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方言与文化

合集下载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四川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四川方言也不例外。

从文化角度讲,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四川方言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四川方言中,方言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特异性,它是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的一种语文,它反映出汉族迁徙历史及其特殊文化思想。

据记载,四川方言常常会改变一些与汉语不太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些有趣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规律,使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其次,语言也促进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川,方言被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四川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四川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使四川的独特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四川方言也参与到汉语语言体系中,它自身是汉语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政治上,四川方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府会注重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以促进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四川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和保护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语言是一个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文化的重要信息。

方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对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评估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呢?1.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总是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背景。

因此,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广东话就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而广东话里面充满了对广东地域文化的描述和体现,让广东的文化更加生动、可感性。

2.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方言所包含的鲜活地域文化元素和特色,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性。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老家话,既把地方文化体现出来,同时也丰富了小说情节内容与形式。

走出本地化的文学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传递当地的文化特点,也更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广泛的传播。

3.方言、语言和文化对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表现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最直接途径,语言中包含的分类、比较、描述和推理等词汇及其使用方法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例如,有些语言在表达时间的概念时并没有分明的词汇,人们便会以其他方式去描述时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方言更加深入地影响着人们在地方文化中的生存方式、信仰和思维方式,例如,闽南人民习惯把“小事”称为“大事”,这个现象反映了闽南人民注重细节并重视和谐的文化生存方式。

4.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域的方言、语言和文化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例如,上海话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既包括地域文化特色,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

从《语言与文化》看东北方言与东北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所以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和进步。

L.R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

”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方言”,就是流行于某个地区,没有在汉民族共同语中普遍通行的词。

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

同是“玉米”,不同的地区,分别说成“苞米”、“棒子”、“苞谷”;而“肥皂”,也有好几个名字:胰子、洋碱、番视等不同的名字。

我们习惯把方言称之为“土话”,实际上“土话”也就是方言的别称,即某一类方言下面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的方言分支。

一、东北方言的分布情况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

说起东北方言,这几年随着东北话的小品、东北话的电视剧的迅速崛起,一时间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东北话。

但是东北话不等于东北方言。

因为东北方言并不局限于东北三省。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东北方言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内部还分为三个片区,即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

吉沈片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哈阜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松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少部分地区。

可以看出,尽管东北话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北也主要分布东北方言,但东北方言和通常理解的东北境内的所有汉语的东北话并不是一回事。

两者并不完全重合,当然,这也不妨碍东北方言俗称为东北话。

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方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点。

在中国,汉语是主要语言,而各地的方言则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语汉语是中国主要的语言,也是中国唯一被载入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的语言。

汉语以其广泛使用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广东话等,这些语种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是全国范围内最为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因为其被全国使用,所以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语言。

普通话在中国的教育、政府和媒体上被广泛应用。

而广东话则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的主要方言,流行于广东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群。

广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与普通话相互可理解程度并不高。

二、方言中国方言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大特点。

方言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使用的语言变体,主要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而形成。

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使用的方言各不相同。

举例来说,上海话是中国上海地区的方言,属于吴语系,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比于普通话,上海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除上海话外,还有各地的方言如湖南话、四川话、福建话等等。

方言的存在与维护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各地的交流障碍。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和媒体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导致了方言的逐渐消失。

三、语言保护与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多样性的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普通话的推广,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

同时,政府也重视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努力保存和传承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

除了政府的努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设方言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自己地区的语言。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

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例谈方言与文化

例谈方言与文化

例谈方言与文化摘要: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本文以徐州方言为例,简述了徐州方言中存在的一些文化现象。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是各地的人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

我国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各种方言。

《论语》里说,孔子上朝时和平居生活时所说的话就不同(共同语;方言),西汉扬雄著有《方言》。

我国现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闽语,粤语,赣方言,客家话,(晋语)。

北方方言又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四大次方言。

徐州话属于北方话中的徐蚌方言。

北起山东临沂、枣庄一带,南到安徽蚌埠、淮南,西到河南商丘,东到连云港一带。

北方方言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73%。

我国现存方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

一、方言与文化简介方言不仅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一)方言与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如北方人早期多从事游牧生活,方言中就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骑驴看唱本”等说法。

