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体

合集下载

矿体圈定资源储量估算及生产勘探

矿体圈定资源储量估算及生产勘探

矿体圈定、资源储量估算及生产勘探一、资源储量类型1、资源储量分类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

2、资源储量类型划分(我国现行标准)根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我国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以及地质可靠程度,划分为16种类型;详见表1。

表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3、资源储量分类编码各位数的意义表1中资源储量编码(111-334)各位数的意义如下: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4、我国历史上储量级别与现行标准资源储量类型之间的关系我国在1999年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出台之前,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统称为“储量”。

过去对储量划分为“级别”;不同时期储量级别的划分及代号略有不同。

见表2 。

表2 我国历史上储量类型和储量级别划分表表2中B级储量从工程控制密度来看,相当于表1中探明的各类型资源储量,即B≈(111)、(111b)、(121)、(121b)、(2M11)、(2M21)、(2S11)、(2S21)、(331);C级储量同于C1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控制的各类型资源储量,即C(C1)≈(122)、(122b)、(2M22)、(2S22)、(332);D级储量同于C2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推断的资源量,即D(C2)≈(333);E级储量相当于表1中预测的资源量,即E≈(334)?二、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估算1、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1)工业指标制定程序地勘单位建议→设计单位推荐→矿山企业(业主)认可。

或参照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所拟定的参考指标,由地勘单位直接套用(一般应报业主认可);在地质勘查工作阶段较低时(如预查、普查),采用此法确定。

矿体面积的确定

矿体面积的确定

矿体面积的测定2009-8-11 17:10:57 中国选矿技术网浏览339 次收藏我来说两句矿体面积的测定通常是在矿体的各种综合图纸上,如剖面图、水平投影图、垂直纵投影图、中段地质图等图纸上进行。

测定面积的常用方法有求积仪法、曲线仪法、方格纸法及几何法。

一、求积仪法当矿体的形状不规则,边界线由形态复杂的曲线构成时,一般应用求积仪来测定面积。

应用最广的是带有可变臂杆的定极求积仪(图1)。

图1 求积仪1-计数圆盘;2-读数小轮;3-读数游标;4-手柄;5-手柄支柱;6-制动螺旋;7-制动螺旋;8-航臂游标;9-微动螺旋;10-航臂;11-极臂;12-极座(极点);13-航针;14-极点应用求积仪测定面积时要按下列步骤进行:(一)首先根据所测面积图纸之比例尺,查出相应的“航臂长度”值,并调整航臂长度。

(二)选择极点位置,极点位置应以航针沿图形移动一周的过程中,航臂和极臂之夹角尽量接近90°为宜。

(三)测量图形面积,在航针放在图形边线上而未移动之前,先在计数器上读出一个数字n1,当手执航针绕行一周之后,再读出另一个数字n2,两者之差值:α=n2-n1如果测量面积时极点在图形之外,则计算面积公式:S=c·α (1)式中:S-图形代表的实际面积;α-航针绕行前后读数之差;c-求积仪对所测图形比例尺之刻度值。

如果测量面积时,极点在图形之内,则图形所代表的实际面积,如下式:S=c(α+Q)(2)式中:Q-求积仪的第二常数,求此常数的方法是先将极点固定于图形之外,绕行一周,得出读数n1及n2;再将极点固定于图形之内,绕行一周,得读数n′1及n′2,则Q值按下式计数:Q=(n2-n1)-(n′1-n′2)(3)为使测量面积准确可靠,测定时应注意:(一)手执航针绕面积行进时,手的位置要得当,并力求极点保持不变。

(二)一般图形不是很大时,应尽量把极点放在图形之外,这样计算简便。

(三)每一测定都要测2次以上,并改变极点位置,求其平均值。

矿化体、矿体、矿化带的区别与联系

矿化体、矿体、矿化带的区别与联系

矿化体、矿体、矿化带、矿带的联系与区别我来说一点关于矿化的问题:1、在有色中,一般指≥0.5边界品位2、在贵金属中,一般指≥1/4-1/3的边界品位3、在化探中,多以背景值的2-3倍作为矿化。

1、矿体与矿化体是以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开采厚度来界定的,达到各矿种最低工业利用指标以上的就是矿体,以下的就是矿化体,也有叫暂时不能利用的贫矿或潜在的表外矿。

