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期末复习高频易错题汇编含解析

合集下载

《易错题》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易错题》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2.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D.提高声音的音调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收看“空中授课”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音色不同B.增大音量提高了声音音调C.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D.授课老师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D.在太空宇航员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6.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7.“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一项功能是将正常录制的音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

已知人发出的声音率范围为60-2500Hz。

应用此功能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响度比正常声音的大B.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传播速度比正常声音的大C.人耳听经“抖音”处理后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D.若以10倍速度快速播放,人耳听到的声音比正常声音要少8.如图,7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高度不同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则可以发出哨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步测试题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 医院里常用B超检查身体情况,关于B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次声波B. 是一种人耳可以听见的超声波C. 其频率应在20000赫兹以下D. 医生利用它可以获取信息【答案】D【解析】AB、B超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不是次声波,故AB错误;C.、B超是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关于C错误;D、医生利用它可以获取信息,从而用来检查身体中的疾病,故D正确。

故选D.点睛:B超是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是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 “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 声音的频率高于人的听觉频率B. 声音的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C. 声音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的频率D. 声音的频率低于人的发声的频率【答案】A【解析】“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

思路分析:“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频率高于人的听觉频率。

试题点评:本试题考查的是超声波的应用。

3.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 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正确B.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正确;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正确;D.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超声波与次声波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人能够区分声音频率范围进行解答.4. 关于超声和次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超声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B. 超声在水中比空气中传得快,传得远C. 次声就是没有传声介质,使人听不见的声音D. 超声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答案】B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超声和次声5. 以下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 大象的“声音”交流B. 站在天坛中的圜丘坛上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C. 监测地震D. 外科医生利用仪器对结石病人进行碎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大象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2)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3)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往往伴有次声波产生.(4)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解:A、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的声音,但是大象却能听见,从而相互交流.此选项不合题意.B、站在天坛中央说话,声音传播出去,遇到周围高大的建筑物又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响亮;人的说话声不属于超声波.此选项不合题意.C、火山喷发、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往往会伴有次声波产生.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此选项合题意.【点评】此题考查了超声波与次声波、回声及声波传递能量的应用,属于一道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6. 如图,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片的说明,正确的是()A. 图片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B. 图片b表明月球上的宇航员能直接交谈C. 图片c所示的隔音墙表明噪声可以在声源处减弱D. 图片d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A. 蝙蝠在空中能利用超声波来“导航”。

(苏科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考点聚焦教材知识祥析拉分典例】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图片版)

(苏科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考点聚焦教材知识祥析拉分典例】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图片版)

(苏科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考点聚焦教材知识详析拉分典例】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图片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本节主要介绍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以及人耳听不到的原因。

教材通过详实的例子和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声音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掌握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教学重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次声波和超声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和超声波的音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声音的特点和人耳听不到的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定义、特点和产生、传播、接收的过程。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和接收,增强直观感受。

4. 讨论:分组讨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次声波:定义、特点、产生、传播、接收。

2. 超声波:定义、特点、产生、传播、接收。

3. 人耳听不到的原因:频率范围之外。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和产生、传播、接收的过程。

2. 举例说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拓展延伸:研究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疗、军事等。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定义、特点和产生、传播、接收的过程,以及人耳听不到的原因。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增强了直观感受,提高了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课后习题重点练习课件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课后习题重点练习课件

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是两者的共 同部分,即10 kHz到20 kHz.(2)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 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则声波 从潜艇A传播到潜艇B的时间为5 s,潜艇B与潜艇A 的距离s1=1 500 m/s×5 s=7 500 m.(3)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在月球上不能用 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 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 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 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
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 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 kHz~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 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 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 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
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
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 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 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 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_1_0______kHz到___2_0____kHz.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但我们看到蝴蝶翅膀 振动,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 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_低__于_____(填“低于”或“高 于”)20 Hz.这种听不到的声波有很强的破坏性,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发生 6.3级地震时,600多千米之外的城市也有不少市民 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就与这种声波有关,我们 将这种声波称为___次_____声波.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40讲第12讲音调和响度的区分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40讲第12讲音调和响度的区分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讲音调和响度的区分音调、响度、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特色,它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来决定,用钢琴、吉他、笛子等不同乐器演奏同首曲子,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来不同的乐器,就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然而“男低音歌唱家放声歌唱,女高音歌唱家轻声伴唱”这样的例子就涉及音调和响度两个不同的因素,那么该如何区分音调和响度呢?一、通过概念从理论上区分音调和响度音调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理论中“高”指的是声音听起来尖锐、清脆;“低”指声音听起来低沉、沉闷。

