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官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完整版)文化常识二(官职)

(一)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辈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朝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 (即宰相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核查、起落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创建、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手下官员有主事等。

其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拟定历法等工作。

2.地方官职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顾问、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其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朝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① 征:由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充任官职。

②辟:由中央官署招聘,尔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③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介绍道德正直的人,任以官职。

④ 拜:授予官职。

⑤ 选:经过介绍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⑥ 除:任命,授职。

⑦ 授:授予官职。

⑧ 赏:指皇帝专门赐给官衔或爵位。

⑨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⑩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① 罢:免去、清除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一)地方官职【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

又称总制。

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分专务和地方两种。

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以及武官选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任职授官(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

高中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汇总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_______ 掌管。

官职的 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 __________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 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 _____________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 ______________ 。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 ________ 或 _________ 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________ ,______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 __________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 口: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2.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________ ,____________ 。

女口: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___________ 。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 ____ 。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 __________ 。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_________ 。

^口: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____________ 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 ____________ 的人。

女口: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 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 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 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 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 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 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 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 谏皇帝、举荐人才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 司马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 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地方官职:
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 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 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 (知府)。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 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 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 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 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 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 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 “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 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 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 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 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 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 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 户籍局长。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 案牍等事。
口诀
视事:任职。 下车:官吏初到任。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 任为官。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 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这两年播放了多少 描写皇帝的电视剧呀!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秦 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 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 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 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 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 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 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 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 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 为"额附"。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 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 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 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 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 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 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 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 一官司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 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 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 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 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 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 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隋唐以后 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如杜甫曾任华州司功 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参军。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 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 太守(刺史)的属官。(座中 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省(市)
古代官职
三公九卿制
官职官制
三省六部制
•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 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 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 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
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 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 责分别为:
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
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 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 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代官职
1、《课蜀本相官》:职“猜丞猜相看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 人事部长。 户部尚书: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相当于 财政部长。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 活动。相当于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 化部长。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兼 国防部长。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相当于现在的 最高人民法院院 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爵位】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 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 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 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 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 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 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 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 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 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 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 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 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 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 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 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 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 谓“上卿”
军机大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

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参知政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
御史 枢密使
左徒 太尉 士大夫 太史
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 陷害,了一场官司。”
6、《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 公。” 7、《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 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 “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自从 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 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 久。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 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 一级武官。(高俅)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 武官。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 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 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后侍郎为各部尚 书的副职。
【长史】秦时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 成为将军的幕僚之长。
【大将军】 先秦、西汉
时是将军的最高 称号。如汉高祖 以韩信为大将军, 汉武帝以卫青为 大将军。魏晋以 后渐成虚衔而无 实职。明清两代 于战争时才设大 将军官职,战后 即废除。
【御史】
原来是负责记 录的史官、秘书 官。秦以后置御 史大夫,主管弹 劾、纠察官员过 失诸事。韩愈曾 任监察御史。(乌
台诗案---何正臣)
•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 皇帝的助手。
•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 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 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