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介绍
中国56个民族介绍儿童版

中国56个民族介绍儿童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国的56个民族。
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
他们的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2.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悠久的游牧民族历史。
他们以驯养和骑乘马匹为生。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4.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是中国最高的民族。
他们以信仰佛教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而闻名。
5.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为生。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以种植棉花和养殖家畜为生。
7. 苗族: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
他们以种植水稻、玉米和红米为生。
8. 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他们以农耕和织布为生。
9.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牧民和狩猎为生。
10. 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们保留了朝鲜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11. 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他们是中国的第四大民族。
12. 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
13.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他们以农耕和种植茶叶为生。
14.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他们以农耕和捕鱼为生。
15.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以农耕为生。
16.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以农耕为生。
17. 瑶族: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以农耕为生。
18. 白族: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稻米和养殖家禽为生。
19. 土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农耕和畜牧为生。
20.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
保安族简介课件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 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 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 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人。保安族与 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700年中,一直是回 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 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保安族的饮食
•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 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 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 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婚礼
•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 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 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 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 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 “奴工木哈”,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 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 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 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 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宴席曲”,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 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 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 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安族服饰
• • •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 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 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 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 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袍子很象“藏 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 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妇女平时穿紫 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 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头”, 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 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 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保安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保安族民居的设计上都是比较简单,而且也会有客房,而且在以前的时候保安族的人们都是以土墙为主的,对此保安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保安族民居特点保安族民居有哪些特点保安族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
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
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
堂屋是家中长辈的住室,处于庭院正中上首,多是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
屋体较高大宽敞,三间相连,是庄廓的主体建筑。
灶房和客厅分别建于堂屋两旁,也有的灶房与客厅相连。
灶房只在房顶开有天窗,但没有其他窗户。
锅台以土坯或泥土筑成,高约二尺,紧靠墙壁,有烟囱排烟。
客厅或称客房为一般家庭备用房,平时用来储藏、存放东西,幼辈客人来时,用以招待住宿,若为长辈客人则须留住堂屋。
圈舍多建在院庭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圈舍内砌有牲畜的食槽,其构造比较简单。
东北角上修造一座卧角楼,整个庄廓错落有致。
旧时房屋一律为土木结构,即以木料构架,泥土筑墙,后墙高于前檐约尺许,便于房顶上的雨水流淌。
房顶或用木板,或用树枝,或用芦苇铺盖,上涂半尺厚的草泥。
现在,许多新建庄廓,房屋高大、宽敞、明亮,并装上了新式门、玻璃窗,有的还在房檐和地坪上铺以青砖或抹以水泥。
屋内陈设除沙发、衣柜、写字台、新式桌、椅等家具外,不少家庭还有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
保安族民居特色在哪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保安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
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历史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
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不足1.3万人。
90%以上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村(后甘、梅合并)和刘集乡的高李村一带最为集中。
这里梁峁、沟壑、山谷、河谷交错纵横,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是一块宜农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发展,历明、清两朝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根据传说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渐形成的。
也有人认为是以四川、陕西等地迁至青海同仁一带的"回回"人为主体发展而来的。
保安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
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同仁县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当时住在这里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肃的回族、蒙古族和从河州(今临夏)来这里屯垦戍边的官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宗教信仰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

保安族的服饰文化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保安族男服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保安族女子的服装与头饰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
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
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高山族和保安族

