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重型汽车双桥转向系统优化 开题报告 (2)

重型卡车离合器操纵机构优化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一)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的重要部件。
汽车从启动到行驶的整个过程中,离合器它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问能逐渐接合.从而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替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换档和减少换档时的冲击: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能起分离作川,防止变速器等传动系统过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离合器类似开关.接合或断离动力传递作用,因此.任何形式的汽车都有离合装置,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传动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传动系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的离合器总成,担负着传力、减震和防止系统过载等重要作用。
伴随着自动变速器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离合器技术的完善,离合器产品不论是性能结构方面还是生产制造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1年,法国人制成了摩擦片式离合器,此后浸在油中工作的湿式多片离合器逐渐取代了锥形离合器,但多片湿式摩擦离合器的片与片之间容易被油粘住,致使离合器分离不彻底,造成换档困难,所以它又逐渐被干式多片离合器取代。
多片干式离合器的住要优点是由于接触面多,故接合平顺柔和,保证了汽车的平稳起步;但因片数多,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大,还是感到换档不够容易。
另外,中间压盘的通风散热不良,容易引起过热,加快了离合器的磨损,甚至烧伤和碎裂,如果调整不当还可能引起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随2.研究意义: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离合器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改进,一适应新的使用条件。
从国外的发展动向来看,近年来车辆在性能上向高速发展,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不断提高,载货汽车趋于大型化,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此外,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功率的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离合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合器的使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从提高离合器性能的角度出发,传统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结构正逐步地向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发展,传统的操纵形式正向自动操纵形式发展。
重型汽车双桥转向系统优化 开题报告 (2)

重型卡车离合器操纵机构优化设计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一)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的重要部件。
汽车从启动到行驶的整个过程中,离合器它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问能逐渐接合.从而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替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换档和减少换档时的冲击: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能起分离作川,防止变速器等传动系统过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离合器类似开关.接合或断离动力传递作用,因此.任何形式的汽车都有离合装置,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传动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传动系重要组成部件之一的离合器总成,担负着传力、减震和防止系统过载等重要作用。
伴随着自动变速器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离合器技术的完善,离合器产品不论是性能结构方面还是生产制造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1年,法国人制成了摩擦片式离合器,此后浸在油中工作的湿式多片离合器逐渐取代了锥形离合器,但多片湿式摩擦离合器的片与片之间容易被油粘住,致使离合器分离不彻底,造成换档困难,所以它又逐渐被干式多片离合器取代。
多片干式离合器的住要优点是由于接触面多,故接合平顺柔和,保证了汽车的平稳起步;但因片数多,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大,还是感到换档不够容易。
另外,中间压盘的通风散热不良,容易引起过热,加快了离合器的磨损,甚至烧伤和碎裂,如果调整不当还可能引起离合器分离不彻底。
随2.研究意义: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离合器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改进,一适应新的使用条件。
从国外的发展动向来看,近年来车辆在性能上向高速发展,发动机的功率和转速不断提高,载货汽车趋于大型化,国内也有类似情况。
此外,随着汽车发动机转速功率的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离合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合器的使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从提高离合器性能的角度出发,传统推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的结构正逐步地向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发展,传统的操纵形式正向自动操纵形式发展。
汽车转向系统开题报告

汽车转向系统开题报告汽车转向系统开题报告一、引言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驾驶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转向系统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对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现有技术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二、发展历程1. 传统机械转向系统最早期的汽车转向系统采用的是机械传动方式,通过转向轴和转向杆将驾驶员的转向动作传递给前轮。
这种机械转向系统简单可靠,但操控性和灵活性有限,对驾驶员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
2.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为了改善操控性和降低驾驶员的操作力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通过液压泵和液压缸提供辅助力,使得驾驶员可以更轻松地操纵转向。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大大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和操控性,成为了主流的转向系统。
