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功能与疗效评价
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A t t h e s a m e p e r i o d , 3 2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g o i n g Mi l e s o p e r a t i o n w e r e c h o s e n a s c o n t r o l
T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a n a l s p h i n c t e r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f o r l o w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L I U Y i n g( F i r s t D e p a r t m e n t o fS u r g e r y , T h i r d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 B a o j i 7 2 1 0 0 4, C h i n a )
・
2 3 2・
J S h a n x i Me d U n i v,Ma r 2 0 1位 直 肠 癌 患 者行 保 肛 根 治 术 的 临 床疗 效 评 价
刘 瀛 ( 宝鸡市第三人 民医院外一科 , 宝鸡 7 2 1 0 0 4 )
摘要 : 目的 评价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6—0 1~ 2 0 1 2—1 2宝鸡市第 三人 民 医院收洽 的 3 2例采取保肛根治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 观 察组 ) , 与 同期采用 腹会 阴联 合直肠 癌根治术 ( Mi l e s 术) 的3 2例患者 ( 对 照组 ) , 进行术后 We x n e r 、 V a i z e y 、 P e s c a t o r i 和A MS量 表进行 肛 门功能评估 、 并 发症发 生率 和远期 疗效观 察 。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 异( P>0 . 0 5 ) , 且 两组间 1年和 3年生存率 比较也无 明显差 异 ( P> 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大大提高 了直肠癌患者 的保 肛率 , 并保证 了肛 门功 能 , 同时也确
低位直肠癌36例保肛术临床疗效观察

3 ・ 2
可 外科学杂 志 2 1 南 0 2年 3月 第 1 8卷 第 2期 H N OU N L O U G R r 2 2. 1 1 No 2 E ANJ R A FS R E Y Ma 01 Vo . 8. .
.
失等, 通过 影像学检查结合 临床 可以确诊该疾病 , 保守治疗是该病 的首选方法 。
h aYx eZ zi 00 ,0 4 )324— 1 . u iu ah, 1 9 ( 5 : 1 326 2
素 , 8h皮下注射 1m 。( ) 每 g 6 对有吻合 口的患者 , 如果 患者在术
后 1 0d内可 以排除明显的感染灶 , 临床上应每 8h给予地塞米松 5—1 , d后逐渐停药 。( ) 0mg7 7 合并有明显 的低蛋 白血症时 , 应给
性加重 。( ) 4 患者具有典 型的肠梗阻临床症状 及体征 , 过影像 通 学检查可 以确诊肠 梗阻 的存在 。( ) 5 预后较 好 , 守治疗 可 以治 保
愈多数患者 , 少数患 者 由于久 治不愈 或合 并其 他并 发 症时 应 给
予外科手术 治疗。 值得 注意的是 , 术后 早 期肠 梗 阻可 以 由腹 内疝 、 合 口狭 吻 窄、 肠扭转 、 肠壁血肿 、 麻痹 等机械 因素弓 起 , 术后早期 炎性 肠 I 而 肠梗 阻是 由手 术 操作 范 围广 , 部创 伤 重 或 者 炎 症 等 因 素 引 腹 起 ] 是术后早期肠 梗 阻的特 殊形 式 。并 非 所有 的 术后 早期 , 肠梗 阻均为术后早期炎性肠 梗阻 , 临床应 该注意 区分 。 在 4 参考文献 [ ]J J ,h oC WagZ e a. prlC igoi o al 1 i S S a X, n F,t1 Si T dans fer a s y p s p rtei a a r m l o e o s ut n J . hn — ot eav f mm t ys a w l bt c o [ ] Z og o i n l o l b r i
低位及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及功能评价

低位及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及功能评价王锡山近年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大成就.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中低位直肠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对直肠癌肠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的深化、手术技术的提高。
尤其是双吻合技术的广泛应用,外科医生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完成保肛手术。
随着低位、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量的骤增.甚至出现“埋葬”Miles手术的念头。
越来越多的患者不仅要求术后长期生存.还期望良好的生活质量。
医生在尽善尽美地完成手术的同时。
还需要关注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关注他们能不能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因此。
低位、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标准的判定和功能评价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中低位直肠癌的分段在欧洲和北美等结直肠癌高发地区.不足40%的患者是直肠癌.而李明等…的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还是90年代。
中国均以直肠癌为主(72.6%和66.9%)。
我国直肠癌的特点之一是中低位直肠癌多见.约占全部直肠癌的70%。
目前直肠癌位置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大多数学者习惯上将腹膜反折以下的癌肿称为低位直肠癌。
直肠按解削学划分为上、中、下3段,总长度约15cm。
癌肿距肛缘大于12cm称为上段直肠癌。
可行传统的Dixon术;癌肿距肛缘7—12cm为中段直肠癌;癌肿距肛缘小于7cm(即腹膜反折以下)称为低位直肠癌[2】。