不同地质工作阶段决定着两者的划分程度,一般“找矿”时两者难分,有时便于分析推测判断笼统称为矿(化)体,“交矿”时两者是可以分开的,矿体之外常是矿化体,矿体是要估算资源量/储量的。

2、规模上“带”要比“体”大,且指的更宏观些。

一般矿带对应是矿区,区别是形态上长宽比的差别,有时不太明确时写成矿带(区)。

一般先发现矿化信息,再确定矿(化)体,最后扩大发现矿(化)带(区),提交评审中心评审后或能开发利用才叫矿床,那时矿床上通常能分清矿体与矿化体,矿带与矿化带。

在一切大致明了的情况下,用工业指标的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作为依据,将介于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之间的称之为低品位矿(表外矿),小于边界品位大于边界品位1/2的称之为矿化,当然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称之为矿体了。

不错,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矿化”是一个量化的概念:边界品位>矿化>边界品位的1/2,这是一般情况;搞成矿预测(就是区带研究),或找矿阶段(如化探),或以地表为主要工作对象时,“矿化”往往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只要看到了一些有用的金属矿物,就说发现了矿化。

如果采集了少量样品,矿化也可以量化,但下限更低,经常是边界品位的1/10。

金矿一般就是如此,这是因为地表矿物很容易淋滤从而导致贫化,如果下限值过高则会漏掉有意义的找矿线索。

矿体、矿化体指独立的地质体;矿带、矿化带指复式地质体,一般是近似相互平行的、密集的似板状含矿地质体。

规模更大的成矿带和矿带不是一个概念。

矿带多指成矿带,是区域地质尺度上的,没有品位数量上的标准,以矿点集中分布为准;矿化带是矿区矿田范围内的,也没有品位上概念,主要用围岩矿化蚀变和控矿构造结合来大致划定本人以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常量金属元素只要见到矿物零星出现,如铜、铅、锌等,就可成为矿化。

矿体圈定原则及连接的有关规定

矿体圈定原则及连接的有关规定

矿体圈定原则及连接的有关规定
褐铁矿体
一、矿体圈定原则及连接
严格按工业指标圈矿,先划分矿岩界线,圈出矿体轮廓,然后按矿石类型和控制程度划分。

矿体的连接按自然曲线连接。

按照原分类。

达到勘查规范的工业指标、不考虑伴生有害组份含量的高低而矿石类型为菱铁矿的。

对于达不到工业指标的低品位矿单独圈出。

二、矿石类型圈定原则及连接
原则上按表所列工业指标圈定。

但为保持矿石类型完整,避免圈出的类型零星和复杂,在圈定划分矿石类型时,保持下列几个基本准则:
1、按指标划分出富矿、贫矿。

2、相邻工程矿石类型相同,可以连接;如类型不同,采用对角线连接;不同赋存层位的矿石类型不连接。

3、夹石的连接首先考虑矿体的自然形态,依照矿体的形态连接。

工程之间夹石厚度及层次相同者,对应连接;当另一工程无夹石时,则采用二分之一尖灭法处理。

四、矿体的外推
1、剖面上有限外推按工程间距的1/2楔形尖灭,无限外推按工程间距的1/2楔形尖灭。

2、走向上有限外推按工程间距的1/2楔形尖灭,无限外推按
网度的1/2楔形尖灭。

3、如矿体被断层切割错开,如不超过控制网度的1/4,则平推至断层边界。

矿体的圈定

矿体的圈定

编辑:探矿者一、矿体外推圈定矿体圈定,可按某矿种在勘查过程中所确定勘查类型的基础上,以规范中规定的工程间距(结合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选冶试验程度等因素)进行控矿工程间圈连矿体。

矿体外推圈定要在可靠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矿体赋存形态、空间产出的地质规律条件下进行。

当矿体赋存有规律条件下,即矿体长度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一定数量控矿工程和数据统计的充分依据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矿体赋存无规律可循时,无限外推一般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值平(板)推为宜。

当有限外推时,对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由于矿体特征复杂,当边缘控矿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矿化时,可做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当边缘工程未见矿时,同无限外推处理,即二分之一尖(楔)推或四分之一平(板)推;上述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中的二分之一尖推和四分之一平推、三分之二尖推和三分之一平推的结果都是等值的,可兹证明。

