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书法之徐亭烟柳
徐无闻先生篆书艺术评析

书并 创造 出新书风 的第 一人 。这无不体现 了徐无闻先生 的开创 精神 ,更加体现 了其卓 越的胆识和丰厚 的文字学学养 以及文学
学养 。
图2徐无闻 “ 中山王厝器 书”
徐无 闻作 为一个 典 型的文 人 书法家 ,其 在8 0 年代 前期 一 直是恪守文 人书法 崇 尚风雅 的原则 。在其得到 中山王厝 器铭文
徐无 闻 ( 1 9 3 1 ~1 9 9 3 年 ),名 永年 ,字嘉 龄 ,四川成 都
体 ,其中著名 的就是鸟 虫书 ,而 中山王器铭 文亦被视作鸟虫 书 的一 种变体 ,汪 占革在 《 浅析中 山王厝器 书法 的学习与创作 》
一
人 。诗书 印皆精 工 ,以他所创 中山王厝 器书 , “ 优入圣域 ,超 妙入神 ” 的书风驰名 于世 ,由此 ,拓 宽了书学领 域 ,有卓 越 的贡献 。他精 于古文字之考辨 ,有深厚 的文字学学养 ,此外 因 其 曾作为西南 大学中文系教授 ,身兼 唐宋 古典文学专业 与书法
南 乃至中国书坛 的影 响深远 。
艺术 的发展空 间。在开创新 书风 的道路上历来有很 多先贤 ,有 的人甚至一生 都没能成功 。而徐 无闻却从 中道 ,这 与其多年从 事过古文字研究 有关 ,在古文字 学上徐无 闻可谓是这 方面 的专 家。接下来我 们谈 谈与徐无 闻篆 书艺术有紧密关 系的书学理论 体系。 1 9 7 5 年在 徐无 闻先生4 5 岁 的时候他 与好 友一起参加 了 《 汉 语大 字典 》的编撰 ,并 负责 其 中的文 字字 形整 理 的工作 。在
下面 我们 就徐 无 闻先生 独具 一格 的 中山王厝 器 书浅谈 他 的书学学养与 开创精神 。在秦统 一六 国之前 ,我 国流行多种书
・
书法菩提_精品文档

书法菩提灯影下的篆书徐铉的篆书,据说如果放在灯下观看,就会发现每一笔画的中间,都有一缕铁丝一般的浓墨,绝不偏侧,后世的徐氏书法研究者们,把徐铉的篆书称之为“铁骨篆法”。
先前,我很少涉猎篆书,对此说颇有疑惑,以为是故作深奥之谈。
近来展阅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墨迹,刹那之间与这一说法产生了共鸣。
千字文残卷笔笔中锋,绝少偏锋、侧锋用笔。
然其结体曲攲变幻莫测,天趣盎然,却又没有半分的姿媚之态,傲骨铮铮。
徐铉的篆书妙参造化之理了。
徐铉是南唐旧臣,随南唐末代君主李煜一起来到了汴京,被授予一个散骑常侍的闲官。
初来汴京的日子,徐铉感到一切都不习惯。
眼看冬天快到了,他仍然穿着江南的服装。
这种服装袴宽衽深,穿在身上大老远看上去非常儒雅,走起路来给人一种衣带当风的感觉,潇洒极了。
但是,这种衣服冬天里却抵御不住京城寒风的侵袭。
有同僚劝他:“买件棉衣套进去吧。
”徐铉仰起他那冻得发乌的额头,很坚决地说:“不!”飘雪的日子,徐铉就穿着他那宽大的江南服饰,将瘦骨嶙峋的双手藏匿在深深的袍袖里。
他那三缕花白的长须随着雪花飘拂,成为冬天汴京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僚们看着他的背影,满眼的困惑和茫然,那削瘦细长的身影让他们内心充满忧虑。
来到汴京以后,徐铉的朋友少了,这让他感到孤独。
有一天,他南唐时的老朋友谢岳突然到家里来拜访他,令他惊喜异常。
落座闲谈时才知道,这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朋友正在卢氏县做主簿。
主簿一职虽说是个可怜的小官,但谢岳却很满足,不高的俸禄够养活家小的了。
然而,现在他却遇到了麻烦,按实际年龄,他该退休了。
可退休后怎么办?拿什么来养家糊口?他说好在当初申报年龄的时候,他少报了几岁。
按吏部的档案年龄,他还可以再干上几年,有了这几年,他就攒住了家底,不至于退休后全家人跟着他挨饿了。
徐铉再三唏嘘,说:“愿谢公度过难关。
”谢岳迟疑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吏部对我们这些从南边过来的官员一定不放心,底下会做一些调查。
调查也并不可怕,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实际年龄。
写在扇子上的篆书,也太美了吧!

