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 指导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吉林医药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一、实验的基本要求及职业素质培养目标1. 技能目标(1)强调理论和实验结合能够独立担任X线检查工作,基本掌握X检查技能,熟知X检查技术。
2. 素质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担任X线检查工作。
二、技能实验项目表实验一了解X线设备及X线摄影的基础知识操作要点打开系统电源闭合墙电,摄影床运动控制器面板的电源指示灯点亮,此时床体得电,床体电磁铁得电吸合,床面及立柱支柱均锁死,此时高压发生器内部已有高压电,按下位于高压发生器控制台右上方按钮右侧,|,压发生器所有指示灯同时亮起育到系统自检结束,系统开机结束。
关闭系统电源按下位于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台右上方的按钮,高压发生器关机。
断开墙电,床体电源及室内所有其他设备也将同时关闭电源。
注意:①不得快速打开和关闭电源。
开关之间最少要间隔30秒钟,②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在发生器就绪指示灯熄灭之前,不得关闭系统。
在此之前关闭系统将给X-光射线球管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①为了预防患者上下床时受伤,请将X射线球管上移,并将球管立柱移开到一边。
②必须始终注意摄影床的所有部件,检查是否有干扰或者患者与床或者其他设备出现碰撞的可能。
③床面头与尾全部伸展开时,能够支撑的最大患者体重为150公斤,重量在床面上平均分配。
超过这一限度,将导致患者受伤或设备损坏。
④移动床时,必须将手小心放在床面上,不得抓住床面一边,牵引床的运行。
否则,可能导致操作员或患者受伤。
⑤患者上下检查床时,避免因不小心踩到脚踏板而对患者或操作员造成伤害或对设备造成损坏。
⑥床面运行时,必须小心手指与手指的放置位置。
⑦切断床电源时,床面可以自由运动。
当床上无电源时,操作员必须通过关注床面运动来避免人员伤害。
⑧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严格注意操作安全,防止硬件设备造成人身伤害。
防止床面夹手。
摄影方向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称为摄影方向。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doc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实验室规则实验室为实验教学的课堂,为了维护实验室的正常管理秩序,保证所有实验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完成,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须遵从以下规定1.进入实验实验室之前穿好隔离衣,携带与实验有关的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纸、计算器等。
预习实验的所有内容。
2.进入实验室后,保持安静有序,不得大声喧哗。
认真听取实验教师的指导,并作好记录。
3.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及设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室内大部分为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在使用时要求认真、小心、操作合理得当。
在没有得到实验教师的允许之下不得操作任何设备。
充分认识机器上的各种标识符号,选择各按钮或旋钮时一定要正确。
当选择错误的按钮或旋钮时,一定不要强行操作机器。
如果出现因非正常使用设备而出现严重问题时,该操作人要负一定的责任,并按泰山医学院实验仪器损坏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X射线对人体有损伤性,使用X射线进行实验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未曝光或曝光完的胶片不得放在有大量X射线的房间内,避免胶片感光。
胶片在曝光之后要立即进行洗片处理,不能放置在暗盒内时间过长。
6.胶片装入暗盒及曝光后胶片的处理都在暗室内进行,进入暗室内要进行至少15min的眼睛暗适应,等到能看清室内的东西时再在暗室内走动,或进行暗室内各种操作。
冲洗胶片的显影液及定影液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碱酸性化学物质,处理完胶片后将手用清水冲洗干净离开操作室(暗室)。
冲洗胶片时避免将显影及定影液溅到衣服上或眼睛,一旦溅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7.实验中要作好各种实验记录,记录的数据为实际的数据,不能照搬书上的数据。
当出现与正常数据偏差较大的数据时,要立即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找出主要问题并重复实验。
8.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记录本,记录实验材料消耗数量,把使用的各种仪器放到原来的位置并摆放整齐,打扫实验室卫生。
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实验报告是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后书写的总结。
医学影像学见习指导