在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上,常按一定间隔进行取样。

当相邻样品工程有一工程样品达不到工业要求,相邻样品之间各种边界点的确定和界限的圈定方法常用插入法进行;当矿体厚度变化比较规律,有用组分分布比较均匀情况下,可采边界线基点计算用内插法、印格法、图解插入法圈定。

对厚度较薄(达不到可采厚度)、品位较高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体采用米.克/吨值之品位、厚度之综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此时,当矿脉厚度有一定变幅,品位变化不均匀时,矿体(脉)不能进行外推圈定。

而对厚度较稳定、品位相对均匀的较稳定的薄脉型矿体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时,可参照前述矿体外推原则进行。

1、矿体外推圈定的起点问题矿体外推不论是沿矿体走向抑或矿体倾向外推,均应以控制矿体的样品工程为起点进行外推。

在已评审的报告中,已发现几例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工程控制的矿体(块段)边界上;这种外推相当于对矿体的连续外推,是不允许的。

2、关于外推距离问题⑴、当实际控矿工程间距小与规范网度时,矿体外推可以实际工程间距为依据,按前述规定比例确定矿体外推距离,不论是矿体倾向抑或矿体走向。

三维矿体模型建设方案

三维矿体模型建设方案

三维矿体模型建设方案构建三维矿体模型,实现矿井掘进区域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煤层,顶板和底板岩性,厚度、水富集区等的三维可视化。

以三维地质静态模型为基础,不断融入矿企生产过程中的实时、动态、高精度地质信息,实现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规划切割、交互漫游、属性查询等。

1、矿区地质体建模1.1 矿区钻孔三维建模钻孔模型的构建采用钻孔自动建模的方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地层编辑与钻孔标准化后,利用建模工具进行自动建模。

通过选择钻孔数据,利用钻孔基础地理位置、标高等基础信息、钻孔分层信息,设置截面半径、标准分层版本、模型名称、颜色或纹理样式等参数,利用三角化技术,在场景中构建三维钻孔模型。

同时可以利用测井数据进行测井曲线的三维建模。

图钻孔模型和测井曲线1.2 矿区地质体结构建模(1)多源数据耦合层状地质体快速建模对于简单层状地质体,系统将采用“钻孔-剖面/等值线-地层实体”构模的整体建模思路,采用所有地层界面共用的网格模板来构建各个地层面,再根据建模范围和精度(网格间距)要求生成地形网格基础上,从基础数据库中可提取钻孔点位和分层信息叠加等值线数据生成地层面强约束点,从剖面中提取有关地层边界线信息,基于地形网格应用这两类数据进行插值计算构造各地层面模型,最后根据地层之间的叠覆关系等地质信息生成地层实体模型,同时,对于地表模型可添加地形约束,构建出真实地形地貌单元的地质模型。

对建立完的地质模型,可以不断的添加各种约束数据,指定约束数据的影响范围,对地质模型进行反复的重构更新,从而更精确的去表现真实的地质形态。

这种建模方法需在建模范围内整理出一套一致的、宏观上的、具有固定层序的地层划分方案。

采用这一方法一般可通过钻孔数据直接建立三维地层模型,对于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区域,如包含夹层、尖灭、透镜体等特殊地质现象的区域,可通过补充剖面、地层平面分布图(用于确定地层边界和地层面起伏变化情况)和设置参数等方式干预建模。

实际应用时对于特定的建模区域,可能会有数目众多的钻孔,这些钻孔能够提供的信息包括各个钻孔的位置(地理坐标)、钻孔的类型以及地层的分层信息等。

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矿体的圈定一般首先在单项工程内进行,其次再根据单项工程的界线在剖面图上或平面上确定矿体的边界。

联结平面剖面的矿体边界线而得矿体在三度空间的边界线、其确定方法如下:一、零点边界线的确定方法(一)中点法当两个工程中的一个见矿,而另一个未见矿时,这时两个工程中间矿体厚度或有用组份的零点一般都确定在两个工程的中间,作为零点边界的基点。

然后在矿体的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上或剖面图上,将这些工程的中点连线即矿体的零点边界线。

(二)自然尖灭法自然尖灭法主要是根据矿体厚度或有用组份的自然尖灭规律(即趋势变化)由见矿工程向外延伸至逐渐的自然尖灭处,将这些自然尖灭的点,在平面图上联线构成矿体零点边界线。

