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

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

越秀区汇聚了8个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迹,五羊石像、镇海楼、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纪念堂、五仙观、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均在该区。

越秀公园五羊石像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广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众多,若论及影响和意义,五羊石像堪称广州城市的第一标志。

五羊石像由岭南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始建于1960年04月,位于越秀山木壳岗,如今,已成为海内外宾客到广州必前往怀古凭吊的著名景点。五羊石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53立方米。以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为造型,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余下四头山羊环列四周,或小羊跪乳、或母羊回首、或吃草饮水、或嬉戏打闹,形态可爱,栩栩如生。

五羊石像,1999年0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之际,又将五羊仙故事内容,由五羊石像原作者尹积昌主持创作浮雕两组,并增设牌坊、亭、台、廊、碑石等景观,将景区扩大至近万平方米,景点总称为五羊仙庭。

各朝代古钱币名称

钱谱 先秦 ?周王畿: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 ?战国燕国:一化 ?战国赵国:阳曲布 ?春秋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 ?战国中后期:半环 ?商中晚期:铅贝 ?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空首布 ?战国: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布平首尖足布平首圆足布尖足布圆足布兹城布三孔布 刀币尖首刀 ?战国时期周惠公:东周 ?秦始皇:半两 ?汉 ?汉文帝刘恒:四铢

?王莽: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壮泉四十大布黄千小布一百 ?小泉直一差布五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一刀平五千?中泉三十六泉十布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幼泉二十次布九百 ?第布八百货布契刀幺布幺贝新莽壮布 ?三国 ?蜀国:直百五铢定平一百直一 ?三国时期:太平百钱 ?三国刘备父子:直百 ?东吴大帝孙权:大泉五千大泉二千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晋 ?前凉张氏王朝:凉造新泉 ?东晋元帝司马睿:五朱 ?南北朝 ?太货六铢 ?梁武帝萧衍:大吉五铢 ?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宝开平通宝 ?北周武帝宇文邕: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北周三品五行白铜大布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五铢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五铢 ?北齐宣帝高洋:常平五铢 ?唐 ?唐懿宗李凗:咸通玄宝 ?唐高祖李渊:开元通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重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泉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通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宝 ?唐代高昌国:高昌吉利 ?五代十国 ?南汉刘龚:乾亨通宝乾亨重宝白龙通宝飞龙进宝 ?后周世宗柴荣:周元通宝周元罗汉周通元宝 ?五代十国燕王刘守光:应天元宝 ?五代十国刘仁恭:应圣元宝 ?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永安一千永安一百

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文化社会历史] 悬赏点数10 征答截止时间08-12-3 该提问已过征答时限3个回答319次浏览 00 d9632008-11-13 上午08:04:23 172.30.211.* 举报 求中国古代编年史及各朝代皇帝名字 回答 00 ajiaoysyn2008-11-13 上午08:05:35 221.215.122.* 举报 努尔哈赤 皇太极公元1636----1644年共8 年于1636年5月称帝,顶国号“大清” 顺治福临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 康熙玄烨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 雍正胤祯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 乾隆弘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 嘉庆颙琰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 道光旻宁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 咸丰奕詝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 同治载淳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 光绪载湉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 宣统溥仪公元1908----1911年共3 年 00

丫丫人2008-11-13 上午08:06:57 60.178.7.* 举报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夏朝前21世纪-前16世纪启姓姒阳城 商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汤姓子亳→殷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武王姓姬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姓姬洛邑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嬴政咸阳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刘邦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刘秀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9年-280年曹丕 刘备 孙权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齐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陈557年-589年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中国古代十八个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

中囯各朝代诗人名称

中囯各朝代诗人名称 1夏朝——禹传启,家天下——无、基本是民歌 2商朝——前1600年商汤灭夏——无、基本是民歌 3周朝——前1046年武王伐纣——大诗人有楚国屈原、宋玉等.诗经中大部分内容形成于这一时期. 4秦朝——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无、基本是民歌 5汉朝——前206年刘邦被封汉王、前202年刘邦称帝——司马相如、张衡、班固、枚乘、古诗十九首、乐府民歌、建安七子、三曹 6曹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竹林七贤 7晋朝——265年司马炎废魏元帝——竹林七贤、谢安、王羲之父子、陶渊明 8南北朝——420年刘裕称帝、479年萧道成称帝、502年萧衍称帝、557年陈霸先称帝、386年拓跋珪称代王、439年拓跋焘灭北凉、550年高洋称帝、557年宇文觉称帝——谢灵运、谢朓、萧衍父子、鲍照、乐府民歌 9隋朝——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杨广、杨素 10唐朝——618年李渊废隋恭帝——初唐四杰、陈子昂、杜审言、张若虚、刘希夷、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元稹、杜牧、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益、李贺、李商隐等 11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废唐哀帝——韦庄、李璟、李煜、冯延巳 12宋朝——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后周恭帝——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柳永、杨万里、姜夔、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等 13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1276年临安出降、1279年崖山之战——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 14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杨慎、汤显祖、徐渭 15清朝——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1644年满清入关、1661年永历帝被弑杀——纳兰性德、曹雪芹、郑板桥、袁枚、纪昀、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

