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论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论土地利用规划学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20)(1:10万);
5.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图(1:5万); 6.专题研究报告; 7.相关专题研究图件。
2、规划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阶段:
123容度4....组制制安收织定定排集准工技)基备作术础(计方资领划案料导(((小组规社组织划会、领目经办导的济公、、、室日原自、程则然技安、条术排期件方图组、限、法件)工、相、资作目关程料分标规序等工、划、))内进
8.土地利用时空配置(各部门用地、各产业用地、各 项目用地的区位选择,达到时空配置优化的目的)。
9.规划方案可行性论证(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10.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预测、评价和效益分析)。
11.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快策、不确 定型决策)。
12.规划实施计划和措施(年度实施计划、动态监测、 规划后评价、政策和制度保障)。
—土地统计年报和土地统计台帐(小斑卡)
(2)土地质量统计资料
—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图件 —土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料及图件 —不同地形和坡度下耕地分布状况和图件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和图件 —农用地定级估价资料和图件
(3)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文本和说明 土地利用现状图(1997)(1:10万市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0) (1:10万市级)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报告和相应图件
6.实行民主化决策(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听取 意见、强化论证)
7.突出创新意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吸取和 借鉴相关规划编制经验、注重政策和制度创新)
(八)进度安排
规划编制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
(九)规划成果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土地利用现状图(2004)(1:10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及演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及演变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用途区)
➢ 林业用地区: 主要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 牧业用地区: 是指为畜牧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
➢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是为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区域。主要包括依法认定
的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历 史文化价值的区域。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
(一)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 建设用地,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二)因行政区划范围调整,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三)因调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四)因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或实施省以上批准的重 大战略性规划,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五)在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调整允许建设区空间布局形态,或因城镇 化进程加快,超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允许建设区规模之外使用有条 件建设区,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六)其他特殊情形需要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用途区)
➢ 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在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按照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节约集
约用地的要求,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 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 ➢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含的空间范围,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将具有重要资源、 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划入禁止建设区。 ➢ 禁止建设区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用途区)
➢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主要是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包括

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 周 彬[工作研屯一、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 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 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 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1. 审批权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 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浙江省省级及杭州 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 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 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2. 审批内容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 实。

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 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非农建设 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 到位。

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 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

3.局部修改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 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 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 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 需作调整的;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 的;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 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 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 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 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 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 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正常程序下,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程序:
(1)编制的先后顺序

全国 省级 地市级 县级

(2)编制的三个阶段
山 县
准备 编制 审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④确定 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确定实施规划的 措施。
特点:①整体性:对象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②长期性:一般以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时段; ③战略性:对经济、社会各部门的用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 研究具有战略性; ④控制性 纵向:上一级规划控制下一级规划; 下一级规划反馈上一级规划; 横向: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 的经济起宏观控制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理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概念: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 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如何理解? 核心:调整或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作用: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学习辅导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在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定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基础,同时亦为实行用地分区和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规划的特点:具有战略性、地域性、政策性、综合性、动态性,也兼有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对城市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的规模和布局起控制和指导作用。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不同,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和实施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中,从上至下,规划任务和内容由宏观逐渐向中观,进而向微观转变。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高层次的政策性规划,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省级规划的依据。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地区(市)级规划是由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

∙根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向;∙根据本地区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布局进行地域分区,确定各地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研究分析土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确定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中心城市职能、产业结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确定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关系,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地区,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及土地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并将耕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控制指标分解到县级政府;∙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利用的长期规划。

它是国家地方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指导性、统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涵盖了城市建设、农村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并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政策。

总体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总体情况评估。

通过对土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评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

第二步,确定发展目标。

根据城市或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第三步,制定政策措施。

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利用政策、规划管理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经济和技术的保障。

第四步,编制规划方案。

根据已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方案和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用地的分布范围和用途,为土地利用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第五步,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将制定的规划方案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通过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

第六步,发布和实施。

经过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并最终发布公告。

规划的实施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实施并加强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实现精细布局,有效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关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

