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FOBT)是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肠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
这种试验的参考值对于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临床上的许多潜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通常为阴性,即不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进行高灵敏度的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会检测到极少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疾病。
一般来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即检测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出血,或鼻腔出血等。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特别是在肠道肿瘤的早期,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处出血。
同时,如果粪便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也说明出血量越大,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指导治疗: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饮食等。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疾病,如肠癌、胃癌等,粪便隐血试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参考。
监测复发和转移: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如果试验结果持续阳性,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转移。
鉴别诊断:与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相结合,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一些难以确定的疾病。
例如,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正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痔疮等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标本的临床采集与检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l 3 卷第 5 期
・
临床医护 ・Βιβλιοθήκη 粪便标本 的临床 采集与检验
李 简薇 ,邓淑 芝 ,林 丽 ,姚红艳 ,付杰
( 黑龙 江省鸡西市人 民医院,黑龙江 鸡西 1 5 8 1 0 0)
摘 要 :目的 探讨 粪便标本 的采 集与送检 。方法 对腹泻患者的粪便 标本进行检验 。结论 长期应 用广谱抗生素 、免疫抑 制剂 、激素或免疫功能低 下的患者,假 丝酵母 菌等的检 出率明显增 高。
关 键 词 :检 验 ;标 本 ; 采 集 中图分 类号 i R4 4 6 . 1 3 文献标识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5 . 3 3 0 葡萄 球菌 。
0 引言
2 采样 方法
挑 取 自然 排便 后带 有 脓血 、黏 液 的粪便 2~ 3 g;液状 粪 便 取 絮状 物 盛 于无 菌 容 器 内或 置 于保 存液 、增 菌 液 中送 检 。对 于排 便 困难 者 或不 易 获得 粪 便 时 或对 幼 儿 ,可采 用 直 肠 拭 子 采样 ,取 出后将 拭 子插 入 灭 菌试 管 内送检 。对 于 不 能立 即送检 的样本 应放 入 C a r y — B l a i r 运 送培养 基或 p H 7 . 0
4 检验方法 与结果
4 . 1 直接涂片镜检
通 常粪便标 本不 做直接镜 检 。只有检查 霍乱 弧菌 、结 核 杆 菌或疑 似葡萄 球菌假 膜性肠 炎时才 需做直 接涂 片检 查 。 4 . 1 . 1 霍乱弧菌涂片检查 4 . 1 . 1 . 1 染色检查 取米 泔水样 粪便 絮状物 直接涂 片两张 ,干燥后 用 乙醇 或 甲醇固 定 ,分 别用革 兰染 色和 l: 2 0苯酚复 红染 色。油镜 观 察有 无革 兰阴性 、排列呈 鱼群状 弧菌 。 4 . 1 . 1 . 2 悬滴检查 用粪便 材料 或新鲜 培养物 制成悬 滴标本 ,以 高倍 镜检 验 细菌 的动力 , 霍 乱弧菌具 有极 为活泼 的动力 , 运 动速度甚 快 , 如 流 星 ,似穿 梭 状 。上 述镜 检 若 发现 许 多形 态 典 型 、运 动 活泼 的弧菌 ,可报告 : “ 直 接涂片 找到疑似 弧菌 ” 。如未发 现 , 则可报 告 : “ 直 接涂 片未找 到弧菌 ” 。 4 . 1 . 1 _ 3 涂片检查 只能对 疑似患 者作初 步诊 断参考 ,不能作 确诊 的依据 。 4 . 1 . 2 葡萄球菌 的涂片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以及其中的成分,医生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消化系统功能和健康问题的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外观与颜色1.1 外观:粪便的外观可以反映出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呈棕色或黄褐色,形状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血液或黏液的存在。
1.2 颜色:粪便的颜色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消化系统的信息。
例如,黑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而黄绿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引起的。
二、质地与气味2.1 质地:粪便的质地可以反映出肠道的蠕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该是软的、易于排便的。
如果粪便过干或过硬,可能是由于水分不足或肠道蠕动减弱导致的。
2.2 气味:粪便的气味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菌群和消化过程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气味应该是轻微的,如果出现异常的恶臭气味,可能是由于肠道感染或消化问题引起的。
三、成分与结构3.1 成分:粪便中的成分包括水分、纤维、脂肪、蛋白质、糖类等。
通过检查粪便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可以评估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3.2 结构:粪便中的结构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健康的信息。
例如,是否存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脂肪球或肠道上皮细胞等。
四、寄生虫与细菌4.1 寄生虫: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用于寻找寄生虫感染的迹象。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寄生虫卵或幼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4.2 细菌:粪便样本中的细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