医学影像学见习指导
一、目地与要求
1、掌握骨骼构造及正常X线表现;掌握骨骼及关节常有基本病变观点及线表现;掌握常有部位骨折、脊柱骨折的
X线表现及少儿骨折的特色,椎间盘病变的CT、MRI表现。
2、熟习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一般认识X线、CT、MRI检查技术对检查该系统的优弊端:骨骼、肌肉的MRI表现,骨折的愈合、并发症;半月板损害的MRI表现。
二、见习方式
1、简单介绍本实习课的内容和要求5分钟;
2、教师解说见习片内容及阅片重点60分钟:
3、学生蔬别阅片,教师疑难解答40分钟:
4、师总结剖析学生在阅片中存在的代表性疑点,作重点剖析15分钟。
三、重要知识点
1、肌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临床技术重点
1、理解正常骨骼构造对应的影像学表现。
2、理解常有基本病变的病理基础。
3、可以诊疗常有骨折及典型椎间盘膨、突出症。
五、议论议题
1、小儿正常长骨x线表现。
2、骨质松散的观点、x线表现及病因。
医学影像学专业实训报告

一、前言医学影像学是一门融合了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在学校安排的实训期间,参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实训课程。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内容1. 实训环境与设备实训课程在我校医学影像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如X射线机、CT、MRI、超声等。
此外,还有专业的教学软件和模拟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实训课程(1)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成像原理、设备特点、图像处理等理论知识。
(2)医学影像学操作技能:掌握X射线、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如拍摄体位、曝光参数、扫描参数等。
(3)影像诊断学:学习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4)影像学病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对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实训心得1. 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实训,我对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成像原理、设备特点等知识,为以后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操作技能的掌握实训课程中,我掌握了X射线、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在实训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仔细操作,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我学会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医学影像。
3. 影像诊断能力的提高在实训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了自己的影像诊断能力。
通过学习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我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训过程中,我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学会了团队合作。
在实训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与带教老师的沟通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医学影像技术《低频电疗法实训指导-实训》

低频电疗法【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低频电疗法常用设备的临床操作方法2熟悉低频电疗法的治疗作用3了解低频电疗法的作用机制【实验器材】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功能性电刺激仪、低频脉冲电疗仪、直流-感应电疗仪、国产C65-3型间动电疗机;电极、衬垫【操作步骤】〔一〕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1 正常神经支配肌肉电刺激疗法1板状电极固定法:用两个片状电极固定于肌肉的两端;2滚动电极法:用一滚筒式电极作为刺激电极,辅极面积150~2021㎡,放置在肩胛间或腰骶部。
滚筒式电极可垂直于肌肉走行方向滚动;3运动点刺激法:常用两种方法1单点刺激法:用一点状电极置于某一神经或肌肉的运动点加以刺激,负极面积l00~ 2021㎡左右,置于肩胛间或腰骶部; 2双点刺激法:用两个点状电极分别固定于肌腹两端进行刺激;4治疗时间:6~15 min/次,1~2 次/日,20210次为1 个疗程。
2 失神经支配肌肉电刺激法1刺激方法:一般采用运动点刺激法,多用双点刺激法,因能使电流集中于病肌而不致因邻近肌肉受刺激而影响治疗,多用于较大肌肉的刺激。
但当肌肉过小或需要刺激整个肌群时,宜采用单点刺激法。
2每日治疗次数:因条件而定,一般治疗1~2 次/日,如条件允许,可每日治疗2~3 次。
随着病情好转,治疗次数适当减少至隔天1 次。