山西方言中关于“羊”的词特别多,如“公羊,绵羊,奶羊”,公羊又有羝羊、羯(jie)羊等。

腊月生的叫“早羔”,春节后生的叫“热羔”,一岁大的叫“羔羊”,五岁的叫“齐口”等,显示了畜牧业的发达(外地不多见)。

南方江海地区水多,方言也有反映。

广州话说“拍拖”(小船靠拢大船叫“拍”,大船拉小船叫“托”),厦门话“过水无痕”,表示时过境迁。

饮食方面,南方称稻谷叫“谷”,北方叫“稻子”;脱了壳,南方叫“米”,北方叫“大米,白米”;煮熟的,南方叫“饭”,北方叫“米饭,干饭”(徐州人的“饭”不限于米饭)。

北方以麦子为主,饼类分得细:玉米、小米面贴锅烙成。

“饼子”(徐州地锅鸡;老鳖靠河沿)杂粮面的叫“饽饽(bo)”,烤熟的发面饼有芝麻的叫“烧饼”,无芝麻的叫“火烧”;油炸的叫“油饼”;还有大家熟知的“煎饼”“烙馍” (玉米别称)(二)方言与丰富多彩的文学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用“魂灵”一词,属于吴方言,又叫“魂灵头,魂灵水,魂灵星”,一般则叫“魂,灵魂”。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是一种地方性的口语,是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

在文化传承中,方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每个地区独有的语言形式,带有地域、历史、民俗等多层次的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不仅是对方言的一种保护和发扬,更是对当地文化和民俗传统的重视和发扬。

第三,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也有着语言交流的作用。

方言在口传心授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方言更容易传授、更接近生活和实用,所以方言在家庭、社区、村落中的口传,对语言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方言也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自然和贴近。

第四,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起到了艺术传承的作用。

许多地方的方言都与音乐、戏曲、故事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当地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它们有时会被融入到相应的艺术作品中,成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助推当地的艺术传承。

最后,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有着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形式,承载着颇具历史意义的信息,包括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等。

通过方言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了解到地方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

这使得方言变得更加珍贵,也让它在保存历史文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方言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语言交流、艺术传承和历史文物的保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发扬方言文化,珍惜方言这种文化瑰宝,传承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方言与文化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系统,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根据语法规则按照语用需要构造而成的复杂的开放性层级系统。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制度文化(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语言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层次。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系统符号,言语作品记录文化,言语系统本身反映文化发展。

文化通过语言巩固保存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开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现代语言学术语中,方言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地域变体,二是社会变体。

一般意义上至语言的地域变体。

方言与语言是特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语言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存在于个别中。

方言是现实的,具体的,是语言的一种具体形式的承载。

普通话也是语言的变体,是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语言变体,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语言,只是它对方言起示范作用。

现代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的分布: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分类的依据是共同性和差异性;语言分区有其复杂性,必然伴随着地理区域的划分,而地理区域又包含了各种历史的、行政的、文化的、族群的复杂因素,因而方言分类不可能是纯粹的语言学分类,只能称为方言分区。

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1896年由穆麟德提出的四大分区为粤语、闽语、吴语、官话;1990年张炳麟的《訄书》将方言分为10区;1922年《中国语言区域分化图》将方言分为5大区:官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

早期的分区均无说明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属于感性认识。

直至1935年,王力在《中国音韵学》中提出了一组语音标准,将方言分作5大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家话。

并对各大音系的语音特征作了描述。

后来的七大方言分区又增加了湘方言和赣方言。

发展到一九八几年时,李荣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又提出十大方言分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晋语、徽语和平语。

现当代对晋语的独立分区有很大的争议。

山西方言的早期研究,早在1910年时,瑞典学者高本汉对山西的七个点(大同、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凤台——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做了调查,并著成《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还在书中的《方音字汇》中列出当时的字音。

对晋语的争论最大,一部分讨论定为晋语包括今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山西除南部外的部分。

