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藤野先生》教案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文章选材典型,脉络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习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另一位对鲁迅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与鲁迅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6 年,回忆了 1902 年至 1906 年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

八年级部编版《藤野先生》课文教案5篇一. 教学目标: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 明确:(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具体行为来体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藤野先生》一文的主旨,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怀念。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藤、野、博、文、谦、逊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写作手法分析:学习并领会课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的。
-在精神品质内化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例子,如何将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藤野先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让你特别尊敬和感激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是如何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来传递尊敬和感激之情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6 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设计说明这篇课文比较长,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记述的典型事件。
可以通过加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生可能会对课文大段内容并非直接写藤野先生有疑虑,教师可以略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行文线索。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课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呐喊>自序》《自述传略》等与课文有关的篇目。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介绍的鲁迅的第一位恩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在鲁迅生命中另一位很重要的导师——藤野先生。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舜.(shùn)绯.(fēi)红发髻.(jì)驿.(yì)站挟.(xié)着zhǎng(掌)故订.(dìng)正落dì(第) 解剖.(pōu)畸.(jī)形不逊.(xùn) 匿.(nì)名诘.(jié)责qī(凄)然教诲.(huì) 瞥.(piē)见芋梗..(yù gěng)汤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抑.(yì)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jí)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记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和尊敬。
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记叙文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所涉及的日本留学背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藤野先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藤野先生

-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举例:如课文中的描述“他(藤野先生)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袍,戴着一副眼镜,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通过具体的外貌描写,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和蔼可亲。
3.培养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丰富的词汇、成语和典故,能灵活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增强语言组织能力。
5.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感悟鲁迅先生尊重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感恩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藤野先生》通过鲁迅先生的回忆,展现了藤野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与鲁迅的交往。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分析语言特点: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对比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言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
3.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
4.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5.感受鲁迅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培养尊重和热爱教师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藤野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了解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体会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情感态度培养: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与怀念,并培养自己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是情感教育的难点。
第2单元第6课《藤野先生》教案7-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回顾时对部分知识点仍显得有些模糊,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探讨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讽刺、象征等。
-举例分析课文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如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显藤野先生的品质。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价值观教育。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把握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敬业”、“博爱”等,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怀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抒情、叙事、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对比、讽刺、象征等手法,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讲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仍存在困难,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旨。《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对恩师藤野先生的回忆,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篇文章不仅是传记文学的佳作,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鲁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典型的事例来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鲁迅的讽刺和幽默可能难以把握,需要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来理解。
-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对中日文化背景的认识可能有限,需要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最后,我感到在情感教育方面,本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学习《藤野先生》,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尊敬他人,培养爱国情怀。未来,我计划结合更多的真实案例和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一文的背景、结构和主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鲁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尊敬师长,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感,并探讨如何在当代传承这种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
上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在记录个人阅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线索把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穿起来。
2.借助小事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3.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了解鲁迅留学阅历及其救国梦的不断探索与更变的过程。
教学难点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的惜别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
在仙台(4~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感受了这份跨越国籍的师生情。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似乎课文学习可以结束了。真的可以结束了?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文中却旁逸出许多其他内容呢?是大作家的败笔,还是另有目的呢?
二、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三、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二、预习巩固
1.作家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1) (2)两件是详写,(3) (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五、读到此,老师有一疑问,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就行为,非常平凡,做着老师该做的事。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老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课文、理结构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答:(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曰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藤野
作者
(1)衣着简朴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当面订正解剖图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二、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听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学生讨论: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关系。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所以,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
2.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四、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答: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没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四.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⑵ 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⑶ 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 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三、过渡: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的,耳朵听到的。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