3平滑肌电刺激疗法1 胃下垂:两个面积相同的电极〔2021㎡〕,于胃区前后对置,频率为2021T1/T2=4s/2s,调幅为100%,耐受量,20210 min/次,每日 1 次,15~2021为1个疗程。
2习惯性便秘:主要作用于结肠用2 个10cm2021 的电极,分别置于升结肠区和降结肠区,频率为2021T1/T2=1s/2s,调幅为100%,单向负半波输出,一般以病人耐受为准调节。
治疗30~40 分钟/次,每日或隔日 1次,疗程要长,一般需屡次治疗后奏效。
3宫缩无力:在分娩期,产妇的产道、胎位和胎儿大小等正常情况下,单纯性宫缩无力时,可用电刺激治疗,两个300c㎡电极分别置于腰骶部和下腹部,对置法。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第一篇各系统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论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课堂讲课与课间实习之比为1:1。
课间实习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正确掌握诊断技术得过程,也就是锻炼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得过程。
同学们在学习课堂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得基础上,必须通过课间实习深入理解各种影像学表现所代表得解剖结构与病理、生理基础,并切实掌握其诊断技术。
因此,同学们应根据每次实习得目得与要求,实习内容及学习重点等循序渐进,并通过认真读片,达到深入理解与切实掌握得目得。
本指导配合课堂教学,实习以读片为主,配合录像、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模型以及临床参观(见习)等多种形式。
每次实习主要就是研究与分析各种疾病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及正确使用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疗服务得目得,并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得影像诊断方法。
本《指导》就是根据讲课得内容提出学习、实习应当达到得目得与要求,提示主要得实习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难点;对实习起到指导作用,以开阔学生得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方法(1)实习开始,先由带教老师说明本次实习目得与要求,讲解主要得实习内容与分析思考得方法;指出实习得重点与必须掌握得内容;并适当复习前一次课程得内容并加以提问,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分组读片,实习用影像教学片由各小组按顺序集中阅读,逐一认识各片得主要影像表现,并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加深印象。
(3)通过共同读片,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得理解,再进行单独读片,以加深印象。
(4)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从正常到异常,从影像学基本表现到各种疾病得典型表现。
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讨论。
(5)辅导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应采用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得能力,切忌单纯灌输。
(6)实习课结束前,应由辅导教师予以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总论一、目得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设备得主要结构与基本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第一篇各系统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论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课堂讲课与课间实习之比为1:1。
课间实习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正确掌握诊断技术得过程,也就是锻炼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得过程。
同学们在学习课堂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得基础上,必须通过课间实习深入理解各种影像学表现所代表得解剖结构与病理、生理基础,并切实掌握其诊断技术。
因此,同学们应根据每次实习得目得与要求,实习内容及学习重点等循序渐进,并通过认真读片,达到深入理解与切实掌握得目得。
本指导配合课堂教学,实习以读片为主,配合录像、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模型以及临床参观(见习)等多种形式。
每次实习主要就是研究与分析各种疾病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及正确使用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疗服务得目得,并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得影像诊断方法。
