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

合集下载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

202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什么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全国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粮食安全的意义(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

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粮食安全的意义有哪些(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

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手段;政策支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 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波动明显;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仍难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与加工需求,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仍比较严重;较效益持续偏低,农粮食生产比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要素持续流出;粮食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种粮农民分享增值收入偏低;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设计缺失。

[2]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试论我国的粮食安全

试论我国的粮食安全

试论我国的粮食安全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标签: 粮食安全 风险意识 防范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饥饿这个与人类文明共存千年的幽灵不但未曾离开,反以令人忧虑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

在2009年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粮食数量、价格变化对我国粮食市场都有较大影响。

全球粮食危机警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避免受制于人的惟一途径。

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及早准备,尽快采取措施,竭尽全力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以避免世界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一、粮食安全概念及其完善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

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涵:1.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粮食安全是指粮食“供得够、送得到、买得起、吃得好”。

具体来说:“供得够”,即能够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粮食供给量,能够解决粮食的供给来源问题;“得到”,即能否有效地将粮食送达给居民,这里的“有效”有两个基准:一是便捷性,即居民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粮食;二是稳定性,即居民面对的粮食价格是相对平稳的;“买得起”,即居民应有足够的购买能力来获得所需要的粮食;“吃得好”,即居民要吃得饱、吃到健康、安全的粮食。

2.从国家角度而言,粮食安全是指国家依靠经济和法律等多种间接管理手段,同时结合必要的直接行政干预,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行调控,以防止和避免粮食生产大起大落,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保持全国粮食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粮 食安 全问题 显得 突 出和严 峻
因此一 叶障 目,过于乐 观地误判粮 食生产 和流通 形 势 3 国粮食供求 的结构 性 、 我 区域性 矛盾正 B益
凸显 出来 。
长期 以来,我 国一直 以粮 食总量增长作 为农 业 政 策 的主要 目标;坚持 以粮 为纲,重量轻 质的粮 食 生产 政策 。经过几 十年 的努力,我 国解决 了粮食 的
种新 的尚待理顺 的经济联 系和依 赖关系,国 内粮
4 .加入 WT O后 传统 农 业 生产 将 受 到严 峻 挑
食供 求 的区域性矛盾 也 日益凸显 出来 。
战, 内粮 食安全 的可预见 性和 自控性 明显 减 少。 国
面积减少各 占一半,但一年 内粮 食产量减少的幅度
之 大,确实 超 出 了历史记 录 和正 常的估 计.透过 这
我 认为 : 新形 势下 , 级政 府和有 关 部 门, 在 各 要认 真 对 待 和 重 新 审 视 当前 和今 后 我 国 面 临 的粮 食安 全
问题 。
数量问题,但却忽视了粮食质量的提高,使粮食质
量 问题逐渐 显现 出来 。与 此 同时 ,在当前 我 国粮 食


要 客 观 认 识 和正 确 判 断
维普资讯
我 国 已经加 人 WT 国 内粮 食 流通体 制改 革不 O, 断深^,粮 食 购销 市场化 趋 势 明显加快 ,各级政 府 对 粮食市 场 的宏 观调控 职 能 和作 用.也在 不断 改革 和调整之 中。在此 背 景下, 国的粮 食安 全形 势, 我 也
济作 物,使粮食 主产 区和 主销 区之 间,逐渐形 成 了

改革 开放 以来,我国 的粮食 生产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粮食综 合 生产 能力有 了显 著 提高 。但是 ,2 0 00 年 ,粮食播 种 面积 比上 年锐减 6 0万公 顷,减 幅之 0 大, 史少 有 , 之严 重干 旱, 食总产骤 减 到 4 2 历 加 粮 65 亿 公斤 。分 析原 因, 00年 粮食 减 产是 自然灾 害与 20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分析引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外交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和本土需求两个角度,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

一、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沿线国家的农业技术转移和农产品贸易,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外援粮食战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外援助力度也在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落后国家的主要援助者,其中有许多援助涉及粮食安全。

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投资和贷款等形式,中国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供应水平。

这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种国际责任,更是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外援的战略稳定。

2. 农产品贸易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增加,中国将更多地依赖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而沿线国家的农产品量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提供市场、投资和技术援助等方式,促进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同时,中国也将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拓宽进口渠道,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土需求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中国国内的角度看,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乡村地区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加大内部的粮食生产力度。

1. 农业现代化战略: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引入新的农业科技、农机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提高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管理能力,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向。

2. 水资源管理战略: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摘要: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十九年增产丰收。

但居安也要思危,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国内外诸多风险挑战。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挑战;应对1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一粒粮食能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只有深刻分析国内外粮食安全的重大形势,才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1.1从国际来看,全球性粮食危机正在逼近《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

除此之外,还有将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这个数据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

这主要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

一方面,新冠疫情本身破坏了全球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阻断粮食生产链,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粮食消耗增大,由此产生的供需矛盾加剧了粮食安全的紧张形势。

另一方面,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很多产粮大国为了保护本国民众的生存,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开始捂紧自己的“粮袋子”。

二是气候灾害频发。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威胁。

2021年夏季,全球小麦主产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都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的冲击,严重影响小麦收成,导致全球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

三是全球武装冲突发生。

2022年至今,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则有“欧洲粮仓”的称号。

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俄乌两国玉米、大麦、小麦的出口量分别占到全球出口量的16%、29.6%和25.7%,葵花籽油占比更是高达76%。

如果俄乌冲突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供应链,由此小麦、玉米的期货价格一路高涨。

1.2从国内看,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态势一是粮食需求总量不断上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

