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地震是指地球表面上突然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滑动或破裂等运动而引起的。
地震是一种非常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可能会引发建筑物倒塌、火灾、山体滑坡、海啸等一系列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地震知识,提高地震防护意识。
下面将对地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震。
一、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一层,是由岩石组成的。
地球内部存在许多岩石层,这些岩石层在地球内部会发生各种变化。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变化引起的地质现象。
在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中,如果岩石层发生了断裂、滑动或破裂等现象,就可能会引发地震。
地震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种。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而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勘探、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等。
二、地震的发生时机地震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震的发生时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应力状态、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等。
地震的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地震多发区,比如太平洋火环、中国东部、地中海周边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的发生时机也较为集中。
地震的发生时机可以通过地震预报来进行预测。
地震预报是利用地震现象和地下应力状态等资料来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以减轻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地震的主要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火灾、山体滑坡、海啸等。
地震发生时,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倒塌。
因为地震会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震动,如果建筑物设计不符合地震防护要求,就可能会在地震中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
地震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供电供水系统的破坏,导致火灾的发生。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复习要点————————————————————————————————作者:————————————————————————————————日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纵波(P)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震级,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

地震复习基础知识名词1.假频:某⼀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取样时,由于取样频率⼩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取样不⾜两个,取样后变成另⼀种频率的新信号,此乃假频。
2.频谱分析:利⽤傅⽴叶⽅法来对振动信号进⾏分解并进⽽对它进⾏研究和处理的⼀种过程。
3.多次波:海⽔表⾯和海底⾯之间或地表与强反射⾯之间产⽣的多次反射。
4.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受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5.亮点技术:利⽤反射波振幅法检测油⽓的⼀种⽅法技术。
亮点:指地震剖⾯上振幅明显增强的同相轴。
6.A VO技术:Amplitude Versus Offset 利⽤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炮间距的变化规律,估算界⾯的弹性参数伯松⽐,进⼀步推断底层的岩性和含油⽓情况。
7.相对振幅保持处理:保持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不变进⾏资料处理的过程。
8.真振幅恢复:从地⾯检波器记录到的振幅中消去波前扩张和吸收因素的影响,使其恢复到仅与地下反射系数⼤⼩有关的真振幅值。
9.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平截⾯⼀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点处的⾃激⾃收时间之差。
10.菲涅尔带(下P25):若在界⾯上O点(激发点)两侧的C、c点产⽣的绕射⼦波与在o点产⽣的绕射⼦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的绕射⼦波在O点是加强的,Cc以外的不再互相加强,则以O为圆⼼,Oc为半径在反射界⾯上作出的圆的范围即为O点产⽣在波界⾯上的(第⼀)菲涅尔带。
菲涅尔带半径|Oc|=(0.5λh)1/211.速度谱:某时刻地震波能量扫描相对速度的变化关系曲线为该时刻的⼀条速度谱线,将所有的谱线按时间集中在v-t坐标系中得到该道集的速度谱线集合即为速度谱。
12.地震组合法:⼀种利⽤有效波和⼲扰波在传播⽅向上的差别来压制⼲扰波的⽅法,有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和室内混波。
13.共反射点叠加法:野外采⽤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室内处理采⽤⽔平叠加法,最终得到⽔平叠加剖⾯,这⼀整套⼯作即为共反射点叠加法。
地震复习重点

地震复习重点地震复习重点第一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振动与波动,地震子波,波面,波前,波后,射线,波动图,振动图,视速度,波阻抗,虚震源,滑行波,折射波,体波,面波,纵测线,非纵侧线,垂直地震剖面2.要点1.反射、透射定律,snell定律、费马、惠更斯原理2.时距曲线定义,水平界面、倾斜界面推导过程及其特点3.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和动校正的定义及其计算4.折射波产生条件、特点5.视速度Va定义及其计算方法6.时距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7.平均速度Vav 定义及其计算8.连续介质的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的形状、圆心位置,半径第二章复习要点1.频谱分析2.主频和频宽3.各种波的频谱特征4.时间采样定理和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假频?第三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炮检距,偏移距,观测系统,排列,多次覆盖,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侧面波,多次波,空间采样定理,低速带,降速带,2.要点1.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
2.观测系统、作图方法、四种线3. 多次覆盖、计算方法。
4. 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
