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
建筑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2期(总第174期)苑雪飞等:浅论建筑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意向,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已经不满足于设计纯理性的功能空间,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形体,打造出感性的、冲击力强的空间形式。
同时,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它更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延伸。
2.2对理性的否定对理性的否定,是指刻意的非逻辑、非秩序、反常规的异质性要素的并置、解构、混合、杂糅。
如屈米、埃森曼和伍兹等建筑师的作品,还有盖里、蓝天组、赛特事务所和摩弗西斯事务所的某些作品,都可以归入此类。
这些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它们在建筑造型及空间上体现出的反美学的、反理性的、反结构秩序的、片断的、甚至荒诞的审美倾向。
埃森曼设计的罗马千禧教堂就表达了他的一种超然的反观的姿态,体现了一种反常规,反理性的思维。
建筑以一种折叠扭曲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形成具有动感和张力的建筑空间形式。
建筑似乎是从地面上的褶皱中生长起来,形成人们意想不到的教堂形式。
盖里在建筑设计时经常用纸张、泡沫塑料和软木堆成所需要的造型,并对其进行三维数字化,之后,再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修改,生成定型的网格。
华特迪斯尼音乐厅他所设计的建筑的内部空间自由多变,屋顶,墙面,地面,多维的联系在一起,没有传统的水平面,坡道取代了传统的上下联系的楼梯人们可以不受拘束的从一个空间层面走到另一个空间层面,空间立体流动,打破了水平与垂直、人工和自然的界面。
建筑的立面造型是自然生成的,建筑的造型是空间张力所形成的外壳,建筑与环境、空间和表皮融合在了一起。
崇尚解构主义为的建筑师们试图在创作中引入新的因素,并且更加自由和宽容的以突破传统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构建建筑结构,以形成对建筑意义的多元表达。
扭曲的形体、破碎的界面、严重脱离功能的空间,都是一种与传统理性思维的对抗,在对抗中思索什么才是建筑意义的真实载体,如何对建筑意义进行更真实的表达。
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

力探求其理性与感性最佳的契合方式。建筑设计既具有严 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所以,只有 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巧妙结合,才能形成形式合理、内容丰 富的建筑作品,才能使科学和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紧密结合。
布置基本为放射式。而西部北边的主展区的流线最具特色, 是串联和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相组合的形式,清晰合理的流线 让游客体验舒适。
220
2018.08
3.2 感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虽然说理性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感性思维也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感性思维 往往先于理性思维而产生,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有一个过程, 首先,人们通过感性思维利用自己的五官对事物直接、生动的 初步认识,然后,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对事物作出分析
4 结论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学科,应该努
民区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融合。 功能布局上,建筑群被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大厅和 花园;西部主要为展区;东部主要为后勤服务和行政管理,合 理的功能分区保证各种活动之间的独立性。交通流线上,三 个地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流线的
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从外观造型上考 虑,建筑师分析周边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
以丹麦家居设计师约恩·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为例。 悉尼歌剧院因为它的匠心独具和周围无与伦比的海湾风光, 早已通过电视、杂志、网络深入人心。从外面看,悉尼歌剧院 的表面没有一个平面,所有的平面都带有弧度,给人们带来无 限的遐想,有人认为是散落的花瓣,有人认为是升起的船帆, 还有人认为是堆叠的贝壳,但是设计师最初的想法源自于在 桌上剥落的橘子瓣。设计师伍重正是运用感性思维的方式, 将橘子这种“印象”具现为悉尼歌剧院的外观造型,同时从情 感 的 角 度 出 发 ,让 大 众 产 生 共 鸣 ,成 为 世 界 上 著 名 的 地 标 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一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建筑设计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建筑设计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一、设计思维:1.系统思维:建筑设计需要将建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理解。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建筑与景观、环境、结构等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融入到设计中。
2.创新思维:建筑设计需要不断追求创新,在设计中寻找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案。
设计师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勇于尝试和接受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3.以人为本思维: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设计师需要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关注用户的感受和需求,使设计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
4.整合思维:建筑设计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要素进行整合,如结构、功能、美学、可持续性等。
设计师需要能够将这些要素协调统一,使设计达到整体的和谐。
5.可持续思维: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
设计师需要以节能、环保、资源可再生为原则,通过使用可持续设计方法来减少建筑的环境影响。
二、设计方法:1.分析研究:建筑设计需要通过对项目背景、环境、用户需求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来获取设计所需的信息。
设计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如文献研究、调查和观察等,来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创意发现:建筑设计需要进行创意发现,以寻找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
设计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草图和模型等方法,来产生新的设计思路。
3.原型设计:建筑设计需要通过制作模型或进行虚拟仿真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师可以通过制作小规模的或全尺寸的模型,来观察和评估设计的效果。
4.反馈修正:建筑设计需要不断进行反馈和修正。
设计师可以通过与用户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反馈,来评估和改进设计。
5.成本控制: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成本。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材料、施工工艺和建筑技术的了解,来控制建筑的成本,并在设计中进行平衡。