二、吻合口位置判定、吻合平面与术后恢复情况保肛手术是将传统经典手术原则需要行Miles术的中低位直肠癌。
改变为低位或超低位吻合以保留肛门功能的一种术式。
在保肛手术中.直肠癌下切缘的安全距离是决定能否保肛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远端切除距离至少要大于2cm.甚至有研究证实在确保下切缘阴性的情况下.即使下切缘的距离小于lcm也是安全的。
当然,在术中还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病理类型、侵犯深度、周径及大小等各方面的因素。
笔者对中低位直肠癌逆向浸润的研究表明.95%的病例浸润不足2cm.建议远端切除至少2.5cm,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例建议切除5cm:95%的系膜转移组织距离小于3.5cm.常规应切除远端系膜4cm。
应用吻合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功能与疗效的临床分析

直肠 乙状结肠吻合 , 然后缓慢退 出吻合器 , 检查切割
圈是 否完 整并送 病理 。
行该 类 手术 5 1例 , 得较 好 的临 床效 果 , 取 现报 告 如
下。
13 观察指标 .
①生活质量 : 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个 质 的飞跃 。 。
作者简介 : 飞(9 1 , , 夏 16 一) 男 安徽铜陵人 , 本科 , 副主任 医师。
一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 年 1 08 O月第 1 卷第 塑 1
i n . !! ! ! n ! ! 竺
! L
:
・
5 3・ 2
3 1 低位 及超 低位 保 肛 的理 论及 依据 随着 对 低 . 位 直肠癌 生物 特性 、 润及 淋 巴结 转 移规 律 研 究 不 浸 断 深入 , 们发 现 直肠 癌 淋 巴结 扩 散 的 主要 途 径 是 人 向上 , 同时有 侧方 扩散 , 但 仅在 高度 恶性 或 晚期直 肠 癌 向上 的淋 巴管被癌 栓 阻塞 时或 癌肿接 近肛 管侵 及
手 术切 除 仍 然是 目前 治疗 直肠 癌 的首选 方 法 , 如何 在根 治性 切 除 的前 提 下 , 尽可 能 地 保 留患者 的 原位 肛 门及功 能 , 提高 患 者 的 生 活质 量 一 直是 直 肠 外科 的重要 课题 , 随着 对 直 肠癌 生 物 学 特性 的深 入
认识和吻合器设计 的进步, 低位直肠癌的 Dxn手 i o 术的成功率不断增高 , 给患者术后 的生活质量带来
夏 飞
( 安徽铜陵市人 民医院普外 Ⅱ科 ,40 0 24 0 )
[ 摘要 ] 目的
低位直肠癌34例保肛术临床疗效观察

低位直肠癌34例保肛术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病例资料。
72例分为保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排便次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保肛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排便次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保肛手术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手术。
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安全有效, 能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传统手术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
其中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占很大比例。
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复发率高,术后生活质量差,术后的排尿生殖功能障碍和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tal excision,tme)理念、逆行扩散学说和吻合器的应用,采用tme技术的直肠癌根治术成为现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正在渐渐取代较痛苦的传统miles 手术,为探讨手术方式对患者手术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保肛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2010年我院共收治低位直肠癌患者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最小 38 岁,最大67 岁,平均54.7 岁。
术前肠镜均证实为距肛门68cm的直肠腺癌。
将其分为保肛手术组(34例)和传统miles 手术组(38例)。
保肛手术组34例,其中男24 例,女10例;dukes 分期:a期4例, b期26例,c期3例,d期1例。
miles手术组38例,其中男 23例,女15例;dukes分期:a期2例,b期30例,c期4例,d期2例。
病理类型见表 1。
1.2治疗方法保肛手术(dixon术)均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tme 原则,于直肠系膜脏层和壁层之间锐性分离,保留骶前自主神经,其中肿瘤距肛缘57cm 者,均行低位前切除术,双吻合器吻合,远切端23cm,肿瘤距肛缘低于5cm者行parks术,远切端12cm。
34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分析

[] r e N i ,o t e a .h D a h e elc si 4 Hak r N, at TC r sM, 1 eC 8 l ag n u o e t T p o s r ua d y h a s a i f rt n [ . l e , 0 , ( : 0 e l e e k r m l o p o is ] l2 2 1 1 1 . g t b t I of y e J Mo C l 0 0 ) 4
co igt seepes np t r, dc rmoo l p igJ. lnn ,su x rsi at na ho sma ma pn [ i o e n ]
Ge m i s 1 9 61 3 6. no c , 9 9, : 2
较 高水 平 的 特 异IE,促 使 哮 喘 的 发 生及 进 一 步 发 展 。 因此 对 g 】
者 。本 文 就几 年 来 进行 的3 例 保 肛 手术 和 5 例M i s 术 进行 了 4 5 l手 e 临床 总结 和分 析 ,现报 告如 下 。
洗 直 肠 ,扩 肛 ,吻合 完 成 后 用 大量 生理 盐 水 冲 洗 腹 腔 和盆 腔 。
骶前放置引流。术后2d t  ̄肛至肛门排气。所有病例两切端均 阴