本《指导》就是根据讲课得内容提出学习、实习应当达到得目得与要求,提示主要得实习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难点;对实习起到指导作用,以开阔学生得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方法(1)实习开始,先由带教老师说明本次实习目得与要求,讲解主要得实习内容与分析思考得方法;指出实习得重点与必须掌握得内容;并适当复习前一次课程得内容并加以提问,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分组读片,实习用影像教学片由各小组按顺序集中阅读,逐一认识各片得主要影像表现,并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加深印象。
(3)通过共同读片,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得理解,再进行单独读片,以加深印象。
(4)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从正常到异常,从影像学基本表现到各种疾病得典型表现。
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讨论。
(5)辅导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应采用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得能力,切忌单纯灌输。
(6)实习课结束前,应由辅导教师予以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总论一、目得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设备得主要结构与基本成像原理。
实验报告医学影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3. 学习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实验器材1. X线机;2. CT机;3. MRI机;4. 影像诊断床;5. 影像处理软件;6. 计算机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一:医学影像技术原理(1)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包括X射线、CT、MRI等;(2)观察并比较不同影像技术的成像特点。
2. 实验二:医学影像设备操作(1)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流程;(2)学习设备的操作技巧,如曝光参数的设置、患者体位的摆放等;(3)进行实际操作,拍摄医学影像。
3. 实验三:医学影像图像采集与处理(1)学习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方法;(2)掌握医学影像图像的处理技巧,如窗宽、窗位、对比度、亮度等调整;(3)进行实际操作,采集和处理医学影像图像。
4. 实验四:医学影像诊断(1)学习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2)分析医学影像图像,诊断疾病;(3)结合临床资料,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不同影像技术的成像特点,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
2. 实验二: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曝光参数的设置、患者体位的摆放等。
3. 实验三:学会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提高图像质量。
4. 实验四:结合临床资料,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五、实验总结1. 本实验使我对医学影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2. 通过实验,提高了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医学影像诊断奠定了基础;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伤害;2. 操作医学影像设备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 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指导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总学时:60学时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承担实验室:第一、二、三摄影实验室、CT实验室、超声技术实验室、附属医院影像科。
一、实验、实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加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完成各项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实训掌握各项检查的操作技术,与即将进行的毕业实习接轨。
三、单项实验、实训的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各实验、实训对组织学生总的要求为:分组进行,一般5人/组,实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当时掌握知识情况临时调整每组人数,以尽可能达到人人动手,人人掌握。