6.草图设计:建筑设计过程中,草图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设计师可以通过手绘草图或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表达和沟通设计的概念和想法。
7.团队合作:建筑设计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
设计师需要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进行密切的合作和协调,以保证设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

辩证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有机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发展和变化,从而在建筑上体现为和谐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特征。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和谐美: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和谐,既包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建筑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和谐。
例如,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就是将自然景色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意境美:中国古典建筑注重表现意境和文化内涵,通过建筑形式、空间布局、装饰艺术等多种手段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例如,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对景”手法,就是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不断变化的意境和美感。
形式美: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美,既包括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包括建筑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对称等因素。
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屋顶、檐口、门窗等元素都有严格的比例和对称要求,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
辩证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影响体现在和谐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方面,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

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引言辩证思维方式是一种宽广而深刻的思考模式,能够帮助人们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从而得出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探讨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们的思维和审美的影响。
辩证思维方式定义辩证思维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法,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特点1.综合性思考:辩证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综合不同观点来得出结论。
2.矛盾性思考:辩证思维方式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通过辨析矛盾并找出矛盾的解决方法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3.发展性思考:辩证思维方式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强调对事物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把握。
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定义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空间布局和比例的恰当,追求精致和谐的艺术效果。
特点1.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等。
2.体现传统美学:中国古典建筑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追求”和佛教的“空灵超脱”等,体现出深邃、庄重和含蓄的审美理念。
3.强调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利用,通过精心的设计,营造出具有层次感和流线感的空间结构,使人感受到空间的美。
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关系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面将分别从综合性思考、矛盾性思考和发展性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综合性思考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这与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和谐的特点相契合。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不仅要考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还要考虑建筑内部部分之间的和谐。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筑才能呈现出最优美的形态。
建筑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实践

建筑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实践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注重整体性和内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发扬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具有独特性和内涵的建筑作品。
首先,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强调整体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与西方注重细节和个体的设计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建筑作品与周围环境的整体融合。
我们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使建筑物在环境中融为一体,不突兀不刻意。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的建筑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内涵。
其次,中国人的创意思维强调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这种思维方式也反映在建筑设计中。
我们注重建筑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表达,追求建筑的精神内涵。
我们通过建筑的形式、材料和结构来表达建筑的意义,使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的建筑作品具有深度和内涵,引人深思。
在创意思维的基础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创意思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在建筑设计中,实践是将创意思维转化为实际建筑作品的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验证和完善我们的创意,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工作,更是整个设计团队的合作和努力。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的创意才能得以实现,建筑作品才能真正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思维与实践相辅相成。
创意思维为实践提供了灵感和方向,而实践则是创意思维的验证和实现。
