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婺城区汤溪镇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8、《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学习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经典语句,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读课文:15分钟;做学案:30分钟)【课时计划】:一课时【知识链接】1、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48年直至去世前,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2、《柏拉图谈爱情》: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株。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归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预习导航】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刹那间()曙光()伫立()凝视()敷衍()chǎnshì( ) tǎntè( )不安宿愿()怒不可遏()麦穗()一抔黄土()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一抔黄土: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再填空:爱情是什么?是“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海誓山盟?还是秦观笔下的“两情若是长久时,()”?是简·爱与罗切斯特追寻的灵魂的平等?还是Jack和Rose在“泰坦尼克号“上演绎的惊心动魄?也许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无怨无悔;也许有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的欣喜;也许有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怅惘……其实,谁也无法用语言去真正地诠释这份亘古以来便饱含无数悲欢离合的感情——有人崇尚那个“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也有人相濡以沫,“风风雨雨相伴过”-——它早已成为一道弥足珍贵的风景,定格在每颗易感而又多情的心灵。
九年级语文上册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8. 致女儿的信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化为乌有: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案4、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答:5、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答:6、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答:7、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答:【精读精练】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
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
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
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女儿的信,信中阐述了作者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父爱的伟大,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品德。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内容本文在第43—48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
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列举爱情名言,进入新课学习。
1.列举爱情名言,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的主体结构2.通过阅读神话,整体感知,把握关键和关键情节。
情节。
3.通过启发,帮助学生理解神话的主旨3.通过教师提示,理解神话的主旨,初和爱情的真谛。
步体会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4.通过语言,勾勒父亲形象,引导学生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浓烈、平等的父展开关于爱情是什么的讨论。
爱。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
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爱。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这封书信,以一位父亲为自己的女儿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来回答“什么是爱情”的问题,教育青少年应认真地去对待“爱情”,不能早涉“爱河”。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一、导入新课“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了解作者三、字词忐忑、怒不可遏、繁衍、麦穗、一抔黄土、曙光、刹那间、伫立、勃然大怒四、阅读探究1、作者与女儿交流的是什么话题?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女儿阐述这个问题的?2、、“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课文中哪里做了概括回答?4、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上帝懂爱情吗?你从哪里知道?5、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6、当上帝看见人类有爱情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反应?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7、爱情是多么伟大啊,请在文中找出揭示爱情伟大意义的一句话。
8、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五、课外拓展1、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吗?2、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成语吗?3、你知道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有哪些吗?4.你能讲一些关于爱情的故事吗?(比如电影、名著等)六、有感而发1、我认为爱情是……2、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
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3.目前有些中学生已经跨入恋爱的行列,你对早恋持什么看法?4.假若你的一个要好的同学是其中的角色,你想劝劝他(她),该怎么说呢?七、相关阅读最温馨感人的三个爱情故事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她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致女儿的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涵义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分析理解水平。
3、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学习走好人生第一步,准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学法指导:1、关于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不但要了解。
读其相关作品,可能终身受用。
2、能够默读几遍课文,把握童话故事的寓意。
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苏霍姆林斯基,(1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至逝世,一直担任他家乡一所中学的校长,在从事教学实际工作的同时,实行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在著作中,一直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代表作有、等。
②背景解读面对正直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述了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准确的爱情观。
2、自学步骤①了解文体:书信的写作格式主要有()、()、()三部分。
开头顶格写,写上称呼;正文是书信的主体部分;结尾有问候语、签名和时间。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③再读课文,把握这篇课文的大意、梳理结构。
第一次引出“ ”一、什么是致二、使用童话,三次解读什么是第二次引出“ ”女儿第三次引出“ ”的信三、总结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 ”“ ”3、自学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刹那一掊伫立衰败繁衍解释或根据解释写出相对应的词语忐忑:繁衍:():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的。
伫立:():愤怒之极,难以抑制。
4、把自己的疑问写在下面,能够通过“对学”、“群学”解决。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分析父亲通过信件传达的人生哲理,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生哲理。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父亲在信中传达了哪些人生哲理?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父亲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女儿的关爱的?4.分析文章(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讨论:文章中父亲传达的人生哲理有哪些?5.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致xx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
(2)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6.成果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和珍惜亲情。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出父亲在信中传达的人生哲理。
2.完成课后作文《致xx的一封信》,要求感情真挚,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写作实践等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主旨,感悟了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家庭和亲情的话题,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在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吗?生1: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他们给我买了我最喜欢的冰淇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细致评价什么是爱情的真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卓越的、、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三、预习导学
1.重点字识记
繁( )yǎn chà( )那间麦( )suì一抔( ) tǎn tè( )
zhù( )立 bó( )然大怒迷huò( )不解怒不可è( ) 无与lún ( )比伫( )立 níng( )视 shǔ( ) 光
2.重点词语掌握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勃然大怒: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却说道了少年时祖母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