常见的细菌检测方法包括培养和PCR等。
五、其他指标5.1 pH值:粪便的pH值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酸碱平衡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pH值应该是中性或稍微酸性的。
5.2 隐血:通过检查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问题。
5.3 其他:根据具体需要,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指标的检测,如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
医学知识之粪常规

粪常规(一)一般性状1.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2.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
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状或水样便: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假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
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9.绿色粪便:提示消化不良。
10.胨状便: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11.寄生虫体: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较大虫体肉眼即可分辨,钩虫体则须将粪便冲洗过滤后方易找到。
(二)显微镜检查1.白细胞: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
(三)化学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胆红素试验。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四)细菌学检查: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靠培养分离与鉴定,但有时也作直接涂片检查。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学检验-粪便标本处理

粪便标本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厌氧链球菌种志贺菌属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荚膜杆菌弧菌属菌种艰辨梭菌气单胞菌种白色念珠菌邻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弯曲菌沙门-志贺氏菌:接种HE及麦康凯平板,35℃、18~24小时后检查平板,有疑似菌落,接种双糖,细菌分纯后用细菌鉴定仪上板鉴定后与沙门、志贺氏菌因子血清凝集,以确诊.霍乱弧菌培养:取疑似患者粪便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同时划线接种于碱性琼脂平板/双洗平板血琼脂平板,孵育.增菌培养孵育6小时后,取菌膜移种于上述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并同时做涂片,行革兰染色和悬滴标本,检查形态和活动力.各种分离平板在孵育18-24小时。
观察菌落,挑取可疑菌落,先与生理盐水混匀,观察有无自凝现象.再用O1群霍乱多价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 如发现霍乱病人,立即向当地防疫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致病大肠埃希氏菌培养: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有四种--ETEC、EPEC、EIEC、EHEC.取液体状、脓血或糊状粪便或肛拭子划线接种于麦康凯或伊红美兰及血琼脂平板上,35℃孵育18-24小时,挑选乳糖发酵菌落5个,移种于KIA和MIU孵育过夜,并同时进行细菌分纯,用细菌鉴定仪上板鉴定并进行血清学分型.副溶血弧菌培养:取粪便接种于副溶血弧菌增菌液中,6-8小时后接种于TCBS和SS琼脂平板上,35℃孵育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挑取TCBS上绿色微隆、浑浊、湿润菌落,SS上挑取无色透明、不易挑起菌落进行分纯后用细菌鉴定仪上板鉴定.真菌培养:真菌性腹泻多继发于抗生素治疗后,常见于白色念珠菌、球拟酵母菌.将标本接种于含氯霉素的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平板,置25-30℃孵育24-48小时,根据菌落形态及涂片革兰氏染色所见结果,决定鉴定方法.菌群失调及菌交替症:根据临床提示粪便培养需选用数种培养基,包括强选择性和弱选择性肠道培养基、需氧及厌氧血琼脂平板、沙保氏琼脂等,按各类细菌分别进行培养鉴定,并观察其数量变化.3、操作流程(沙门-志贺氏菌属检查)分离培养增菌培养血清学鉴定细菌鉴定药敏试验报告4、报告方式:以分离目的菌种的结果而决定,如:目前常规以SS/HE和中国蓝或伊红美兰分离粪便中的致病菌,阳性者应报告“沙门菌或志贺氏菌”,阴性应报告“未检出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其他培养结果报告方式与上述原则基本相同.5、注意事项(1)人类肠道中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亦多,在健康人肠道内经常寄居的大量的细菌,一旦肠道发生病理改变时,就可能侵入病变部位而引起疾病。
常用粪便检测项目

常用粪便检测项目
粪便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多种疾病。
以下是常用的粪便检测项目: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炎症等疾病。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血液,以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或炎症。
该试验可以帮助诊断胃溃疡、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
粪便细菌培养:通过培养粪便中的细菌,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如肠炎等。
粪便免疫法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以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肠道寄生虫或病毒,如阿米巴痢疾、轮状病毒等。
粪便脂肪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脂肪的含量,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脂肪吸收障碍或胰腺疾病。
粪便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特定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肠道肿瘤等疾病。
除了以上常用的粪便检测项目外,还有粪便酸度检测、粪便胆红素检测等多种检查方法。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消化道健康状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粪便检测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粪便经过消化道进行排泄,含有丰富的消化道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消化道以及涉及脏器的功能水平。
