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维生素(8学时)

合集下载

生理健康教育教案大学生

生理健康教育教案大学生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包括身体发育、生理功能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学会处理常见的生理问题,如月经、睡眠障碍等。

4. 增强学生面对生理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适用专业:全部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分配:理论授课(24学时)实践授课(8学时)教学重点:- 生理健康基础知识- 常见生理问题的处理- 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 学生对生理知识的正确认识与接受- 学会自我保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生理健康基础知识(8学时)1. 第一章:身体发育与生理功能- 讲解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包括骨骼、肌肉、内脏等系统的发育特点。

- 介绍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工作机制。

2. 第二章:青春期生理变化- 分析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特点,如第二性征的发育、生殖系统的成熟等。

- 强调青春期生理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第三章:性健康教育- 讲解性生理知识,包括性器官的结构、功能、生理周期等。

- 强调性道德和性心理卫生,提高学生性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部分:常见生理问题的处理(8学时)1. 第四章:月经问题- 介绍月经的基本知识,如月经周期、月经量等。

- 讲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的处理方法。

2. 第五章:睡眠障碍- 分析睡眠障碍的原因,如失眠、嗜睡等。

- 介绍改善睡眠质量的措施。

3. 第六章:消化系统问题- 讲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如胃炎、胃溃疡等。

- 介绍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措施。

第三部分: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8学时)1. 第七章:饮食与健康- 讲解合理膳食的原则,如营养均衡、食物多样等。

- 介绍健康饮食的搭配方法。

2. 第八章:运动与健康- 讲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 介绍适合大学生的运动项目。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理健康知识。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3.学时/学分:34/2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为学生在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开发新产品时提供了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它也为学生在了解食品加工和保藏方面的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时提供一个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2. 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学科地位及应用价值、发展现状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2.食品化学的性质和范畴3.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概述4.食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功能概述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食品成分的功能。

2.难点:食品成分的理化性质。

(四)思考题1.食品成分一般具有哪些理化性质?第二章水分(4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掌握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2.理解水与冰的结构及在食品中的性质;3.理解水与离子、离子基团、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和非极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2.水和冰的物理常数3.水和冰的结构4.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5.水与溶质的相互作用6.水分活度及吸附等温曲线7.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食品中水的性质、水分活度、食品水分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4.《生物化学》教案 第四章 糖代谢

4.《生物化学》教案  第四章 糖代谢

【感谢下载支持,整理分享】4.《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4.《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生物化学教案教材名称:授课对象:编写时间:授课日期:教学内容:《生物化学》第七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80学时)201*.1学年/学期:年级/班级:第四章糖代谢每学年(1)临床医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1.糖代谢各途径的细胞定位、关键酶(限速酶)、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

2.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及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以及激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熟悉:各代谢途径的基本过程及相互联络。

了解:1.糖的生理功能和消化汲取。

2.各代谢途径的调节。

【本课内容学习指导】重点:1.糖的有氧氧化、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异生。

2.血糖及其调节。

难点:各代谢途径的联络和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纳启发式、互动式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安排】8学时。

其中糖的无氧分解2学时,糖的有氧氧化2学时,磷酸戊糖途径1学时,糖原的合成和分解1学时,糖异生1学时,血糖及其调节1学时。

【自学内容和要点】自学内容:糖的生理功能和消化汲取及血糖的整体调节。

要点:血糖非常的原因。

【课后小结】1.物质代谢概况。

2.糖代谢概况。

3.糖的无氧分解的基本过程。

4.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

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6.糖原的种类和作用及其合成和分解。

7.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关键酶、生理意义。

8.调节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

扩展阅读:生化第四章-糖代谢生化第四章糖代谢一、名词说明1.Glycolysis(糖酵解):Aanaerobicdegradationisuniversalandancientcentralpath wayofglucosecatabolism.Inglycolysisamoleculeofglucoseisdegraded inaseriesofenzymaticreactionstoyieldtwomoleculesofpyruvateorlactate.Thebasicprocessofgly colysiscanbedividedintotwophase:reactionsfromglucosetopyr uvateandfrompyruvatetolactate.2.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2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整理)营养学基础维生素

