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群速度:波包包络的传播速度,即能量的传播速度

相速度:单一频率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

面波的频散:波速(或频率)不同,波速不同的现象

自由振荡的频散:不同频率对应不同能量的现象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

功率谱曲线: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

14.P波、S波的主要差异:a. 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b.P

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方向(偏振)相互垂直 c.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较强d.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e.天然地震的破坏通常以剪切破坏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的强f.P波有源无旋、S波有旋无源

15.自由振荡:a.环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沿纬度做相反方向的振动 b.球形震荡:不同纬度地带交替发生膨胀或收缩的振动

16.地震尾波: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

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的标度

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

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的研究

17.走时曲线的计算:书上的两题和三套考试卷上的、再加上一个斜入射的

18.地震波的复杂性:a.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b.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c.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体 d.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

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类方法:动力学和运动学方法

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

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

19.高低速层的判断:低速层出现空缺,高速层出现回折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做新的波前,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短的路径

斯涅尔定律:公式不好打

20.震相:是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画震相图:P:在地幔里的P波

K:在外核里的P波

I:在内核里的P波

S:在地幔里的S波

J:在内核里的S波

c: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i:在内核边界(ICB)的反射波

21.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过程:a. 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个地球内部构造

b.1909年莫霍洛维奇发现莫霍面

c.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的存在,核幔边界位于2900千米处

d.杰弗里根据地核不能传播横波的特性,推断出地核是液态的

e.1936年莱曼通过对影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核中还有一个固态地球内核

f.我国科学家和理查兹发现地球内核的转动比地壳地幔快

22.PREP模型主要采取的资料: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地震体波数据、地球自由振荡和长周期面波数据

23.大致画出“地球模型简介”

24.正演:由模型推出数据-----------得到的解是唯一的

反演:由数据反推模型------------得到的解不唯一

25.断层三要素:走向、倾向、滑动角

等效体力:如果一种体力产生的位移场与断层错动所产生的位移场相同,则这种体力称为等效体力

P波的三种力偶、辐射花样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