写在扇子上的篆书,也太美了吧!讲规矩贺进应该有十几年了,我把学习的精力放在了小篆这一方向上。
从秦、汉到唐、宋,乃至清代的小篆,都是我不断去汲取的对象,尤其是秦至唐这一时期的所谓“铁线篆”是我研习的方向。
人们一直对“铁线篆”的认识似乎都停留在最基础的认知,因此很多人会把“铁线篆”当成线的基础训练来对待,对于学习篆书的群体来说,更多人相信“篆书对行草书的线质提升有帮助”,所以对于篆书的学习似乎也仅仅是线的训练。
有一些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铁线篆”与“玉箸篆”?有什么区别?说实话,我也实在搞不懂他俩有何区别?可能都是“线若游丝”吧?我们去看王澍、王福厂的篆书,到底是属于“铁线篆”还是“玉箸篆”呢?也有朋友问,小篆除了结构对称?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问题似乎更让人无语,我说篆书尤其是“铁线篆”同样存在着行草书所体现出来的错落、大小、疏密等结构关系?你信吗?我说《峄山碑》的结构不仅仅是对称,你信吗?我说小篆的结构特征是“对称基础之上的不对称再回归对称”,你信吗?因为对“铁线篆”投入的精力太多,导致我对她充满了深深的爱意。
因此,我特别欢喜有那么多朋友与我在这条路上行走着。
话说回来,“铁线篆”又是极讲“规矩”的书体之一,她不允许随意去更改某一点画,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就是最好的诠释,我们去临摹《峄山碑》《三坟记》《谦卦碑》等“铁线篆”的时候,你不能轻易去动某一笔画,因为你若改变了线的方向、位置等,那么相应的其他笔画也要随之变动。
诚然,“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在临摹的时候需要发现“规律”然后重组一个新的“规矩”出来。
我在这么多年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清楚,规矩对于“铁线篆”?有多重要?尤其是重组“规矩”是更难的。
我不排斥任何学习对象,古今风格都会涉及,因此我习惯了在我的篆书中加入行草书的节奏、结构、隶书中的翻折用笔、篆书结构的整合等,力求在我的作品中加入更多的?多风格的体现。
“篆书的结构就是设计”,我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很显然这是“空间至上”的表达,对于篆书的创作来说,空间的表达是需要设计的,不是自我生发的胡编乱造,而是借助各种临摹对象进行整合与变通、这也就是重组“规矩”的过程。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走向影响深远。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篆刻、诗文信札等代表性作品170件,尤其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吴昌硕书画精品,可谓“倾巢而出”,是近年来国内吴昌硕艺术作品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书? 法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赠施少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四条屏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石鼓文、王震荷花扇(赠商言志)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寿”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七言对联(赠余绍宋)浙江省博物馆藏行楷题画诗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行草王禔润例手卷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诗翰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
后人学石鼓文者,多以其为圭臬,反倒是学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风格的愈见稀少,由此也足见吴派石鼓文影响之大。
吴昌硕学石鼓文的时间很早,30岁到苏州,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杨岘学金石学和书法,即开始临写石鼓。
吴昌硕晚年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从现存作品看,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笔法受当时另一位篆书大家杨沂孙的影响很大,笔画细廋,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浙江省博物馆藏赠施石墨七言对联,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吴昌硕时年51岁,即具有早年临石鼓文书法的典型特征。
直到60岁以后,他才开始形成自己的面貌。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
如展品中的“鹤寿千岁”横幅,是吴昌硕83岁时的作品,用笔老辣,有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
篆书七言对联(赠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鹤寿千岁”横幅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临写石鼓文,注重的是整体气势的强烈突出,他曾说自己写石鼓文是“临气不临形”,正是这种对于“金石气”的执意追求,使得他的书法在当时能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徐正濂篆书篆刻