(整理)营养学基础维生素

第三章营养学基础3.5 维生素
一、本章基本要求:
1.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提供,不参与机体构成也不提供能量,机体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时回出现相应的缺乏症。

2.维生素A原凡在体内能形成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统称为维生素A原。

3。

暗适应人若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故不能见物,当足够的视紫红质再生后才能在一定照度下见物,这一过程成为暗适应。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人体营养评价指标及食物来源.
三、主要教学设计(方法、手段等):
多媒体教学
四、学时分配:
2学时
五、参考资料及补充习题:
(一)名词解释
维生素的命名
维生素的特点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二)回答题
1 试归纳重要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主要缺乏症和食物来源。

2 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原因有那些?
3 在烹调加工中如何保护维生素?
4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第三章能量(2学时)(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讲述,要求学生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膳食结构与膳食类型、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评价原则等基础信息出发,在理解平衡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合理构成、平衡膳食的调配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膳食指南与膳食平衡宝塔、平衡膳食的调配方法、膳食调查和监测分析等具体问题。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分析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品分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各成分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包括食品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为基础,内容有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等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食品中各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为重点内容。

难点在于对食品分析方法中各关键环节的掌握。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践与多媒体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分析测定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通过学习,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及操作要点,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难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

第一章样品的采取、制备、处理与保存(4学时)1.教学内容(1) 样品的采取;(2) 样品的制备与保存;(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难点是样品的预处理。

第二章水分的测定(4学时)1.教学内容(1) 食品的水分含量及水分的存在形式;(2) 常见的水分测定方法。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重量法。

(2) 难点是重量法。

第三章灰分的测定(4学时)1.教学内容(1) 灰分的概念;(2) 总灰分的测定;(3) 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总灰分的测定;(2) 难点是灰化的过程。

第四章酸度的测定(2学时)1.教学内容(1) 总酸度的测定;(2) 挥发酸的测定及pH值的测定。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重点及《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重点及《现代生物化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17学时)【目的要求】⒈ 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蛋白质各级分子结构的内容和特点。