操作时要按机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注意用电安全。
实验一 X线影像的观察实验目的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种类及不同影像图片的显示特征。
实验器材X线机、CT机、B超机实验内容1.见习各型X线机、CT机、B超机等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
2.观察透视图象和X线图象,分析其特点。
实验方法及步骤1.X线正像观察。
2.X线负像观察。
3.比较胸部X线照片影像与透视时荧光屏上影像的不同之处。
实验要求1.通过参观见习,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步骤有所了解,以便于本书后续内容的学习。
2.掌握透视及普通X线影像形成的原理,认识透视图像和摄影图像的特点。
讨论1.说出同一被检器官在正像和负像上的不同表现。
2.X线透视和摄影各有哪些优缺点?实验二几何学模糊度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用大、小焦点摄影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加深理解几何学模糊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和正确处理几何学模糊。
实验器材200mA以上X线机、矩形分辨力测试卡、其它X线摄影器材。
实验内容1.使用X线机大、小两种焦点,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2.使用长短不同的两种肢体-胶片距离,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3.使用长短不同的两种焦点-肢体距离,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对以上照片图像进行分辨率分析。
实验方法及步骤1.物-片距离贴近测试①将装有胶片的暗合平置于摄影台面,然后将X线分辨力测试卡平放在暗盒上,使其长轴平行于胶片长轴且居中,做好标记。
②X线中心线通过分辨力测试卡中心垂直射入胶片,分别用小焦点和大焦点、40kv、10mAs,90cm(焦-片距)的条件曝光。
2.物-片调整为30cm测试更换胶片,使X线分辨力测试卡到胶片的距离为30cm,分别用小焦点和大焦点进行二次曝光摄片,其它摄影方法和条件同上。
3.摄片完毕,用同样的方法对胶片进行标准处理。
实验要求通过对各种照片图像的分辨率分析,获得焦点、焦点-肢体距离、肢体-胶片距离对照片模糊的影响关系,加深对几何学模糊度的理解。
同时掌握在摄影中尽量减少几何学模糊度的方法。
讨论1.分析几何学模糊的原因。
2.探讨减少几何学模糊的措施。
实验三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的测定实验目的认识焦点面上及照射野的线量分布。
观察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
理解阳极效应及方位特性的形成机制。
实验器材多行针孔铅板(长20cm、宽10cm、厚1.0mm)1块,铅板上穿有直径小于0.1mm、平行于铅板长轴的数行等距的小孔,行距为1cm、小孔照相设备、放大镜(0.1mm刻度)、10英寸X12英寸胶片、暗盒、有大小焦点的X线机、光学密度计、照片冲洗设备。
实验内容认识焦点面上及照射野的线量分布,观察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
实验方法及步骤1.将装有10英寸X12英寸胶片的暗盒放于摄影台上,并使胶片长轴平行于X线管长轴。
在暗盒上放一木支架,在木支架上放一平行于胶片的木板,离胶片距离为25cm,将打有数行孔的铅板置于木板上,使铅板中间的一行小孔平行于胶片长轴。
2.做好阳极或阴极端标记。
3.调整X线管,使长轴平行于胶片长轴,焦点至小孔距离与小孔至铅板距离相同,中心线对准铅板上居中的小孔垂直射入胶片(选用适宜的照射野)。
4.摄影条件:50kV,100mA,0.1s,采用小焦点,进行曝光。
5.更换胶片,条件同上,采用大焦点进行曝光。
6.将所得曝光照片进行显影处理。
7.照片影像的观察、测量与分析。
实验要求掌握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的形成机制。
讨论1.焦点面上线量分布对像质有何影响?2.分析出现阳极效应的原因。
3.说明焦点方位特性的形成机制。
4.X线摄影时,如何利用阳极效应?实验四滤线栅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各种不正确使用滤线栅的方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使学生明确使用滤线栅的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滤线栅的方法。
实验器材X线机、聚焦式滤线栅、铅橡皮、其它X线摄影用器材。
实验内容进行正确使用滤线栅和几种错误使用滤线器的摄影实验,处理照片,进行分析。
实验方法及步骤1.将装有10英寸X12英寸的暗盒平放于摄影台上,使胶片长轴与摄影台长轴方向垂直。
2.暗盒横向划分成六等份,分别摄取各种方式的滤线栅影像。
①用铅橡皮遮盖5/6份,留下1/6份为曝光区。
把聚焦式滤线栅正放,平行放于暗盒上,使滤线栅中线与胶片长轴中线重合。
调节X线管的位置,使焦-片距与滤线栅的焦距相等,中心线对准滤线栅相应的中心位置,垂直射入胶片。
摄影条件用50kV,20mAs,做好标记曝光。
②移动铅橡皮,改换胶片曝光区,将滤线栅倒置,其他条件与①相同,做好标记曝光。
③移动铅橡皮,改换胶片曝光区,将焦-片距改为50cm,其他条件与①相同,做好标记曝光。