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逐渐取代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机和传感器实现转向辅助,不仅能够根据驾驶环境和车速自动调整助力大小,还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转向控制。
相比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更加节能环保,并且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现有技术1. 可变助力转向系统可变助力转向系统是一种根据驾驶环境和驾驶员需求自动调整助力大小的技术。
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驾驶环境的变化,如车速、转向角度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助力的大小,使得驾驶员可以更加轻松地操纵转向。
可变助力转向系统能够提供不同的驾驶模式,满足驾驶员在不同路况下的需求。
2. 主动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是一种能够主动参与转向过程的技术。
该系统通过电机和传感器实现对转向角度的主动控制,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指令或者驾驶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转向角度。
主动转向系统能够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减少驾驶员的操作负担,是未来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未来趋势1. 自动驾驶转向系统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转向系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说明书.doc

目录前言 (1)1 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2)1.1 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2)1.1.1 轴距L (2)1.1.2 前轮距B1和后轮距B2 (3)1.1.3 外廓尺寸 (4)1.1.4 前悬LF和后悬LR (4)1.2 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5)1.2.1 整车整备质量m0 (5)1.2.2 汽车的载客量和装载质量 (6)1.2.3 质量系数 (6)1.2.4 汽车总质量 (7)1.2.5 轴荷分配 (7)2 转向系的概述及主要性能参数 (9)2.1 转向系的概述 (9)2.1.1 转向操纵机构 (9)2.1.2 转向传动机构 (10)2.1.3 转向器 (10)2.1.4 转角及最小转弯半径 (11)2.1.5 对转向系的要求 (13)2.2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13)2.2.1 转向系的效率 (13)2.2.2 转向器的正效率η+ (14)2.2.3 转向器的逆效率η- (15)2.2.4 角传动比 (15)2.2.5 力传动比 (16)2.2.6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t (17)2.2.7 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17)3 转向器机械部分的设计与计算 (19)3.1 转向器的结构形式选择 (19)3.2 转向系计算载荷的确定 (20)3.3循环球式转向器设计与计算 (20)3.4 循环球式转向器零件强度计算 (22)4 动力转向系的设计计算 (23)4.1 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 (23)4.2 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的选择 (23)4.2.1 动力转向形式与结构方案 (23)4.2.2 传能介质的选择 (24)4.2.3 液压转向加力装置的选择 (25)4.2.4 液压转向加力装置转向控制阀的选择 (26)4.3 动力缸的设计计算 (27)4.3.1 刚径尺寸Dc的计算 (27)4.3.2 活塞行程s的计算 (29)4.3.3 动力缸缸筒壁厚t的计算 (30)4.4 分配阀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30)4.4.1 预开隙e (30)14.4.2 滑阀总移动量e (31)4.4.3 局部压力降p∆ (31)4.4.4 油液流速的允许值[v] (32)4.4.5 滑阀直径d (32)4.4.6 滑阀在中间位置时的油液流速v (32)4.4.7 分配阀的泄漏量Q∆ (33)4.5 回位弹簧的预紧力和反作用阀直径的确定 (33)4.6 油泵排量与油罐容积的确定 (34)4.7 液压动力转向的工作特性 (35)5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37)5.1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38)5.2 转向操纵机构的防伤安全措施 (39)6 经济技术路线分析 (42)7 结论 (43)致谢 (44)参考文献 (45)前言100多年前,汽车刚刚诞生后不久,其转向操作是模仿马车和自行车的转向方式,用一个操纵杆或手柄来使前轮偏转实现转向的。
液压转向系统开题报告

液压转向系统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汽车的工作过程中,液压转向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液压转向系统是汽车发动机转动驱动液压泵提供液压能量,以驱动转向行星齿轮减速器、水平销、工作油缸等完成汽车转向而达到转向机构。
液压转向系统不仅能够提高车辆对道路的灵敏度和动态性能,还能够减小驾驶员手动转向的力度,极大的提高驾驶的自主性和舒适性。
本文将就液压转向系统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探寻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性能指标等问题。
从而为今后汽车转向控制逐步实现自主化、智能化、人性化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现有液压转向系统的结构,探究系统的组成,以及组件之间的工作原理。
2.研究液压转向系统的优缺点、性能指标,分析其在汽车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液压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探究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4.探究液压转向系统与其他转向系统(如电动转向系统)的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5.提出液压转向系统未来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1. 液压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液压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汽车制造业中的地位。
探究其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势,分析其优越的性能特点,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2. 液压转向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液压转向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个组件之间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
探究液压转向系统原理、设计附加阀和清洗工作等方面的重要性,为评估和检验转向系统的定界偏差、主动特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来源和科学支持。
