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到启蒙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5启蒙文学

5启蒙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 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 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 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 国政体时期开始。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 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 (后来的玛丽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 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 统治确立。
法国大革命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 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 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 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 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 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 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 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 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 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 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 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 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笛福
生平
出生于伦敦的商人家庭。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 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 受过中等教育,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 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 历,经商也很成功。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 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六个孩子。由 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 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 结果笛福数次入狱,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 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生命的最后几年 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 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 笛福去世,终年 71岁。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主要任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 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1789年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 年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 标本” 中心” “标本”和“中心”。
(一)、英国 )、英国
英国的启蒙运 动是在资产阶 级取得政权之 后发生的。 后发生的。
任务: 任务: 扫除封建主义因素是英国启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一些丑恶现象。 的一些丑恶现象。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小说 这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这是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贡献。 贡献。
第一节 概 述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 的比较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18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欧洲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理性调整时代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18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张旗鼓的进行思想启蒙和张扬 理性的时代。 理性的时代。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更能把握 其本质。 其本质。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发展经历: 发展经历: 1.17世纪末——18世纪30 世纪末——18世纪30年 1.17世纪末——18世纪30年 形成时期。 代,形成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英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笛福 斯威夫特。 和斯威夫特。

欧洲各种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

欧洲各种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

欧洲各种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the Renaissance(13c--16c):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逐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3)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借古喻今。

Neoclassical Period(1660-1798):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文学批评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文学批评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文学批评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由美国康奈尔大学M.H.Abrams教授撰写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以下简称《镜与灯》)出版于1957年,被公认为西方文艺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着作。

以构建可以统贯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范式开始,Abrams教授明确提出了以文学批评四要素:世界、欣赏者、艺术家和作品为基础组成的范式体系。

在这个着名而影响深远的体系当中,“作品”作为论述对象,被置于中心地位,与其他三个要素分别构成“作品——世界”“作品——欣赏者”“作品——艺术家”三种关系。

据此,Abrams把自古希腊时代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艺批评理论归纳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三种学说,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史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从一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批评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先是模仿说,由柏拉图首创,到亚里士多德已经做了一些修改;继而是实用说,它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写作诗法的合并,一直延续到几乎整个十八世纪;再到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以及较早的德国)表现说。

”在序言中Abrams提到了使用“镜与灯”这两个批评术语中典型隐喻的目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美学思想特征,而后者则是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从新古典主义批评到浪漫主义批评的变迁,可以初步表述为批评术语中典型隐喻的根本变化。

”Abrams认为,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取代风靡整个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流批评思潮,这一变迁意义极其重大,因为这是两千年批评传统中,西方文艺理论首次将风向标指向艺术家自身。

从柏拉图到18世纪新古典主义批评,主流理论主要着眼于论证作品与世界,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即主要被统筹在模仿说和实用说的范畴之下。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需要指出的是,启蒙思想家所标举的真理、正义、平等和 人权尚未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局限。
第三节 赫尔德
赫尔德对文学、自然、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论述中存在一 种综合对应的关系。他用自然界植物的发展比拟文学的 发展,用社会中人性的特征解读各民族各时代文学的特 质。他力图消化吸收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表达他对 于世界和历史的整体观念。
第三节 赫尔德
四、评价
赫尔德不能算是一个拥有严格而完整的学科构架的文艺 理论家,但他是一个热情、敏锐并且具有独创精神的文 学批评家。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透彻地描写事 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 用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纯粹的学术研 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 动的文艺观。
第二节 莱 辛
三、市民剧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启蒙主义文论
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含义:17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 运动。“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则 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口号:“勇于使用你的理性”
特点: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 乐观的态度,崇尚科学,强调自由和人权。
悲剧的净化效果问题:莱辛依据他对亚里士多德《诗学 》的理解,指责高乃依曲解了亚里士多德。莱辛认为, 道德存在于激情的两个极端之间,中和适度才是净化之 道。
第二节 莱 辛
评价: 莱辛的文艺理论以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
动的帷幕。
第三节 赫尔德
一、人物:
赫尔德(1744—1803),德国启蒙主义批评家,狂飙突进 运动的先驱和精神领袖。赫尔德的著作主要包括《论德 国现代文学片断》《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莎 士比亚》《论莪相和古代民间的诗歌》《关于人类发展 的另一种历史哲学》《希伯来诗的精神》《民歌》《散 论集》和未完成的《人类历史哲学大纲》等。

西方文学十五讲

西方文学十五讲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一讲: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兴起——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骑士史诗——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闪电——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奇观——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在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当埃及的金字塔也已经在尼罗河畔熠熠闪光的时候。

历史发展到了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就像天空突然升起彩虹一样,古希腊的文明崛了。

到了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同大河文明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已经并驾齐驱。

在这一时段,地球上完全没有关联的地区,相继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哲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大体相当的时间内,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

