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保安族服饰研究

保安族服饰研究

保安族服饰研究保安人员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群体,在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人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装扮,更是一种身份象征和职业认同的体现。

本文将对保安族服饰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意义。

保安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保安人员主要是为贵族、皇室和寺庙等机构服务的武装侍卫。

他们的服饰设计严谨,注重装饰和庄重感。

随着社会的变迁,保安人员逐渐从贵族私人侍卫转变为公共安全服务人员,其服饰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现代保安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保安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由于长时间站立和巡逻工作,服饰必须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保证保安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自由活动和快速反应。

其次,保安服饰强调职业形象和权威感。

他们的服饰往往采用深色调和简洁的设计,以展现出他们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保安族服饰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安服饰是一种身份象征和职业认同的体现。

通过特定的服饰,保安人员能够被公众和他人识别和辨认,增加他们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和形象塑造。

其次,保安服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一种象征。

当人们看到保安人员穿着整齐的服饰时,会感到安心和安全,同时也提醒他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保安行业的专业化,保安族服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一方面,保安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任务日益多样化,他们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功能的服装来适应各种情况。

另一方面,社会对保安人员形象的认知和期待也在不断演变,对于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保安族服饰的研究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以满足社会和保安人员的需求。

综上所述,保安族服饰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意义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保安人员的职业形象和工作价值。

同时,也可以为保安服饰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各民族的风俗

各民族的风俗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东乡族: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独龙族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俄罗斯族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皮帽。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一件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鄂伦春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创造了适合森林游猎的狍皮服饰文化。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有皮袍、皮裤、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开衩的长袍,妇女也穿长袍,但女袍比男袍长,不是前后开衩,而是两侧开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袄和皮裤。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由于各地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鄂温克人对服饰的制作和穿着比较讲究,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等镶边装饰。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带,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妇女平时可以不束腰带,但劳动时也要束上。鄂温克人喜爱蓝色的衣服。鄂温克族的皮靴上饰有精美的图案。答案补充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

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历史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

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而来的。

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宗教信仰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

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1、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6、6、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7、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内涵

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内涵

保安族服饰及工艺美术的社会文化内涵作者:张英福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甘肃境内,是国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在其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宗教信仰与生活氛围的影响下,保安族逐渐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服饰与工艺,并各自拥有了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保安族服饰工艺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16-011 引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不仅是其民族精神的外化体现,更表现了其社会及历史的发展轨迹,在民族生活的长期发展历程中,保安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内涵与工艺美术文化内涵,而其究竟为何,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本文将就此作一个大致的叙述。

2 服饰里的社会文化内涵2.1 早期服饰保安族早期居住在青海同仁一带,由于当地气候较为寒冷,且又受周边民族(如藏族、土族)的影响,服饰注重保暖且款式接近周边民族。

早期的保安族男子常戴呢料或皮料制成的礼帽和一种黑布制成、蓝布镶边的圆形帽。

上着衬衫,下套大裆裤,外罩藏式长袍,腰系艳色腰带,并挂一把什样锦腰刀,走起路来显得英武精干、气势不凡。

冬季时,男子们则会穿上翻领大襟皮袄及长筒皮靴,以此来抵御严寒。

女子服饰通常按未婚和已婚来进行分类。

未婚少女们多戴以淡蓝或粉红色布料制成的圆形“绌绌帽”,且会围戴一种以红、绿色布料制成,上绣花卉蝴蝶图案的被称为“咪哪”的长带子。

而已婚妇女则多以黑布包头,上戴黑色或绿色的绸纱盖头。

除此之外,保安族女子若头上戴花也有讲究,未婚女子的花朵朝上,已婚女子的花朵朝下,以此作为区分[1]。

女子通常长着花缎斜襟衬衫,下着大裆长裤,外罩长袍或坎肩,鞋则多穿绣花鞋。

饰品以银饰居多,也会有金饰和玉饰。

2.2 后期服饰咸丰年间,保安族迁至如今的大河家地区居住,受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周边民族(回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渐渐展现出回族服饰的特征,但依旧保留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特色。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什么保安族风俗习惯解读保安族的服饰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穿白衫,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穿翻领大襟长袍,荣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马靴,显得威武潇洒。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有别于藏袍,而是比藏袍稍短,还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

总之,过去的服饰都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这就是男子冬天穿的白皮上衣,往往出加是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此外,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保安族的婚姻解放前,保安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

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受男子支配,处理重要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充许之意)。

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离婚,但妇女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

离婚后,妇女可以再嫁,俗称夫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

妇女无继续权。

男死无子,寡妇改嫁后,家产归亲属。

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获得了自由。

保安族的丧葬保安族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椁。

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麦体(尸体)停留最多不超过一天。

人亡后一般要请阿訇念经,要抓水(洗尸)、穿长凡(用白布裹尸),然后移科塔(清真寺内用的公共抬尸匣)抬往墓地,实行埋葬。

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婚姻解放前,保安族盛行早婚,一般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

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

其主要过程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认亲,最后结婚。

财礼各自繁多,用费较大,就拿手茶(干礼)一项,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

婚礼大都选?“主麻日”举行,当日是由男方亲明数十人组成迎亲队,和新郎一道,牵着披红挂彩的马前往女方迎亲,首先由女家说"赛俩日"(问好问安之意),接着进行结婚祝福仪式,还要撒核桃、红枣,凡是贺喜的来宾都要索取一份,表示合家吉祥如意、红喜临门,夫妻和睦相处之意。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

中国各民族的服装展示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在生活方面有何禁忌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在生活方面有何禁忌

保安族习俗保安族在生活方面有何禁忌
>保安族男子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背心,冬季穿翻领皮袄,挂保安腰刀,穿牛皮长筒靴;妇女穿紫红色或墨绿色大襟上衣和蓝色或黑色土布裤子,外套镶有花边的深色坎肩。

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食,通常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搅团或散饭。

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地基通常要高于地面,房檐前伸,以木柱相顶。

青年男女婚姻自由,旧时则由父母包办。

男孩7岁时要举行割礼。

行无棺土葬,注重速葬。

节日有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绝大多数人能唱“保安花儿”。

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畜禽肉及动物血。

食用肉类须过阿訇宰杀,对屠宰后的牛羊和家禽不能称“死了”。

宰牛、羊、鸡等动物时,说“宰”,忌说“杀”;对穆斯林的墓只能说“麦咱”,忌说“坟”;有人去世,只能说“无常”、“口唤”等,忌说“死”。

在舀水、舀饭时,不许使用反手。

不准用食物开玩笑。

禁止在他人面前袒胸露臂。

客人不能进厨房和女人卧室。

忌坐门槛和跨越生产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
保安族男服
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
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

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

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保安族妇女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

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
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

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