粪便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化验检查方案,指的是通过对粪便的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评估粪便的性状、颜色、是否存在寄生虫、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用于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等检查的辅助鉴别诊断,临床意义显著。
为提高粪便常规检查的效果,必须进一步掌握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并充分认知其临床意义,以更好的发挥出其价值。
而对于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多少呢?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粪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目测法、显微镜检查法以及粪便隐血实验三种检查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目测法。
对所采集的粪便样本,首先需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其外观、性状、颜色等进行分析,并选择由粘液、脓血等异常的样本,如果外观没有明显的异常,则可采用多点取样的方式获取样本。
(2)显微镜观察法。
将所选择的样本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涂片观察,将生理盐水1~2滴滴入载玻片上,使用竹签挑出疑似部分,大小同火柴头即可,将其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制成悬浊液,浓度以可看清报纸上字迹为宜,而后则可盖好载玻片。
现选择10x10的低倍镜进行全片的观察,评估是否存在寄生虫卵、原虫、包囊等,而后再选择10x40的高倍镜进行病例成分的观察,至少需观察10HP[1]。
(3)粪便隐血实验。
选择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先使用便棒采用多点采样的方式采集粪便,并将便棒放到采便器中,盖紧后进行摇晃,将样本和缓冲液进行融合并混匀,再撬下采便器顶部的盖子,滴入3~4滴粪便的混悬液,滴入位置为检测板的加样孔中,5min内进行检查结果的观察。
对黑色柏油样粪便,则可加水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测。
在粪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均需要在1h内完成。
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伴随着国内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粪便检查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方便、容易获取、无创等优势,在肠道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病毒等疾病的检验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粪便测算分析报告

粪便测算分析报告摘要:粪便测算和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医学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的收集和研究,可以了解人体肠道的健康状况。
本报告将介绍粪便测算的意义、操作步骤和常见的分析结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检查方法。
引言:粪便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后产生的废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反映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消化功能和肠道的健康状况。
粪便测算和分析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的采样和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肠道健康和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
1. 粪便测算的意义粪便测算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早期发现肠道健康问题,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许多与肠道相关的疾病。
通过粪便测算,医生可以评估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确定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程度,从而了解肠道的健康状况。
此外,粪便测算还可以检测消化功能和排泄物中的潜在问题,如隐血、脂肪消化不良等。
2. 粪便测算的操作步骤粪便测算的操作相对简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2.1 粪便样本采集采集粪便样本是粪便测算的第一步,需要使用专用的容器进行采样。
在采集前,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将污染物或其他杂质带入样本中。
采集样本后,将其尽快送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
2.2 粪便样本处理在实验室中,粪便样本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
首先,样本应经过离心或离心去沉淀,以分离出固体和液体成分。
然后,固体成分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制备DNA或RNA样本、分离细菌等。
2.3 粪便测算分析最后,粪便样本将提交给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测算和分析。
他们将使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设备来评估样本中的微生物组成、消化功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根据测算和分析的结果,医生可以评估肠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常见的粪便测算分析结果粪便测算分析结果的解读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但对于一般人群,了解一些常见的分析结果仍然是有意义的。
3.1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及意义
1 粪便一般检查
正常粪便主要由消化后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纤维素、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和水等组成。
1.1 参考值
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婴儿呈黄色或金黄色不成形糊状便。
1.2 临床意义
1.2.1 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以血为主,有特殊腥味。
