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依拉
《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2020年11月第34卷第6期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Nov.2020Vol.34No.6音乐与舞蹈主持人:郭威《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杜亚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101)[摘要]因为哈萨克语“民歌”一词的内涵只强调口头流传,不强调集体创作,所以在被称为“哈萨克族民歌”的歌曲中有许多是音乐家的作晶。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著名民间歌手、作曲家玛依拉•沙姆苏特蒂诺娃创作的,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同版本,歌词几乎没有变化,但曲调却在整体近似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因哈萨克语和汉语中“民歌”词义的不同,所以《玛依拉》既可称为哈萨克族民歌,又是一首创作歌曲。
[关键词]民歌;创作歌曲;辨析[文章编号]1003-3653(2020)06-0103-05D01:10.13574/ki.artsexp.2020.06.010[收稿时间]2020-06-23[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男,河北鹿泉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引用格式]杜亚雄.《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JL艺术探索,2020,34(6).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
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冬不拉,来往人们挤在我屋檐底下。
玛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库拉拉亦拉……这是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一首哈萨克族歌曲,有人说它是民歌,有人讲它是创作歌曲。
它到底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呢?1982年,为了编辑《洛宾歌曲集》,我曾到乌鲁木齐采访王洛宾先生,他给我讲了记录《玛依拉》的过程。
m他说:“1938年,一部分哈萨克族部落被军阀盛世才赶出了新疆,流落到甘肃、青海一带,有些哈萨克族同胞到西宁做工谋生。
《玛依拉》是1939年秋天在西宁义源工厂记录的,演唱者是在该厂工作的一位哈萨克族女工。
由于我不懂哈萨克语,歌词是请在西宁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布都•哈迭尔先生帮忙翻译的。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玛依拉》教案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玛依拉》教案一. 教材分析《玛依拉》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属于湘艺版。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尊重。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
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玛依拉》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玛依拉》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掌握。
2.歌曲中的民族特色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能不太理解。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含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歌曲《玛依拉》的乐谱和歌词。
2.教师准备相关的民族文化的资料。
3.准备录音机或者音乐播放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玛依拉》,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发放乐谱和歌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旋律错误,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歌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进行表演,以此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比赛,看哪组能够更快地准确地演唱歌曲。
通过比赛,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他们学习歌曲的心得。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
《第四单元 玛依拉》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玛依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旋律和歌词;2. 通过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3. 增进学生对哈萨克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作业内容:1. 歌曲演唱:学生需完整演唱《玛依拉》歌曲,要求音准、节奏、音色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可分组进行,每组轮流演唱,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
2. 舞蹈表演:学生需学习哈萨克族的舞蹈动作,并配合歌曲进行表演。
要求动作自然、协调,表现出哈萨克族舞蹈的优美和活力。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每组4-5人,自行编排《玛依拉》的表演节目,包括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和相关道具等。
要求小组自行策划、组织排练,并在下次音乐课时展示成果。
4. 文化了解: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背景、音乐风格和《玛依拉》的创作背景等。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认识。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学生需按照课程安排,按时完成上述作业,并在下次音乐课时提交。
2. 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规范展示:小组合作的表演节目,要求制作海报或PPT进行展示,提高作业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作业时,将根据演唱、表演、小组合作的表现以及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将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自愿提交作业反馈,包括对作业内容的建议、对教师教学的意见等。
教师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将在下次课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者,鼓励有待提高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赏析

玛依拉的传说:相传在俄国十月革命 以前,在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地方,卖马奶 的孤女玛依拉因有歌唱天赋,使得周边地 方的人都为了听其一曲而买她的马奶。
最初民间流传的《玛依拉》由前苏联 哈萨克民间歌唱家玛依拉.夏姆斯托迪诺娃 演唱,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传, 与王洛宾改编的《玛依拉》完全不同。
1939-1949年王洛宾 收集、整理素材,进 行艺术加工,改编出 了现在的《玛依拉》。Leabharlann 谢谢观看《玛依拉》赏析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民歌
安 旋律宽广、场次、曲名固 定的歌曲。
即兴填词的各类民歌,
月令 曲调丰富,大多数是经
过扩充的上下句单乐段 结构。
吉尔 即婚礼歌,亦称“托依 吉尔”,伴随着婚礼仪 式的全过程。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来历?