3. 液压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液压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输出动量、响应速度、目标特性、稳定性、消良性和噪声等。
探究转向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其与油压操纵系统等其他传统转向系统的差异。
4. 液压转向系统的应用前景对汽车行业对转向系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论证,为液压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
液压式四轮转向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为了提高汽车的操作灵活性,降低驾驶员的重复操作而引起的疲劳,增强车辆在坏路面上的适应 能力,近几年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四轮转向技术。从英国利兰公司 1934 年开始生产四轴载货汽车算 起,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历史。然而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却由于法规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一直不允许使用四轴车,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原联邦德国和美国。因此也就限制了四轴汽车的 发展。但是由于四轴汽车比三轴和两轴汽车装载质量大,有利于改善交通拥挤状况,1985 年原联邦 德国巴特勒研究所建议将四轴汽车作为改善交通流量的载货汽车,1989 年本茨公司生产了 1320 辆四 轴汽车,具有 90 年代先进水平。四轴汽车的转向灵活性差,于是有了双前轴转向汽车。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微电脑在汽车上应用日趋成熟,使汽车开始进入智能化阶段。1985 年日产汽车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套用于轿车的四轮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液压工作式),并把它命名为 “高性能主动悬挂”。同时本系统增加了滞后控制,即让后轮转向时间比前轮稍微延迟一些。这种控 制方法的应用避免了后轮和前轮在同一时间内做同相位转向时后轮防碍车身旋转的情况,消除了转弯 开始时汽车偏摆的滞后,得到自然的转向反应性。“高性能主动悬挂”是四轮转向系统控制方法的一 次突破。新的控制理论不断地与四轮转向技术相结合,例如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最优控制,神经 网络控制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控制,使得四轮转向技术设计理念模块化,智能化。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系部 职称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 院
副教授
从事 专业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 是否外聘 □是■否
题目名称
液压式四轮转向系统设计
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现状 所谓四轮转向是指后轮也和前轮一样具有一定的转向功能,不仅可以与前轮同相(同方向)转向,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指导教师院(系、部) 机械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教务处印制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装置具有操作轻便、转向灵活、随动精度高、能吸收路面冲击波等优点,并且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依靠机械转向器实现应急转向。
由于本次设计对象为重型载货汽车,所以将采用液压助力方式对其转向系统进行结构设计。
2.选题的意义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转向系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它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驾驶员的安全驾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
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现状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个基本发展阶段。
纯机械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目前在一部分转向操纵力不大、对操控性能要求不高的微型轿车、农用车上仍有使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成熟、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重型车辆上广泛应用;EPS 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而得到青睐,它代表着未来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EPS将作为标准配置装备到汽车上,未来一段时间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更新一代的线控转向系统由于有利于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有利于汽车设计制造、有利于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汽车操控稳定性等原因,将成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助力转向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日趋完善。
今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将进一步成熟,线控转向系统将成为我们研究的努力方向。
1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1. 主要研究内容本设计针对重型载货汽车,采用液压助力进行转向系统的设计,机械转向器部分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进行设计,分配阀采用滑阀式分配阀,并对动力缸及转向机构的臂、杆进行设计及转向梯形的优化。
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设计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转向器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用于实现转向的操作。
而液压助力系统则是为了提高车辆操控性和驾驶舒适度而设计的,在汽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汽车转向的力度和灵活性,进而提升驾驶者的驾驶体验。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转向力度不均匀、转向过度敏感等。
因此,设计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以解决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升汽车的转向操控性和驾驶舒适度。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优化液压助力系统的结构,提高转向力的均匀性和精确度;2.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使转向器对驾驶者的操控更加灵活、精确;3.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故障的发生率。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分析和研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存在的问题;(2)优化液压助力系统的结构设计,提高转向力的均匀性和精确度;(3)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提升转向器对驾驶者操控的灵活性和精确度;(4)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故障的发生率。