创意思维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意思维的能力,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具有独特性和内涵的建筑作品。
总之,建筑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内涵,这种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创新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创新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现代社会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愈发追求创新与个性化。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建筑师们开始探索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以实现创新的建筑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创新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并讨论它们的适用性与影响。
一、关注功能与环境融合的思维方式在创新建筑设计中,功能与环境的融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以建筑本身为中心,而忽视了建筑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然而,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便利且环保的空间。
在这一思维方式下,建筑师需要充分研究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以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并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图形化与数字化的设计方法论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了图形化与数字化的设计方法论。
通过使用三维建模软件以及先进的仿真技术,建筑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设计概念,并对其进行模拟和优化。
这种方法论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提高设计效率,并且使得建筑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设计过程。
然而,这种方法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可能略显生硬,需要建筑师在应用时进行灵活处理。
三、跨学科合作的思维方式跨学科合作是现代创新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与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合作,可以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创新的建筑设计的产生。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建筑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有效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成功的项目。
同时,跨学科合作也能够推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为建筑师带来新的思维和观念。
四、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创新建筑设计还要求建筑师以用户为中心。
建筑师需要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
这意味着建筑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舒适性、可用性和人性化。
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建筑师可以打造出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摘要在建筑创作中,每个建筑师不但需要从逻辑思维上将自己从形式逻辑上升到对称逻辑以达到建筑设计各要素的和谐,更需要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以展现建筑创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abstract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ach architect will not only need logical thinking from their own form of logic up to the symmetrical log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th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requires anon-logical thinking in the image of the thinking, inspiration and intui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 to seek non-log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combine to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closely.关键词:建筑创作;思维方式;辩证关系;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形式逻辑;矛盾逻辑;对称逻辑引言建筑创作是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综合,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创作,是按照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经济法则的准绳展开的;是一种有目的、有主体的创作活动。
因此,建筑创作是在情与理的双轨上运行;是理想与浪漫的交织;是一种有目标的控制性科学想象和以社会逻辑为原型的自由想象相结合的创意。
它既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判断、推理和论证以促使建筑概念的生成;又要借助非逻辑思维中的意象、联想、想象乃至直觉与灵感,注入建筑以活力与神韵。
那么建筑创作中的各思维方式的有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它们的辩证关系怎样?建筑创作活动又是怎样由于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断发展直至建筑产品的成功产生的?本文通过对蕴含在建筑创作中的各思维方式辩证关系的探索希望有助于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
一、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建筑师在运用思维进行设计时,主要依靠的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演绎等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的逻辑思维和具有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感性的非逻辑思维。
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思维特征是形象性和逻辑性。
形象性具体地体现为使用视觉的思维工具,逻辑性集中体现在建筑设计是一个逻辑的解题过程。
1.1建筑创作中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在建筑创作中主要表现为通过分析与比较进行项目的确定与目标的选择,通过分析与综合对外部环境对该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建筑设计的内在各功能要求与关系进行逐个分析与总体概括,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意志与观念的辩证关系以确定建筑创作的主要思路与手段及对整个创作的过程进行不断地鉴定、修正、完善。
可以说,逻辑思维所运用的分析、比较、演绎、推理等手段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过程,在建筑的哲学方面也反映了建筑的物质性。
1.2 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其中形象思维又分为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手法,创造性思维又包含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个方面。