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全国、省、市(地)、县(市)、乡(镇)五级组成。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或为解决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中某一单项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如: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细化。

与各个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匹配,可以编制相应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的区别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就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台以后加以论证的结果,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是对总体规划的整理和编制。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或为解决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中某一单项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几类常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土地开发规划是以土地开发为核心内容的规划。

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开发规划通常分为农用地开发规划和城镇土地开发规划。

2、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的概念是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进行的。

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盐碱地的整治、风沙地的整治、沼泽化土地整治、红黄壤综合整治等类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指的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指的是什么

⼟地利⽤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指的是什么⼟地利⽤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内容丰富,不同级别区域的⼟地利⽤总体规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

但⼀般来讲,⼟地利⽤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个⽅⾯的内容:(⼀)⼟地利⽤现状分析通过⼟地利⽤现状分析和评价,提供⼟地利⽤基础数据,分析⼟地利⽤现状结构和布局,找出⼟地利⽤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地利⽤现状分析中反映出的⼟地利⽤特点和⼟地利⽤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地利⽤问题。

(⼆)⼟地供给量分析科学地评价⼟地质量是编制好⼟地利⽤总体规划的基础,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地质量评价资料。

在⼟地质量评价基础上,对区域建设⽤地(城镇、⽔利、交通、特殊⽤地等)利⽤潜⼒和农业⽤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利⽤潜⼒进⾏测算。

同时对未利⽤地的分布、类型、⾯积进⾏分析,评价未利⽤⼟地适宜开发利⽤的⽅向和数量。

(三)⼟地需求量预测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地资源数量、质量、⾃然和社会条件,由各⽤地部门提交规划期间⽤地变化预测报告和⽤地分布图,并对预测进⾏必要的分析和校核,对区域建设⽤地需求量和农业⽤地需求量进⾏具体预测。

(四)确定规划⽬标和任务在⼟地利⽤现状分析和⼟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标和基本⽅针。

(五)⼟地利⽤结构与布局调整根据规划⽬标和⽤地⽅针,对各类⽤地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进⾏综合平衡,依据⼟地利⽤调整次序和⼟地利⽤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法,合理安排各类⽤地,调整⽤地结构和布局。

统筹协调⼟地开发、利⽤、保护、整治措施,拟定重点建设项⽬⽤地布局⽅案,⼟地整理、⼟地复垦和⼟地开发⽅案,以及区域⼟地结构调整⽅案。

根据区域⼟地利⽤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区域⼟地利⽤现状、⼟地资源潜⼒和经济发展⽬标,在与部门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分解下达下⼀级规划各类⽤地的控制性指标,为编制下⼀级规划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2003—2010)安庆市人民政府二ОО五年六月·1·目录前言 (1)1 土地利用现状 (2)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1.4 土地利用优势 (7)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1.6 土地利用潜力 (10)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2.1 规划方针 (11)2.2 规划目标 (12)2.3 远景展望 (13)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3.1 土地利用结构 (14)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3.3 重点工程建设 (19)4 土地利用分区 (19)4.1 地域分区 (19)·2·4.2 用途分区 (22)5 基本农田保护 (26)6 土地整理开发 (27)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3·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

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1 土地利用现状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安庆市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29°47′~36°16′东经115°45′~117°44′之间。

土地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

东与铜陵、巢湖市相接,南与池州及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湖北省黄冈市倚山相依,北与六安市相邻。

安庆市城区是长江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1.1 自然资源条件由于安庆市地处北亚热带向中亚热过渡带,因此气候、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点,兼之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安庆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植被类型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其中大别山区为暖性针叶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处于黄棕壤与红壤两大地带性土壤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的特色。

安庆市位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河谷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及平原地貌俱全,且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区域分布。

·2·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沿岸湖泊众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90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域处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已发现矿产70余种,查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50种,以非金属矿藏最为丰富,且开采条件较好。

安庆市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岩、洞俱全,文化古迹甚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安庆地方民间文化特色。

