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官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文化常识--官职

文化常识--官职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 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 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 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 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 谏皇帝、举荐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 司马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 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 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 (知府)。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 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 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 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 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 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 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 “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 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 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 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 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 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 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一)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辈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朝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即宰相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核查、起落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创建、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手下官员有主事等。

其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拟定历法等工作。

2.地方官职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其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朝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① 征:由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充任官职。

②辟:由中央官署招聘,尔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③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介绍道德正直的人,任以官职。

④ 拜:授予官职。

⑤ 选:经过介绍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⑥ 除:任命,授职。

⑦ 授:授予官职。

⑧ 赏:指皇帝专门赐给官衔或爵位。

⑨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⑩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① 罢:免去、清除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

高考易考古文化常识一官职典制[世袭制]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的制度。

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帝位开始世袭。

[郡县制]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遍行全国。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察举]选拔举用,为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

《汉书.文翁传》:“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

[征辟(bi)]征聘、辟除的合称,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才叫作“征聘”,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

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做其掾属。

[皇帝]封建时代君主的称号。

自秦始皇始,天子称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创“皇帝”一词,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天下壹并於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太上皇]皇帝之父,本为追尊死者之号,汉高祖尊其生父为太上皇,后皆为皇帝之父生时的尊号《史记.高祖本纪》:“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原为皇后,新君继位,皇后改称皇太后或太后。

《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

”[皇太子]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始称于西汉。

《汉书●高帝纪》:“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后遂为历代沿称,亦简称“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摄政王]代国君处理国政的亲王。

《清史稿●诸王传●睿忠亲王多尔衮》:“(顺治)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

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

凡诏疏皆书之。

”《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提升;提拔) ,拔。

,补,改。

,权。

,左迁,罢,免,黜,废。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
,屯骑校尉, 祁
,侍从,郎中,员外郎, 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
,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
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
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
治秘书。

13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14,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
事) ,司徒(掌管政事) ,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
时最高的官。

15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16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17,郎中:官名。

18,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19,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20,国王:指河间王。

国,诸候国。

21,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