形象思维在建筑创作中也称“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相似,都是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需要通过二维图形-平、立、剖面来表达三维的形体与空间。
灵感与直觉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是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事物做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对建筑创作而言,灵感与直觉思维就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产生顿悟,而使问题豁然澄清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
二、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的阶段性分析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对于建筑创作而言,在其逻辑思维方面仍然要遵循逻辑规律,即建筑创作的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形式逻辑阶段、矛盾逻辑阶段和对称逻辑阶段。
在形式逻辑阶段,建筑师要做的工作即是对该设计相关资料的搜集及相关国家、地方规范的认知,构造出一个线性的演算系统,达到对该建筑项目的一个知性认识。
在形式逻辑阶段,建筑师已经对某个建筑设计项目的项目类型,所需规范以及对各功能空间的大小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然而形式逻辑阶段只是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在建筑创作方面,当建筑师对所需功能空间、规范要求等有了线性的认识并再次回到具体的建筑设计项目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诸如,当地的软环境(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准则、人口构成等)和硬环境(自然条件、城市形态、基地状况等)对设计的制约,技术手段的选择与预期目标的矛盾等,此时建筑创作便上升到了矛盾逻辑阶段,建筑师要做的是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合理的处理每一个宏观理论与实际项目相悖的方面,将每个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分析、综合、取舍,找出方案生成的起点。
由于建筑设计的特点是没有唯一解,这就增加了对矛盾判断、评价的难度。
但是,建筑设计过程总的趋势是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只要抓住主要矛盾,设计就会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紧跟着出现的许多技术矛盾一般不会颠覆先前的成果。
当项目的一切矛盾趋于缓和并最终解决时,建筑师的建筑创作逻辑思维便达到了对称逻辑阶段,此时建筑师已对该建筑项目的各因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演算系统,在其设计中体现了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的对称性,建筑创作对称逻辑阶段也是建筑创作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
建筑创作逻辑思维的三个阶段的发展总体是由低到高线性发展的,它的发展也伴随着逻辑演算系统的不断完善,凝结着建筑师不断地判断、推理、演绎、论证过程,而一个建筑师在矛盾逻辑阶段的处理好坏往往决定了其最终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
三、建筑创作中非逻辑思维的种类及辨证关系建筑创作中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在建筑创作中,形象思维又包括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手法。
具象能够启迪人们的联想,产生于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心理共鸣。
例如萨里宁设计的纽约肯尼迪机场twa候机楼,它像只苍鹰展翅欲飞,使人很容易引起对航空的联想(图表1)。
抽象思维则是阴喻非自身属性的抽象概念,表现的是人们的感知与思维转化而成的精神上的含义,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便是抽象思维的代表作图表 2 朗香教堂的奇特设计。
建筑由于其不同于其他的一般设计产品和艺术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队许多可能性进行选择时,单靠逻辑思维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就要靠灵感与直觉思维。
如伍重对悉尼歌剧院的设计。
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思维中的高级而复杂的思维形态,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涉及到人的复杂心理因素。
它的形式主要呈现为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与逻辑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同,建筑创作中的非逻辑思维的几种主要思维方式并不是直接的线性的关系,而是贯穿在整个建筑创作的框架中连续性的、相互性的对建筑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呈现不断反复、不断修缮的现象。
首先,在非逻辑思维的范围内首先给予建筑师创作帮助的是其形象思维,这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思维能力,反映在实际操作中即是对以往建筑方案的图示收集与积累,利用其娴熟的绘画技术积累一系列与该项目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用图示的手法反映在二维的平立剖图面中。
其次,由于灵感是人们头脑中不断出现的新思想的顿悟现象,伴随着建筑创作的进行,建筑师的头脑中也不断出现着对于某个建筑项目新的顿悟,便有了建筑创作的新的灵感与直觉,这些新的灵感与直觉便反作用于建筑师的图纸中,使得已初步建立的图示思维、形象思维需要修正甚至重新洗牌。
第三,由于建筑设计的问题求解是多向量和不定性的,答案没有唯一解,这就需要建筑师运用思维发散性原理,从若干试误性探索方案中寻求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
在建筑师通过同向发散、多向发散、逆向发散对建筑项目进行求新途径探索后,建筑师需要对发散思维的若干思路以及所产生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鉴别、综合,这便产生了对建筑创作的收敛性思维,而且,这两种思维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循环往复,知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总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所用到的各种非逻辑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提升,而是伴随着时间上的循环往复与思维内容上的不断充实,三者彼此之间都存在着a—b—再a—再b 的创作关系,在这种思维下,建筑师对于建筑项目的掌握也随之提高。
四、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在建筑创作中,一般来讲常从逻辑思维入手,摸清设计的主要问题,为设计思路打开通道。
特别是对于功能性强,关系复杂的建筑尤其要搞清内外条件与要求。
另一方面,有时却需要从形象思维入手,如一些纪念性强或对建筑形象要求高的建筑,需先有一个形象的构思,然后再处理好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在建筑创作中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一方面是有区别的,前者以理性的抽象活动为主,后者是一种较感性的具像的思维活动方式。
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性与感性的互溶,第二阶段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在建筑项目设计的初期,需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并从形式思维上升到矛盾思维,随着建筑设计的深入进行,非逻辑思维开始渗入到建筑创作的每一个要素,面对着矛盾思维的种种内在的对立统一,建筑师需要用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交织于创作思维中使得建筑创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解决,最终在逻辑上达到建筑作品的对称逻辑。
在设计中,逻辑思维往往指导着非逻辑思维的具体运用。
如形象思维的“深化法”、“分化法”、“变异法”等,多是在推导或建立验算系统的方式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