中国历史主要朝代名称探源

中国历史主要朝代名称探源 江西/邓夏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众多重要的朝代,各朝代名称彰显了该朝代历史起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主要朝代,其名称溯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根据建立者或其祖先的居住地,或其祖先为该地区首领或领袖人物而确定,侧重于建立者或其祖先发迹的空间特点。例如: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因其祖先禹是夏后氏部落领袖而得名;公元前1600,汤定国号为商,是因汤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商又称殷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是因其祖先曾居住在周,周又分西周和东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因其本人曾是后周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取“宋”为国名,宋又分北宋和南宋。 2. 由王朝建立者或其祖先所袭封的爵位或官职而得名的,侧重于朝代建立者或其祖先初始的政治地位特点。例如:公元前220年,汉王刘邦打败楚王项羽,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25年,西汉的皇族远支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因司马炎父司马昭曾被曹魏封为晋公,故取

“晋”为名,晋又分西晋和东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因其父杨忠辅佐宇文泰建周有功而被封为隋国公,杨坚又承袭父爵,故取“隋”为国名。 3. 依据王朝建立者所辖地区的历史名称而命名,侧重于朝代建立者统治区历史悠久的特点。例如: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因刘备系东汉皇族远支,为复兴汉室,仍以汉为国号,而成都一带古为蜀地,故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吴王,所辖苏南和浙江旧属吴国领地,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时定国号为吴,史称东吴、孙吴。 4. 取自古书某名句,以图吉利而得名的。例如: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元,《易经》中有“大哉乾元”的名句,“大元”意即“大的开始”,元朝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疆域最广阔的朝代。 5. 袭其旧号,或为防止以旧王朝作号召,或减少某种隔阂、误会而命名。例如:元末农民起义中韩山童、刘福通为发动群众进行抗元斗争,宣扬“明王出世”,韩世童的儿子韩林儿被刘福通等立为小明王,统帅各支红巾军;红巾军将领朱元璋羽翼丰满后,1366年派人在瓜步江中沉杀了小明王,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承袭其名,曰”明”。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后改称后金是为了与1115年阿骨打建立的金相区别,以消除汉族人民对金朝厌恶、反感、复仇心理,减少南下入主中原的阻力;1636年,皇太极改金

中国各朝代名称

中国各朝代名称、国号的由来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简述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简述 内容摘要 :每个朝代的由来,都有其根源;每个朝代的成立背后都有很多故事. 华夏浩荡五千年,古往今来,不由让人感叹。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 夏: 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 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 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 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 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 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 蜀汉: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蜀汉作为汉朝的延续,以“汉”为政权名。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 吴:

历史1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历史1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史2 中国古代“六艺”的内容 ?政治宗法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音乐、 诗歌、舞蹈 军事教育 ?射:射箭御:驾车 文化教育 ?书:文字读写数:算数 历史3 ---儒家、道家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儒家---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主要观点:提倡“仁义”、“礼乐”、“忠恕”、“中 庸”;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 道家---由老子创立的一个学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哲学上主张“道”;政治上主张“无 为而治”;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 仁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礼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 ?子曰“参乎!吾道以一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德治、仁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为政》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哲学上主张“道”;政治上主张“无 为而治” 道家 主张“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道德主张“决仁弃义”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历史4 ---文艺复兴及其特征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 w.w.w.k.s.5.u.c.o.m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檀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广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

(完整版)四大名著简介(作者、朝代、主要人物及事件)

《三国演义》 1、作者:罗贯中朝代:元末明初 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消灭吴朝,建立晋朝,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和晋朝的开国历史,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以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三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为焦点,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期历史的巨大变化,塑造了许多的英雄人物。 3、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诸葛亮:他胸怀大志,具有文韬武略,,有着远大的抱负,协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谨慎小心、鞠躬尽瘁。故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 2、曹操: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狡猾奸诈、疑神疑鬼、故事:煮酒论英雄孟德献刀 3、关羽:老实忠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粗心大意故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4、张飞:为人勇猛,惜英雄重英雄,脾气暴躁,骄勇善战,有勇无谋 5、刘备:真诚、懦弱、心胸宽阔、情深意重故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贤能,故事: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瑜 《水浒传》 1、作者:施耐庵朝代:中国元末明初 2、主要内容: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ku

