师:这里的多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讲出来的?他看到什么觉得多好啊?⑴找到描写郝副营长看那副画的句子。

(大约……沉思着。

)师:就这么一副普通的画为什么郝副营长看到以后就觉得多好啊?⑴学生补白。

师: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他们向往──就如同郝副营长说的──⑴读好郝副营长所憧憬的话。

(理解憧憬。

)师:这样的生活不单单是郝副营长一个人所憧憬的,人们都是这样憧憬的,而如今──⑴带着幸福激动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广场上……感到温暖。

)师:除了这繁华的街灯,我们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郝副营长却再也看不到了,因为──五、感动人物1、朗读8到11段,边读边划下令感动的句子。

2、学生自己说,引导到描写营长壮举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后来才知道……打中了。

)师:是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本书可是他之前所挚爱的呀(看情况朗读),而如今,他却把它点燃了,这书一点其实就代表了什么啊?(学生自己补白)代表了自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代表了自己将被敌人的机枪射击,代表了──但是郝营长却义无返顾地── (带着感动、崇敬再次朗读这段话。

《灯光》教案优秀3篇

《灯光》教案优秀3篇

《灯光》教案优秀3篇《灯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快速阅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找出最受感动之处和不理解的地方。

2、加强朗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设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2.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影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灯光”,齐读课题,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在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再读课题,看看你看到的还仅仅是灯光吗?5、再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三、走近郝副营长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作了批注,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交流时刻,汇报的同学要注意:首先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出来,然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交流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投影出示这段话)(2)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

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

(3)指导朗读2、师:我把这段话稍微改动了几个地方,投影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你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灯光》教学设计5篇

《灯光》教学设计5篇

《灯光》教学设计《灯光》教学设计5篇《灯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通读全文,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性命、没来得及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以多好啊!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

(倒叙、前后照应)生1: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

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生2: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生3: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生:文眼。

老师以前说过的。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板书:多好啊)(二)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师点拨:什么多好啊?(板书:多好啊!)生:天安门广场的灯多好啊!师:他赞美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多么好啊!,其实他也在赞美什么多好啊?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板书:赞叹)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灯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1、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理解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大家都很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今天我们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的作者是王志坚,当代著名的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板书课题:灯光二、自学课文,布置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查阅工具书。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最受感动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了?3、小组讨论交流。

三、集体汇报,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军队一直向前进。

围歼战:把敌人包围起来加以歼灭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间供交通联络的壕沟。

突击连:对敌人发起突然攻击,为大部队开路的连队。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起来的短墙。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2、课文讲了这么一件事:我看到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故事。

在同国民D的战斗中,解放军的好副营长为了找到突破口,在黑暗中用火柴点燃了一本书,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而自己却牺牲了。

3、学生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出受感动的原因。

不理解的问题题出来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深入理解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那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那些段落是回忆往事?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谈体会:⑴幻灯显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生字新词,练习缩写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行朗读训练,能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准备
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电灯” 。

你都见过什么灯?假设没有灯,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你们喜欢电灯吗?
作者也像大家一样喜欢电灯,尤其是夜幕降临以后,照耀着天安门的千万盏灯火,沉浸
因为在这灯的海洋中,内心会感到光明和温暖。

此外,作者喜欢灯,还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深藏了
一个感人至深、和灯光有关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回到故事的发源地—1947 年初秋的豫皖苏平原。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

1945 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被列入100 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段?
3、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一)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

(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

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

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3、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二)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

(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

人们望着黑魆魆的围墙,万分焦急。

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

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3、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上一堂课学的课文。

2、作者是怎样想起这段往事的?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3、指名读第一段。

4、指导理解下列词语:漫步、清明节、(漫步是没有目的的悠闲地走。

清明节是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这个时候很容易想起革命先烈。


5、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
(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6、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再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二、学习结尾部分
1、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璀璨” “华灯”的意思。

2、“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3、教师小结:这个结尾部分和开头都写的是现在,相互照应。

“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
的华灯下回忆往事,包含着不忘不过去,应该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三、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你对“灯光”的怎样理解?
四、感情朗读,联系实际,交流感悟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五、实践活动
1、收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2、练习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缩写第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