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word精品

1、地震的分类?(1)按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2)按震源深度: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大小: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

2、判别活断层的证据?(一)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标志。

(1)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被错断;断层破碎带构造行迹。

(2)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地貌单元的分解和异常。

(3)水文地质特征:由于断层带构造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活断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现象。

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水将导致水的化学异常。

(4)地物错断。

(二)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段标志(三)微地震测量及地形变检测标志(四)地球物理标志3、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烈度: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4、内动力地质作用:5、滑坡的识别标志?(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地貌不协调或反常等(2)变形破裂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3)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T 透水性增高T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T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4)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5)滑动面的鉴别及研究:勘探:钻探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6、滑坡的形态要素?P122 图7、滑坡的分类?按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分类: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按滑坡的动力学特征分类:(a)推动式滑坡(b)牵引式滑坡(c)混合式滑坡(d)平移式滑坡。

按岩土体类型分类:土体滑坡、基岩滑坡8、岩溶的形态?大的地貌形态及蚀变:峰丛(溶蚀);峰林(溶盆);溶蚀平原地表形态正形态:石林、石笋、峰林、孤峰。

负形态:溶沟、溶孔、溶槽、溶水洞、漏斗、洼地、溶盆、溶原。

地下形态:溶洞、溶隙、暗河。

9、可溶性岩石有哪些?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等10、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即避开逆断层的上升盘、正断层下降盘)。

地震工程复习题

地震工程复习题

地震工程复习题地震工程复习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轻地震的破坏力,地震工程应运而生。

地震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震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些地震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

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

它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产生了地震波,这些波会传播到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的震动。

2.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而人工地震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如爆破、地下核试验等。

3. 地震的破坏因素地震的破坏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地震的震源特性、传播路径和地表条件。

地震的震源特性包括震级、震源深度等;传播路径包括地壳结构、地震波传播路径等;地表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地基条件等。

4. 地震的强度和震级地震的强度是指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破坏的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表示。

而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5.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破坏、位移、倾斜等方面。

地震会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6. 地震工程的设计原则地震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以防震为目标,力求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完整。

常用的设计原则包括抗震性能目标、抗震设计规范等。

7. 地震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弹性设计和弹塑性设计。

弹性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仅发生弹性变形,不发生破坏;弹塑性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弹性和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但不发生破坏。

8. 地震工程中的防震设施地震工程中常用的防震设施包括隔震设施、减震设施和加固设施。

隔震设施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减震设施是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震器,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加固设施是对建筑物进行结构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地震工程复习知识点

地震工程复习知识点

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一门介于地震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地震发生及其活动过程的物理基础、地质构造条件和动力过程,探索地震成因及其活动的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预防服务的一门科学。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含粉土,泛指无粘性土和少粘性土)在动力荷载(循环震动)作用下表现出类似液体性状而完全失去承载力的现象。

地震活动的填空性:是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强震发生在历史上两侧或周围地区发生过强震而中间未发生过强震的地区。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危险区划:是在综合分析各地震区、带未来百年内地震活动趋势,各级地震强度及次数的基础上,再根据区、带内各类强度地震发生的地质标志和判定的不同强度地震可能发生地段进行圈定的。

最大概率地震:是指某断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最有破坏性的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

诱发地震:在构造应力相对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地区,由于某种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继承性盆地:自中新生代以来继承性发育起来的盆地。

地震活动的迁移性:是指在区域应力场发展过程中,强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的不同地段(点)相继发生的现象。

宏观地震影响场:是指一定的发震地点、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下,地震宏观破坏现象和地面运动物理量的分布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地怎发生的影响及破坏的分布情况。

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粘滑:断层两盘互相粘住,使滑动受阻,当应力积累到等于和大于摩擦力时,断层两盘便发生突然相对滑动,这样的粘住和突然滑动的过程称为粘滑。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河流流出山区谷口地段,由于地形坡度突然减小,地形开阔,流速减慢,水流分散,从而使得河水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把从山区所携带的大量砾石和泥砂沉积下来,形成一种扇状堆积体。

这种地貌形态称为洪积扇。

地震宏观调查:在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进入地震现场考察由地震所产生的各种地表现象,称为地震宏观调查。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抗震复习资料绪论地震的基本概念1. 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地震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地震的活动性;通过地震宏观调查,根据地震时结构物的破坏程度及其他宏观现象,研究地震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总结地震活动性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地质构造环境、地震仪器记录得到的地震震源特性和大、小,从而对未来的强地震作出预报。

工程抗震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来强震,从工程上着眼,力求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结构物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学科上看:地震学研究内容:(1).中、长期地震预报中的潜在震源区划分;(2).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规律;(3).地震动工程参数选择及参数估计等。