第四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组合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2.要点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2、组合方法的基本原理,类型,作用。
3、简单线性组合特性曲线的主要特点4、组合方向效应定义及结论。
5、随机过程的主要参量、组合的统计效应的结论6、了解组合的平均效应7、确定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剩余时差。
2.要点1.共炮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2.多次波的类型及其特点3.讨论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思路及其方程特点.4.多次波剩余时差的特点5.讨论多次叠加特性的思路以及多次波的叠加振幅特性曲线特点6.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7.多次叠加的振幅效应和统计效应等。
8.组合与多次叠加的主要差别9多次叠加参数对叠加的影响第六章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Gardner公式、Wyllie方程、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叠加速度,速度谱、射线平均速度、Dix公式2.要点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各种速度的引入、基本计算公式、适用范围3.速度谱求取叠加速度的基本原理4.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与射线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主要认识、射线平均速度的特点、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群速度:波包包络的传播速度,即能量的传播速度
相速度:单一频率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
面波的频散:波速(或频率)不同,波速不同的现象
自由振荡的频散: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能量的现象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
功率谱曲线: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
14.P波、S波的主要差异:a. 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b.P
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偏振)相互垂直 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e.天然地震的破坏通常以剪切破坏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的强f.P波有源无旋、S波有旋无源
15.自由振荡:a.环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沿纬度做相反方向的振动 b.球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交替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振动
16.地震尾波: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
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的标度
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
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的研究
17.走时曲线的计算:书上的两题和三套考试卷上的、再加上一个斜入射的
18.地震波的复杂性:a.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b.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c.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体 d.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
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类方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法
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
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
19.高低速层的判断:低速层出现空缺,高速层出现回折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做新的波前,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短的路径
斯涅尔定律:公式不好打
20.震相:是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画震相图:P:在地幔里的P波
K:在外核里的P波
I:在内核里的P波
S:在地幔里的S波
J:在内核里的S波
c: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i:在内核边界(ICB)的反射波
21.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过程:a. 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b.1909年莫霍洛维奇发现莫霍面
c.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的存在,核幔边界位于2900千米处
d.杰弗里根据地核不能传播横波的特性,推断出地核是液态的
e.1936年莱曼通过对影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核中还有一个固态地球内核
f.我国科学家和理查兹发现地球内核的转动比地壳地幔快
22.PREP模型主要采取的资料: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地震体波数据、地球自由振荡和长周期面波数据
23.大致画出“地球模型简介”
24.正演:由模型推出数据-----------得到的解是唯一的
反演:由数据反推模型------------得到的解不唯一
25.断层三要素:走向、倾向、滑动角
等效体力:如果一种体力产生的位移场与断层错动所产生的位移场相同,则这种体力称为等效体力
P波的三种力偶、辐射花样图:
主断层面、辅助断层面:实际的断层面叫做主断层面,另一个断层面叫做辅助断层面
26.震源机制:(注意:考题类型为判断断层类型,画震源机制球)
27.地震仪包括:地震局和地震记录装置
28.地震仪按记录地面运动周期分类:短周期、中长周期、超长周期和甚长周期地震仪。
按记录地面运动的强度分类:微震仪、中强震仪、强震仪
测震系统包括:地震仪、时间服务系统、辅助设备地震仪又分为地震计和计数器
29.地震定位:第一步:求P波S波的到时差
第二步:求真入射角
第三步:由入射角和震源到台站的距离求得震中距和震源深度
30.M L、M S和m b三种震级都属里氏震级系统
31.预测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强度
32.地震预报的分类:长期(10年)、中期(2年)、短期(3个月)和临震预报(10天)
33.地震预测的概述:地下流体、地磁、地壳形变、地震活动性
34.地震预报的方法:地震地质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地震前兆方法
※35.地震预测的难点:孕震过程的复杂性(机理难度)
震源深部的不可入性(技术难度)
强震事件的小概率性(科学实践与积累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