肛 手术 3例 ,行 传统 mis 4 l 手术 5例 。结 果 :两 种方 法在 术后 复 发 、生存 率上 无 显著 性差 异 ,Mi s e 5 l 中平均 出血 量 、术 后平 均 留置导 尿 时 e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观察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观察郑羽;曾长青;池良杰;王襄瑜;许超;吴建生【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6(054)030【摘要】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46例,根据其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直肠癌保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生存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及肛周湿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术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与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总页数】4页(P39-41,45)【作者】郑羽;曾长青;池良杰;王襄瑜;许超;吴建生【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7【相关文献】1.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前切除保肛手术后生存质量调查 [J], 杨婕;李晓玲;陈增蓉2.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J], 翟奉杰;穆齐金;范媛媛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观察 [J], 张平; 李方洪; 叶发钧4.自拟扶正活血解毒汤内服+灌肠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血液流变学、肛门直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宋磊;刘丹;孙林梅;杨正安5.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刘桂元;庞毅;付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28例效果分析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成熟,腹腔镜下的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而对于距肛门≤7cm低位直肠癌,常规开腹手术保肛尚有一定的难度,而目前国内对腹腔镜下能否完成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且对术后疗效研究报道不多。
本研究总结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开展的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28例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低位直肠癌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4~76岁,平均(65±11)岁。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平均(5.5±1.5)cm,入选条件: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腹腔镜手术,心肺功能均正常,能耐受腹腔镜手术,术前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直肠癌;全腹部CT示肿瘤无明显的外侵;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不限。
1.2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通常取改良截石位,头低脚高,同时双腿膝部稍抬高,右侧略低于左侧。
采用4孔法,暴露困难时可于合适位置增加1孔。
首先提起乙状结肠找到骶前间隙,在直视下用超声刀向下分离至盆底肌平面,注意保护盆骶神经丛和骶前静脉。
并紧贴盆腔侧壁用超声刀离断直肠侧韧带,注意直肠侧韧带内动脉的处理以免引起出血。
超声刀处理完直肠侧韧带后,再用超声刀在Denonvilliers筋膜间隙内分离直肠前壁,直至直肠的预切平面。
女性患者要注意保护阴道后壁,男患者要注意保护精囊腺。
游离完直肠后向上处理肠系膜下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28例效果分析屈陈江,周亮,季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215600)[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疗效,以探讨腹腔镜及相关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对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低位直肠癌28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无中转开腹患者。
平均手术时间(135±42)min,手术切除淋巴结2~27枚,术后住院时间7~21天,术后病理检查示远切缘均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功能与疗效评价伴随着相关的理论研究、手术技术、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器械的革新和进步,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已越来越趋于精准化、个体化,特别是对于低位和极低位直肠癌,肿瘤的根治与肛门功能保护并重更受关注。
1、完美的手术是术后良好肛门功能的基础低位直肠癌通常是指肿瘤距肛缘<5 cm的直肠癌。
由于其位于盆腔深处,周围解剖结构及层次较复杂,因而保留肛门(保肛)手术难度较大,对术者的要求也更高。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一方面为了达到肿瘤根治效果需要切除更多的肠管,另一方面保留肛门又要求尽可能多的保留肠管。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能否成功实施保肛手术的关键。
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仍然是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基本原则,它的提出是直肠癌手术的里程碑,TME有效地降低了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并且将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率增加了20%~25%。