工程抗震学研究内容:(1).地基土的动力性能及地基抗震;(2).结构振动特性及地震反应;(3).结构的破坏机制与弹塑性分析以及结构可靠性理论;(4).工程抗震设计理论等。

*联系:地震学与工程抗震学统归于地震工程学范畴。

其主要内容涉及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和工程结构抗震两大部分。

在地震动这一环节上,两门学科是互相搭接的。

地震学必须研究地震动,因为只有通过地震动的测量才能了解地震震源与地球介质的特性。

工程抗震学也必须研究地震动,因为地震工程是以防止强震时工程破坏为目的,而工程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动引起的,所以必须了解地震动的规律,才能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设计。

2. 分别用地质构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的成因。

地质构造学说:地壳是由各种岩层构成的,在地球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能量,地壳中的岩层在这些能量所产生的巨大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岩层中产生应力并日积月累。

当岩层内应力积累超过某处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遭到破坏,产生断裂和错动(图1-3),将所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这种振动传到地面时就会引起地面的振动,从而形成了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运动学说则认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层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之上异常缓慢而又持续不停地漂移,占所有地震99%的板块边缘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图的主要技术环节 1. 基础资料的研究(地震资料、地震地质资料、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地壳动力学基础资料)在上述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 14 幅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图件。 2. 中国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a.地震区、带的划分:7 个地震区、4 个地震亚区、23 个地震带 b.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为了科学地表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方案的方法,共有 4 套方案,共划分出 986 个潜在震源区。 c.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根据“分两级确定参数”的原则,先确定地震带的参数,然后再确定地震带动内各潜在震源区的参数。这些参数包括: ① 震级上限:MuZ 中的 b 值; ④ 地震年平均发生率:V; ⑤ 本底地震⑥ 地震空间分布函数:fl,mj 。 3.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由于中国缺少强震资料,采用的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是利用美国西部的强震资料,通过转换方法得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一般形式是: log Y = C1 + C2 M + C3 M 2 + C4 log R + C5 EXP C6 M 式中:Y 为加速度或速度 为回归常数 为标准差 ;② 震级下限:Mo ;③ 震级~频度关系式
加速度分区:<0.05g (<0.04g), 0.05g [0.04g~0.09g)0.10g [0.09g~0.14g),0.15g [0.14g~0.19g)0.20g [0.19g~0.28g),0.30g [0.28g~0.38g), ≥0.40g (≥ 0.38g) 反应谱特周期分区:0.35s (<0.40s),0.40s (0.4~0.45s) 0.45s (>0.45s) 7. 叙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地震构造评价二近场区地震构造调查三、潜在震源区划分四、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与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址及周围活动断层的评价、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 、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 8. 进行土层地震反应时,应事先已知哪些资料?并说明这些参数如何获取,计算地震输入面如何确定?计算参数: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土的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 、土的剪切波速、土的密度、输入地震波以及输入地震 波的界面等。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可由动三轴试验得到或靠经验估计,土的剪切波速可由现场测得,土的密度也是,输入地震波可由记录波或合成波,输入地震波的界面一般可取真实基岩面。在第四季覆盖层很厚的地区, 以真实的基岩作为输入界面难以实现,一般以假定的基岩面作为输入。 9. 人工合成地震动时依据哪些资料 工程方法 1: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人工合成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地震动峰值(振幅) 、目标谱(频谱) ,持时 地震动峰值是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给出的一定超越概率的峰值加速度。目标谱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的一定超越概率的加速度反应谱,持时是危险性分析中给出的持时。 三、合成地震动的方法 :基本思想:用一组三角级数之和构造一个近拟的平稳高斯过程,然后乘以强度包线,得到非平稳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 工程方法 2: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人工合成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目标谱(频谱) ,一条真实的地震记录 三、合成地震动的方法:时域调整:调幅值,相位微调。 频域调整:调整相位困难,得到的时程与初始时程差别较大。 工程方法 3:一、目的:利用给定的条件,选出地震动的时间过程(a(t)) 二、已知条件:目标谱(频谱) ,多条真实的地震记录 三、方法:求多条真实地震记录的反应谱的平均值,若与目标谱匹配,则可。较困难,需要较多记录,某些记录的幅值需要调整。 10. 地震动工程描述的三要素是什么:地震动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 地震动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EPA,EPV) ;频谱(傅立叶谱,反应谱) ;持时(强震段的持续时间) 影响振幅:震源、传播介质与距离、局部场地条件。影响频谱:局部场地条件、地震的大小和距离、震源动力特性 影响持时:整个断裂面断裂所需时间 11. 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中,“等效线性化”的含义是什么? 等效线性化方法是在总体动力学效应大致相当的意义上用一个等效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代替所有不同应变幅值下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利用频域线性波动方法求解。即这种方法包括线性 方程的频域波动求解和土体非线性的等效线性化处理的两方面的内容。

