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引言:亲属称谓是人们在与亲属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称谓,用于表示与自己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亲属称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可以泛化为更广泛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质。
例如,我们常常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叔叔”、“阿姨”等。
这种泛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具体的称谓词可能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
二、泛化的成因1. 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属称谓的泛化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过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与家庭经济活动相关,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较窄。
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活动,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可以包括更多的人。
2. 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属称谓的泛化还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过去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多样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等,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也相对扩大。
3. 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有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较为繁琐,有明确的区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简单,泛化程度较高。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结论: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影响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
了解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称谓,促进亲属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亲属称呼语的外化

亲属称呼语的外化汉语称谓系统以其庞大复杂闻名于世。
汉语亲属称呼语的外化是其一大特色,即许多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嫂、哥、姐等,被广泛用应于称呼与说话人毫无血缘、姻亲关系的熟人和陌生人。
学术界对于称呼语和称谓语之间的差别,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其一,称谓语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均以“称呼”释“称谓”,而称呼则是“指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扬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词典》的”自序”中也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其二,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诠释“称谓语”的:“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而“称呼语”则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
其三,“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是人们彼此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拥有的身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具体表现。
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它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称谓语就不是称呼语。
而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的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是‘在直接的语言交往中指称某人的方式’。
它可以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等——这时称呼语也是称谓语,它也可以不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这时称呼语就不是称谓语,而只是称呼语。
两者着眼的角度明显不同。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第一种观点抹煞了称谓语和称呼语之间的差别,而第二种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称谓语与称呼语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词汇用语现象。
所谓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就是指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摘要: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为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亲属称谓泛化主要表现为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类亲属称谓、官衔职业称谓、社会通用称谓。
并从社会、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称谓语泛化人与人之间为了交际的需要,或者为了表示身份地位的区别而要使用合适的称谓,这些称谓就够成了某个国家或文化所独有的称谓系统。
我们国家有一个讲究称谓的传统,因此所造就的称谓也是名目繁多,如尊称、爱称、谦称、昵称等。
但最基本的就是两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1]。
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而社会称谓语则适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呼。
可是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一种常见的称谓现象,那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谓非亲属对象。
因此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入手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所谓称谓语的泛化就是称谓语的对象和以往相比所指的对象扩大了。
具体而言,亲属称谓的泛化有这样几个表现:1.用亲属称谓代替类亲属称谓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历来的一个传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古人为了表示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不具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称谓习惯。
比如用“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姐姐”等来称谓依据亲属关系而划分的不具有亲属关系的熟人或邻居等。
2.用亲属称谓代替官衔职业称谓我国历来“官本位”思想就比较严重,这种思想反映在称谓系统里面就是在职业领域用官衔来称呼对方或者用带有尊称意味的通用称呼称谓对方。
在行政领域如“某省长”、“某局长”、“某科长”,如果是副职“副”字一律省略;在教师行业如“某教授”、“某博士”、“某老师”等;在企业则是经理、厂长之类。
3.用亲属称谓语来代替通用称谓语所谓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摘要:我国文化底蕴丰厚,语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在现代社会中,亲属称谓语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通常情况下,亲属称谓语会应用于非亲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而这也是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文章对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进行详细总结,而后对我国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进行细致研究,最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我国国内亲属称谓语泛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亲属称谓;称谓泛化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对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上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同时又是对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亲属称谓泛化通常情况下又被人称之为“亲属称谓的外化”以及亲属称谓的“扩展用法”等。
例如:当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大哥/大姐”、“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称呼。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在进行交流中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想象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于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第一种就是直接使用亲属称谓语进行日常交流,这种亲属称谓语泛化类型的比较常见的称谓语有:“爷爷、奶奶、妹妹、弟弟”等。
这一类的称谓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同时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是十分普遍,这一类泛化用于或好或贬。
例如:社会称呼中的“空姐”、“的哥”、“打工妹”;流行称呼中的“春哥”、“犀利哥”、“奶茶妹妹”等[1]。
第二种就是“阿+”形式而定亲属称谓。
这种称谓最为常见的就是“阿姨”、“阿哥”等。
以“阿姨”为例,这一称谓是对母亲同辈的女性的非亲属关系的称呼,该称谓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最多。
同时,“阿姨”这一称呼更是具有着一定的自然和亲切的色彩。