(三)地质推断法在对矿床、矿体地质特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规律推定矿体边界。

例如根据下列各种情况均可推定矿体的边界线:1、矿体的分布受岩相控制时,可根据岩相变化规律推测矿体的边界。

2、矿体的分布受构造控制时,可根据构造的性质推断矿体的边界。

3、矿体的形成与某种蚀变有关时,可根据蚀变带的特点、规模、去推断矿体边界。

4、当矿体形态十分规律时,可根据形态的变化规律去推测矿体边界。

(四)几何法当不能用地质法推断时,可根据几何法推断矿体的边界:1、在见矿工程以外,无限外推边界时,有时推出勘探工程间距之半,储量降一级。

2、在两个中段之间有限外推边界,则外推中段高度的一半。

3、根据地表矿体出露长度向深部外推时,可推断为三角形或长方形矿体。

4、当矿体用物化探方法勘探,而效果明显时,可根据物化探资料,如磁力曲线、原生晕等推断矿体边界。

二、可采边界线的确定方法当矿体的相邻两个工程(或在沿脉中相邻的两个样品)中,一个工程的矿石品位达到工业品位,另一个则未达到工业要求,这时可采的边界即在两个工程中间,但具体位置不清楚,这时确定具体边界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计算内插法矿体厚度或品位变化比较有规律,这时可采边界的基点用计算内插法确定。

矿体赋存状况分类及相应采矿法

矿体赋存状况分类及相应采矿法

1、矿体赋存分类网上采矿设计手册1)按倾角分类(1)水平和微倾斜矿床,倾角小于5° 0°-3°(2)缓倾斜矿床,倾角为5°-30° 3°-30°(3)倾斜矿床,倾角为30°-55° 30°-50°(4)急倾斜矿床,倾角大于55°大于50°2)按厚度分类(1)极薄矿体:小于0.8米小于0.8米(2)薄矿体:0.8-4米 0.8-5米(3)中厚矿体:4-10米 5-15米(4)厚矿体:10——30米 15-50米(5)极厚矿体:大于30米大于50米2、根据矿体厚度划分的采矿方法1)极薄采矿方法(矿体厚度小于0.8米)(1)留矿采矿法该法适用于倾角大于55°的急倾斜矿体,及围岩稳固到中等稳固,矿体产状较规整,矿石不结块,无不自然现象(2)削壁充填及选别充填采矿法该法适用于矿石品位较高,极薄的贵金属或稀有金属矿床,以及附产其他矿物的矿床。

该法采下损失率低,工作面手选能有效地提高出矿品位、减少提升、运输、选矿费用;废石充填采区,有利地压管理和防止地表陷落,安全上合理,对于稀有、贵重金属极薄矿体,特别是深部开采矿山中,经济上合理,有一定适应性。

缺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工艺及管理较复杂,工作面劳动强度大,采矿成本高,难予实现机械化。

2)薄矿体采矿法(矿体厚度在0.8-4米之间)(1)壁式崩落采矿法该法主要适用于矿体厚度1.1米至3.5米的缓倾斜矿体,大于3.5米厚的矿体,支护困难,一般留0.5米护顶矿石不采,控制采高实际为2.8-3米,另一方式采用锚杆矿柱联合护顶,将壁式法转为房柱法。

(2)房柱采矿法该法主要适用于矿体厚度小于8-10米范围,大于10米的矿体是偶尔采用。

要求矿石及围岩稳固和中等稳固,矿体倾角以缓倾斜矿体为主,倾斜矿体次之。

由于留矿柱损失金属和矿石,所以一般用于低价或贫矿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矿体形状特征
包括整个矿体的形状及细节、轮廓的复杂程 度 和尖灭特征等。 矿体的形状:一般有板状、层状、透镜状、 条状、管状和巢状等。
矿体地质特征研究包括矿体的变异 (变化)性、矿体变化的规律性、 矿产的共生性研究。
(二)矿体变异性(变化性)研究
矿体变异性的概念 又称矿体变化性,是指矿 体地质特征(矿体特性与标志)在矿体的不同空间 部位(或各矿体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及变化特点.
注意:从本矿床的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忌生搬硬套。
(二) 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一般据以下5个方面:
主矿体规模(1.8) 主矿体形态复杂程度(1.2) 构造影响程度(0.6) 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1.2) 主矿体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1.2)