徐正濂 一名徐正廉,别署楚三,1953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和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精选—— 徐正濂卷》《徐正濂作品集》《徐正濂篆刻》《西泠印社中人—— 徐正濂卷》《徐正濂篆书篆刻》《徐正濂篆刻评改选例》《徐正濂篆书楹联选》《徐正濂篆书选》《诗屑和印屑》(文集)《抱华精舍来鸿录—— 钱君匋先生师友信函漫解》(文集)等著作。
徐正濂篆书篆刻烟云供养写我幽抱耻食周粟 不耕官田(附边款)徐正濂本期名家 17一成功的篆刻家篆书创作容易出彩,而成功的篆书家搞篆刻则极易平淡。
徐正濂属于前者,其篆书的取法外在主要属于吴昌硕圆浑苍朴的风格体系,内在的支撑很大部分来自他的篆刻思想。
此外,提供其风格参考的可以说是陶博吾。
陶博吾在吴昌硕的基础上能够作一些变化,如伸左足耸右肩、用笔流利率意。
而当今火热的人物鲍贤伦,取法秦汉简帛,尤多里耶秦简的风神,用笔质朴、风格高古,虽然近来探索中的一些作品或有稍失早期的灵动散逸,但拙朴雄悍则胜于前,终究属一流高手。
徐正濂的用笔、风格与他们或无取法处却有近似处。
再延伸,天津写隶书的张建会也属于这个路子。
君子和而不同,这同中的不同就是徐正濂能在质朴中展现优雅,在碑中现帖,在大气中现精巧,在铺展中现聚敛,在众高手的林立中展现着他智慧的微笑。
与其“智慧的篆刻”一样,其书,我看也是属于“智慧的篆书”。
徐正濂篆书的风格强度也许还是属于中庸类的,但不平庸,以奇、异立世。
古来许多艺术家在将风格推上一个高点的时候,会小心翼翼维护、完善这种风格,同时也就很容易将精进的棱角磨掉。
艺术家有时候需要再推一步,再“锐”一些、“强”一些。
但是也有很多作者不,为何?因为再锐、再强就可能控制不住强烈风格所带来的技术粗糙的负面,从而出现一些瑕疵。
故此,很多人在做到作品基本无失后,就停在那推磨,也挺好。
余香温小篆

