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文学接受论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文学原理之文学接受基础知识

文学原理之文学接受基础知识

文学接受一、定义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和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具体化过程,是由读者、作品、作者等主要因素构成复杂的结构关系。

二、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一)文学接受的构成1.读者与作品的互动①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作品对阅读的规范和召唤1)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深度与性质限制读者的接受,形式与媒介又规定读者的阅读条件2)文学作品的创造和形成过程本身就隐含着对理想读者的呼吁,优秀的作品对读者具有引导和召唤作用。

②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它需要通过读者阅读获得现实性,从客观的物的存在转变为审美的具体存在。

1)以意逆志,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情感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需要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能得以实现。

2)接受活动是读者对作品得具体化,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视野的融合,即视觉融合③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含蓄性,留有空白,等待读者去解释与填补。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语言,包括大量的气氛渲染、情感的表现,节奏的变化等描写,这就留下了必要的空白。

2.读者与作者的交流①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他们都需要文学语言的中介,需要对词语、句子、语篇的理解。

②文学接受事实上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甚至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状态。

3.读者与作者相互区别1)面对的对象不同①作者直接面对历史或现实的生活世界与情感状态②读者面对作者创作的需要文字作品,是抽象的符号对象2)审美方式不同①作者通过对世界的审美体验完成艺术形象的构思,并把它通过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形成文学作品,即情动辞发。

②作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唤起审美体验并进行形象重构,使潜在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世界,即披文入情。

(二)文学接受的作用1.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

2.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文学接受的过程专题培训课件

文学接受的过程专题培训课件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 “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 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 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所谓还原,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原 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经验及思想见解的 过程。
还原的原因:异变有阈限,不能完全无中生 有。不论如何异变,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 的限制,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 某种因素即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如人物身 份、性格、事件等。
文学接受既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又存在着 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故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
15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演示文稿文学接受的过程

演示文稿文学接受的过程

❖ 产生异变的原因:
❖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金庸作品评论
❖ 《射雕英雄传》:对人类的智力提出了质疑。 书中有五个拥有最强内力的人,骄傲地将自 己封为五个方向的虚拟君主。但在小说结尾, 他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比一个略有弱智的 青年更强。书中一个似乎拥有罕见美貌和聪 明的女子,最终也为这个青年所拥有。更为 微妙的是,这五个虚拟君主中的那个西方君 主,后来似乎拥有了最强大的内力,但他的 智力情况却更糟——成了一个严重的失忆症 患者。
2.隐含的读者形成的原因:
(1)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 者 (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政治观念 ❖ 预定文化观念 ❖ 文化视野 ❖ 个人经验 ❖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演示文稿文学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优质】文学接受研究PPT资料

【优质】文学接受研究PPT资料

狄尔泰的解释学思想
狄尔泰(1833~1911)
狄尔泰:解释面临着一个几乎无 法逾越的障碍——“阐释的循环”。
阐释循环: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 互为前提的循环。
解释的循环使几乎所有的阐释都 面临着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困 境。
9
狄尔泰的解释学思想
狄尔泰: 从理论上说,我们在这里已遇到一 切阐释的极限,而阐释永远只能把自己 的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因此一切理解 永远只能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完美无 缺。
2
召唤结构的特点是为文学接受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即大量的“空白”,读者接受就是以自己的前见、前理解对空白的一种填充。 人类的存在时间可根据经验分为两种,一种以钟表的移动为标志,人们用繁忙或空虚去填充它; 文学文本、作家的创作,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受“期待视野”的影响, ⑵胡塞尔现象学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理解和解释的特点:使人类精神生产具有“对话”的性质; 指出作家只是创造了一个文本,文本只是提供了某种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结构或潜在的可能性, 尧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 观是一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这种文学史忽视了文学审美特征,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没有文学独立发展规 律的文学史。 艺术与游戏一样,是由文本与解释者、创作者与接受者、写与读共同组成的。 接受理论研究文学被解释(接受)的存在状态,并认为文学特点和性质只能根据这种存在来认识。 解释的意义:不是对外物的解释,而是对此在的理解。 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文学经验通过“期待视野”的中介得到统一。 象征的本意是“接合”; 艺术与游戏一样,是由文本与解释者、创作者与接受者、写与读共同组成的。 “阐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见到之中。 接受对文本向文学作品的转化并不是任意的,要受文本结构的制约 接受理论所研究的问题是:文学的现实存在与接受的理解和解释的 性之间的关系,即在现实意义上的文学存在的问题。 尧斯认为 上的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种类型:

《文学接受研究》课件

《文学接受研究》课件
02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接受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差异 等障碍,寻找共同的价值和意义。
03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接受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融合和创新,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04
CHAPTER
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对文学接受的影响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前提
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和评价,为读者提供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框 架和背景。
02
03
共鸣
情感表达与交流
读者在文本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相 契合的部分,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和共振。
文学作品通过情感反应与共鸣, 实现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
读者反应与文本意义
读者反应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如理 解、评价、想象等。
文本意义
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意义,是读者反应的 核心内容。
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 跨文化交流的价值,文学接受是
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
、交流和借鉴。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有助 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
发展。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接受
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接受 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接受
文化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将更加频繁,这将促进文学 作品的跨国传播和接受。
跨文化阐释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作品将面临 更多的跨文化阐释,这将有助于 丰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文学视野
全球化背景下,读者将拥有更加 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这将有助 于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 养。
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学概论》文学接受教案