í)、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fǔ)朽(xiǔ)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全书前70回分别讲述各个好汉被官府逼迫,最后忍无可忍踏上梁山,并且在宋江的领导下对抗朝廷,为民除害的故事,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后50回主要写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最后被奸臣所害。3、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宋江:宋公明,人唤“及时雨”。孝顺,忠君,有领导才能,梁山泊首领。平素为人仗义,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主要事迹: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 2、吴用: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故事:《智取生辰纲》《用计劫法场》, 3、武松: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武艺高强、性格刚烈故事:,《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 4、李逵:黑旋风,直爽、忠诚。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5、林冲: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故事: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6、鲁智深:花和尚鲁智深,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故事: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西游记》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以下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前2100年- 前1600年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66年 3. 周朝前1066年- 前221年 1. 西周前1066年- 前771年 2. 东周前770年- 前256年 1.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4.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1. 西楚前206年- 前202年 5. 汉朝前206年- 220年 1. 西汉前206年- 23年 2. 新朝8年- 23年 3. 东汉25年- 220年 6. 三国220年- 280年 1. 曹魏220年- 265年 2. 西蜀221年- 263年 3. 孙吴222年- 280年 7. 晋朝265年- 420年 1. 西晋265年- 316年 2. 东晋317年- 420年 8. 十六国304年- 439年 1. 汉前赵304年- 330年 2. 成汉304年- 347年 3. 前凉314年- 376年 4. 后赵319年- 350年 5. 前燕337年- 370年 6. 前秦350年- 394年 7. 后秦384年- 416年 8. 后燕384年- 407年 9. 西秦385年- 431年 10. 后凉385年- 403年 11. 南凉397年- 414年 12. 南燕398年- 410年 13. 西凉407年- 421年 14. 夏407年- 431年

15. 北燕407年- 436年 16. 北凉401年- 439年 9. 南北朝420年-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420年- 479年 2. 南朝齐479年- 502年 3. 南朝梁502年- 557年 4. 南朝陈557年-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386年- 534年 2. 东魏534年- 550年 3. 北齐550年- 577年 4. 西魏535年- 557年 5. 北周557年- 581年 10. 隋朝581年- 618年 11. 唐朝618年- 907年 12. 五代十国907年- 979年 1. 五代907年- 960年 1. 后梁907年- 923年 2. 后唐923年- 936年 3. 后晋936年- 946年 4. 后汉947年- 950年 5. 后周951年- 960年 2. 十国(902年- 979年) 1. 吴越(904年-978年) 2. 闽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荆南(906年-963年) 4. 楚国(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 吴国(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汉(917年-971年) 8. 北汉(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后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960年- 1127年 2. 南宋1127年- 1279年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 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初一历史上册各个朝代名称及重大事件和拓展的知识

初一上册中国历史简述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距今约3万年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6000年↓↓↓↓↓地点:云南地点:北京周口店地点:北京周口店地点:浙江余姚地点:陕西西安东部↓↓↓↓↓ 能够制作石器学会用天然火制作骨针长江流域(南方)黄河流域(北方)↓↓↓↓↓ ↓直立行走石珠装饰品骨耜、漆陶器、彩陶 嘴巴突出↓↓↓↓ 牙齿硕大、粗壮前额低平氏族公社生活农作物:水稻农作物:粟 唇面比较平坦眉骨粗大↓↓↓ 舌面的模式复杂颧骨突出能人工取火干栏式房屋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鼻骨扁平↓↓↓ 嘴部前伸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五帝→→→→→→→→→→→夏(禹)→→→→→→→商(汤)→→→→→→西周(武王)→→↓↓↓↓ 约前3世纪-前21世纪约前2070-前1600年约前1600-前1046年公元前1046-前771年↓↓↓↓ 黄、颛顼、帝喾、尧、舜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汤灭夏桀建商朝牧野之战:武王灭商↓↓↓↓ 板泉:炎帝/黄帝战,炎败夏国君→启盘庚迁都→阴→殷朝分封制↓↓↓↓ 涿鹿:黄帝/蚩尤战, 世袭制司母戊鼎(商朝后期)社会等级制度蚩尤战败↓↓↓ ↓出现军队甲骨文、青铜器周厉王:国民暴动尧、舜、禹→禅shan让制建立监狱↓↓↓历法(夏历)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周厉王被驱逐黄帝的妻子→嫘lei祖:发明养蚕↓繁重的赋税、酷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仓颉:创造文字↓商、纣王→亡国申候引犬戎族灭国伶伦:制作音律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771年隶首;发明算盘夏、桀→亡国申候→周平王舅舅 黄帝的部落:有熊部落 颛顼(zhuanxu)、帝喾(ku)