1.2.2 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
1.2.3 柏油样便呈黑色。
上消化道出血50~70ml即出现柏油样便,其隐血试验为阳性。
1.2.4 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1.2.5 鲜血便见于直肠、结肠息肉和肿瘤、肛裂及痔疮等。
1.2.6 白陶土样便见于阻塞性黄疸。
1.2.7 球形硬便见于便秘。
1.2.8 扁平带状便见于直肠或肛门狭窄。
1.2.9 胨状便在坚硬的粪表面附着少量黏胨,为痉挛性便秘的特点,如溃疡病出血、胃炎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某些慢性菌痢病人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
1.2.10 凝块样便为脂肪及酪蛋白消化不全所致,呈蛋花汤样外观,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1.2.11 绿色便因肠蠕动过快,胆绿素尚未转变成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腹泻。
1.3 注意事项
1.3.1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留取异样部位的粪便,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1.3.2 注意食物及药物对粪便检查的影响,如蔬菜使粪便呈绿色,动物血使粪便呈黑色,消化道钡剂后粪便呈灰白色,服用中药山道年、大黄后粪便呈紫色。
1.3.3 避免尿液、月经血混入粪便。
2 粪便显微镜检查
2.1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白细胞偶见,红细胞无,结晶少量,细菌少量。
2.2 临床意义
2.2.1 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如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以及过敏性肠炎及钩虫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2.2.2 吞噬细胞(macrophage) 与脓细胞同时出现,见于细菌性痢疾及溃疡性结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
2.2.3 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出血时、痢疾、下消化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等。
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阿米
巴痢疾时红细胞多于白细胞。
2.2.4 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可见增多。
2.2.5 上皮细胞大量上皮细胞出现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假膜性肠炎。
2.2.6 结晶特殊结晶如菱形结晶,常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中;夏科·莱登结晶见于过敏性肠炎、肠道溃疡、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等。
2.2.7 真菌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引起真菌二重感染所致。
如肠道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感染,假膜性肠炎;普通酵母菌引起轻度腹泻。
2.2.8 细菌八联球菌常见于消化不良性水泻便中。
2.3 注意事项
2.3.1 粪便采集后应在l小时内及时检查,放置过久会破坏粪便中的有形成分。
2.3.2 查阿米巴滋养体应从粪便脓血部分取材或采用肛拭法采样,保温送检。
3 食物残渣检查
3.1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常可见到植物纤维,其他残渣少见。
3.2 临床意义
3.2.1 脂肪有中性脂肪及脂肪酸。
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及小儿腹泻等。
3.2.2 淀粉颗粒有同心性线状的不规则块状物。
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等。
3.2.3 其他残渣如有肌纤维、植物纤维等,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和腹泻。
4 结晶检查
4.1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可见少量磷酸盐、草酸钙、碳酸钙等结晶。
4.2 临床意义
夏科-莱登(Charcot Leyden)结晶为无色透明的棱形结晶,常在阿米巴痢疾、钩虫病及过敏性肠炎粪便中出现。
5 粪便寄生虫检查
5.1 临床意义
5.1.1 寄生虫卵用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如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姜片虫卵、肺吸虫卵、肝吸虫卵、带绦虫卵等。
5.1.2 原虫滋养体和包囊用于肠道原虫感染的诊断,常见的有①阿米巴原虫:用于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在典型的酱红色黏液便中可见到大滋养体,并同时可见夏科-雷登结晶。
②蓝氏贾弟鞭毛虫:主要感染儿童和旅游者,引起腹泻。
③隐孢子虫:现认为该虫是引起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
6 粪便隐血检查
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消化而破坏,在显微镜下不能被发现,称为隐血。
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6.1 参考值
化学法(常有邻甲苯胺法、还原酚酞法):阴性
免疫法(常有ELISA、免疫斑点法):阴性
6.2 临床意义
6.2.1 消化道病变消化道溃疡、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隐血试验阳性。
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
6.2.2 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6.2.3 药物致黏膜损伤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引起黏膜损伤使隐血试验阳性。
6.2.4 全身性病变如血友病、急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紫癜、败血症等隐血试验也可为阳性。
6.3 注意事项
6.3.1 采用化学法检验时要尽量避免食物、药物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受检者在检查前3天内禁食动物血、肉、肝脏、富含叶绿素食物和中药。
另外,大量维生素C存在可呈假阴性。
6.3.2 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以及齿龈出血、鼻出血等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洲,陆希明.三种便潜血试验测定方法的比较[J];哈尔滨医药;2005年02期.
[2]王莉.胶体金试纸与联苯胺法检测隐血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2年03期.
[3]高茂馗,束国防.免疫法与化学法测定隐血的比较[J];临床检验杂志;2004年01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