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名称和族源
保安族简介课件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 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 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 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人。保安族与 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700年中,一直是回 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 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保安族的饮食
•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 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 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 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婚礼
•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 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 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 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 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 “奴工木哈”,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 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 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 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 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 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 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 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安族服饰
• • •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 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 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 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 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袍子很象“藏 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 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妇女平时穿紫 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 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头”, 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 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 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习俗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
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
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
忌用手去抚摸食物。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
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
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
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
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
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
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保安族族称族源

保安族族称族源
保安族自称“保安”。
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
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城”之名。
关于保安族的族源问题,较有代表性说法有两种:
1、蒙古人说。
保安族是元明时,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随西域亲军东来,最先在今青海同仁地方驻军垦牧,与周围的藏、汉、土、回等民族长期交往、融合而形成。
其主要根据是:
(1)从语言看,保安语与蒙古语族诸语言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有45%的词汇和蒙古语为同源语词。
(2)从史籍记载看,元明时就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军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一带驻军屯田放牧。
(3)从习俗看,保安族善骑术、好枪械和摔跤,以及部分保安族人忌大年初一早晨酒扫、孩子哭闹等习俗,都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
2、色目人说。
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与蒙、藏、回、土等族,从十三世纪起,逐渐融合而形成。
其主要根据是:
(1)从宗教信仰看,元初驻扎在今青海同仁地区的西域亲军,包括被征调的青壮年男子、被俘的妇孺、随军的工匠、商人等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2)从经济看,保安族善于经商,这与当年信仰伊教兰教的色目人中的商人传统有关,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长的打刀工艺,则与元朝蒙古军中有西域回回工匠有很大的关系。
(3)从体质看,保安族人体格健壮,多胡须,性格强悍,与色目人相似。
(4)从饮食习俗看,保安族精于制作的油香、馓子、凉面等面食,正是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保安族,一说源于蒙古族,一说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和土族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保安,俗称保安人,是因他们的原居住地——青海同仁保安城得名的,因信仰伊斯兰教,明清又称保安回。
1952年3月25 日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13世纪中叶,一批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含大批中亚色目人),奉命在今青海同仁驻守。
元世祖、元成宗后,战争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由军户向民户转化,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他们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与当地汉、藏、回、土各族的融合中,形成保安族的先民。
后来,明朝在同仁隆务镇附近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城堡周边的下庄、尕撒尔、保安村,俗称保安三庄,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保安就成了他们的自称。