工程地震学复习.docx

工程地震学复习.docx

H-一、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设计地震动。

(18%)9.2地震区划(1)目的和意义地震区划图只适于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或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及“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标准”,“不宜作为重大工程和某些可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依据”。

对于特殊的、重大的工程结构、某些可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建设和大城市的防灾规划,则必须另外进行专项的研究工作,如进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等(2)三种地震区划: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震害),地震动参数地震活动性区划的指标包插地震的发生地点、大小和频次等,目的了解地震活动性空间分布。

地震烈度区划用烈度为指标,把它转换为地震动参数,也可以间接地作为地震动(抗震设计地震输入)区划图使用。

地震动参数区划以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时三要素为指标,冃的是作为一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供具体的地震动输入。

此区划最有用。

(3)适用时段:一般十年左右更新(4)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基本方法(步骤)划分地震区、地震带;调查近场和远场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圈定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场地基岩地震动的超越概率曲线;合成基岩地震动(5)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与设计地震动的数值必须一致吗?不一定,因为区划图结果给出的是概率意义下的值,而设计地震动考虑了经济因素。

地震区划的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确定性方法原则:构造类比原则、地震重复原则概率性方法将地震发生视作为不确定的概率事件,但又符合一定随即特性,可以建立相关随机模型,运用概率理论得到指定地区的地震动参数概率分布,共决策者根据设防要求和经济社会条件选定。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P二1-(1-V厂50二10% T二1/V二475 年,V二1/475V:年平均发生率.T:重现期多遇地震超越63%P二厂50=63% T二1/V二51 年,V二1/51罕遇地震超越概率2%五代⑥层四代⑥区别,,(〃潜源刻今方案,三级刻今:(铳针.(§<+/构造;潜嗽丿⑵鬲團画亥——乡鎭列家——一殿场地(鬲鬲素(调整系敍儿消夾亲殺防&域(引四級地嗾作用,,多遇地鞍狗;破防地鞍誦;罕遇地除衲;怨罕過地鬲團,,彳(8地嗽幼常值加速凌&刻團/屮国地嗽幼反拓谱周期区刻因(II类场地的疫床池鞍瀚;哮值加速茨今g亥丿鬲素/反;t错特征周期调逹豢;地嗽铀哮值施速决调整家(5)地嗽幼敖豢報调養(Tg> Fa)9.3地震小区划在数平方公里或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根据可能遭受地震作用和地表破坏强弱程度划分出不同区域,确定设计地震动和可能遭受的地面破坏程度的相关工作。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震学复习资料

1.论述烈度的含义;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某某建筑物可抗7级大地震”的说法,此说法是否准确,简述对此说法的理解。

烈度:用于标度地震引起地震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强度,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综合评定,反应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媒体报道的“能够抵御7级大地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可抗地震烈度为Ⅶ”。

地震的震级是基于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到的,而烈度主要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量度地震能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唯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

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烈度最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场地条件和地质构造是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2.什么是地震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也称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 简述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破坏结果。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动力作用(如地震)下的特殊现象,使得地基丧失承载力、且失稳而引起土体大范围流动或滑移。

破坏结果:(1)垂直方向①因地基丧失承载力导致房屋等结构发生倾斜或倾倒②因液化而浮力增加导致下水道的检查井、排灌设施等埋地或半埋地型结构物上浮破坏。

③液化土因剪切变形而压缩,产生沉降。

(2)水平方向①土体大面机流动破坏。

②水平侧向变形破坏。

③在水平往复振动作用下,液化层和土体形成多处裂缝或隆起,破坏埋地管道和路面。

4.产生灾难性海啸的三个要素及海啸的特点。

三要素:(1)海底大地震。

只有超过7级的海底大地震才有足够能量错断海底,而且还要产生竖向错动才能够造成水体上下振荡。

(2)地震位于深海。

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结构设计考试重点一、1、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持续时间。

2、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2)虽然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点,地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地震烈度不同。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为评定地震烈度,就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

它是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的,即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地貌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宏观现象进行判定和区分。

4、地震区划是指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观测等资料,在地图上按地震情况的差异划出不同的区域;(1)《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 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2)地震动参数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3)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

5、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都是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之一。

6、地震灾害的三个方面:地表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和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7、(1)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采用基本烈度。