《玛依拉》是单二部曲式歌曲也叫“二段体” 歌曲由五个乐句构成。前三个乐句旋律基 本相同,情绪欢快、热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第四、五句是前面旋律的变化发展
《玛依拉》演唱难点
1. 分句、气口(见谱例) 2. 情绪欢快、热烈,载歌载舞。
2011年哈萨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
初中音乐玛依拉说课教案

初中音乐玛依拉说课教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歌曲《玛依拉》的鉴赏与学习,激发学生对哈萨克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歌曲《玛依拉》的试听与演唱,提高识谱演唱能力。
2. 通过击打节奏,不仅掌握时值计算方法,而且能通过击打来表现出节奏型。
3. 通过歌曲的延伸学习,了解变奏曲、花腔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够演唱《玛依拉》,并且明确音乐的速度在情感表现中的重要性。
2. 准确地拍打出前附点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
3. 了解变奏曲、花腔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演唱歌曲,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特点。
难点:对于民族特点认知不清晰以及学习演唱附点节奏型。
三、教学用具《玛依拉》音频资料、钢琴、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哈萨克族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哈萨克族的文化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哈萨克族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哈萨克族的音乐特点。
环节二:新课教学(15分钟)1. 教师播放《玛依拉》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现。
2. 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中的变奏曲和花腔部分。
3.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玛依拉》,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附点节奏型的演唱方法。
环节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3. 各组展示演唱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哈萨克族音乐特点和附点节奏型的演唱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哈萨克族音乐的喜爱。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玛依拉》,并尝试分析其他哈萨克族音乐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学唱《玛依拉》,使学生对哈萨克族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玛依拉》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7课《玛依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玛依拉》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湘艺版音乐教材。
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展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歌曲的学习,还包括对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到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较为复杂的音乐知识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玛依拉》;2.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节奏;2.歌曲中的音乐术语和表达方式;3.歌曲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优美的歌声展示歌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讨论法:教师学生探讨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2.乐谱:歌曲《玛依拉》的乐谱;3.音响设备:音响、话筒等;4.教学道具:与歌曲相关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玛依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展示歌曲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来历。
同时,展示歌曲的乐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教学,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玛依拉音乐教案

玛依拉音乐教案教案标题:玛依拉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玛依拉音乐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玛依拉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 培养学生对玛依拉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 玛依拉音乐的起源和特点介绍。
2. 玛依拉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学习。
3. 玛依拉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玛依拉音乐的演奏场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介绍玛依拉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包括它在哪些地区流行以及它的文化背景。
3. 分析玛依拉音乐的特点,如使用的乐器、常见的节奏和旋律等。
示范演奏:4. 请专业音乐人或老师进行现场演奏,让学生亲身感受玛依拉音乐的魅力。
学习基本节奏和旋律:5. 分解玛依拉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逐步学习和模仿。
6. 利用打击乐器、口琴等简单乐器进行节奏和旋律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欣赏和表演:7. 听取学生对玛依拉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玛依拉音乐进行欣赏和表演。
