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含答案)

合集下载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原文、赏析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原文、赏析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原文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陆游自少至老,好学不衰,集中写夜读的诗篇,到八十岁以后还多见。

他诗歌创作的高度成就,和这种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兴通判时。

这首诗是为描写作者在他乡夜晚苦读诗书的情形,表现乱世中人难能可贵的好学精神而作。

译文。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读书诗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读书诗

诗歌专题训练-------读书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书宋琬〔清代〕久抛青简束行幐,白鸟苍蝇甚可憎。

身是蠹鱼酬夙债,黄河浪里读书灯。

【注】①宋琬: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四年进士,“两度系狱”,饱尝过宦海沉浮的险恶“风涛”。

②行幐(téng):行囊。

幐,盛物的布袋。

③白鸟:蚊子。

④蠹鱼:这里指书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可见诗人身在旅途舟车劳顿,“久抛”一词写出诗人不想读书已有一段时间了。

B.第二句中直写舟中蚊子、苍蝇惊扰,令人憎厌,因此诗人不能静下心来读书。

C.第三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书中的书虫,表明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D.全诗借舟中读书之事,抒发诗人悲苦生涯中的哀愤之情。

2.诗的最后一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冬翁森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

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4.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专项训练-古诗文言文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专项训练-古诗文言文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专项训练-古诗文言文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曰: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是.吾剑之所从坠( )4.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6.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7.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

读书要三到(节选)(宋)朱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A.看见B.听到C.通“现”,出现(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A.急忙B.重要C.严重9.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

《秋夜二首》古诗词阅读附答案

《秋夜二首》古诗词阅读附答案

《秋夜二首》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边庭落日》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边庭落日骆宾王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

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

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

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

”④积石,山名。

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折,不正确的一是( )A. “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 “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 “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诗题“边庭落日”。

D. 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15. 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14. A15. 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2)(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2)(完美整理版)

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2)诗歌鉴赏指导0109 1630:2014年高考名校语文模拟卷诗歌鉴赏题精汇【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何当:何日。

金络脑:饰金的马笼头,借器具的贵重象征马受重用。

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黄河南北一带。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若个:哪个。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2)“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诗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两问任选一问作答)(4分)【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间接抒情,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4分,答对思想感情的相同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各给2分。

)(2)《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

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

(开头两句将背景推向遥远的边地,那平静的画面后闪动着刀光剑影。

由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状,含有思想战斗之意。

“燕山”一说即当年窦宪追击匈奴、刻石纪功的燕然山;一说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之时,“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最久、最烈的地带。

摄此物象是为套上金络脑的骏马驰骋疆场张目。

所写战场景色虽悲凉萧杀,但对志在报国者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全诗抒发了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

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寺双桧①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②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扬州法云寺。

桧:一种常绿乔木。

《扬州府志》记载:“谢安宅,在法云寺,谢安手植双桧,至唐犹存。

”②龙象界:佛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双桧的苍劲挺拔,展现古寺年代久远,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B. 颔联虚写,双桧曾面对金殿陪伴过僧客,也曾与将军战旗相映成辉。

C. “宝盖”形象地写出了桧枝的枝繁叶茂,枝干超过了寺庙的鸳鸯瓦。

D. “青青年少”可指昔日的双桧、年少的谢安,也可指后世来此的青年。

16.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双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

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 下面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咏雪,将所见的雪前、雪中、雪后之景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

B. 诗人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多样的形象。

C. 本诗用语颇具匠心,如“便疑”“终欲”等词就传递出了情感态度。

D. 诗人在结尾发表议论,写出了寒乡之人对雪的不同认识,引人深思。

16. 后人评此诗“王安石咏雪,其意未必真在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诗文阅读梯级训练专题二考向二

古代诗文阅读梯级训练专题二考向二

(见学生用书第85页)【考点对应练】对点一:炼字炼句(一)炼字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416练_2022年高中语文_语言文字运用_古诗词鉴赏_现代文阅读_文言文阅读_专项练习题

第416练_2022年高中语文_语言文字运用_古诗词鉴赏_现代文阅读_文言文阅读_专项练习题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416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干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

二鼓尽,二更结束。

②琼糜:比喻精美的食品。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3分)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4分)
参考答案:(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

(每个关键词1分)(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2分)“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2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