《文学概论》文学接受教案

《文学概论》文学接受教案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

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作家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在文学接受阶段主体无疑是具有主动性的读者。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效果。

同时,文学接受也应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

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与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

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文学消费”概念的提出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产,但也包括精神生产,如艺术生产、文学生产、这就是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类比关系,而且制约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由生产者、产品、流通(分配)渠道、消费者等要素组合,由此形成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

与此相应,文学的整个社会过程也包括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三个主要环节。

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如文学书籍、报刊、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脑光盘等等。

文学流通领域包括发行网络、宣传手段与传播方式,它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主要由作家、出版家通过文学作品正向传递给读者,但并不排斥读者意见与需求的逆向反馈。

文学消费则由读者充当主角,它包括读者对文学产品不同角度与多种方式的占有、利用,主要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与接受。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

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

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

《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

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

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

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 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014文学理论·文学接受

014文学理论·文学接受
高尔基: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 ,——我面前的喧嚣的春天的节日,被一个最普通的没有 任何功劳也任何过失的村妇——一个厨娘的身姿所遮掩了 。……在这里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我不是捏造, 曾经有好几次,我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 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制度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
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 会中的人的心理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
LOGO
❖文学接受作为人的社会意识层面的创作活 动,既不等同于社会心理,也不同于伫立 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思想体系,即意识 形态。
❖但文学接受又受到这二者的极大影响,从 而既在接受活动中追随社会心理风向标的 微妙变化,又流露出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 痕迹。
接受不但是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了文本的 创造。
•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诞生地在德国南部的康士坦茨,创始人
有伊塞尔、姚斯等五位文学理论家,人称“康士坦茨 学派”。
接受美学传到美国,蜕变为“读者反应理论或批评 ”
1.传统文学接受观
LOGO
(1)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知音”;最理想 的接受效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者意图的把握 。
LOGO
1.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社 会功能的发挥上:
(1)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 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
(2)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 密切关系;
(3)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 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
文学的多种社会作用
LOGO
间距离”。 读者的接受受制于“前理解”。
LOGO
(3)“说不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文本的意义并非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而是形成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

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

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

《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

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

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

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 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奠定的。

现象学的口号是“意向性”和“回到事物本身去”。

意思是要人们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方法是现象学的还原法:把事物的存在排除在考虑之外,剩下的只是纯粹意识,即意向性本身。

在确定了意向性概念后,人们在把握事物本质时,事物是意向地内在于意识之中的或者说存在于意向体验中的对象。

现象学美学:用现象学的方法解释美学问题以及为美学建立现象学基础的一种美学思潮。

现象学美学方法论的特征:(1)认为作品是特殊的审美客体——意向性客体,即人为了具体目的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客体。

这种客体不是纯粹的实物,也不是纯粹的意识。

作品创造了一个独立世界——和现实世界有联系但又不是和它同一的世界。

(2)重视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分析。

波兰的英伽登(Roman Inganden)把作品分为语词一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和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前后依次相互制约,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的基础,每一个层次都在整体中起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3)重视作品文本和读者的关系。

作品的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点”,留下许多“空白”。

强调审美主体的再创造作用,参与艺术创造活动。

在阅读作品时,要对“不确定点”和“空白”进行“具体化”和“重建”,以完成作品并实现其潜在要素。

(4)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不用传统美学的演绎法,也不用心理学美学的归纳法,而采用一种特殊的直觉——本质直觉。

现象学美学方法对作品结构和要素的分析,探索审美客体“图式化方面”所留下的“空白”,有独特作用。

这种方法在西方美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开启了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产生。

现象学美学理论代表:【德】美学家R.哈曼(1879~1961)、【德】美学家M.盖格(1880~1937/1938)、【德】H.吕采勒(1902~?)、【德】R.欧德布莱希特(1883~1945);【法】米凯尔.杜夫海纳(1910~?)、【波兰】R.因加尔登(1893-1970)等。

小结:现象学美学探讨文学活动时,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研究不能仅从作品方面入手,必须把读者纳入研究视野之中。

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地位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读者就不会产生作者,更不会产生作品。

(2)阐释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阐释学代表人物【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于1962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范畴。

①效果历史:是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文学接受范畴。

指文学史上的作品在纵向历史中所呈现的效果,它是通过阐释者的阐释而呈现的。

文学作品的效果历史是变化的、是向未来延伸的,它表明文学接受是阐释者对文本的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

