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ppt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龙门石窟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古印度(天竺)佛教圣地鹿野苑 古印度(天竺)佛教圣地菩担伽耶
佛教的传入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汉明帝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佛教的传入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白马寺的弥勒佛
佛教的传入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白马寺的香炉
白马寺钟楼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12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人教版课件17昌盛秦汉文化二精品中学

—— 宗教、史学和艺术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一、佛教的东来
1、佛教 公元前6到前5世纪,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印 度 佛 教 圣 地 菩 提 迦 耶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 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被后人 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 圣人”。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兴起: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传播的原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教,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影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司马迁
生活在 汉武帝时代 著作《史记》
()
A.《离骚》
B.《史记》
C.《后汉书》 D.《春秋》
5、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的作者是
A.班固
C.王充 B.D司.张马陵迁
6、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 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2)他写了一部什么体裁的书?名字是什么? (3)这部书记载了什么时期的历史? (4)材料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太神奇了,这在世界上是 独一无二的。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高 超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

4.农学的发展—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农 学专著。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在前人基 础上辑得3 500余字,分101条。氾胜之,汉
成帝时任议郎,是一位有经验的农学家,他根据 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 生产方法。他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出了著名的区种 法。
2、东汉前期王充:《论衡》
唯物思想。
他认为:
1、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 种客观的物质 2、三反对: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 鬼;反对厚葬 “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秦汉思想 特点: 儒学神秘化、官方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一种自 然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喜怒哀乐, 也不会通过灾祸来警告人。他还认为, 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 现象,并非天降灾祸。王充批判迷信 鬼神的思想说,人死了,形体腐朽, 血脉枯竭,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 着消亡,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根本没 有鬼神存在。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 充根据科学知识,有利地提出无神论 的观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 二、哲学和宗教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四、社会生活与风俗 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文化的原因和特点
繁 荣 原 因 特 点
1 秦汉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3 中外交流活跃 4 先秦文化的基础
1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 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4 气度不凡,气势宏伟,充满自信
在园艺生产方面,秦汉时期创造了蔬 菜瓜果的温室栽培技术,发明了瓜果 套作法、嫁接法、移植法等,特别是 东汉时期的双季稻栽培技术,更是水 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突出进步。
初中历史教案: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知识与能力:佛教传入的时间,道教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与体例;秦汉时期雕塑与绘画的突出代表 秦兵马俑、汉马王堆帛画教学重点:司马迁与《史记》教学难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授课过程(播放“丝绸之路”的影音材料,时间大约2分钟。
画面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沙漠、驼队、商旅等等场景。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的丝绸之路。
你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这条路上往来不息的驼队、纷繁忙碌的商旅,这象征着汉王朝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和初步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在发展,文化也随之进步。
我们在第18课已经深深地被秦汉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所折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此时的人文科学成就吧。
”(展示课件封面:中国历史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课件:秦汉时期的文化人文科学→宗教)师:课前同学们对“自己动手”作了预习工作 “我们的附近有哪些佛教寺庙和道教胜地?”有哪位同学做了调查和了解的,请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介绍。
生:长沙有的开福寺,还有岳麓山上的云麓宫。
生:我去过南岳衡山,衡山的寺庙香火很盛。
师: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是在西汉末年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原的,所以,它属于外来宗教。
(课件:示意图《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动态演示佛教由中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路线,以及早期道教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产生。
)(课件:图片《中国最早的佛寺 洛阳白马寺》。
师:相传西汉末年,两个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来到洛阳,所以叫做白马寺)师:佛教认为人死后可以投胎转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提倡顺从忍耐,这些,老百姓和统治者都接受,因而逐渐流行,经过千百年来与中国文化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佛教。
在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东汉时期,道教也兴起了。
(课件:老子《道德经》简帛→道观。
)师:图片上的历史人物是谁?生:是老子。
师: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奉老子为教主。
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秦汉时期政治秦首都咸阳,今陕西西安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制度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总览于一人之身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由皇帝直接控制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与丞相相互牵制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形同虚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延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和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统一措施颁布秦律对商鞅变法的继承和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文字(小篆,后有隶书),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暴政严刑酷法焚书坑懦,钳制思想,璀璨文化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阶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灭亡积极影响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朝首都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建制皇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为七国之乱奠定基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国逐渐被削弱,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欢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王国约分越小力量削弱选官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自下而上举荐)征辟制征(皇帝特征某人为官),辟(长官自行征用士人)自上而下选官经济秦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移民垦荒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有利于密切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农业重农抑商兴修大型水利漕渠,六辅渠,白渠推行铁犁牛耕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安排生产手工业纺织业冶铸业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青铜器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制漆业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造船业技术成熟,发明橹,舵和帆,使用锚煮盐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山东海燕,山西盐卤,四川井盐商业重农抑商以法律困辱,苛以重税货币继承秦制黄金和铜钱为主丝绸之路西汉开通陆抛和海上两条外贸道路,与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赋税制度编户齐民田租,人口税,更税,田亩附加税徭役,兵役,各种杂役文化秦思想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文字统一文字小篆为基础,统一标准字体,出现秦隶书法三大石刻艺术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绘画颁秦律汉西汉初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积极:适应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促进生产的恢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消极土地兼并,商贾膨胀,中央软弱无力边疆不宁,导致和亲放任和姑息王国问题,出现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家,形成新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人为精神依附于形体,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的物质科技天文立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张衡地动仪浑天说,地球是圆的,最早解释月食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医圣东汉华佗庥沸散,五禽戏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三股四玄五东汉《九章算术》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宗教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建白马寺道教形成,《太平经》史学司马迁《史记》西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汉字书法东汉隶书标准,草书,隶书,行书兴起音乐楚歌,楚舞绘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等历史事件(情况)文景之治历史背景长期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经济困难秦灭亡,吸取教训措施重农抑商鼓励生产,改革律法王莽篡汉东汉建立背景王莽改制失败,农民起义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措施优待武将,重用文臣,扩大内朝权利,加强监管制度解决奴婢问题,恢复农业生产总结秦朝完成统一,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的一些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改进万里长城暴政,灭亡汉汲取秦灭亡教训,休养生息汉初轻徭薄赋慎刑,重农抑商汉末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到时阶级矛盾激化分裂军阀割据,黄巾起义名存实亡,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秦汉文学 (共30张PPT)