(2)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约为1.55度,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

8、.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1)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

该类建筑必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2)乙类(重点设防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

(3)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等。

(4)丁类(适度设防类)建筑——指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一般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性建筑等。

9、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设防标准:(1)甲类建筑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2)乙类建筑除《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9度时可适当提高(3)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4)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烈度的含义;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某某建筑物可抗7级大地震”的说法,此说法是否准确,简述对此说法的理解。

烈度:用于标度地震引起地震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强度,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综合评定,反应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媒体报道的“能够抵御7级大地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可抗地震烈度为Ⅶ”。

地震的震级是基于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到的,而烈度主要受震级、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量度地震能量的震级对应一次地震只有唯一值,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有各自的烈度值。

一般情况下,震源附近的震中烈度最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场地条件和地质构造是烈度分布变得不规则。

2.什么是地震的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也称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指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3. 简述砂土液化现象及其破坏结果。

砂土液化:是指饱和砂土在动力作用(如地震)下的特殊现象,使得地基丧失承载力、且失稳而引起土体大范围流动或滑移。

破坏结果:(1)垂直方向①因地基丧失承载力导致房屋等结构发生倾斜或倾倒②因液化而浮力增加导致下水道的检查井、排灌设施等埋地或半埋地型结构物上浮破坏。

③液化土因剪切变形而压缩,产生沉降。

(2)水平方向①土体大面机流动破坏。

②水平侧向变形破坏。

③在水平往复振动作用下,液化层和土体形成多处裂缝或隆起,破坏埋地管道和路面。

4.产生灾难性海啸的三个要素及海啸的特点。

三要素:(1)海底大地震。

只有超过7级的海底大地震才有足够能量错断海底,而且还要产生竖向错动才能够造成水体上下振荡。

(2)地震位于深海。

因为只有在深海,才能够激起足够的水体,携带大量能量。

(3)一定形状的海岸和近海海底形状。

在海浪进入海岸线变小,近海海底变浅时,能量将急剧在增加,破坏力也将变大。

特点:(1)波长大。

(2)速度快。

(3)破坏性强。

5.概念:活动构造、活动断层、发震断层;三者之间的关联。

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活动的各类构造。

活动断层: 是指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发震断层: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层。

从定义可以知道,发震断层是属于活动断层的范畴,而活动断层是属于活动构造的范畴。

6.简述中国大陆板块构造背景环境。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挟持.在青藏高原南面印度板块向北北东方向,低角度楔入欧亚大陆,形成喜马拉雅弧形逆掩断裂带,其南界为喜马拉山系南面的主边界断裂,成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一条向南突出的弧形分界断裂,并形成两个楔入角,即西面的帕米尔角和东面的阿萨姆角。

在东面,板块边界位于台湾岛、琉球群岛以及日本列岛的东侧,在台湾构造段大陆板块向菲律宾板块俯冲,而在琉球群岛至日本南部则是菲律宾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二者在台湾东北海域形成一个复杂的板块相互作用体系,该处菲律宾板块相对于大陆板块的聚敛方向为北西方向。

7.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分区特征。

中国全境可划分为7个区,即青藏高原构造区(Ⅰ)、新疆构造区(Ⅱ)、台湾构造区(Ⅲ)、南海构造区(Ⅳ)、华南构造区(Ⅴ)、华北构造区(Ⅵ)以及东北构造区(Ⅶ)。

(1)青藏高原构造区:受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的直接影响,青藏高原自晚第三纪以来一直作整体强烈抬升,高原中南部发育一系列南北向地堑系,四周发育挤压推覆构造或大型走滑断裂,伴随有块体向东和东南方向的挤出活动。

(2)新疆构造区:该构造区主要发育挤压构造变形,包括大中型压陷盆地、挤压隆升断块山地和两者之间的活褶曲、活断层组合,整个构造区在北北东向挤压作用下,地壳缩短速率平均为5.1mm/a。

印度板块的影响由南向北减弱。

(3)台湾构造区:台东海岸的纵谷断裂是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自上新世至更新世聚合碰撞的边界,具逆冲兼左旋走滑性质,在台湾西部发一条自台南至台北的压性活动盆地带。

(4)南海构造区:该构造区中央部分是第三纪拉开的小洋盆,局部裂陷作用至今仍在进行。

(5)华南构造区:华南区是中大陆活动构造最弱的地区,总体处于轻微抬升状态,同时受青藏原推挤向东移动。

仅在东南边缘受到台湾岛区和南中国海的影响,有稍强的断裂活动和火山活动。

(6)华北构造区:是中国大陆东部最为活动的地区,以引张作用为主的剪切正断层张性盆地十分发育,它们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华北平原和苏北-南黄海盆地。