类型系数:
概念:即对每个因素都赋予一定的值,用每个 矿床相对应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来确 定是何种勘探类型。 在影响勘探类型的五个因素中,主矿体的规模 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要大些,约 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有影响,与矿体规模 间有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 他三个因素各占20%。
区域化变量:地质统计学将几乎所有的地质变 量,包括矿体质量标志和形态标志,都看作是 区域化变量,即它们都是以空间坐标为自变量 的随机场的函数。

区域化变量基本研究工具——半变异函数。


所谓半变异函数就是区域化变量增量平方的数学期望 之半。 研究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化特征和变化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的是实验半变异函数,其表达式为:
矿体长度(m) >1 000
延深或宽(m) >500
Pb Zn
大 0.9 Ag >800
>500
>300
Ni
Cu Mo 中 0.6 (0.3~0.6) 300~1 000
>400
300~500
Pb Zn
Ag 300~800
200~500
150~300
Ni
Cu Mo 小 0.3 (0.1~0.3)
200~400



a逐渐的、连续的有规则的变化; b逐渐的、连续的不规则的变化; c跳跃式的、断续的有规则的变化 d跳跃式的、断续的不规则变化。
一般地说,矿体形态标志的变化多属前两类, 而质量标志的变化则常属后两类。
П .Л .卡里斯托夫在研究矿石品位性质时, 提出了品位的方向性变化的概念。他认为,矿石 品位变化虽然有时似乎是不规则的,但往往可以 看到沿矿体某一方向在一定范围内品位数值有总 体升高或总体下降的现象。这种近于波浪式的 “方向性变化”并不是沿整个矿体都存在,有时 它只存在于矿体的某一部分,相反,跳跃式的、 不连续的随机变化却存在于矿体的全部范围内。 赵鹏大(1964)将其称为“局部不相依,但总体相 依”的情况,即相邻两点观测值虽无数值依赖关 系,但在矿体某一定范围或一定方向上,变量数 值具有总体升高或总体降低的趋势。
大多数矿床通常是由在两度空间延长,一个 方向短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形 态的矿体组成。这类矿体在一般情况下,矿 石品位和形态等的变化最大方向是厚度方向。 因此,大多数矿床勘探工程均垂直矿体走向 布置,沿厚度方向穿过矿体。
(四)矿体内元素的共生性特征
在同一矿床内,矿石物质组成通常不是单 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和多种矿物共生或 伴生; 有时也不仅一种元素,而可能是多种元素 均达到工业要求,可以分矿种进行圈定矿 体。 对于该类矿床无疑必须进行综合勘探和综 合评价。


变化幅度是指矿体某标志观测值偏离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变化速度是指矿体某标志相邻观测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快 慢,即变化梯度大小。 变化范围是指从计算矿体某标志的变化幅度特征的观测值的 空间域大小。
在工程间距或工程数量相等时,变化程度越大,勘探 精确度越低。为获得相同精度,则变化程度大的矿体 比变化小的矿体勘探工程间距要小,数量要多。
3.按构造影响程度
分为三种: 小: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 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类型系数0.3; 中: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 形状影响明显。类型系数0.2; 大: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 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类型系 数0.1。
4.按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可根据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大致分为稳定、较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
<300
Pb Zn
<300 Agຫໍສະໝຸດ <200<150Ni
<200
2.按主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划分
一般分为三类: 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 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 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较简单: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 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 复合。 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 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 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往往偏大。
矿化连续性指标 ——含矿系数及不连续性系数


A和B是两个具有不同矿化连续性的矿体:A是连续的,B为不连续的。 含矿系数是表征矿化连续性的指标之一(反映内部结构复杂性)。 如矿体B,矿体总面积为S0,其中工业矿化地段(红色区)的面积为SP。 则面含矿系数为:KPS=SP/S0 按体积计算的矿化系数为:KP=VP/V0 线含矿系数为:KPL=LP/L0。在剖面内所有线的含矿系数平均值可作为 评定该剖面矿化连续性的指标。 不连续性系数是穿透矿体的线段上无矿间断次数i与线含矿系数的比值。 Knp=i/KPL
注意查明矿体最大变化标志和变化程度。
(三)矿体变化的规律性
矿体标志的变化受有关地质因素变化规律的制约。