秦代文学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 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改革,这些措 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 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 却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 的文化创造精神。最著 名的就是“焚书坑儒”。焚 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 学几乎一片荒芜。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 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 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 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 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 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 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 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 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政论文:汉初处于西汉建国立业的初级阶段。 具有时代感的汉初文人,针对当时社会错综复 杂的局势而积极进言献策,形成了汉初独特的 文学形式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 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以人 物为中心),
秦汉文化

谈谈你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1、促进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使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趋于成熟,对后 世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封建 统治者意识形态的理论支柱、中国人的伦理 观念与文化发展)
3、“天人感应”说也助长了宣传神灵怪异之 风。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建于东汉 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 第一座寺院。 据说,当时白马寺的建造格式仿照印 度祇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中国的第一部汉 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以后千余年,白 马寺几经兴衰。现在,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等建 筑,以及清凉台遗址等;寺内的雕塑、碑刻多为明、 清时期的遗物。 白寺背负邙山,南临洛河,古刹高 塔,遥相辉映。
绘画 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装画; 画像砖、画像石
.秦兵马俑(1974年陕西临
潼陪葬坑出土的秦兵马 俑。)
到目前为止已出土一千多 件与真人真马一样形体高大、 形象生动的陶俑。陶俑包括 有将军俑、战车甲士和御手、 步兵俑、弓驽手、骑兵俑等。 他们或披战袍,或披铠甲, 并装备有实用的兵器,身高 均在1.80米左右。陶俑个个 神勇,雄姿勃发。 战马,分为驾车马和骑兵 用的鞍马,大小有如真马, 体长2.00米,身高1.50米。 战马机警神骏,形象逼真。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再 现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 国、一统天下的神威,呈现 出秦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 的图景。秦兵马俑为国内外 所瞩目、被称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是大型群雕艺术 的奇观。
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了 乐 两汉的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 府 义精神,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作 诗 代表作:《战城南》 《东门行》 《陌上桑》
特点:
雕塑与绘画
表现了:秦汉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表 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 水平和美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 马 迁
汉朝人,我国古代 杰出的史学家和文 学家。其著作《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前事之师
结合录像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写 《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 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你认识这些文物吗? 它们是哪里出土的?
秦始皇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 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看了兵马俑 图,你的感想如何?
马 王 堆 帛 画
说说这幅画描绘的 是什么内容?
知识巩固
能力拓展 自己动手
佛教与道教比较简表
发源地 传入或兴 起时间 佛教 印度 西汉末年 传入中原 寺院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道教 中国 东汉时期 兴起
宗教场所
主要教义
道观 修身养性 得道成仙
请列举秦汉时期 史学和艺术方面的突 出成就。
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 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 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哪些思想观 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再
见
周旺中学 肖练武
第 19 课
宗 教 史 学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司马迁与《史记》
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艺 术
1、佛教传入
中国民间主要流传 哪几种宗教?你去 过哪些宗教圣地呢?
你知道佛教起源于 哪里吗?它是怎样 传入中原的呢?
白马寺
大 月 氏
天竺
洛阳
长安
白马寺
白 马 寺
佛教为什么能得到统 治阶级的大力扶持和提 倡?它又有哪些教义吸 引了人民群众?佛 教 四 大 名 山
2、道教兴起
中国的本土宗教是 什么?它是怎样产 生的?
老 子
道教又适应 了统治者什么需 求呢?
齐云山
龙虎山
青城山
武当山
道 教 四 大 名 山
佛教与道教比较简表
发源地 传入或兴 起时间
宗教场所 主要教义 佛教 印度 西汉末年 传入中原 寺院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道教 中国 东汉时期 兴起 道观 修身养性 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