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南园十三首 (含答案)
南园十三首

南园十三首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南园诗存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南园诗存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南园诗存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
长白法祭酒式善②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
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
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
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
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③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
君旋遭艰归④,服终,补部曹。
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
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
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
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
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
悲夫!悲夫!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⑤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
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
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
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注]①钱沣:清书画家。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
②法式善: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
③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
④遭艰:遭父母之丧。
⑤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治狱无敢倾陂狱:案件B.君旋遭艰归,服终旋:不久C.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委:推脱D.第劳辱之而已第:只是10.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故名之曰《南园诗存》”中的“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且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③左右欲刃相如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且庸人尚羞之⑥成以其小,劣之A.①②④ B.③⑤⑥C.②③⑤ D.①③④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钱沣为人刚直的一组是()①能讼言其失于奏章②既收政柄,除慝扫奸③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⑥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A.①②⑤ B.①③⑤C.③④⑥ D.②③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诗人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的行动,身佩刀,奔赴疆场,那种气概十分豪迈。
“收取关山”是从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更是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男儿”两句,诗人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非常不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体现了反衬的笔法,又表现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他的生活与感情。
但这一首不借诗人的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在豪情中也流露出愤然之意。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十一赏析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十一赏析《南园十三首》其十李贺“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南园十三首》其十,继续来看李贺在南园的生活与所思所想,来看原诗:“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字词典故“边让”与“蔡邕yong1”:【“边让”与“蔡邕”都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蔡邕”被“王允”给杀了,“边让”为“曹操”所杀。
蔡邕做议郎的时候,佩服边让的才华,向大将军“何进”写信赞扬边让,何进也就多次提拔边让。
】这里李贺自称边让,可见对自己的才华还是很自信的。
边让今朝在回忆蔡邕,可见李贺在回忆举荐过自己的人。
“韩愈”多次举荐李贺,却没成功,李贺这里比较可能是把韩愈比成蔡邕了。
“裁曲”:编曲。
赏析李贺说,今朝,我就像“边让”思念“蔡邕”一般,思念着韩愈。
春风吹拂的季节,我却无心编曲,卧病在床。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赏析李贺说,屋舍南边有的是竹子,足够我写书写字的了。
老了我就去溪水边作钓鱼翁。
我们在李贺的《秋来》读到“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里头提到了“青简”,就是李贺舍南的竹子做的。
李贺的这些“青简”是没有用火加工过的竹简,不是“汗青”,所以会担心万一自己写的书没人看,那么竹简就会被蛀虫咬出破洞,咬出粉。
李贺此时想起赏识自己,推荐过自己的人,而如今自己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
人家曾经这么看好他,他却一事无成,于是乎,即便是在春风里也都没有了编曲的心情,反倒是卧病在床。
不过想想,算了,自己还是写书吧,反正屋子南面有的是竹子,有足够的竹简让我写文章。
就让我这样慢慢老去,无聊的时候,还可以在溪水边钓钓鱼。
所以李贺这里的钓鱼翁是完全默默无闻的一种生活。
并不是像很多诗人隐者那样有这“姜子牙”一样的抱负,或者像“谢安”那样准备东山再起。
《南园十三首》其十李贺“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南园十三首》其十一李贺“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南园十三首

唐代李贺组诗作品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 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 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 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 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作品原文
南园十三首① 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②。 可怜日暮嫣香落③,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二 宫北田塍晓气酣④,黄桑饮露窣宫帘⑤。 长腰健妇偷攀折⑥,将餧吴王八茧蚕⑦。 其三 竹里缲丝挑网车⑧,青蝉独噪日光斜⑨。 桃胶迎夏香琥珀⑩,自课越佣能种瓜。 其四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①南园:园名,在福昌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 ②小白长红:指花有小又大,颜色各种各样。越女:习称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女。 ③嫣香:娇艳芳香,指花。 ④宫:昌谷东有福昌宫,隋时所建。 ⑤窣(sū):黄桑触帘,窣窣有声也。 ⑥偷:抽空。 ⑦餧(wèi):同“喂”。八茧蚕:《六月记》云:“一岁凡八蚕,出日南国。”《海物异名记》云:“八 蚕绵,乃八蚕共作一茧。” ⑧缲丝:茧入沸水,以抽蚕丝。 ⑨青蝉:《尔雅》注云:“蝉小而青色,亦名茅蜩。” ⑩桃胶迎夏香琥珀:桃胶,桃脂也,夏初凝结,色如琥珀。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word版】.doc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
吴钩:刀名,刃弯。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而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取他们为唐王朝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若个:哪个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词意显豁,情怀激越,清新畅达,表达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阅读答案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阅读答案【篇一: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lass=txt>命题人:赖斌审题人:陈永斌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脖颈/不更事模型/模样湍急/惴惴不安......b.悭吝/铿锵牝马/妃嫔怜悯/童心未泯......c.慰藉/狼藉谬种/绸缪修葺/雕栏玉砌......d.殷红/殷切商贾/蛊惑高亢/引吭高歌......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也变得面目全非:水银在常温下是闪耀着银光的液体。
....b.北京图书馆里浩瀚无垠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
c.自然数是数学的起点,其他所有的数都是从自然数衍生出来的。
..d.复制品的展示有可能提高而不是消减人们对真正艺术的崇敬,并鼓励人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和画廊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这一愿望的集中反映。
c.“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实现了属于中国的“太空之吻”,标志着中国建立载人空间站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d.调查显示,老年人的跌倒有一半以上是在家中发生的。
因此,家庭环境的改善和家庭成员的悉心照顾,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由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组成的。
这四大文明之中,,。
,。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字形复杂、难记、难读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阅读答案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阅读答案
李贺《南园十三首》阅读答案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④若个:哪个。
6.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7.李贺的这首诗和他的《雁门太守行》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6.凄凉萧瑟
7.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一个“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3分)
答: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
“朝径”“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2)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
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
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④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