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篇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我的祖国,我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

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

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

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

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

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

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参加社会实践,让我们体验社会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以帮助我们今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那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课题的基本内容(1)实践方案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

作为全国十大独立院校之一,我院领导极为重视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太谷是优秀传统文化形意拳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优势为依托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教学纳入大学生课程范围。

此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有利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小组通过对太谷形意拳的理论学习,追根溯源,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调查形意拳当前的发展、传承现状,找出影响形意拳发展传播的症结所在,研究并从本专业的角度并对形意拳的发展传播提出建议。

(2)团队介绍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3)实践口号与主题“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

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形意拳之乡”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合集五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合集五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精选范文合集五篇在日常点滴中介绍和弘扬地方文化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特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带入基层文化生活之中。

以下是初心为您推荐。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一)中华传统文化以其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色而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今年暑期实践中,校团委与校友会发起“文化中国行”实践项目,并获得北京大学校友基金的支持与赞助,扶持青年学子长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传承国学精粹的实践活动。

经过层层筛选,北京大学赴南京云锦研究暑假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厦门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艾德莱斯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禅学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邹鲁行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敦煌实践调研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赴大连暑期社会实践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北京大学赴福建泉州暑期调研团、北京大学耕读社传统文化研修夏令营等十支团队入选“文化中国行”项目。

1.山南水北,品中华传统之神韵五千里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异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禅学社于今年7月底在丝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进行“汉藏文化交流现状调研”的社会实践。

该州内27个民族和谐共处,是汉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点,王洛宾因在此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获联合国“东西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禅学社对海北州社会和谐、多民族共荣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考察,为当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掘、整理、推广传统文化和谐因子,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贡献。

江南依旧那江南,料此江村应如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江苏开弦弓村村史调研实践团来到开弦弓村,看看风云激荡的百年过去,这座村落是否还是费老笔下的江村模样。

江村团以史学视角和方法为主,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手段和档案整理、实地参访、口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变与不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赴开弦弓村》实践报告,整理3万余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问卷调查,拍摄1400余张实地参访照片,记录近1万字社调日记和5000余字成员心得。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

文化传承调研报告3篇报告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背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渐行渐远,急需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

调研目的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传承方式和影响,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历史记录和研究文献,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变迁。

2. 访谈调查:采访居民、传统工艺师等相关人士,探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和对文化传承的理解。

调研结果1. 传统节日的起源多与古代宗教、农耕文化等有关,如春节、端午节等。

2.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民间舞蹈歌曲、会戏剧等形式进行。

3.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的节日庆祝方式更多倾向于商业化,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结论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是维护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任务,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加强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报告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任务。

调研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传承方式,探讨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调研方法1. 资料搜集:收集相关书籍、论文、调研报告等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2. 实地调研: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相关从业者交流,了解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操作。

调研结果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多种挑战,如对文化传承者稀缺性的担忧、受到商业化的冲击等。

2. 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培养专业传承人才等。

结论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社会各界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参与并提供专业支持。

报告三: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背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孩子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推动文化传承的发展。

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忙碌而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了,我们一定积累一些相应的社会经验,为此需要认真地写实践报告了。

一起来学习实践报告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篇1今年寒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

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了xx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

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诸如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

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xx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梅山、老街历史、山地渔猎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狮舞、抬故事、梅山傩戏等艺术……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

但另一方面,xx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活动目的: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活动成果: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2篇)在当下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1一、实践单位XX市各市区及乡村二、实践时间20XX年2月12日至20XX年3月5日共22天三、实践目的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四、实践内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然而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

据调查,XX市的春节习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1、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

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

湖南话为“打扬尘”。

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

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

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

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2、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湖南各地过的时间有些差别。

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2年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课题的根本内容(1)实践方案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开展,当今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成为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一环。

作为全国十大独立院校之一,我院领导极为重视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太谷是优秀传统文化形意拳发源地这一得天独厚优势为依托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教学纳入大学生课程范围。

