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语文人教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 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 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

综合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

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

《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

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

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

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

“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

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

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

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补充。

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

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

朱熹从人心的角度解释德治。

仁心表现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

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 150 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 烹调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调积厚流光,技艺精深。

在古代汉语里,“ 烹” 作“ 烧煮”解说,“ 饪” 是“ 煮熟到合适程度” 的意思。

“ 烹”和“ 饪” 组合在一同,意为“ 烧煮熟食品”。

“ 烹调”一词的意思表示,烹调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调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调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的。

烹调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调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比如“ 烧”,与此刻烹调意义中的“ 烧” 有所不一样,它不用任何烹调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易的烹调法。

与“烧”同时的,还有“ 烤”,也不借助任何烹调器。

此后,又产生了“ 石烙”“ 石烹” 两种烹调法。

在陶制烹调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调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跟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调水平有所提升,烹调方法也渐渐增加。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多数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

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宅旧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

此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能够挪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能够提拿挪动,构造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挖掘出的商周期间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能够认为,商周期间的烹调方法以煮蒸食品为主。

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据了商周期间的烹调方法,他认为:“ 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 在煮蒸两种烹调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从前。

有些学者认为,此刻烹调术中最重要而又常有的方法——炒,在先秦期间还没有发明。

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期间就已出现。

1923 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期间的墓葬中出土的“ 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判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近似长方盘,上边刻有“ 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3综合质量检测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3综合质量检测含解析

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

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

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

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

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而且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3 单元评估检测(一)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3 单元评估检测(一)

单元评估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说,为了预防疾病的侵袭,药品和营养品产业推出了一系列产品、生活准则和应摒弃的不良习惯清单,为的是能让人们延年益寿。

在药片综合症流行的今天,人们过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于健康,在抢占市场的战略引导下,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开始觊觎健康人群的医药市场。

文章说,英国《医学旅行》杂志曾在其读者中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旨在确定那些最常见的“非疾病”。

调查结果显示200多种状态属于“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后是倦怠厌烦的情绪、黑眼圈、秃顶、雀斑、招风耳、灰头发或白头发、分娩和时差反应等等。

商业公司试图说服人们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过程属于病症,促使人们相信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个人困扰也属于健康问题。

性格腼腆被称为社交焦虑紊乱;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则变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亲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带来的痛苦成了创伤后抑郁症;月经前的情绪波动成了月经前营养不良或机能障碍。

为此,在美国调整血清素含量的药物已经被普遍使用,如最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类型,比如荷兰科学家宾格豪尔斯在对3%的荷兰人调查后提出的“空闲病”,表现为一些人对假日或空余时间无所适从。

还有“思乡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国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另外,还有蜘蛛恐惧症、天文恐惧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学上记录在案的恐惧症。

目前医药产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策略是把一些轻微症状定性为严重疾病的征兆。

比如说把疲倦定性为慢性疲乏症状,或是把周期性的腹泻和便秘定性为应激性结肠炎的症状。

在美国和新西兰对处方药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是合法的,这和医药产业夸大其词的策略也有很大关系。

汉诺威达特茅斯医学院的莉萨·施瓦茨提醒人们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问题诊断为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比如认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过敏性鼻炎等。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

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高中语文模块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必修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形骸.(hái)炮烙..一息(yān yān)..(páo luò) 羡.慕(xiàn)奄奄B.上颚.(è)衰竭..(shuāi jié) 吞噬.(shì)煞费..苦心(shà fèi)C.徘徊.(huí) 稀罕..自在(xiāo yáo)..(xī han)荒.芜(huānɡ) 逍遥D.彗.星(huì)祸患..之地(ɡǎo yú)..(huò huàn)孝悌.(dì)膏腴解析:A项“奄奄〞应读“yǎn yǎn〞;C项“徊〞应读“huái〞;D项“悌〞应读“tì〞,“膏〞应读“ɡāo〞。

