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专题05 小古文阅读(原卷+答案解释)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专题05 小古文阅读(原卷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1.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
孔君平诣(yì zhǐ)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ìng yī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在“——”处补充原文,并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联系课文完成填空。
(1)( )为( )设果。
(2)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4.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君”和“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5.《杨氏之子》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很熟?用“——”画出来。
6.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___》。
2.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解释加横线的字。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久阔①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久别不见。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广问其故.故:既饮而疾.疾:沉疴顿愈.愈:2、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3、乐广再次招待,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D.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 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一、文言文阅读(共68 分)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 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______)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
【答案】1. (1). B(2). A 2. A3. (1). 匡衡(2). 以书映光而读之(3). 凿壁偷光(4). 囊萤映雪【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
“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逮:到,及。
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古文阅读(含答案)姓名:班级: .班级: 姓名:楚王好细腰(分值:10分 时间:10分钟)昔xī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xié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lí黑hēi之色。
(选自《墨子·兼爱中》)昔:从前。
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在位11年)。
好(h ào):喜欢。
士:大臣。
故:所以。
之:的。
皆:都。
以:用,用来。
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节:限制,节制。
胁息:屏住呼吸。
带:束带。
比:等到,及至。
期(j ī)年:一周年。
“期”表示一年(月)。
黧(l 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色:面色;脸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楚灵王好士细腰( );(2)以一饭为节( )(3)胁息然后带( );(4)比期年( )2、给下列居中的“故” 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a 、故意b 、所以,因此c 、原因,缘由。
d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无缘无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3)明知故犯( );(4)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译:姓名:班级:望梅止渴(分值:10分时间:10分钟)魏武行役①(yì),失②汲③(jí)道,军④皆(jiē)渴,乃⑤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⑥(ráo)子⑦,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⑧之,口皆出水,乘⑨此得及⑩前源。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2分)(1)前有大梅林,饶子();(2)乘此得及前源()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魏武行役,失汲道。
译:3、“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
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XXX,XXX,号XXX。
南直河上之人。
祖父XXX,为XXX赐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父亲XXX,为明神宗赐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渭少时,即有才名。
年十二,与同年人联句,以“月”为题,XXX:“江头一夜送XXX,故人千里共婵娟。
”同伴皆称绝。
及长,尝为中举人,未能成进士。
后慕名江左,往拜XXX为师,又往拜XXX为师。
寅以“青石老人”自喻,渭尝为之作诗曰:“青石老人识我心,一生才调总相寻。
千古文章传子孙,不求XXX只求真。
”寅大悦,赠诗曰:“XXX才难遇,青石老人喜不已。
XXX自谓文章旧,今日方知有后起。
”渭后以诗名盛,官至少保,XXX。
——明·XXX《徐文靖公传》1.XXX的祖父和父亲分别是在哪个朝代赐进士的?(XXX和XXX)2.XXX在多少岁时就已经有才名了?(少时)3.XXX曾为什么事与同龄人联句?(以“月”为题)4.XXX未能成为什么?(进士)5.XXX以什么自喻?(“青石老人”)周)公旦使告于XXX曰:“臣闻之,疾言速则不中,中则不及,及则不信。
故圣人有言:‘言不可不慎也。
’今臣闻之,XXX能言,其将不可用也。
”XXX曰:“善。
”公旦去后,XXX乃召XXX。
XXX至,XXX以XXX之言告之。
XXX曰:“XXX之言不然。
昔者XXX之XXX也,XXX于XXX,皆能言而用之。
今臣之所言,不过童子之过筌而已。
”晋侯曰:“何谓也?”XXX曰:“昔者XXX之母曰‘寡人之XXX也,犹农夫之于稼。
’XXX闻之,因谓XXX曰:‘夫人之言,XXX勿听也。
’夫人以君为小人也,欲以亲其子。
今臣之所言,亦犹是也。
”XXX曰:“善。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①中:及②童子之过筌:小孩子不懂得用竹签(筌)去捉鱼,比喻不懂得用人才2.XXX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XXX的话不正确,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A。
XXX之XXX B。
XXX于楚3.“今臣之所言,不过童子之过筌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XXX的话只是像小孩子不懂得用竹签去捉鱼一样,他只是没有被正确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框字
)②欲以去热也)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译文
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
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菱角。
一、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二、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