此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展影响深远,同时也有利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小组通过对太谷形意拳的理论学习,追根溯源,实地探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形意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调查形意拳当前的开展、传承现状,找出影响形意拳开展传播的症结所在,研究并从本专业的角度并对形意拳的开展传播提出建议。

(2)团队介绍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3)实践口号与主题ldquo;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 rdquo;(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开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

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开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 ldquo;形意拳之乡 ldquo;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开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开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开展的历史。

3、亲身体验拜访太谷形意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对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形意拳的传承及开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弘扬传统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组织了一次以“弘扬传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组织参与者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体验: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表演,如剪纸、泥塑、书法等,让参与者亲手体验传统文化。

3. 互动交流:组织专家讲座,邀请学者和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讲座,分享传统文化知识,解答参与者疑问。

4. 社会实践:组织参与者参与社区文化公益活动,如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四、活动实施1. 前期准备:成立活动筹备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预算等。

2. 宣传推广: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3. 活动组织:现场布置、人员安排、物资准备等。

4. 活动总结:收集活动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参考。

五、活动成果1. 参与者反响热烈: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2. 传统文化传播广泛:通过本次活动,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高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3. 社会影响积极: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经验与启示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祖国,我的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

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身为华夏子孙,中华民族的一员,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门必修课,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涌进,对于外国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对于节日的态度。

在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圣诞节的苹果,万圣节的南瓜灯,装扮在我们城市的街头时,我们却忘记了在重阳节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问候。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连春节都无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迈的父母。

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合家团圆”有关系。

但处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国,年轻人的家庭观念是相对淡薄的。

而且中国人总是习惯性的把某种节日和食品联系在一起,仿佛除了吃这种食品过节就没别的了。

总之,这都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

传统节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个社会重新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就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了。

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
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认识。

应以以人为本,在尊重为前提而继承,在创新的理念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的祖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这里有很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很高兴能借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更多的人介绍我的家乡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国来说算是少数民族里人数很多的一个民族,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多专属的民族节日和习俗。

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

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

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
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

‘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

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

据马可·波罗在他的<纪行>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

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

“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

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各自的节日。

譬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

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这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
民的称赞。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

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

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走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活跃。

而在我的家乡,最著名的莫过于,查干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鱼节。

每每到捕鱼的季节都有上万人慕名而来,观看壮观的冬捕场景。

在查干湖“冬捕节”开幕式上最神秘的是“祭湖、醒网”仪式。

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首先举行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仪式主要包括跳查玛舞(一种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壮行酒等。

整个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内容相当丰富,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颇费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场人物、出场顺序都有定数、定序,不可偏差。

通常情况下,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点燃香火、炭火锅,进行赞语祝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

其中第一网打上来的鱼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之为“头鱼”每年的头鱼的拍卖价格都非常之高。

当然那达慕大会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项重大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的历史渊远流长。

蒙古人的祖先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时就在蒙古草原的广阔地域上活动。

壮美清秀的台尔古纳河,是蒙古民族历史的摇篮。

原始社会,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渐掌握了与野兽格斗的本领,后来,又使用了“骑射”这种较为先进的狩猎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摔跤、射箭、赛马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军事训练的三个基本项目。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它又成为人们的体育、游艺活动。

青铜器的产生,使摔跤、射箭、赛马的条件越来越好。

现在的那达慕,内容比过去更为丰富,比赛项目除了传统的射箭、赛马、摔跤外,又增加了马术、步枪射击、柔道、摩托车表演、蒙古象棋等项目。

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们这时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于是,物资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达慕大会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商业部门搭起临时帐篷作为临时商店,及时地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供牧民们选购。

各地区的文工团、剧团,乌兰木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和科技展览部门也云集而来,为牧民演出和服务。

那达慕大会上还有饭馆、茶摊、书摊、说书棚,蒙古包内外欢声笑语,整个草原一派欢腾。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了解,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动文化使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

我们
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2级市场营销二班
闫思宇
161124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