1.1.2 社会经济条件2002年末,安庆市下辖八县(市)(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和四区(郊区、大观区、迎江区、开发区),211个乡镇;总人口60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4.0万人,城镇人口160.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6.5%,人口密度为392.0人/km2。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显著改善。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3.9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0元。

安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齐全,全方位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形成,投资环境明显改·3·善。

建设了多个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经济区域,一批新型城镇已经形成,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安庆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济往来,外贸供货总额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安庆市土地总面积1539839.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人均土地0.3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4990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7%;建设用地面积15791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3%;未利用地232020.1.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0%。

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如下(详见表一)。

1.2.1 农用地结构与分布(1)耕地:面积39512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7%。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9.7%;其次为洲圩区,占29.4%;山区仅占12.9%。

(2)园地:面积2333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

主要分布于山区,占48.8%;其次为丘岗区,占44.4%;洲圩区仅占6.8%。

(3)林地:面积5613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

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占全市林地面积65.1%;其次是丘岗区,·4·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2.3%;湖圩区仅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6%。

(4)牧草地:面积3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3%。

主要分布在丘岗区。

(5)其他农用地:面积169686.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0%。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7.7%;其次为洲圩区,占35.4%;山区占16.9%。

1.2.2 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5161.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

其中,城市用地5350.0公顷,建制镇用地10849.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5636.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0016.2公顷,特殊用地3309.5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3%、8.7%、76.4%、8.0%和2.6%。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3.9%;其次为山区,占37.4%;洲圩区占18.7%。

(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081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

其中,铁路用地1062.8公顷,公路用地9599.2公顷,民用机场用地124.0公顷,港口码头用地面积29.2公顷,分别占全市交通运输用地的9.8%、88.8%、1.1%和0.3%。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1.6%;其次为山区,占32.4%;洲圩区占26.0%。

(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194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其中,水库水面8313.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3629.3公顷,分别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37.9%和62.1%。

主要分布于·5·山区,占40.1%;其次为洲圩区,占31.2%;丘岗区占28.7%。

1.2.3 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1)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7641.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

其中,荒草地15860.2公顷,沼泽地170.6公顷,沙地336.4公顷,裸土地535.5公顷,裸岩石地4093.2公顷,其它未利用地面积6645.9公顷,分别占全市未利用土地的57.4%、0.6%、1.2%、1.9%、14.8%和24.1%。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6.7%;其次为山区,占28.2%;洲圩区占15.1%。

(2)其他土地:面积为20437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2%。

其中,河流水面50509.9公顷,湖泊水面116532.7公顷,苇地4908.0公顷,滩涂32427.7公顷,分别占全市其他土地的24.7%、57.1%、2.4%和15.8%。

主要分布于洲圩区,占49.5%;其次为丘岗区,占29.3%;山区占21.2%。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1.3.1 土地利用充分程度2002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85.0%,其中土地农业用地率74.7%,建设用地率10.3%,土地垦殖率25.7%,耕地复种指数232.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1.3%。

1.3.2 土地利用适宜程度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自然属性和适宜性评价结果基本·6·吻合,各类用地基本上各得其所。

但局部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致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1.3.3 土地利用效益安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总体上不高,平均每公顷土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7%,其中第一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7%,第二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8%,第三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5%。

土地的社会效益是基本上保证了安庆市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效益方面,已完成所有荒山绿化任务,小流域综合治理已全面展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总体好转。

1.4 土地利用优势1.4.1 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经验丰富安庆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2002年土地利用率85.0%,垦殖率为25.7%,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32.0%。

丰富的土地利用经验在市场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将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

1.4.2 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安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宜多种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生·7·长。

市域水资源丰富,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1998年洪涝灾害之后,长江干堤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市域劳动力资源充沛,劳动力素质较高,农业新技术能得到迅速普及。

优越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实现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4.3 明显的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集约经营全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布局上已形成三个区域:西北部中低山区、沿江平原区和中部丘岗区。

明显的地域分区为土地的集约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可根据三区的土地利用条件,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结构,可有重点地进行土地的深度开发,发挥各区的优势,实现各区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