山西南部晋城属邯新片,陵川和高平属于上党片。

我出生在陵川,家乡话是最熟悉最亲切也最不可能忘记的。

我在晋城上了四年学,四年的生活已经让我对晋城话了如指掌。

近期去了陕西的西安、咸阳,河南的洛阳和郑州,山西的平遥,现住于太原,对晋语有所了解,最近还去了山西运城。

这邻近的一大片的方言中,语音上各地区还是差别挺大的,词汇上有少数在这其中的大部分使用一样,差别也较大。

比如说‘昨天’这个词,西安、平遥、太原、长治、运城、晋城都说‘夜个’,只是语音的音调上有区别。

说‘额头’用‘奔楼’这个词,西安和晋城都用。

‘利索’用‘麻利’这个词,西安和陵川都用。

‘上午下午’说‘前晌后晌’,晋城、长治、陵川、咸阳都这样说,语音上有区别。

‘后儿’意思是后天,‘大后儿’是大后天,‘老后儿’是大后天的次一天,咸阳、陵川、晋城、长治等都用。

说‘恶心’这词用‘格一’,晋城市、郑州都用。

说‘没有’是‘木牛’,郑州、运城都这样。

这是比较有共性的一面,所用词汇很多都一样,但是语音就有差别了。

西安的方言词语中,有些挺有意思的,如:‘bei雨’是大雨的意思,因为正好去西安的那几天在下雨,所以有听到这些词儿。

‘er 头’指太阳,‘饦饦’指烧饼,‘nian传’是说话的意思,‘麻眼’是麻烦的意思。

‘Chan活’是‘舒服’,‘帮尖儿’是‘还行’,‘乡党’
是‘老乡’的意思。

咸阳的方言词汇中,最标准的一个特别的词是‘课里马擦’,意思是立刻、马上、快点。

还有,‘把’意思是奶奶。

‘胛搁’是指肩膀。

‘尸气不拉’意思是说话又臭又长,同‘尸气派态’。

‘自阿格’是当然。

‘把娃搞个子’就是:把娃哄一下。

‘没麻达’是没问题。

运城的方言里,‘只达’——这里;‘五达’——那里;‘你包雪了’——你别说了;‘显华’——做事爱显摆;‘我滴个先(发音是三声)人哪’——我的小祖宗啊。

晋城的方言中,‘抛锚儿’——说话不诚实、吹牛;‘追汗’——小偷;‘戈矛’——东张西望;‘个顶碗筷’——物体表面不平整;‘瞎咪咕出眼’——眼神不好;‘秃咕噜’——光头;‘地豆’——土豆;‘汃池’——池塘;‘搁不住’——不值得,没必要;‘日怪’——反常;‘挵得慌’——形容很费劲;‘老出’——老鼠;‘浆水菜’——酸菜。

太原方言,最长听到的是‘倒歇’——聊天,‘怪到’——见怪,歇后语中‘狼吃了土地爷,告鬼也不信’等等。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是北方方言,最早的关于共同语的记载是《论语》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继而,是汉扬雄的《方言》一书中“通语”、“凡语”,晋郭璞的《方言注》“北方通语”、“正音”,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天下通语”,明朝张位《问奇集》“官话”,北方话逐渐成为共同语的代表方言。

方言与移民:施莱歇尔提出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谱系树理论。

方言的形成与几次历史上几次大移民有很大关系,西晋永嘉丧乱形成近南京即建康的客赣语;安史之乱形成长江中游洞庭湖的赣语;北宋的靖康之难形成今杭州即临安的客家语。

移民史对地名的影响:16世纪中叶,山西北部、陕西汉族农民开始流迁漠南蒙古西部地区垦荒,长达四个世纪。

“窑、房、营、村”成为所居地的地名。

语言系统演变途径分内部演变和外部混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除自身的演变外,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汉语是这样,外语也是这样。

语法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各民族的语法与民族文化中的思维、观念密切相关。

从一个民族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

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指导下,汉民族思维表现出整体性、辩证性和具象性的特点。

语言不仅是映射了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别,英语中,强调主从关系,最重要的事先说,它可以映射到文化的其他方面,各种文化的形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在绘画的领域中,一直以来,西方人采取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重视空间立体关系,看他们的绘画,呈现的是具象的某一个角度的空间的写实;而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重视物我交融的境界,看中国画,足不出户便可游天下。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演变使得有了越来越全球化的共同语,说话是言语,绘画也是言语,正因为全球化趋势的蔓延,才越来越凸显了个性的价值,方言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一种民
族特色,我们应该不失传统,又与时俱进。

留传下来的方言是一种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是语言的一种具体的形式的承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