保留更多的齿状线和肛门内括约肌是保证术后肛门功能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直肠肛管可谓“寸土寸金”,如何保留更多的直肠与术中远切缘的距离密切相关,足够的远切缘是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
远切缘的理论研究一直在深入,从最初的5 cm逐渐过渡到2 cm的“金标准”,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低位直肠癌向远端浸润的距离<1 cm,远切缘1 cm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认同。
Bujko等对17项随机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甚至提示<1 cm 的远切缘也可接受。
正是对远切缘的认识不断加深,才使得外科医生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进行着不断的改进,而改进和创新的核心依旧是既有足够安全的远切缘又能保留更多的直肠。
盆腔植物神经的完美保护与术后功能密切相关。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病人不仅关注肛门功能,泌尿生殖功能同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
日本学者在1983年就提出了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盆腔自主神经保留术(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是在TME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这一术式极大地改善了低位直肠癌病人(特别是男性病人)术后排尿功能和性功能,显著提高了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借助腹腔镜自身放大、3D视野的优势,使术中神经保护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可进一步改善术后功能。
2、低位直肠癌的术式演进与功能改善纵观直肠癌术式的演进,始终贯穿着手术的彻底性、保肛率的不断提高及术后肛门功能的不断改善。
1908年Miles在尸体解剖基础上提出了整块切除及柱状切除的概念,使得直肠癌术后的复发率显著降低。
1948年Dixon报道了大宗成功保肛病例。
此后如Bacon手术、Parks手术等相继出现。
1982年Heald提出的TME理论,由于大大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改善了病人术后功能,被作为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为大家广泛接受,成为直肠外科的里程碑。
为了进一步提高保肛率,在此基础上,1994年Schiessel首次描述了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其技术核心是向下游离直肠直至内外括约肌间沟,以此来获得足够安全的远切缘,从而使极低位直肠癌病人获得安全保肛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ISR术后的肛门功能,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ISR术又可分为仅切除部分内括约肌的部分ISR(parti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pISR)和切除全部内括约肌的完全ISR(tot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ISR)。
近期的一项回顾性分析认为,ISR适用于那些距肛缘3.0~3.5 cm的T1-T3期的超低位直肠癌,无论肿瘤有无内括约肌侵犯。
ISR的提出使得低位保肛手术达到了极限,大大提高了保肛率。
但无论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LAR)还是ISR,由于直肠完全切除,吻合口距离齿状线或肛缘较近,特别是ISR还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的内括约肌,必然导致以便频、便急、大便失禁为主要表现的前切除综合征(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ARS),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Konanz等对接受LAR、ISR及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进行配对分析研究后发现,ISR术后病人大便失禁发生率明显多于LAR,Wexner评分也高于LAR。
其分析认为ISR切除了维持肛管静息压的内括约肌和神经末梢丰富的齿状线区域的黏膜,导致了术后肛门功能不佳。
因而笔者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改进术式,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保留更多的直肠壁、内括约肌和齿状线,从而改善术后肛门功能。
笔者研究发现低位直肠癌很少沿肠壁向侧方发生浸润,即使发生浸润,其浸润距离也很少>5 mm,因而笔者针对Rullier 等分型中的Ⅱ型和Ⅲ型极低位直肠癌采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pull-through conformal resection,PTCR),即经腹部按TME原则将直肠分离至括约肌间沟,再将肠管翻出肛门,在直视下保证肿瘤远切缘至少1 cm,然后根据肿瘤位置设计切除线,总体是从肿瘤侧斜行向上到达对侧,使对侧远端保留更多的直肠,括约肌和齿状线。
吻合时,将近端结肠吻合在直肠保留较多的一侧,使吻合口尽量远离齿状线。
这一切除方法较传统手术保留了肿瘤对侧更多的正常肠管、括约肌和齿状线,进而改善了术后肛门功能。
在术后的肿瘤学效果和肛门功能随访中,PTCR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0.34%,与同期行LAR及APR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19和0.434),同时肛门功能与行LAR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证明PTCR是安全、可行的低位保肛术式,提示肿瘤距肛门的距离并非保肛的惟一依据,肿瘤的大小、TNM分期、与括约肌的关系以及病人术前肛门功能状况等都是外科医生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并综合考虑的因素。
