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分类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转文言文虚词词性分类及作用

转文言文虚词词性分类及作用为一、介词。
1、表对象。
可译为"给""对""替"。
例: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给)《公输》②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
例:③项为之强(因为)《闲情记趣》3、表目的。
可译为"为了"。
例:④为宫室之美(为了)《鱼我所欲也》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鱼我所欲也》4、表被动。
可译为"被"。
例:⑥士卒多为用者(被)《陈涉世家》二、做动词。
可译为"是""做""制造""当做"等。
例:①为宫室、器皿、人物(做)《核舟记》②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核舟记》③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当做,作为)《公输》三、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呢)《公输》焉一、兼词。
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
1、表疑问。
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
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
同"之"的用法。
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
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
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中的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
一般来说,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1)副词:①程度副词:如: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②范围副词:如: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啻(chì) ③时间副词:如:既、业、已、曾、尝、初、向、昔、适、方、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cù)、须臾、未几、无何④情态副词:如: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jù)、竟、终、卒、果、故、徒、几、乃⑤语气副词:如:庶(shù)、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⑥否定副词:如: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⑦谦敬副词:如: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2)介词:如:于、乎、以、为、与、自、从、由、因、用、至、当、缘、见、被、比、方、值(3)连词:①表并列:如:与、及、且、而、以、亦、载……载②表承接:如: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③表递进:如: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④表选择:如: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⑤表因果:如: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⑥表假设:如:若、苟、而、如、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⑦表条件:如: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⑧表转折:如:但、然、而、则、顾⑨表取舍:如: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4)部分代词:①人称代词:如:吾、我、余、女、尔、而、若、其、彼、伊、予、汝、乃、之②指示代词:如:此、是、兹、斯、其、夫、之、彼③疑问代词:如:谁、孰、何、曷(hé)、胡、恶、安、焉④无定代词:如:或、无、有、莫(5)语气词:如:者、也、兮、矣、焉、耳、而、云、乎、邪、耶、哉、欤(6)谦词:如:诸、焉、盍、叵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一)用作连词。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文言虚词分类

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 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 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除了名词、动词、 形容词之外的都是虚词)
2
代词
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 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 于”是介词,“之”是代词。
积土成山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3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9
2、指示代词
表示远指、表示近指。
※表示远指:彼、其、夫等。 ※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相当。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
※表示近指:是、斯、之、然、尔、兹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这、这个、这样。
17
2、范围副词
表范围广(表总括) 悉、咸、皆、尽、毕、举、具、胜、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8
2、范围副词
表范围有限:
仅、止、直、惟、唯、但、特、徒 翻译为“只 ”“仅”“只是”等
室仅方丈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直好世俗之乐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徒慕君之高义
12
表处所 安、焉、奚 (在哪里、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
《琵琶行》⑤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杂说》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
(成语)(2)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氓》曰:“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技止此耳。
《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孙子吴起列传》(4)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吾至爱汝。
《与妻书》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4)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
《促织》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
《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③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满井游记》(5)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
《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盖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③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④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
《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6)指代性的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
《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让我……请为王吹竽。
《滥竽充数》猥自枉屈。
《出师表》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表谦敢、窃、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陈情表》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
《三国志》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①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
《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③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黄生借书说》④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逍遥游》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
(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
(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鸿门宴》4.连词(1)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氓》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2)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4)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5)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6)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
《师说》虽然,犹有未树也。
《逍遥游》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②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③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生乎吾前。
《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以乡人子谒余。
《送东阳马生序》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②以+动词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以刀劈狼首。
《狼》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为连词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
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②因+动词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为连词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6.叹词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