答案:B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沸反盈天寥寥无几筋疲力竭错综复杂B.束手待毙不曲不挠无影无踪莽无际涯C.武器齐备生机勃勃峨眉之巅群山万壑D.人才挤挤碧波荡漾席卷天下囊括四海解析:A项“筋疲力竭〞的“筋〞应为“精〞;B项“不曲不挠〞的“曲〞应为“屈〞,“莽无际涯〞的“莽〞应为“茫〞;D项“人才挤挤〞的“挤挤〞应为“济济〞。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那静静的时刻,面对着游来游去的一尾尾金鱼,我充满了无限的__________.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

〔2〕凤蝶一边翩翩地带飞带舞,一边仔细地__________着这儿的每一棵树木.〔3〕鲨鱼在兴奋中一会儿迷失了嗅觉,一会儿又找到了嗅觉,它们始终不停地向渔夫__________.〔4〕风很大,山上树叶__________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1)(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模块综合测评(1)(附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凫.水辐.辏黼黻.饿殍.遍野自愧弗.如B.恐吓.烜赫.褐.色曲高和.寡荷.枪实弹C.桅.樯崔嵬.圩.堤诿.过于人韦.编三绝D.恪.守客.栈坎坷.溘.然长逝顷刻.之间答案:B解析:A项,“殍”读“piǎo”,其余读“fú”;B项,都读“hè”;C项,“诿”读“wěi”,其余读“wéi”;D项,“坷”读“kě”,其余读“k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商家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依然值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们深思啊!答案:D解析:D项,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A项,指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B项,指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C项,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不可用于形容江河枯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加快芯片、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以核心技术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B.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看上去像是癫痫疾病正在发作,有的甚至出现了神经迟滞和学习功能紊乱的症状。

C.动物迁徙引发的疾病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相对较小;医学专家认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才真正导致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

D.由于美国政府已经取消了部分钢铁产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欧盟投桃报李,也将取消原定对美国产品征收的总值约二十二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标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三标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是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理解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对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新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创新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靠传统文化内生动力新陈代谢,谋求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收融汇外国文化之长,以达到创新发展之目的。

立足于客观实际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

在传承中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

有选择地汲取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而且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而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顽固守旧与自我封闭。

同时,文化创新的机制需要掌握各类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筛选加工与改造,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体现新价值。

譬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都是作者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文化创新又是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和落实方式,文化自觉包含着认知和实践文化真善美的三重含义:一是文化自我觉悟,认识文化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二是文化自我觉醒,培育历史意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三是文化自我觉察,开展文化审美并发挖其价值,进行合乎目的性的改造。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反思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的反思,才是更彻底更纯粹的文化自觉,只有意识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才能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不断的正能量和推动力,培养起文化安全意识,树立起文化自信,阻止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

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草,把小人之德喻为风,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以设问的形式,借助孔子的回答揭示《诗经》中“风”的内涵。

B.文章引用《易经》的目的是佐证《诗经》中的“风”指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C.文章主体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阐述“风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作用。

D.文章首先提出《诗经》之风,接下来阐述“风”的内涵和作用,最后指出重读《诗经》的意义。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45412123】打树许仙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

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气,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

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

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

”“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

打树。

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

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

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

”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

”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

”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看护”及“移饭桌及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B5.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关于李正的描写,然后加以概括。

如他在弥留之际对儿女还要进行品德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他坚强执着;他用“打树”这种独创而特殊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说明他善于创新;重病在身还不乏微笑,说明他乐观淡定。

【答案】①坚强执着:弥留之际还要对儿女进行品德教育。

②善于创新:用独创的特殊的“打树”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收效显著。

③淡定乐观:坦然面对自己的病情,重病在身不乏微笑。

6.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进行概括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李正用“打树”这种方式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进行概括,如他多次教育,由此可以概括出对人的教育要常抓不懈;李正的比喻也是有深意的;儿女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启迪我们教育要代代相传等。

【答案】①李正多次对不同年龄、身份的儿女进行“打树”教育,它启发我们:对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坚持,且出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