例如,一般女性说话听起来尖锐,就说她们的音调高,而成年男性说话听起来低沉稳重,就说他们的音调低音调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越快,则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发声体振动越慢,则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响度也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人耳所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表示响度的大小。

例如,轻轻击锣听起来声音较弱,是响度小;使劲敲锣就会震耳欲聋,感到声音很强,是响度大。

响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还与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因为声在传播过程中会扩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如果能够想办法减小声音的分散,就可以使声音响度更大些。

例如,医用听诊器,就是利用塑料软管将声能集中起来,避免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能分散而减小响度的。

例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音色会逐渐改变B.音调会逐渐降低C.响度会逐渐降低D.声音的音色、音调和响度都不会改变解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是固定不变的,但响度却会发生变化声音在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过程中,响度逐渐减小,故应选择C答案:C二、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区分音调和响度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发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被拨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它两次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我们会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短决定了发声的音调,若不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振动时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小不同,拨动钢尺的力度决定了发声的响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专项《声现象课后专项突破及单元综合测》复习精细讲义及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专项《声现象课后专项突破及单元综合测》复习精细讲义及解析

第2讲声现象课后专项突破及单元综合测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C.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利用音色能区分钢琴和笛子发出的声音3.鱼洗是我国古代盥洗用具,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唐代。

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噪声B.“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C.“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音调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调来判断的D.地震、火山喷发都伴有次声波5.2023年央视春晚上演员用洞箫吹奏名曲《百鸟归巢》,演奏者用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其模拟的鸟啼声使现场听众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用洞箫模拟鸟啼声,主要模拟鸟啼声的音调C.现场的听众听到乐曲声是通过笛子传播的D.听众在乐曲声中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6.使用蓝牙耳机播放音乐时,为了保护听力,需要适当调小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频率D.速度7.如图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频率不同B.音色不同C.振幅不同D.振动的快慢不同8.《青藏高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我国青藏地区美丽景色的歌曲。

《易错题》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含答案解析)(2)

《易错题》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含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2.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调B.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这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4.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关于叩诊说法正确的是()A.积水越多,音调越高B.积水越少,音调越高C.积水越多,响度越大D.积水越少,响度越大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D.在太空宇航员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6.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C.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D.水母感受到了阳光光照的变化7.下列对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的情景相符的是A.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B.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是与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原理相同D.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__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 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______(正/反)比.(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解析】(1)通过比较表格中的1和3(或者2和4)可知,,当铝棒长度都为0.71m时,横截面积不同,频率为3500hHz和3530Hz,由于这两个频率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无关的;(2)由图象可知,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反比;(3)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引起水的振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高频易错题汇编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B.成语“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很高C.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解:A、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体的振动频率超出这个范围,人耳就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大,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C、因为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D、噪声监测装置是噪声监测器上可以直接读出噪声大小,它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总结:此类问题要会根据乐音的特征、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发声的物体不一定都在振动解:A、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错误;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故正确;C、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错误;D、一切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会随之停止,故错误;故选:B。

总结: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只要我们能听到声音,一定有物体振动,但并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音调要低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解: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要听到声音,还需要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B正确;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要小;故C错误;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故D错误;故选:B。

总结: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声速的不同、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4.下列有关声音知识,正确的说法是()A.正常人的耳朵听到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Hz之间B.声呐可用来探测海底深度C.“请勿高声喧哗”的“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D.道路旁植树是从“噪声的产生”环节来有效减小噪声的解:A、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Hz~20000Hz之间的,故A错误;B、声呐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的,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它可以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距离,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故B正确;C、“请勿高声喧哗”的“高声”的意思是大声说话,应是响度大,故C错误;D、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总结: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多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点,注意分清易错易混之处。