由于矿体各标志的变化与一定地质因素有关,因此, 它们的变化必然因受有关地质因素变化规律的制约而 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品位变化具方向性特征。

如前面所讲的,矿石品位数值有时在一定范围内,沿 一定方向具有总体上升或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或称 某种周期性变化,因而,显现出品位变化的方向性特 征。
2)矿体产状
狭义的矿体产状由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组成。脉 状、柱状、透镜状等矿体则需测量矿体的侧伏方向及 侧伏角和倾伏角。
广义的矿体产状还包括:
矿体的埋藏情况——地表矿、隐伏矿及埋藏的深度。 矿体与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岩体内、接触带、
围岩中。 矿体与地质构造空间位置关系——如与褶皱和断裂 的空间关系。 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整合型、切穿型、 组合型。
2.关于矿体的几个概念
1)矿体 一般是指矿石和穿插在其中的呈任 何形状的无矿脉石所构成的统一开采对象的 天然堆积体。 工业矿体 是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的,与自然 矿体的界线常常不吻合。主要有: 品位低于边界品位的弱矿化地段未圈入 矿体; 很薄的夹石圈入矿体。
工业矿体与自然矿体示意图
1、矿体中的夹石、由于厚被圈出; 2、矿体内的夹石, 因为比较薄被圈为矿体;3、这部分矿按品位已大于边 界品位,但由于薄未被圈入矿体;4、矿体。
二. 矿床勘探类型划分
(一)矿床勘探类型的概念和划分意义 1.概念 是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 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探工作难 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 而划分的矿床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是在大量探采资料对比基 础上,对已勘探矿床勘探经验的总结。
2.意义
为地质勘探人员勘探新矿床提供借鉴、类比的基础。 类比过程: 根据将要勘探矿床的地质特征 类比确定勘探类型 根据勘探类型确定勘探方法和可能的勘探效果
型的依据,是决定每个具体矿床勘探难易程度、 勘探精确程度和勘探经济效果的基本客观条件。 矿体变异性研究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和控 制矿体变化的地质因素研究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 方面。
1.变化性质
变化性质是指矿体各种标志在空间上的变化是 随机型变化,还是确定型变化;是有规律变化, 还是无规律变化等特征。Д .А .晋可夫曾 将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性质分为四种类型:
第三节
矿体变异与勘探类型
一、矿体地质特征及其变异性研究 (一)矿体地质特征
1. 概念:指矿体本身固有的地质特点、特性和标志; 常概括为矿体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质量特征,简称 矿体地质。 矿体地质以矿体为研究对象,一般包括矿体的形态、 产状、规模、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不同类型、品 级矿石及夹石等在矿体中的分布)等方面特点的变 化情况,以及控制这些变化的地质要素,如构造、 岩性、成矿作用等。
3.控制矿体变化的地质因素(矿床成因)
矿体不同标志具有不同的变化性质,而相同标志 却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 如:


对某些类型矿床,矿体质量标志的变化程度大于形态标 志的变化程度,如金、银、钨、锡、钼、铜、锌、金刚 石、水晶、云母等矿床;而大多数铁、锰、磷、铝等矿 床其矿体形态标志变化程度大于质量标志的变化程度。 对同一标志,内生及变质矿床的变化程度往往大于外生 矿床;而内生矿床中,简单的裂隙充填矿床的变化程度 又低于交代成因的矿床。
由于不同元素在矿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及地质条 件的影响而导致不同元素品位贫富差别和元素、 矿物组合的不同,使在统一的矿体内部呈现出 一幅矿石贫富相间、类型成带或交错、并与夹 石共存的复杂图像,这就是所谓的矿体内部结 构。 查明矿体内部的结构是开采对于勘探工作提出 的一项重要要求和任务。它直接影响勘探与开 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趋势变化或方向性变化是矿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查明趋势特征是我们合理确定工程间距、正确布 置勘探工程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研究不同标志的变化规律性时,除应查明 矿体各标志沿走向、倾斜和厚度的趋势变化外, 尤其应注意查明矿体最大变化标志的最大变化方 向,勘探工程,通常是沿矿体的最大变化方向布 置,这是勘探工程布置的一条重要原则。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