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二、课程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健康详细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情绪管理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认识情绪的表达方式,学会自我调节。

3.自我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点和不足,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人际关系讲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

5.压力管理介绍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6.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等方面。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精心选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要求。

2.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3.其他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知识资源。

七、考核办法1.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课程总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是心理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理论,提升自己的咨询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二、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咨询过程中的关键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心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咨询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4. 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咨询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内容1.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心理咨询案例,包括个人咨询、家庭咨询和团体咨询。

2. 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详细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咨询对象的背景、问题和需求,以及咨询师的角色和责任。

3. 理论应用:将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如人格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

4. 咨询技巧:教授学生基本的咨询技巧,如倾听、提问、反馈等,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

5.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为咨询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技巧。

2. 案例分析:学生在课后独立或小组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咨询师或咨询对象,通过模拟咨询过程,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倾听能力。

4. 实践经验分享: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咨询师来分享自己的案例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咨询知识。

五、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1. 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培养判断力:学生需要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心理学的整体认识,并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 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和分支学科;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3. 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4.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导论: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学科;2. 研究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3. 感知与知觉:感知过程、视听感知、注意力和意识;4. 研究与记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过程;5. 思维与智力:问题解决、概念形成、推理和判断;6. 情绪与动机:情绪的概念、产生机制和调节方式;7. 人格与社会心理:人格特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8. 心理障碍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9.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

四.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和实例进行解读;2.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3. 实验和实践:组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心理学知识;4. 小组活动:设立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 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3. 项目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组项目报告,展示相关心理学实践应用。

六. 参考教材1. 《心理学导论》(作者:David G. Myers,译者:李筱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 《心理学》(作者:Ciccarelli & White,译者:陈宝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上是《心理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要点,希望能带给学生们对心理学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23(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school(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选修(四)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本门课程就此讲述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为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方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六)教学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及治疗;以及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查科目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发展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阶段教学时数:10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二、两种发展理论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考核要求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掌握)二、两种发展理论(掌握)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领会)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掌握)第二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教学要点:神经症;精神症及一些身心疾病。

教学时数:16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症一、神经衰弱二、焦虑症三、恐怖症四、强迫症五、疑病症第二节严重的精神疾病一、精神分裂症二、躁狂抑郁症三、反应性精神病第三节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分类三、青少年常见的身心疾病1‘心脏神经症2、神经性心绞痛3.神经性呕吐4.神经性厌食5.偏头痛6.过度换气综合症第四节适应不良综合症一、学习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学校恐怖综合症2.考试综合症3.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二、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青年适应不良综合症2.溺爱综合症三、现代生活方式适应不良1、电视迷综合症2、自动化心理压迫综合症考核要求:第三篇客观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学要点:家长及老师在教育中小学生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掌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的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理解心理学的任务,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的实质1.掌握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掌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了解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3.理解劳动中人类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掌握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动物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第三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心理过程1社会错觉的内容;23注意的概念、类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二节思维与想像第三节记忆与注意情感、意志心理过程1绪、情感的作用;23第一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二节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1与发展;2实践意义;3的形成与发展;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重点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第一节个性概述第二节气质第三节性格第四节能力个性倾向性1234567掌握改变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节需要、需要的作用第二节动机第三节态度与价值观群体心理12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3人际交往的因素、影响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沟通网络,明确人际交往的作用;4确人际关系基本的倾向分析。

第一节群体的类型和结构第二节群体动力第三节人际交往交往的作用第四节人际关系领导心理1x理论与y理论,重点掌握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23观点及其代表人物,重点掌握管理方格理论和管理系统理论,重点掌握领导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费德勒模式。

第一节人性假设X、Y理论雪恩的四种人性的假设第二节领导概述第三节领导理论组织心理与行为12织设计的作用,明确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3组织开发的含义、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述、什么是组织第二节组织结构第三节组织变革与开发激励1明确激励的作用,理解激励的基本模式;2ERG论;34方式;56应,掌握如何预防挫折和正确对待受挫折的人。

心理学 教学大纲

心理学 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

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了解人类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心理学教学应该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并了解它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解释。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教学应该涵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心理学实验,并了解如何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教学应该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等。

学生将了解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授课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授课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观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咨询师教学大纲

心理咨询师教学大纲

心理咨询师教学大纲引言心理咨询师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和指导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计划。

本大纲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以确保心理咨询师在职业实践中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素养。

本文将围绕心理咨询师教学大纲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论述,包括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与考核等方面。

一、核心课程1.心理学基础课程a.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b.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的发展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行为和情感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c.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人的思维机制和认知能力,为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提供基础知识。

2.咨询理论与技术课程a.咨询理论:介绍不同的咨询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帮助学生建立咨询框架和方法论。

b.咨询技术:培训学生掌握各种咨询技术和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非语言交流技巧等,以提高咨询师的专业水平。

3.心理咨询伦理与职业规范a.伦理道德:教授学生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的能力。

b.法律法规:介绍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咨询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法律和规定。

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教学的基础,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进展,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和理解咨询师角色。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咨询师面临的挑战,并学习如何制定合适的咨询方案。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咨询场景,让学生实践和演练各种咨询技巧和方法。

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估与考核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以及对同学讨论提供建设性意见等。

2.个人项目学生需要完成个人项目,如写作业、独立研究和报告,以展现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08
(二)课程英文名称:Counseling Psychology
(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即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课程属专业教育课。

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形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必须以心理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作为基础,同时与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有着交叉联系。