旧约》。

三位伟人和一部经书,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生长出来,一同撑起了古代世界的精神大厦。

文艺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导。

在上述四种文明成形之前,人类在各地的祖先大都早已有了自己的神话、艺术或诗歌。

而希腊的神话尤其表现一种雄大活泼的绚丽色彩。

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这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

人类的文明尚未筑起羞耻之墙。

几乎所有的神祗都是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要造爱就造爱,一切都是那么率真,七情六欲袒露无遗。

对情欲的追求犹如飞蛾扑火,明知灭亡仍执意向前。

这就是希腊神话中洋溢着的悲喜剧精神。

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规范的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就文学而言,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早熟的儿童和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希腊是下正常的儿童,而中国像是早熟的儿童。

伦理文化的过早成熟,使孩子穿上了长袍马褂。

中国的神话不如希腊神话那样富于哲理和诗意。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A.关于
的理论
严肃剧的性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极端剧种,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总 是在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剧种。” “只要题材重要,诗人格调严肃认真,剧情发展复杂曲折,那么即使没有使人发 噱的笑料和令人战栗的危险,也一定有引起兴趣的东西。而且,据我看来,由 于这些行动是生活中最普遍的行动,以这些行动为对象的剧种应该是最有益、 最具普遍性的剧种。我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戏剧。” “严肃剧”——“正剧”,它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也称为“市 民剧”。【使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 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视戏剧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戏剧可以起到法律起不 到的作用。
莱辛
A. 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面临“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问题”? 批判的焦点是德国文学要师法法国古典主义,还是要学习文艺复兴的大 师莎士比亚? “这些英国戏剧没有法国戏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规律”,“没有这些规律也 能达到悲剧的效果”。】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其次,提出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得出画的最 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由此解释了雕塑拉奥孔为什么是“轻微的叹息”,而非是“哀号”。
再次,提出了术的时空辩证观:
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 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因此而混淆。由此出发,对于艺术 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文学作品: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 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法】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西方文论第八章新古典和启蒙