④移动铅橡皮,改换胶片曝光区,倾斜X线球管,使中心线与滤线栅铅条的长轴呈300,焦-片距等于滤线栅焦距,其他条件与①相同,做好标记曝光。
⑤移动铅橡皮,改换胶片曝光区,变化滤线栅与X线管中心线的相对关系,使中心线向滤线栅铅条的短轴方向倾斜30°,其他条件与①相同,做好标记曝光。
⑥移动铅橡皮,改换胶片曝光区,移动X线球管,使焦点偏离胶片中心10~20cm,其他条件与①相同,做好标记曝光。
3. 处理照片。
4.照片分析。
实验要求通过正确和错误使用滤线器的摄影,通过分析图像质量,加深理解,掌握正确使用滤线栅的方法。
讨论1.叙述滤线栅的工作原理。
2.使用滤线栅有哪些注意事项?实验五运动性模糊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运动模糊对X线影像质量的影响,学会控制减少运动性模糊的方法,以及运动性模糊在某些特殊情况和部位摄影时的应用。
实验器材X线机1台、横式弹簧振子1架、其它X线摄影必须的器材。
实验内容利用弹簧振子进行分次曝光实验,分析X线照片影像模糊度。
实验方法及步骤1.将一张12英寸X 15英寸的X线胶片放入增感屏暗盒内,将胶片分为四等份,每次留1/4作为曝光区并做好相应标记,其余3/4以铅橡皮遮盖。
2.在暗盒1/4的曝光区放置横式弹簧振子,并按动振子到一定位置后放开,以不同的摄影条件进行曝光摄影。
3.四次摄影的曝光条件分别是50kV、30mA、5s、90cm;50kV、50mA、1s、90cm;50kV、200mA、0.1s、90cm;50Kv、500mA、0.02s、90cm。
4.对X线胶片胶片进行标准暗室处理,行X线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分析。
实验要求通过摄取弹簧振子运动的照片分析,认识运动模糊对X线影像质量的影响,学会控制减少运动性模糊的方法,以及运动性模糊在某些特殊情况和部位摄影时的应用。
讨论1.运动性模糊是如何产生的?2.摄影时怎样减少或消除运动性模糊?实验六 X线摄影曝光因素的互换实验目的通过选用不同的曝光条件组合对同一物体进行X线摄影,观察X线照片影像,使学生加深对胶片感光效应的理解,在X线摄影过程中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合理地选择曝光条件。
实验设施摄影用X线机、铝梯、胶片、暗盒、摄影水模。
实验内容选用不同曝光条件组合对同一物体进行X线摄影,观察X线照片影像。
实验方法及步骤1.将装有10英寸X12英寸胶片的暗盒平放在摄影台上,并划分成四等份。
2.把铝梯置于第1个1/4处中间,中心线对准铝梯中心垂直射入。
曝光条件为60kV,100mA,0.2s,焦-片距为100cm。
3.把铝梯置于第2个1/4处中间,改用200mA,0.1s,其余条件同上,进行摄影。
4.把铝梯置于第3个1/4处中间,改用50mA,焦-片距为50cm,其余曝光条件不变。
5.把铝梯置于第4个1/4处中间,改用50kV,40mAs,焦-片距为100cm,曝光摄片。
6.将X线胶片进行标准暗室处理。
实验要求通过该实验加强对感光效应的掌握,以在X线摄影中具体灵活、合理地选择曝光条件。
讨论1.分析比较不同曝光条件下的摄影效果。
2.如何在不同条件下灵活、合理应用曝光条件?实训七胸部CR正位、左侧位摄影实训目的通过对胸部CR正侧位摄影的操作实践,熟悉CR的操作过程。
实训设施附属医院放射科CR室相关设施,小型PACS报告系统。
实训内容1.按操作步骤分别进行胸部CR正位、左侧位摄影。
2.图像常规处理。
实训方法与步骤1.阅读病人会诊单,在ID 工作站上输入病人资料。
2.在X线机控制台选择曝光条件。
3.带病人入机房,按胸部正位摄影的体位要求摆设病人体位。
4.中心线水平投射,对准T高度入射。
55.训练病人呼吸状态,并嘱其深吸气后屏气。
6.曝光。
7.更换IP暗盒。
8.按胸部左侧位摄影的体位要求摆设病人体位。
9.中心线水平投射,对准T高度入射。
510.训练病人呼吸状态,并嘱其深吸气后屏气。
11.曝光。
12.安排病人出机房,取出IP暗盒。
13.IP送入读出装置处理。
14.在ID 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处理。
15.在ID 工作站上执行“打印”命令,打印照片。
实训要求1.提前掌握普通胸部摄影的体位要点、中心线、呼吸状态等要领。
2.掌握CR的常规操作程序,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
思考题1.比较胸部的普通摄影与CR摄影操作程序的异同。
2.与普通摄影相比,说明CR摄影的优点。
实训八数字图像后处理操作训练实训目的通过影像的最优化处理并进行存储与传输,加深对影像后处理的理解。
实训设施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安装有不同解剖成像部位的多种预设影像处理模式软件,计算机内存的数字图像。
实训内容进行影像的查询、显示与处理,并进行存储与传输。
实训步骤1.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查询,选调显示一幅头颅图像。
2.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调整。
3.对图像进行放大、局部放大处理,观察图像效果。
4.对图像进行旋转处理,观察图像效果。
5.对图像进行边缘增强处理,观察图像效果。
6.对图像的兴趣区进行添加注释处理,观察图像效果。
7.将处理好的图像进行存储与传输。
实训要求1.提前熟悉影像后处理工作站的显示界面。
2.掌握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
3.对图像处理中注意调整的图像要符合诊断的需求。
思考题通过实训操作,说出常用图像后处理的方式有哪些?各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实训九手后前位和手斜位摄影实训目的学会手后前位和斜位摄影方法,说出手前后斜位和手后前斜位摄影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