(五)教学目的:
了解心理咨询员的基本职责,养成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学会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一般概述、心理咨询的历史简介、心理咨询员的职业素养、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等章节。

通过教学和课堂互动训练,使学生掌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 54学时
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八)教学方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谈话与练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试类型:开卷或闭卷考试。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互动练习,课堂口头练习成绩与书面作业成绩一起记入平时成绩。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咨询心理学绪论
教学要点: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认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联,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及类型,掌握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含义与性质
一、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心理咨询的性质与作用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
二、心理咨询的类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原则
考核要求:
1.1心理咨询的综合定义(识记)
1.2心理咨询的性质(领会)
1.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区别(识记)
1.4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联系与区别(领会)
2.1心理咨询的内容(识记)
2.2心理咨询的类型(识记)
3.心理咨询的原则(领会)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作用机制
教学要点:了解心理咨询室建立的硬件及软件要求,了解心理咨询时间的约定及收费情况,掌握心理咨询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及每个环节所要做的基本工作,讨论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过程
一、心理咨询的准备
二、心理咨询的基本阶段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
一、作用机制概述
二、心理咨询共同作用因素的探讨
考核要求:
1.1心理咨询室建立的房屋、设备、软件及人员的准备(领会)
1.2。

1心理咨询五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识记)
2.2。

2咨询过程中的记录方法(应用)
3.1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领会)
2.2咨询起作用的共同因素(领会)
第三章:心理咨询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点:
了解心理咨询的起源,心理咨询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起源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发展
考核要求:
1.心理咨询的起源及相关事件(领会)
2.心理咨询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领会)
第四章:心理咨询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点:
掌握心理咨询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牢记心理咨询者的职业道德,获得合格的心理咨询者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咨询者正确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态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者的知识与技能
一、国外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二、我国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第二节: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心理咨询者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心理学家的见解
二、心理咨询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枯竭及心理保健
第四节:心理咨询者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态度
一、咨询者的思维方式
二、咨询者的工作态度
考核要求:
1.1国外对心理咨询者的要求(领会)
1.2我国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识记)
2.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识记)
3.1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咨询者的素质要求(领会)
3.2心理咨询者的心理素质(识记)
3.3心理咨询者的枯竭现象及心理保健(应用)
4.1咨询者的思维方式(应用)
4.2咨询者的工作态度(领会)
第五章:心理咨询的关系建立
教学要点:
了解心理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学习建立心理咨询关系的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温暖及真诚等技能。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咨询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一、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意义
二、心理咨询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影响咨询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共情
二、积极关注
三、尊重与温暖
四、真诚
第三节:影响咨询关系的其它因素
一、具体化
二、即刻化
三、对峙
考核要求:
1.1咨询关系建立的意义(领会)
1.2心理咨询关系的特征(识记)
2.1--4共情、积极关注、尊重与温暖、真诚(应用)
3.1—3具体化、即刻化、对峙(应用)
第六章:心理咨询的对象及心理诊断
教学要点:
了解适合于心理咨询的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心理咨询对象的限定、转介,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观察、测量、谈话等心理诊断方法,能对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型、程度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咨询的对象
一、适宜于心理咨询的对象
二、心理咨询对象的限定
三、心理咨询对象的转介
第二节:心理诊断
一、心理诊断的概述
二、心理诊断的任务
三、心理诊断的方法
第三节:心理疾病的原因分析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个人因素
三、社会因素
考核要求:
1.1适宜于心理咨询的对象的特点(识记)
1.2不适合进行心理咨询的人(识记)
1.3何种情况需要转介及如何实施转介(识记)
2.1心理诊断的广义及狭义定义(识记)
2.2心理诊断的三原则及诊断分类(应用)
2.3心理诊断的方法(应用)
3.1—3心理问题产生的三大原因分析(应用)
第七章:心理咨询的目标确立
教学要点:
了解心理咨询目标确立的意义,学习不同心理咨询目标的分类,学会确立有效的咨询目标,主要掌握解决不同心理问题的直接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确立心理咨询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咨询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有效心理咨询目标的特征
考核要求:
1.了解咨询目标的三点意义(领会)
2.心理咨询的五种目标分类(识记)
3.有效咨询目标的六个特征(识记)
第八章:心理咨询的会谈技巧
教学要点:
掌握和练习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言语会谈技巧如询问、鼓励、澄清、情感反应等倾听技巧,学习和领会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解释、指导、自我开放、影响性总结等影响技术,掌握并练习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技能。

教学时数: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谈的概述
一、会谈的含义
二、会谈的类型
三、影响会谈的因素
第二节:会谈中的言语技巧
一、倾听技术
二、指导技术
第三节:会谈中的非语言技巧
一、目光接触
二、表情
三、空间距离及衣着
第四节:会谈中的其它技巧
一、沉默处理
二、多话处理
考核要求:
1.1—3心理咨询会谈的含义、类型及影响因素(领会)
2.1—2倾听技术和指导技术(应用)
3.1—3非语言技巧目光接触、表情、空间距离和衣着(应用)
4.1—2沉默和多话处理(应用)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四号黑体字)
推荐教材:
《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 第一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咨询心理学》张日升著, 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第一版,马建青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陈家麟著, 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学校心理咨询》郑日昌陈永胜著, 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心理门诊》唐晶等编, 第一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岑国桢编著, 第一版,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 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何艳茹主编,第二版,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樊富珉主编, 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游永恒主编, 第一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美]艾伦·E.艾维等著, 第一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师手册》[美]约翰·麦克里奥德著, 第一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