9. 学生可以选择演奏乐器、合唱或跳舞等形式,展示他们对玛依拉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评估:10.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演水平和对玛依拉音乐的理解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拓展活动:11.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音乐,拓宽他们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玛依拉音乐演奏示范- 打击乐器、口琴等简单乐器- 学生合作表演的选定音乐资源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巩固他们对玛依拉音乐的理解和技能。
玛依拉变奏曲(伴奏

管弦乐伴奏
管弦乐的丰富音色和强大表现力能够为玛依拉变奏曲增添 更多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音乐更加气势磅礴。
在不同场合的演奏
01
音乐会演奏
在大型音乐会上,玛依拉变奏曲的伴奏需要更加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
04 玛依拉变奏曲的伴奏风格
民族风格
使用传统乐器
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
民族调式运用
采用民族调式进行伴奏,如五声调式等,增强乐 曲的民族特色。
节奏韵律
运用民族舞蹈的节奏韵律,使伴奏更加生动有力 。
现代风格
现代和声技巧
运用现代和声理论,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和声效果。
流行元素融入
03
玛依拉变奏曲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对于推动中国
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02 伴奏在玛依拉变奏曲中的 地位
伴奏与主旋律的关系
1 2 3
伴奏与主旋律相互依存
在玛依拉变奏曲中,伴奏和主旋律是相互依存的 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
伴奏对主旋律的衬托
伴奏通过不同的和声、音色和演奏技巧,对主旋 律进行衬托和补充,使得主旋律更加突出和动人 。
。
丰富情感层次
通过巧妙的伴奏安排,可以在音 乐作品中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伴奏对节奏和速度的掌控
保持节奏稳定
伴奏在玛依拉变奏曲中扮演着保 持节奏稳定的角色,通过与主旋 律的协调配合,确保整个作品的
节奏感和稳定性。
调节速度变化
伴奏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地 调节演奏速度,从而使得作品在速 度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学习“si ”的第二种指法,即“替换指法”。
2,要求学生能够连贯地吹奏乐曲《玛依拉》,并做到有感情地吹奏。
教材分析:《玛依拉》是一首哈萨客族民歌,歌舞曲,3/4拍,全曲由主歌性的四个乐句加一个带副歌性的衬词乐句构成,歌曲节奏紧凑,曲调轻盈明亮。
教学重难点:1,学习“si ”的第二种指法,“替换指法”处能够做到运指灵活,连贯地吹奏。
学情分析:在竖笛上学生已经学习了d__r各音的指法,在学习演奏《玛依拉》的过程中3/4拍的韵律,替换指法处,以及第五乐句节奏的掌握上,可能给学生学习上带来困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发音练习
1,d r
1__ 2__ 3__ 4__ 5__ 6__ 7__ 1__ 2__
11 22 33 44 55 66 77 11 22
要求:气息均衡,发音流畅,连贯,吐奏法与双吐奏法结合。
四,新课教学
1,学习si 的第二种指法。
(1)复习si的第一种指法. Si (01)
(2)新授si 的替换指法si (023) 标记符号:si
(3)练习si d两音71717——
2,学习《玛依拉》乐曲的演奏
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轻轻松松已经过去两关了,有信心挑战第三关吗?
(1)录音欣赏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何感觉呢?它的情绪怎样?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竖笛)
(2)简介乐曲
你想了解这首《玛依拉》的乐曲吗?这是一首歌舞曲,是哈萨客族民歌,哈萨客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等地。
那里的人们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能想象的出大草原的风光吗?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那儿的人们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高亢明亮,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
(3)吹奏阶段
A,[浏览乐谱]
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把书翻到11页,先浏览一下这首《玛依拉》竖笛曲,并完成下列问题:a,有几段?拍号是什么?b,替换指法si 标记找到了吗?c,认读歌谱。
B,[感受乐曲]
a,播放《玛依拉》录音,学习用身体做乐器感受三拍子节奏。
b,弹奏《玛依拉》乐曲,学生敲击身体的物品感受三拍子节奏。
C[自学吹奏]
(1)学习情况汇报一下:哪几句会吹了?哪几句有点难?
(2)解决问题:a,{师示范吹奏整首乐曲。
b,共同学习替换指法处,第4乐句节奏变化处。
D,分析曲谱
有几乐句?各乐句有没有重复处?
E,如何使你的演奏更加动听呢?使别人一听,就迷上你的笛声呢?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演奏技法,运指,运舌技巧。
(1)演奏技法。
连音与非连音。
前者用非吐奏法演奏,后者用吐奏法演奏。
找出乐曲中的连音与非连音。
(2)运舌技巧:舌尖轻点,口风宽松,发低音时,气息下沉,如:最后一句。
(3)运指技巧:指腹平按,轻触孔边。
F,掌握了演奏技巧,如何有感情地演奏《玛依拉》乐曲呢?下边共同讨论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怎样的情感来演奏?
一,[情感的表达]
(1)听故事,引出歌词,帮助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歌词如下:
人们都叫我诗人玛依拉,诗人玛依拉,
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
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那冬不拉,冬不拉
来往人们拥挤在我的屋檐底下
玛依拉玛依拉啊玛依拉玛依拉啊玛依拉玛依拉
(2)角色表演再现情景。
老师扮演“玛依拉”,一边提马奶桶,一边演唱玛依拉歌曲。
学生扮演哈萨客族的小牧民买马奶。
(3)感情提示属语:热情,活泼地。
二,[怎样的力度?]
力度提示:第一,二乐句由mf到mp。
第三,四乐句mp。
第五乐句:mf
三,[怎样的速度]
应该用怎样的速度才能表达玛依拉,美丽活泼,可爱的形象呢?
听范奏乐曲,快与慢对比,做出选择。
四,齐奏
要求:连贯地,有感情地演奏《玛依拉》乐曲,表达她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五,[表现与创造阶段]
你想用怎样的形式表现这首乐曲?
吹奏乐曲;为乐曲伴奏;舞蹈表演;演唱《玛依拉》。
六,[小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掌握了竖笛发音流畅连贯和si的第二种指法,还学会吹奏《玛依拉》乐曲,非常了不起!
课下,请同学们加强练习,同时请你们收集哈萨客族民歌,民族图画,民族服饰,可以在inter 网上查,也可以在别处找。
当然,有机会可以到哈萨客族旅游,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