西方文论第八章新古典和启蒙

第四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1.狄德罗提出“严肃的喜剧”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其一,打破传统,建立严肃喜剧。 其二,强调戏剧的社会道德教育作用。 他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感 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 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 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得多。” 其三,追求自然逼真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四,主张处境决定性格,这便是狄德罗十分著名的“情境说”。 2.狄德罗反对新古典主义,激起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也反对请规戒律,呼唤天才。其二,重视想象。其三,赞扬壮大、 野蛮、粗犷的气魄,直接肯定了文艺的浪漫主义精神。 3.狄德罗倡导真、善、美的统一。 其一,强调整体的美与真。其二,主张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其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4.狄德罗还反对教训人的作家和批评家。
第四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三、狄德罗的文论 德尼· 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美 学家、作家、评论家,法国启蒙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主要文论著作 有《论戏剧艺术》(1758)(又译为《论戏剧体诗》)、《绘画论》(1756)等。 他的论著广博深刻,是法国启蒙主义文论之集大成者。 狄德罗提倡严肃的喜剧,即市民戏剧。在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瓜里 尼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狄德罗进一步顺应资产阶级市民彻底打 破到建贵族统治的需要,提出了建立“严肃的喜剧”的主张。这一主张 得到戏剧家博马舍的响应,提出建立一种介于英雄悲剧和轻松喜剧之间 的新型戏剧,称为“严肃戏剧”,也叫“正剧”,再加上德国戏剧家莱 辛等人的努力,在欧洲形成了近代话剧的祖宗——“正剧”或称市民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法国哲理小说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 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 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 人》、卢梭《爱弥尔》。
卢梭的“返回自然”、表现自我与崇尚感情。 《新爱洛伊斯》《忏悔录》
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1、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背景:相持的时代 2、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 是华丽、夸张、繁复
第五讲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到 启蒙主义文学
圣卡罗教堂
巴洛克是人文主义与宗教意识之间的斗争所带 来的忧郁、沮丧、悲观等等情绪的表现。 巴洛克文学在艺术上,采用极端混乱、支离破 碎的形式,表现夸张的忧郁;又用大量的辞藻、 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诗人马利诺, 长诗《阿都尼》。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代表是诗人贡戈拉,长诗《 孤独》。 西班牙的戏剧家卡尔德隆代表作《人生如梦》。
3、《浮士德》的主题 <1>、诗剧的主旨,是探讨人性的善恶。 <2>、展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3>、表现了“浮士德精神”。 一般而言,自强不息、永不满足、上下求索、追 求理想,应当是“浮士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4>、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怎样在谋取自我幸福的同时不 出卖自我的灵魂,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 接受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 即怎样解t;1>、启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复兴 早期代表:高特舍特 <2>、莱辛: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崛起 “市民剧”:打破悲剧和喜剧间的界限,要表 现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人物和生活。 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
<3>、“狂飙突进”运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 国规模的文学运动 代表作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 葛兹·封·贝利欣根》,席勒的《强盗》和《阴 谋与爱情》以及克林格的《狂飙突进》。
3、古典主义思潮与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兴起的原因 <1>、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兴起一种崇尚古代希 腊罗马的风气。 <2>、文艺复兴后期的混乱。 <3>、文艺复兴的科学研究精神创造了一批知识 巨人。 <4>、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
所谓“三一律”,指的是一个剧本只写单一的 故事情节,剧中的戏剧行动应发生在同一个地 点和一天24小时之内。
5、法国十七世纪文学 <1>、路易十四时代——古典主义思潮产生的基 础 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亲政的几十年间,法国专 制君主制达到极盛时期。路易十四被称为“太 阳王”,“朕即国家”。 在世纪之初,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 是笛卡尔的唯理论,一种是伽桑狄的感觉论。
<2>、古典主义悲剧奠基人:高乃依——《熙德 》 <3>、古典主义悲剧的顶峰:拉辛——《安德洛 玛克》
《天上序幕》 学者生涯——一个人的世界——知识悲剧——理 性的局限 爱情生活——二个人的世界——爱情悲剧——文艺 复兴的问题 政治生活——官场世界——政治悲剧——古典主义 开明君主的问题 追求古典美——美的精神世界——艺术悲剧——希 腊罗马的空想性 改造大自然——群体世界——事业悲剧——启蒙思 想的实践理性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A、为了服务宫廷,就必须迎合贵族的趣味,而 忽视了人民的喜好。 B、因为戏剧过于集中精炼,往往使人物概念化, 缺乏个性。 C、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说成永恒的法则,这就 不能不称为限制作家创作的清规戒律。 “戴着镣铐跳舞”
4、英国十七世纪文学 <1>、清教徒革命与王朝复辟 清教与国教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 封建王朝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而被成 为清教徒革命。 <2>清教徒文学: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班扬:小说《天路历程》 革命诗人弥尔顿 :《失乐园》、《复乐园》和 《力士参孙》
4、英国启蒙文学 <1>、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笛福 <2>、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
<3>哥特式小说与浪漫主义文学先驱 哥特式小说是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一种小说 类型和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先驱: 布莱克与彭斯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摊开你的手掌 永恒在这一刻收藏
5、法国启蒙文学 <1>、启蒙时代与“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全名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 术、技艺详解辞典》,由狄德罗和科学家达朗 贝担任主编,其内容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哲 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习俗等 ,几乎囊括当时全部知识领域。 《百科全书》撰稿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后来成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名词。
2、《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 <1>、是出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体 现者。 <2>、是人类向善意识、追求意识的体现者 <3>、是抽象的善与恶的 矛盾统一体的体现者。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靡非斯特的形 象特征) 剧中的魔鬼靡非斯特的主导精神是恶。 <1>、梅菲斯特的形象与浮士德是相反相成, 互为依存的。 <2>、恶在历史上有自己的必然性,并且对历 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恶并不等于“坏”。歌德说,梅菲斯特是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是“广阔人生经验 的生动的结果。”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深入。
启蒙文学是18世纪的文学主潮。 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民主性。 <3>、创新性。 <4>、现实性。 3、感伤主义、古典主义、罗可可文学 感伤主义正是中下层民众这种情绪的反映。 诗人格雷的《墓园挽歌》 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
罗可可艺术:纤巧、玲珑、雅致 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
2、主题思想 <1>讽刺的矛头首先指向教会。 <2>对上流社会的讽刺。 <3>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本性的讽刺。 <4>对英明君主的歌颂与肯定。 3、艺术特色 <1>、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2>、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民主倾向。 <3>、运用了“间接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伪君子 的形象。 <4>、人物性格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
①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②崇 尚“天才”,认为“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充分 发展的完美人的形象。③返回“自然”,意味着 政治上反对封建诸侯的专制主义,艺术上反对模 仿法国宫廷风格,提倡德国民族风格,提倡民间 文学。④狂飙突进更强调感情。
第二节 莫里哀(Moliere) 一、生平与创作 第一部作品《可笑的女才子》 五幕散文体喜剧《吝啬鬼》 ——资产阶级爱财如命的本性 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伪君子》 1、作品介绍
高乃依
拉辛
二、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1、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的社会转型时期。 “光荣革命”与牛顿 2、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封建势力同包括一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矛 盾日益尖锐化。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 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成为欧洲 各国的时代主题。
4、《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1>、以主人公的精神发展作为作品的情节线索 <2>、突出地采用了矛盾对比的方式塑造人物, 展开情节。 <3>、广泛采用了象征手法。 <4>、作品同时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 <5>、作品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
第三节 歌德 他的《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 莎士比亚的戏剧齐名,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 四座里程碑。
一、生平与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了“狂飙突 进”运动的最高成就。 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 会觉醒了的年轻一代,他们发 出了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 来的呼声。
二、《浮士德》 1、内容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