2.熟悉氨基酸、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鉴定方法。

3.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通论一、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二、蛋白质的分类:形状;功能;组成;溶解度三、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第二节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一、氨基酸的基本结构特征二、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三、蛋白质中不常见的氨基酸四、非蛋白质氨基酸五、氨基酸的理化性质1.一般物理学性质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性质,等电点六、氨基酸的化学反应1.茚三酮反应2.亚硝酸反应3. 2.4—二硝基氟苯反应(FDNB)4.甲醛反应5.二甲基氨基萘磺酰氯反应(DNS-Cl)6.与酰化剂的反应7.α-羧基的成酯反应8.侧链基团参加的反应七、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鉴定1.蛋白质的水解2.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离子交换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第三节蛋白质的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肽键和肽链2.二硫键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片段重叠法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酰胺平面和蛋白质的构象:肽平面,双面角,构象,构型2.维持蛋白质构象的作用力: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疏水作用,配位键,二硫键3.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类型:α-螺旋,β-折叠,β-拐角,无规卷曲三、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1.超二级结构2.结构域四、纤维状蛋白质结构1.角蛋白:α-角蛋白,β-角蛋白2.胶原蛋白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三级结构的特点:(1)(2)(3)(4)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四级结构的特征:(1)(2)(3)(4)(5)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二、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一级结构的微小差别可导致生理功能的重大不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同功能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三、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2.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3.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4.免役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五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一、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三、蛋白质的沉淀作用1.可逆沉淀作用:盐析与盐溶2.不可逆沉淀作用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五、蛋白质的沉降作用第六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二、细胞粉碎及蛋白质的抽提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主要方法1.离子交换柱层析法2.凝胶过滤法(分子筛)3.亲和层析法4.疏水层析法5.蛋白质沉淀法:等电点沉淀,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四、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1.凝胶过滤2. SDS-PAGE五、蛋白质的纯度鉴定1.电泳2.等电聚焦:纯度,等电点六、蛋白质含量测定1.紫外吸收法2.染料结合法(Bradford)[返回索引]第二章核苷酸与核酸(13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 DNA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 RNA的种类及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缺乏症
• 严重缺乏时可引起坏血病。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由于它容易被氧 化,在食物贮藏或烹调过程中,甚至切碎新鲜蔬菜时都 能被破坏。因此,只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才是 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人缺少维生素C时会发生坏血病, 出现易出血,牙齿松动,伤口不易愈合,易骨折等症状。 食用不含维生素C的食物3~4个月后才会出现坏血病。人 体每天需要量为20~30毫克,妊娠后期及哺乳期为50毫 克。
C.坏血病
D.恶性贫血
E.癞皮病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4.临床上常用哪种维生素辅助治疗婴儿惊厥和妊娠呕吐
A.Vit B12 C.Vit B6
E.Vit E
B.Vit B2 D.Vit D
5.坏血病是由哪种维生素缺乏所导致的
A.核黄素 C. Vit C
B. Vit B1 D. Vit pp
E.硫辛酸
■ 性质
对热不稳定的酸性物质。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动物体内不能合成,
必需由食物供给。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1. 生理功能
•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参与胆 固醇转化
• Vit C作为抗氧化剂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促进铁 的吸收
• Vit C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的作用。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视黄醇从动物类食品(肝、蛋黄)吸收,或从植物类 食品(胡萝卜,玉米)吸收β-胡萝卜素后自身合成。β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合成的前体,又叫维生素A原。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二)维生素D
种类:VitD2(麦角钙化醇) VitD3(胆钙化醇)
■ 活性形式:1,25-(OH)2-D3
• 摄入量不足;吸收利用率降低;需要量增加;食物以 外的维生素供给不足。
■ 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Vit-A、D、E、K) (脂溶性维生素大量摄入,可引起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Vit-B族和Vit-C)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 不溶于水,溶于脂。
(一)维生素A
天然形式:A1(视黄醇) A2(3-脱氢视黄醇)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八)维生素B12
■又称钴胺素,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 活性形式:甲基钴胺素;5 -脱氧腺苷钴胺素
1、生理功能:
• Vit B12是转甲基酶的辅酶。 • Vit B12缺乏,影响叶酸利用率。
2、缺乏症:
巨幼红细胞贫血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十)维生素C
■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
活性形式: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 生理功能与缺乏症 1.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维持眼的暗视 觉。
缺乏:夜盲症。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 生理功能与缺乏症
•1、维持上皮组织结构与功能健全。 •2、 缺乏:皮肤干燥、干眼病 •3、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抗肿瘤作用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二)维生素B2