(7)东北构造区:本构造区仅有轻度的断裂活动和差异性升降活动。

但第四纪火山活动分布较广,其中长白山与五大连池是延续至历史时期仍在活动的火山。

珲珍一带有我国仅有的深源地震区。

本区在松辽盆地中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拗陷,另外在辽西地区盆岭构造继承性活动,不过活动幅度较在。

在辽东湾东侧的金州断裂晚第四纪以东有明显的活动。

8.什么是特征地震?特征地震:指同一震源区或特定断裂段上重复发生的震级近似相等的地震。

是基于根据美国加州地区一些断裂的特定地段地震重复发生和位移量基本不变的事实而提出来的概念。

9.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

确定性方法是指在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直接判定结果基础上确定地震基本烈度。

其提供设计地震动主要用于重大工程,即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级为Ⅰ级的重要工程。

概率方法:认定地址是一个随机事件,即未来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大小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概率模型来描述。

10.简述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步骤。

主要步骤:(1)划分潜在震源区。

采用两级划分原则,即首先按照发震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点划分地震区、带,然后进一步划分潜在震源区,进而研究确定每个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等参数。

(2)建立地震活动的模型。

以震级-频率关系为基础,确定地震随震级大小的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数,并选择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发生时间概率模型,并求出危险系数。

(3)确定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根据确定的设计地震参数,如地震烈度、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或反应谱,选择或研究本地区的地震参数或衰减关系。

(4)计算地震动参数的概率。

根据地震发生的强度概率模型,时间概率模型和地震动衰减关系,按照概率理论计算场地的地震参数在一定年限内的超越概率,得到地震危险性曲线。

(5)确定设计地震动。

根据设防标准在地震危险性曲线上确定设计地震动。

1.简述震级饱和现象及其物理实质震级饱和现象: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震级饱和现象,即随着地震波能量的增加,相应的震级大小却不会增加。

物理实质:不同震级采用的震线和频谱不同,反映的只是断层在一定尺度上辐射的能量,而岩石的强度有限,单位面积岩石破裂释放的能量也有限,因此在大震时这些震级不会随着断层长度的增加而加大。

2.简述潜在震源区的定义,其划分的原则与步骤。

潜在震源区:在未来可能发生破坏地震的地区原则:1)地质构造类比原则2)地震活动重复原则步骤:1)根据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地震活动不同的地震区和地震带。

2)分析震区、带内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和各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划分出具有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

3.震级频度关系为log10N =a-bM ,试述参数N,a,b的含义N:对应地震震级M的次数,实际是通过给定震级区段内地震发生频数统计得到。

a:平均地震活动水平b:地震带内不同大小地震频数的比例关系4.简述影响地震所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场的“三要素”1)震源条件 2)传播途径 3)场地条件5.什么是描述地震动的“三要素”?1)幅值 2)频谱 3)持续时间6.什么是反应谱?三联反应谱是怎么回事?反应谱:具有同一临界阻尼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值与周期的关系。

三联反应谱:通过将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放在一起,而反应三者关系的反应谱。

7.简述震源运动学模型与震源动力学模型,为何说震源动力学模型更合理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

震源运动学模型:已知的断层形状、规模、位置等几何参数,以及断层面上的位错大小的时空分布、破裂速度和破裂传播方式,根据已知断层周围介质构造和参数,求解地震动场。

震源动力学模型:已知初始应力场和断层岩石的破裂速度,按照一定破裂规则求解断层面的破裂过程和地震动场。

运动学模型的参数是动力学模型的解,显然动力学模型比运动学模型更为深刻地揭示破裂的力学本质,更能够说明高频地震动的发生机制。

8.什么是地震学中的格林函数?地震中的格林函数:用位移表示定理计算理论地震图中的基础,在给定介质模型中点源的运动方程的解答,结果为运动的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主要受介质模型控制。

9.简述地震早期预警的原理,其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

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 波之前到达。

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局限性:①由于地震台站并不是恰好建立在震中位置,故在发生地震时,会存在地震盲区,盲区范围即是震中和第一台地震台站覆盖区域。

②早期震级的误差。

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

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

1、新构造: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构造2、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正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活动的各类构造。

3、能动断层: 在距今1万年到3.5万年以来有过错动,仪器记录到有小震活动和多次历史地震事件,或发生过蠕动,而在不久的将来仍有可能出现地表错动的断层(核电站规范需要,强调地表或近地表可能的错动)4、断层活动性及基本参数:断层在应力作用下,发生不断的变化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