如:生活中说的高低有时是指大小,即响度;不同的人说话声主要是音色不同。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重传播,故A正确;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超声波也是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要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但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D错误;故选:A。

总结: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速的理解,是一道综合题。

6.“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因为()A.声音响度太小B.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频率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频率D.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解:医用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比人的正常听觉频率范围要高,所以人们听不见,故B正确。

故选:B。

总结: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特点和人的听觉范围,是一道基础题。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振幅有关B.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C.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A、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A错误;B、地震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人们可以用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故C正确;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总结: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8.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波能传递能量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解:A、超声波能够在空气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电子牙刷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该选项说法正确;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频率太高,即音调太高,其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总结:此题结合超声波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知道超声波具有能量。

9.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

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

风暴产生的次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解:风暴产生的次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故其频率太低,不在人耳朵的听觉范围内,故D正确。

故选:D。

总结:超声和次声人们都听不到,但是生活中确实存在。

10.超声手术刀是通过从不同角度向病变组织发射多束超声波,从而实现准确“烧死”病变细胞。

手术过程中,与医生、护士之间的说话声相比,超声波具有的特点是()A.振动频率高,方向性好,能量集中B.振动频率高,方向性差,能量分散C.振动频率低,方向性好,能量集中D.振动频率低,方向性差,能量分散解:超声波具有振动频率高、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集中破碎能力强等特点,故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的特点以及应用的了解,属声学基础知识。

二.填空题(共5小题)11.某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一分钟内振动了3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5Hz,人类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

解:(1)昆虫的翅膀在1分钟内振动了300次,1min=60s,它振动的频率f==5Hz(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5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5;不能。

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12.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有些动物能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导航以及寻找食物。

例如,有的训狗人常吹一种哨子,发出频率在20000Hz 以上的超声波,人虽听不见,但狗却向训狗人跑来。

海豚都是利用超声波相互交流信息、领航和寻觅食物的。

大象睡觉醒来时,会用脚踏击地面,从而产生频率在20Hz以下的次声波。

这种声波传得很远,可以被其他的大象听到。

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有些动物能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导航以及寻找食物。

例如,有的训狗人常吹一种哨子,发出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超声波,人虽听不见,但狗却向训狗人跑来。

海豚都是利用超声波相互交流信息、领航和寻觅食物的。

大象睡觉醒来时,会用脚踏击地面,从而产生频率在20Hz以下的次声波。

这种声波传得很远,可以被其他的大象听到。

故答案为:20Hz~20000Hz;20000;20Hz。

总结:此题考查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属于识记的内容。

1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60次,它振动的频率是12Hz,人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解:(1)昆虫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6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12Hz;(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2Hz不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人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12;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了频率的计算以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4.“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

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1500m。

解:(1)“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

(2)超声波从水面传递到海底的时间t=×2s=1s,由v=得海水的深度:s=vt=1500m/s×1s=1500m。

故答案为:超声;1500。

总结:知道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利用速度的公式解答实际问题,属于基础题目。

15.宝岛台湾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面,在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板块运动相互挤压造成其地形时常变化,地震时有发生。

我们可以利用次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解: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时发出人类所感知不到的次声波,我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故答案为:次声波。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

三.解答题(共5小题)16.人们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现飞行中的蝴蝶,这是为什么?结合下列图表所给的信息简要回答问题。

人和一些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频率f/Hz动物频率f/Hz人或动物蝴蝶5~6狗452~1800人85~1100苍蝇300~500人和一些动物“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频率f/Hz动物频率f/Hz人或动物猫60~65000狗15~50000人20~20000海豚150~150000答: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由表中数据可知,苍蝇飞行时的每秒振翅频率300~5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每秒振翅频率5~6Hz,低于20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们能发觉苍蝇的飞行,而不能发觉蝴蝶的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