2.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汽车转向器液压助力系统的原理和参数进行研究;(2)仿真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建立液压助力系统的模型,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转向情况;(3)实验测试: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对优化后的液压助力系统进行实际测试,并对转向力度和灵活性进行评估。
四、预期结果与创新点1.预期结果:(1)优化后的液压助力系统能够提高转向力的均匀性和精确度;(2)设计的控制算法能够使转向器对驾驶者的操控更加灵活、精确;(3)改进后的系统能够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故障的发生率。
2.创新点:(1)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改进控制算法等方式提高液压助力系统的转向性能;(2)提出一种新的转向力度传感器和控制策略,使转向操控更加符合驾驶者的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 陈军.汽车拖拉机转向梯形优化设计.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N0.18
[13]晓青. 现代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 2004,(11)
(6)第六章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
(7)第七章对所做设计进行总结。
4.预期结果
预计完成约50页说明书,一张装配图,两张零件图,一张原理图。本设计能够满足重型载货汽车转向系统操作轻便、 转向灵活、 随动精度高、能吸收路面冲击波,并且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等要求。
三、研究进度
第1—2周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
(3)第三章转向系的方案分析,选择转向器及转向阀以及分布形式等。转向系的主要第四章机械转向器的设计计算。包括尺寸计算及校核。
(5)第五章动力转向机构的设计计算。包括动力缸尺寸计算和分配阀的参数选择及设计计算等。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计算。包括转向机构的臂、杆件的设计等。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
指导教师
院(系、部)机械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教务处印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汽车液压动力转向装置具有操作轻便、 转向灵活、 随动精度高、能吸收路面冲击波等优点,并且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依靠机械转向器实现应急转向。由于本次设计对象为重型载货汽车,所以将采用液压助力方式对其转向系统进行结构设计。
助力转向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日趋完善。今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将进一步成熟,线控转向系统将成为我们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1.主要研究内容
本设计针对重型载货汽车,采用液压助力进行转向系统的设计,机械转向器部分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进行设计,分配阀采用滑阀式分配阀,并对动力缸及转向机构的臂、杆进行设计及转向梯形的优化。
2.选题的意义
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转向系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它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驾驶员的安全驾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现状
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个基本发展阶段。纯机械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目前在一部分转向操纵力不大、对操控性能要求不高的微型轿车、农用车上仍有使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成熟、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重型车辆上广泛应用;EPS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而得到青睐,它代表着未来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EPS将作为标准配置装备到汽车上,未来一段时间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更新一代的线控转向系统由于有利于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有利于汽车设计制造、有利于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汽车操控稳定性等原因,将成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2.理论及方法
通过对前人的设计进行总结,运用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汽车理论等进行设计。
3.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1)第一章对转向系统的历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等介绍分析。
(2)第二章对所选的重型载货汽车的主要参数进行选择。包括尺寸参数轮距、轴距等,及质量参数整车整备质量、轴荷分配等等。
第3—4周查阅资料,对所选的重型载货汽车的主要参数进行选择。选择转向器类型及转向阀以及分布形式等。
第5—6周确定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对机械转向器进行设计计算。
第7—8周对动力转向机构进行设计计算。
第9—10周对转向传动机构进行设计计算及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
第11—12周画动力缸零件图、分配阀零件图、原理图。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第13—14周画转向器装配图。
第15—16周写说明书、准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石美玉.转向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吴基安,吴洋.汽车电子新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李建秋.汽车电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孙恒.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孙志礼.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9]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