保 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来了客人, 要以 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茶饭款待客人,要把 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是保安人最 为重视的待客之道,客人满意了,主人才高 兴。在与客人谈话时,不能左顾右盼,不能 玩弄胡须、抠鼻吐痰,更不能伸懒腰、打哈 欠。另外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族非常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 ,长幼无序;吃饭要让长辈先吃,见到长辈 要先问好。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 、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 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 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 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 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 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 。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 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 方形,有门无窗。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 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 期以 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 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部分人兼 营手工业和副业。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 ,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 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 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 品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它凶猛禽 兽之肉,忌食一切自死动物的肉和血。保安族在待客时还有一些别具 特色的饮食风俗。有客自远方来,都会受到热情款待。保安腰刀,造 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 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 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保安族刀是保安族的传统手工业,反 映着保安族人民性格的剽悍。“保安刀”约有100多年的历史。保安 刀的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 观。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多用黄铜或红铜、牛骨垒 叠而成,图案清雅美丽,享有“十样景”的赞语,誉满甘肃、青海、 西藏等省、区。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习俗保安族禁忌简介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
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
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
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
忌用手去抚摸食物。
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等生产工具。
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有小孩有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担水,必须逆水而舀,不能顺水舀或反手舀;不许坐在门槛上;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
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
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
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
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
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保安族保安族,一说源于蒙古族,一说是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融合了蒙古族、汉族、藏族、回族和土族而形成的。
他们自称保安,俗称保安人,是因他们的原居住地——青海同仁保安城得名的,因信仰伊斯兰教,明清又称保安回。
1952年3月25 日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13世纪中叶,一批随“西域亲军”东来的蒙古人(含大批中亚色目人),奉命在今青海同仁驻守。
元世祖、元成宗后,战争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由军户向民户转化,在当地娶妻生子,定居下来。
他们早已皈依伊斯兰教,在与当地汉、藏、回、土各族的融合中,形成保安族的先民。
后来,明朝在同仁隆务镇附近筑保安城,设立保安营,城堡周边的下庄、尕撒尔、保安村,俗称保安三庄,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保安就成了他们的自称。
清朝初年,逐步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大,村庄间因灌溉用水经常发生械斗,使矛盾深化。
同时,清代同治年间,保安族因受隆务寺喇嘛欺压(让他们改信藏传佛教),离开了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大约经历了5年艰难的迁移过程,先迁至循化,后迁到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和刘集,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赵李村,仍习惯称保安三庄。
保安族定居的大河家地区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者和马家军阀的压迫,还受到本民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因而保安族地区发展极为缓慢。
近代以来,保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族民族乡。
下辖大墩、梅坡、甘河滩、高赵李家4个行政村。
1980年6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是甘肃第一个多民族联合自治县。
2000年,保安族人有16505人。
截至目前,保安族在2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其中绝大部分在甘肃省。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占全国保安族的85%。
自治县境内5个乡镇21个自然村。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75%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聚焦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 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 带有小装饰物。 现在,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 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 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 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 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 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保安腰刀,造型优美, 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 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 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族
民族概况
• • • • •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 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 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有人口12212人。保安 大概20000人左右。 “保安”是保安族的 ,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
自称
新中
• 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 • 名为保安族。 • 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 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生活习俗
居住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 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 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饮食 保安族的饮食 多以小麦、青 稞和玉米为主, 一般做成馒头、 面条、油香、 馓子等;肉食 只吃羊、牛肉, 忌食血和猪、
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人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和其它凶猛禽兽之肉,忌食一切 自死动物的肉和血。偏重于纯肉制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块,加胡萝卜、 土豆、粉条,用牛羊肉汤烩成)、麦仁杂碎汤、(麦粒乐羊头蹄肉及内脏混煮)、大 块清水鸡、爆炒鸡块、清煮全鸭等。尤以全羊席最为知名,这是选用2龄左右的肥羊, 治净后整只煮熟,然后捞起,按肋条、脊背、前后腿、髋、脖子、尾巴分档切割,接 着带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块,各装一盘顺序上席,另配佐料调味蘸食。
宗教信仰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 有老教、新教之分。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 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 但在保安地区普遍接受伊斯兰教,是在清康熙年间。在老教 下分若干支派,两个主要的支派(门宦):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 宦。这种门宦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封建特权制度。伊斯兰 教在保安地区传播,特别是伊斯兰教各门宦通过政治和宗法 手段对族内控制,宗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 生活,而且对保安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产 生过深刻的作用和影响。
保安之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 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 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 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 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 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 名。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 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 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 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 打制“保安腰刀”是保 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 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 是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 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