清朝初年,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大,村庄间因灌溉用水经常发生械斗,使矛盾深化。
同时,清代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隆务寺喇嘛欺压(让他们改信藏传佛教),离开了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大约经历了5年艰难的迁移过程,先迁至循化,后迁到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和刘集,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赵李村,仍习惯称保安三庄。
保安族定居的大河家地区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者和马家军阀的压迫,还受到本民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因而保安族地区发展极为缓慢。
近代以来,保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族民族乡。
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
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甘肃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
2000年,保安族人有16505人。
截至目前,保安族在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甘肃省。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占全国保安族的85%。
自治县境内5个乡镇21个自然村。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75%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汉语。
五十六个名族资料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人口1. 2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
保安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商业在保安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有百年历史的大河家集市盛况空前,成为连接青海、甘肃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三十多个品种,畅销西北各地,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
保安族还保存了一些与蒙古族相似的游牧民族的习惯,如喜爱摔跤、善骑射等。
保安族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猪、马、驴、狗和一切凶兽猛禽肉。
保安人婚礼一般都选择在伊斯兰教历的“主麻日”(每周星期五)举行,到女家举行婚礼。
每年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宗教节日。
1981年9月30日,成立了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食俗日常食俗保安族日常食品有米有面,大多数较偏重面食,做法与北方其他民族相似。
主要有馒头、花卷、煎饼、炕锅馍馍、包子、汤面条、臊子面、凉面、浆水面和捏面筋等,许多杂粮如玉米也多磨成面后食用,其中特有的食品散饭和搅团,就是用杂粮面制成的。
小米多用来做成稀饭。
旧时到了冬季还要做一些杂粮炒面,如今已不多见。
馒头和炕锅馍馍是最为常见的主食。
炕锅馍馍的做法是将发酵后的面团掺入适量干面,用碱中和后加些菜油,揉匀后放入炕锅内,有的在揉面时还分层加入菜油,还有的加入食盐或白糖,并在馍上揉出各式花纹图案,如牡丹、月季花,入锅后加盖盖紧。
再把炕锅埋入热炕洞内的温火中,经适当烧烤后,即成为外黄脆、内瓤松软的炕锅馍馍。
根据锅的大小厚薄,馍馍小的有250克左右,大的3—5千克,厚的15厘米左右,薄的5厘米以上。
炕锅厚约3厘米。
过去以铜锅为主,后来以铸铁锅为主,现在以铝锅为主。
在麦收前,保安族家家都要做青麦包子。
肉食除牛、羊肉外,兼食鸡、鸭、鱼,一般以手抓羊肉为上肴。
保安族宗教

保安族宗教
保安族的先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伊斯兰教就在保安族中广泛传播。
迁居大河家后,保安族人创立了高赵家门宦,还有部分保安族人信奉崖头门宦、华寺门宦和伊赫瓦尼等门宦教派。
清真寺是保安族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
保安族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讲经宣教和从事宗教经堂教育、培养教职人员、办理宗教事务等活动。
保安族地区最早的清真寺,见于记载的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大河家清真寺,该寺是保安族地区的中心寺,辖有30余座小寺。
每座寺内都设有经文学校,有数量不等的满拉(学生)学经。
清真寺历史上多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内设大殿、宣礼塔、沐浴室、教长室、经房及满拉房。
1980年以后,保安族居住地区出现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主要特征是寺内大殿顶设置的绿色穹顶。
到1996年底,积石山县共有保安族等穆斯林人口72000多人,清真寺329座,拱北8处。
其中保安族聚居的3个乡7个村有清真寺14座,拱北1处。
五十六个民族资料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织独龙毯,烤烙饼11、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安族的名称和族源
名称
保安族的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据青海的《循化志》、甘肃的《河州志》和《甘宁青史略》中的记载, 大约是明初, 当时的封建王朝为了镇压少数民族, 在今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立了保安站、堡操守所, 以后建筑了保安城。
到清朝雍正年间, 清政府就在保安城设立了“陕西河州镇镇属保安营”。
据《循化志》雍正七年年记载“保安城土城一座,周围长六百八十四丈, 高二丈五尺。
”自保安城修筑后, 从各地迁居这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其中有青海的吐番即今藏族、土族, 甘肃的回族、蒙古族, 还有从河州今临夏等地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
当时, 保安城有士兵五百余名, 还有番、回一百余家, 周围的保安四庄有居民一千余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 民族的演变, 逐渐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民族, 因居住在保安城故名保安族。
许亦谋余贤杰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保安族是成吉思汗时蒙古军西征留下的蒙古军队同藏、土、回民族长期相处融合而成。
第二种说法是, 从新疆迁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第三种说法, 认为是古代民族吐谷浑的后裔。
我们从保安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某些习俗如善骑射、摔跤。
男子爱穿翻领大襟长袍, 腰束长腰带等来看, 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但尚待进一步证明。
衣饰
保安族的衣饰曾发生过一个历史的变迁。
最早, 保安族同蒙古族相邻居住, 和蒙古族衣着相似, 穿长袍。
后来, 迁居到青海,又与藏族为邻, 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 保安族也学习了藏族的一些装扮, 开始挎腰刀, 穿皮袍,戴狐皮帽子。
春夏秋季则穿长衫, 戴礼帽。
这期间, 保安族的服饰兼有蒙古族和藏族衣饰的长处, 又有自己的特点。
解放前后,随着生产活动的需要, 加之同回、汉族群众的密切往来, 保安族的衣饰又有了新的变化。
平时, 男人喜欢戴号帽用白布做的园帽, 穿白衫, 套青布背心。
妇女则喜欢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灯蕊绒大襟上衣, 兰色或黑色裤子。
在喜庆的日子, 保安族妇女都穿得很讲究, 一般都在头上系着色彩绚丽的纱巾, 上身喜着苹果绿和粉红色, 下身多穿水红色,显得格外俊俏。
男的在过节和办喜事时, 都是头戴礼帽, 身穿黑色条绒长抱, 扎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统马靴, 显得威武、潇洒。
(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