北京历代名称

注:此表所列,系指主要名称而言,并非北京各代名称的全部。 年代[公元]朝代 名称及行政区 划 参考书目前221 年以前西周战国蓟《战国策》《通典》前221 年一前 207 年 秦上谷郡《舆地广记》 前206 年一8 年西汉 燕、幽州、广 阳郡 《太平寰宇纪》《汉书,百官表》 9 年一25 年新莽广有 《汉书·地理志注》 25 年一220 年东汉幽州、广阳郡《太平寰宇纪》 220 年一265 年三国幽州、燕 《魏书·明帝纪》 《魏书·文帝纪》 2 65 年一420 年晋幽州、燕郡 《太平寰宇纪》《畿 辅通志》 420 年一589 年十六国北 朝 幽州、燕郡《太平寰宇纪》581 年一618 年 隋郡《畿辅通志》618 年一907 唐幽州、范阳郡《旧唐书。地理志》

年《太平寰宇纪》907 年一960 年 五代幽州、范阳郡《太平寰宇纪》 916 年一1125 年辽 南京、幽都府、 燕京析津府 《辽史·地理志》、 《辽史·圣宗本纪》、 《辽史·太宗纪》 960 年一1279 年 北宋燕山府《记纂渊海》 1115 年一1234 年金中都、大兴府 《金史·地理志》 《元史·世祖纪》《圣 朝混一方舆胜览》 1271 年一1368年元 大都、大都路 总督府 《元史。地理志》, 《元史·世祖纪》 1368 年一1644年明 北平府、北京 顺天府 《启运录》、《成 祖实录》 1644年 -----1911年清北京、顺天府 《(光绪)顺天府 志》、《清史稿》 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在历史变迁、地理沿革和王朝兴衰中,她的名称也随着不断变更。据统计,北京的正名、别称,合算起来有60多个,称的上是世界之最。 北京地区最早在上古时称“幽陵”;夏称“冀州”;周唤“蓟”;春球战国

各朝代简介及重要事件

文史知识 一.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夏朝(约公元前 21 世纪—约前 16 世纪) (一)家天下: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定都阳城,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文化 1.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其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命名为“中国龙” 2.夏历:夏朝开始的历法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前 11世纪) (一)迁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河南安阳)。因此又称殷商。 (二)文化 1.青铜器: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自此我国历史有文字可考。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日的汉字。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四、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周厉王残暴不仁,国人忍受不了,奋起反抗,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五、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老子:春秋时代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其代表作为《道德经》。 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4.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5.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6.韩非: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7.《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兵书,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朝代: 1. 夏朝前2100年- 前1600年 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2. 商朝前1600年- 前1066年 3. 周朝前1066年- 前221年西周前1066年- 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 前256年 4.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五霸: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 齐桓公(前685—前643) 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 宋襄公(?—前637)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齐恒公死后,他欲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38年与楚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大败,伤重而死 3晋文公(前697—前628) 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4 秦穆公(?—前621) 春秋时秦国国君。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5 楚庄王(?—前591)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6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7 越王勾践

著作名称作者朝代主要内容成就

著作名称作者朝代主要内容成就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朝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为人类药物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工开物》 宋应星 明朝记载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概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5.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仍被西方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课本P102—103) 第4课唐诗与宋词 1.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诗的特点是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 2.宋词的主要两个流派:一是婉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二是豪放派,其主要代表人是苏轼、辛弃疾。 3.苏轼(人名)对宋词的发展贡献最大。 4.填写下面表格: 体裁代表人物作品风格成就 唐诗李白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杜甫气势雄浑,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凝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寓意深刻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通俗的最高境界。 宋词李清照富于真情实感,风格清新、婉约,后期词风伤感宋代婉约词人的代表 苏轼运笔挥洒自如,豪放飘逸,雄风千里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使词摆脱乐曲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辛弃疾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意境雄奇阔大,词调沉郁悲凉,气势飞舞把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并称“苏辛” 体裁代表人物作品风格成就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