②效果历史的启迪意义A:文学作品的传承史就是其效果史,作品是开放的需要在阐释者身上实现其效果。

B:阐释者与文本相遇、对话、互问互答,从而展示出文本的效果。

C:阐释者在历史与当代的关系链中展示文本效果,充分揭示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

D:优秀作品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维时间中呈现永恒价值。

(3)接受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以接受美学代表的伊瑟尔(【联邦德国】,1926-?)、姚斯(【联邦德国】,1921-?)为例。

①伊瑟尔: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阅读活动:审美作用理论》(1972)、《隐含的读者》(1972)等。

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预想的能接受或领悟其作品的人群,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它是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审美过程研究》等论著中提及并予以阐释的重要概念。

注:作家对隐含读者的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则是无意识的;隐含的读者主要由作品题材、内容、审美风格、价值取向等决定;现实读者很多时候与作家设想的隐含的读者不一致。

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它们是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提出的。

第一文本指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制品,尚未与读者发生关系,是一种自在的存在物。

第二文本指与欣赏者发生了关系的,成为欣赏对象的文本。

不确定性与空白:是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论及的问题,借用了波兰学者英加登的概念。

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留有不确定处,从而形成尚待阅读者去解释的空白地带。

(原因在于文学艺术采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不像科学语言那样准确明白,因此形成不确定性与空白。

它要求读者用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去填充。

)召唤结构:它是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探讨的重要概念。

指作品本身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地带对于读者填充的召唤。

召唤结构表明作品对于读者的期待,隐含了不同意见的读者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

②姚斯代表作:《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1967)、《文学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当代意识》(1972)、《艺术史与历史》(1973)、《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1974)等。

期待视野:是姚斯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那儿借用的。

原意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时,以自己经验为依据,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期待。

姚斯借用到文学理论后,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期待,旨在说明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主动性。

当作品内容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一致时,读者很易进入阅读但易失去兴趣;当作品内容超出读者期待视野时,更易引读者兴趣,进而拓展读者的审美经验,引起期待视野的变化。

(参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注:由于期待视野可以树立一种审美尺度,所以随着期待视野的时代变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可能会重获新生,而一些曾经辉煌的作品可能被冷落。

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主要是从纵向历史角度评价作品被读者接受的情况及其变化。

变化原因:一是作品的潜在意义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其意义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读者期待视野在变化,因而文学作品的历史充满“热”与“冷”的两重性。

水平接受指同时代人对作品的接受情况。

接受美学既考虑同一时代的主导性接受时尚,也不排除同时代接受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接受文学史:强调读者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强调文学史对作品的历时与共时性描述和研究,要求文学史要接受史结合起来进行写作。

目的在于展示作家、作品与一定历史时期的阅读者和研究者对话的过程。

补充:群体接受与个人接受:【民主德国】瑙曼《社会-文学-阅读》(合著,1976):从马克思主义生产、产品、消费论出发,提出了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消费等话题,提出文学接受可以分为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种情况。

社会接受主要依赖于大众传播渠道进行,如出版社、书店、影视、广播、图书馆、批评机构、教育机构、广告公司以及专题研讨会、座谈会、颁奖会等。

个人接受则是个体接受者根据其兴趣爱好对作品的自由选择。

思考题: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指出应该以读者为中心重新书写文学史,你对此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3、读者的消费者角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言》提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此论同样适合文学的生产、消费论。

①文学生产、消费论A:文学作品是实际生活中的特殊商品B:文学创作就是对特殊消商品的生产C:文学阅读是对于特殊商品的消费②文学消费与审美分离的情况A:购买文学作品是为了摆设,显示或伪装自己的文化身份B: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比如购买某种罕见的版本。

C:将作品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

(有的作品的装帧、印刷、插图等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审美性,收藏者购买这类作品注重的是作品外形式,而非内容)D:媒体欺骗,读者消费上当E:伪劣盗版作品无法正常阅读或观看(二)文学阅读的动机及作用1、文学阅读的动机课堂思考: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文学阅读的动机。

①认识动机:社会、人生……②娱乐动机:打发闲暇时光、充实生活情趣……③励志动机: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目标……④情感慰藉:情感的替代性满足⑤借鉴、学习(为了当作家)⑥科学研究(撰写专业论文)……2、文学阅读的作用①文学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阅读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一个影视片子,无论作者投入多少心血,只要作品不与接受者见面就不会产生任何社会影响,其价值难以实现。

姚斯认为作品犹如一部乐谱,欣赏者相当于演奏者,不通过演奏,作品就是死东西。

②对作家创作具有制约作用作家在创作时就已经受到隐含读者的制约,而现实的读者直接的阅读更制约着作家的创作。

一般而言,当作品遭遇冷落时,作家就要分析原因所在并改变其写作套路;当作品引起轰动时,将极大地激励作家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实际上在当下文坛,接受者就是作家的上帝。

③文学阅读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文学评论也是如此。

要想进行高质量的文学批评,除了要求读者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能力与洞察力,还需要潜心研读作品,否则无法进行有效评论。

(三)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1、阅读期待读者准备阅读作品之前的一种心理期待,由好奇心、求知欲等交织而成,是一种一睹为快的窥视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