在保肛手术之后,近年“保直肠治疗”的理念逐渐被肛肠外科医生所重视,这使得部分原来没有机会保肛的病人,通过综合治疗不但保肛,而且更加完好地保留了功能。
局部切除可以被认为是保直肠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特别是术前获得准确的临床TNM分期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由于低位直肠癌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许多cT2~3、N+的病人在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原发肿瘤能够达到缓解甚至完全临床缓解。
相关文献研究发现,cT2期病人经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缓解率较高,且局部切除的肿瘤学效果与经腹行TME手术相当。
新辅助治疗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局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而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策略,称为“watch and wait”。
Habr-Gama等就对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gression,cCR)的病人采取观察随访的策略,发现这部分病人的5年总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达到83%和92%,其随访报告显示最终50%的病人尚未因肿瘤复发而采取补救性手术,目前仍在密切随访中。
Habr的这种“watch and wait”策略为治疗肿瘤位置较低、保肛意愿极其强烈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要看到在这部分观察随访的病人中,局部复发率高达31%,其结果还受到样本量小、随访时间不够长等因素的制约,因而临床应用还须谨慎。
需要指出的是,APR在肿瘤学效果方面,包括环周切缘阴性率、局部复发率、5年存活率等方面并不优于LAR,甚至要劣于保肛手术,同时LAR避免了永久性结肠造口,不但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极大减轻了病人生理和心理负担。
3、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除局部切除术外,无论手术技术和方式如何改变,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由于切除了直肠,因此均会影响术后直肠及肛门功能,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ARS。
笔者分析认为,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
3.1 生理因素手术切除了绝大部分直肠,直肠壶腹的消失造成新直肠几乎没有粪便储存能力,来自结肠的粪便可直接到达肛门,造成便频。
同时在极低位直肠癌手术中,齿状线及其周围富含感受器的黏膜会被部分或全部切除,新直肠无法感受粪便对肠壁的刺激,进而无法反射性控制肛门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来控制排便,引起便急。
3.2 心理因素由于情感、社会等因素部分病人在得知病情后保肛意愿非常强烈,忽略了保肛术后肛门功能下降的必然性,加上肛门功能评定大多通过病人自身感受获取,没有心理准备的病人在面对肛门功能不佳的状况时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反而继续影响肛门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即使是正常人,排便也会或多或少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
在处理这两方面因素的时候,病人的术前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术前就应与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耐心交流,解释手术的过程和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功能问题,让病人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积极面对的心理准备,并为改善肛门功能进行肛门收缩锻炼,积极配合术后康复。
3.3 物理因素外科医生首先应控制术中损伤,尤其是极低位直肠癌术中尽可能减少对局部肌肉及神经的损伤,不要盲目扩大括约肌间沟的分离范围。
大部分低位直肠癌手术不需要进行广泛的括约肌间沟的游离,如笔者所开展的PTCR,将直肠游离到盆底切断Hiatal韧带后仅在肿瘤一侧对括约肌间沟稍加分离即可将直肠经肛门翻出,可获得足够的远切缘。
此外,笔者曾对APR切除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发现,括约肌间沟中存在神经末梢,相信这些神经末梢对括约肌收缩有一定控制作用,相关的功能学研究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其次,放疗的副损伤也是造成术后肛门功能不佳的原因。
2010年Stephens等对1350例病人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MRC CR-07研究),结果提示接受新辅助放疗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均差于未行新辅助治疗的病人。
Arias等最新的研究建议将肛门括约肌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20 Gy 以下,以此来降低病人术后的Wexner评分。
笔者也发现新辅助放疗会破坏肛门外括约肌的超微结构,造成外括约肌整体的收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肛门功能。
为减少放疗的副反应,有研究曾尝试用化疗取代放疗。
Bossé等的PROSPECT研究对符合放疗条件的低位直肠癌病人(cT3N0、cT2N1、cT3N1)只进行新辅助化疗,然后接受根治性手术,结果显示这部分病人的3年DFS和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LR)分别为74%和4%,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病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而放疗对肛门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适当地改进放疗方法或治疗方式对减少放疗副反应有一定帮助,但还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