另外,“阿姨”这一称谓的流行,使得人们通常会可以的忽略交流的另一方的实际年龄,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迎合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9-29T13:49:59.8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2月作者:张倩[导读] 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以及近年来网络流行用语的迅速发展,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逐渐发生了泛化。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称谓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称谓词语的使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就是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现象。
称谓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交际用语,对称谓语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分析与归纳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亲属称谓语“哥”使用的泛化现象做出简要的定义,总结“哥”泛化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分析了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哥”;泛化;形态标记;对外汉语称谓语是人们由于相互间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建立起来的一套名称,是人的有层次、有系统的人际关系在语言中的系统反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称谓系统也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和情感色彩。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活交际的需要,以及近年来网络流行用语的迅速发展,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逐渐发生了泛化。
具体说来就是亲属称谓语不单能够用来指称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同时可以指称非亲属社会成员,也即亲属称谓使用的泛化。
由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发展变化的重大表现,对它的研究可以弥补某些称谓语的空缺,不仅如此,汉语称谓语系统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本篇论文,选取“哥”为例,侧重写了亲属称谓语“哥”泛化的形态标记以及亲属称谓语“哥”的泛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应用。
以下将逐一进行阐述。
一、亲属称谓语及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概念界定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1],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亲属成员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的开题报告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亲属称谓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使用规则,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就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礼仪、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重要表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一些传统的亲属称谓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泛化使用的现象逐渐增多,对于汉语亲属称谓的类型、成因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从类型、成因和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类型:本研究将从汉语中亲属称谓的不同类别出发,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不同类型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含义的变化,是我们理解称谓的泛化使用现象的重要前提。
2.成因:本研究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探讨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成因和原因。
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对称谓的变化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功能:本研究将分析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功能,包括其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心理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泛化使用的形成过程,我们将理解这些称谓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和作用。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梳理汉语亲属称谓的类型和演变趋势,探讨称谓的泛化使用现象及其原因。
2.深入探究亲属称谓的使用方式和泛化用法的语言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3.分析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对于丰富我们对汉语社会文化及其变迁的理解有着积极意义。
4.本研究对于深入挖掘汉语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心理认同等方面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基础和方向参考。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https://img.taocdn.com/s3/m/26c0d90c81c758f5f61f67f9.png)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
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
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
“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
“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
“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
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情色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
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论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作者:赵新焕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7期一、引言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是交际性很强的词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用什么样的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使用过程和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文化教养以及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未来关系的走向和社会风尚。
亲属称谓语,一旦同说话者的社会特征和实际语境联系起来,就不再是原来那种纯粹的符号指称意义,而是表达一种特定的具有社会含义的内容。
所以在交际中,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调整,通过选择恰当的泛化的亲属称谓词来满足交际的需要。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曹炜认为根据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谓语。
”[1]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
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属人员是汉语称谓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二)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指出:“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
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
在很多场合,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
”[2]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便是利用了这种模糊性。
如孩子称呼无血缘关系的长辈为“叔叔”,虽然这和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并不符合,却符合汉文化交际中“情”的准则,即对人尊重礼貌。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就是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
二、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用亲属称谓词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或陌生人的现象,它是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成员关系网。
如“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姨、婶、兄、哥、嫂、姐”等等。
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总结出了 16 个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词,有(~)爷、(~)奶奶、(~)伯、(~)叔、(~)伯母、(~)妈、(~)娘、(~)婶(儿)、(~)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作者:刘居红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汉教部,新疆,喀什,844007
刊名: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21(8)
被引用次数:0次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渭的差异 1997(01)
2.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02)
3.郭继懋常用面称及其特点 1995(02)
4.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 1996(09)
5.刘超班中华亲属辞典@中华亲属标准称渭语简表 1991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1992
7.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 1984(02)
1.期刊论文叶娇称谓词"阿婆"综论-台州学院学报2010,32(2)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dhsxb-zxshkxb200808002.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8c1205a2-74ea-4a1d-b6a4-9e630093e30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