■ 又名核黄素 ■体内活性形式: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1.生理功能
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如脂酰CoA脱氢酶、琥珀 酸脱氢酶)的辅基,主要起传递氢的作用。参与体内 氧化还原反应。
2.缺乏症
• 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等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临床应用
维生素与美容护肤 维生素A与皮肤正常角化有关,缺乏时可出现皮肤干燥、角质 层增厚、毛孔堵塞,严重时影响皮脂分泌。所以,皮肤干燥、 粗糙、无光泽、脱屑者服用维生素A 有一定疗效。维生素B6 与氨基酸代谢相关,能促进氨基酸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 为细胞生长所必需,对脂肪代谢亦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相关, 因而,可用于治疗头皮脂溢、多屑。维生素C是强氧化剂,能 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利于保 持细胞间质物质的完整。维生素E公认有抗衰老功效,能促进 皮肤血液循环和肉芽组织生长,使毛发、皮肤光润,并使皱 纹展平。
(五)生物素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辅酶R,是水溶性维生素,也 属于维生素B族,B7。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 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一种维持人 体自然生长、发育和正常人体机能健康必要的营养素。
生物素是秃头一族的救星,不但防止落发及头顶见 光颇见功效,还能预防现代人常见的少年白发。
第四章 维生素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维生素
■ 定义
• 维生素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不能满足机体 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类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过程 所必需一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 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 • 不构成机体组织细胞成分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每日需要量:毫克、微克
■ 维生素缺乏常见原因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六)泛酸
活性形式:辅酶A(CoA);酰基载体蛋白(ACP)
生理功能
CoA及ACP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的转移作用。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七)叶酸
■ 叶酸因绿叶中含量丰富而得名 。 ■ 体内活性形式:四氢叶酸(FH4)
1. 生化功能
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 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 合成。所以叶酸对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有促进作用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三)维生素E
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稀酚。 性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
1.生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 能。
与动物的生殖功能有关 促进血红素合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减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引起轻度贫血 临床应用: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维生素PP
维生素PP在酵母、花生、肝、鱼及瘦肉中含量丰富, 玉米中缺乏维生素PP。人缺乏维生素PP时,表现为神经 营养障碍,初时全身乏力,以后在两手、两颊、左右额 及其他裸露部位出现对称性皮炎。
临床上,结核病患者因长期服用异烟肼,应补充维生 素PP。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四)维生素B6
■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 ■ 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生理功能
• 1、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 (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惊厥、妊娠呕吐和精神焦虑)
• 2、磷酸吡哆醛是血红素合成关键酶(ALA合酶)的辅酶。 缺乏可导致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三)维生素PP
■ 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尼克酰胺
■ 体内活性形式: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烟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1.生理功能
• 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不需氧脱氢酶(如苹果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用。 缺乏症: 癞皮病(皮肤暴露部位的对称性皮炎、腹泻和痴 呆)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四)维生素K
天然形式: K1 K2---肠道细菌的产物
人工合成;K3
1.生理功能
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Ⅱ、Ⅶ、Ⅸ、Ⅹ 促进骨代谢。
2.缺乏症
易引起(皮下、肌肉、内脏、)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 体内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
1.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维生素B1缺乏,TPP减 少,糖有有氧化受阻,对机体的供能减少。 缺乏症:脚气病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维生素B1缺乏,乙酰胆碱分解加强及 合成减少,导致迷走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缺乏症:末梢神经炎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脚气、脚脚气病
1.脚气 相传,当年整日穿长靴的英军来到香港,不适应当 地闷热的气候,患上了脚气,“香港脚”由此得名 。引起脚气的罪魁祸首是足部的真菌。 2.脚气病 因饮食上过于精细不吃粗粮,导致体内维生素B1缺 乏,出现水肿,下肢水肿,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强化练习
1. 维生素B2以哪种形式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A.CoA
B.NAD+或NADP+
C.TPP
乏时,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2 C.维生素PP
B.维生素B1 D.叶酸
E.维生素K
3.儿童缺乏维生素D时,可导致
A.佝偻病
B.骨质软化症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1.生理功能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对钙、磷的重吸 收;
影响骨组织钙代谢,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 促进骨和牙的钙化。
2.缺乏症
• 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发生软骨病。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 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 • 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注意补充叶酸
基础学院 生物化学教研室
知识扩展
由于叶酸与核酸的合成有关,当叶酸缺乏时,DNA的合 成受到抑制,造成巨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广泛存在于肝、酵 母及蔬菜中,人类肠道细菌也能合成叶酸,故一般不易发生 缺乏症。当吸收不良,代谢失常或长期使用肠道抑菌药时, 可引起叶酸缺乏症。人体每日需要量约400μg,孕妇需要量 增加一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