余香温小篆作者:姜静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0期“晨曦微明,映一团青影印轩窗时,又是一日的开始。
每到此时,满头华发的徐德音必会取出香篆,香粉来印香,她手法娴熟地一点点填香,眼中满是虔诚和安宁。
只是在那一缕袅袅细烟升腾而起时,她总会失神片刻,一炉篆香,宛如划开时光的罅隙,让她又回到从前的岁月。
烟影飘渺之际,她总能看到他拿着一卷书认真研读的样子,于是,她也抽出案头的书卷安静地读起来,仿佛燃起了这一炉香就有了陪伴的那个人。
出生于世宦家庭的徐德音自幼就极其聪慧,不过五、六岁的年龄就显出了不凡的才华,因此深得父亲的喜爱。
那时府中若有前来拜访的宾僚赋诗,父亲必会让她着男装跟随在侧,无论是五言还是七律,她总能随口作出。
父亲常对人说:“若生男如是,当不误改金根”这话既有骄傲也略带着遗憾。
童年的时光很幸福,也很短暂,徐德音七岁那年,徐旭龄因病逝于任上。
临终前他最挂心的依然是女儿,他嘱咐妻子楼氏,江都许太史来庵的孙子许迎年,恰是少年才俊,务必让女儿嫁给他。
楼氏谨记夫婿的遗嘱,安排好后事,就带着女儿回到了故乡钱塘(今苏州)。
清淑秀润的钱塘美的像一阕婉约词,居于其间,总有烟雨画桥,花木庭阁能引发诗兴,每每遇到这样时刻,徐德音必会赋诗抒怀,小小年纪的她就已诗名远播。
楼氏亦是一位诗画俱佳的才女,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徐德音不仅诗写的文采斐然,也深谙画理,尤其擅长兰竹花鸟。
曲院的风荷开开落落,时光就像叶底穿梭的小鱼倏忽而过。
在钱塘烟雨的滋养下,徐德音出落成一位温婉娉婷少女。
母亲告诉她,父亲早已为她安排好亲事时,徐德音显得很平静,她清晰地记得年幼时父亲对她的宠爱,她笃信,许迎年必有过人之处才能让父亲如此器重。
不久之后,她就遵照父亲的遗愿与许迎年结为夫妻。
江都之地河湖纵横、气候温润,许家又是世宦之家,生与斯长于斯的许迎年可谓独得钟灵毓秀,是一位锦心绣肠,温厚涵雅的少年才子。
新婚的日子,是一个不断有欢乐有惊喜的时期,他们总能在一言一行之中发觉原来彼此曾读过同一本书,喜欢过同一首诗,弹过同一首曲。
千年绝迹两宋遗珍——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

千年绝迹两宋遗珍——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徐常侍篆书之迹》,实为南唐徐铉为“项王亭”碑而篆书唐代李德裕《项王亭赋》的真迹,碑刻立于江浦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王亭”,亭碑今俱不存。
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于宋元时,至少经宇道、胡师文、张景修、朱熹、查籥、戴在等九位名贤为之题赞,并装褫成卷而传世——《宋诸名贤题》手卷。
此卷北宋晚期一直在江苏仪征张氏及丹阳、南京一带流传,南宋初入汪伯时、汪季路,元至正后渐深藏不露。
今见《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于元至正——清中叶间,不幸佚失了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而且还为人移走了南宋周必大、楼鑰的三则题跋。
清代道光年间,手卷隐入佛门,经达受禅师重新装褫;同治年间,归利津李佐贤“石泉书屋”,并著录于李氏《书画鉴影》。
民国初,此卷归直隶南皮张之洞后人张权(可园)、张厚穀(只斋),复归沪上孙伯渊所得,又经张珩、谭敬诸藏家之手后,遗匿于民间。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Lot 419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水墨纸本每段尺寸不一,共计七段引首:27.5×94.3 cm1:27.6×28.7cm2:29.5×35.5cm3:27.5×94.5cm4:28.2×24.9cm5:28×18.2cm后纸:37×116cm著录: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朱子全书》第21册39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释达受(清)撰,《六舟集》,第6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3.《书画鉴影》卷三,(清)李佐贤著,《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5)第189-19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省斋读画记》,朱省斋著,第67页,一书斋书局(台湾)。
5.《古书画过眼要录·晋唐五代宋书法(叁)》,《徐邦达文集》(第四册)887页,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清墨遗珍丨杨沂孙篆书《淮南子》

清墨遗珍丨杨沂孙篆书《淮南子》杨沂孙篆书《淮南子》四屏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等篆,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邓石如、杨沂孙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字以其独特的美感,在书法艺术园地中重放光彩,其功不可泯。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
”传世书迹较多。
《赠少卿尊兄七言联》,纸本墨迹,行书。
七言联1则。
凡上联下联正文14字,款10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
此行书联,以颜、柳之楷为体,又取各家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造出自家的风格。
由于他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
这是杨氏此作的主要特点。
此联中的小字落款,也十分得体,笔势流畅、洒脱,字的大小与整幅字配合得很是协调,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条屏一释文: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毂;智欲员条屏二释文: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无不毕宜者也;事条屏三释文:欲鲜者,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治广,处静持中,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契者也。
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鲜者,约所持也。