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

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

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误区对策1 粮食安全的内涵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2.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

过去10 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

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 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过去10 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 成、肉类增加了3 成、水产品增加了6 成、奶类翻了两番。

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2.2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24;修回日期:2005—01—10基金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2003CC B00300)。

作者简介:杨正礼(1960—),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保育与生态农业等;梅旭荣(1963—),男,山东莱州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旱作与节水农业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节水农业。

第26卷第2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 o l.26 No.22005年3月RESEA RCH O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ERN IZA T IONM arch 2005 文章编号:1000—0275(2005)02—0081—04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杨正礼,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阐述了实施“藏粮于田”与“农田生态保育”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三大战略的内在关联特征,提出了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规划和实施农田保育重大工程等战略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农田生态保育;战略中图分类号:F 326.11 文献标识码:AOn Three Related Strategy on China 's Foodstudff SecurityYANG Zheng li ,M EI Xu rong(Institute of Ag ricultu ral En vir on ment an d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C AAS,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 f the main view point s on China's foo dstuff secur it y ,the appr oach t o ensur e the secur it y is to establish a r atio nal foo d suppor t sy stem genera lly depended on t he self supply pr oduct ion system in China.T he necessarility and feasibility t o implement the st rateg ies of Stor ing t he Gr ain Pr oduct ivity in Far mland and Ecolog ical Conserv ation and N urt ur ance o n F armland w ere disser tated .T h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s of thr ee r elated str ateg ies wer e discussed .T he co unter measures to actualize the str ateg ies wer e stated ,w hich includes add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tr ateg ies into the middle and lo ng ter m natio nal planning ,enhancing a relevant law and policy sy stem and put ting impor tant engineer ing pr ojects o f Eco lo gical Co nser vation and N ur turance on far mlands in pr activ e .Key words :foo dstuff secur ity ;sto ring the g rain pr oductivit y in far mland ;ecolo gical conserv atio n and nur turance on far mland;str ategy.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分析视角、资料背景和目标上的差异,诸多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作为科学研究,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却造成政府决策上的困难。

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粮食供求规律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三大关联战略,以期推进我国科学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早日形成。

1 中国粮食安全出路之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始,基本解决了食物自给问题,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我国的粮食供应整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总产量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人均量为2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

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在人均资源紧缺的格局下,粮食安全将会长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1 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大量进口粮食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

他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谷物总需求增长,而谷物总产量下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将引发粮食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对世界发展中贫粮和低收入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引发政治动乱,影响82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世界安全[1]。

布朗的观点不乏其片面性。

但是,却提出了一些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究竟如何?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靠什么?出路在哪里?1.2 中国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一直在为食物自给而努力,总体上看,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基本上用本国的资源养活了自己。

很多学者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和分析也表明[2—4],通过农业资源潜力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尚很大:2.47亿hm2可利用草原,南方4667万hm2草山草坡,2800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滩涂和200万hm2内陆水面有待进一步开发;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可提高复种指数,弥补耕地减少损失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还较低,新品种、节水、科学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必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飞跃。

只要不断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挖掘资源潜力,未来几十年我国食物自给是有保障的。

1.3 应积极扩大粮食进口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很多,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及投资效益低下,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等。

所以,不应盲目和勉强地追求粮食自给,应发挥我国较雄厚的支付能力,积极扩大粮食进口,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国家对农业过渡支付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针对普遍担心的粮食进口中可能出现的受制于人的问题,认为进口可能带来更多地出口;进口要根据国际粮食形势,选择好时机;要结合必要的粮食储备等[5,6]。

1.4 “藏粮于土”,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多数学者认为[7—9],粮食安全历来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需求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很多,必须强化基础建设,保护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使我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处于不败之地;有必要实施“藏粮于土”计划,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在解决粮食的问题上,应坚持自给自足方针,并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适当进口,以解决粮食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上四种观点至少涉及到三个层面:食物生产能力、经济上的合理性、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主动性等。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问题:一是中国粮食安全基本点应立足本国生产,还是国际市场?二是本国粮食生产必须依托的基础是什么?三是如何保障和强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

这三大问题是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任一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粮食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2 三大战略的基本内容与关联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即“以我为主”的供需战略、“藏粮于田”的基础战略和“农田生态保育”的保障战略”。

“以我为主”体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决策方向,是大前提;“藏粮于田”是核心与基础;“农田生态保育”是基本保障。

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

2.1 “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战略中国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也不应仅仅从某个角度简单地下结论;倡导自给和主张扩大进口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应把95%的自给率当成教条,应当根据国情和形势的变化而取舍。

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形势而言,我国粮食安全应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为基础,坚持“以我为主”,并配合以食物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和合理进口三位一体的匹配战略,逐步形成开放、安全、科学和高效的粮食安全体系。

世界上每年谷物的总出口量约有2亿t左右,而且主要流向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较贫穷国家,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生产的控制,近年来世界粮食总产并没有增加,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很严峻。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挨饿人数近8亿,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10]。

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营养不足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表1)。

中国粮食进出口成为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一旦中国粮食出现大问题,不仅可能出现受制于人的窘况,而且必然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何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十分缓慢的,农田还是农民就业的主要依靠。

因此,降低农田生产就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萎缩,对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产生影响。

表1 发展中国家几大区域营养不足发生率(%)区域1969—19711979—19811990—19921997—1999非洲撒哈拉以南 34373534近东和北非 25989东亚和东南亚 43291710南 亚 38382624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19131311第2期杨正礼等: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83 从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能力看,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